“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系列:中世纪灵修文学选集(含伯尔纳的《劝思考书》、弗兰西斯的《灵花》及肯培多马的《遵主圣范》)

报佳音号 2945
外文书名 Florilegium of Devotional Literature in Mediaeval Period
作者 圣伯尔拿、肯培多马等
译者 章文新、汤清等
ISBN 9787802543782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1年5月
开本 16K
页数 320千字

全书由三大灵修名著合成:圣伯尔拿《劝思考书》、圣弗兰西斯《灵花》及肯培多马的《遵主圣范》。

这些基督教灵修名著,正像艺术上的杰作一样,都有一种极具个性的和极为独特的方案,把它们在其地域和时代的气象中牢牢规定了。可是,就在这种独特性的表演中,未曾不亦含有普遍性的音节,奏给一切时代的人们听来觉得愈有变化,去愈保永同。

本书没有一章不含有某种生命洞悟,能以激起和结成祈祷与默思的一个出发点,这真是灵修书的品质之最高标准了。

基督教思想史(全三册)

报佳音号 2882
外文书名 A History of Christian Thought (3 vols)
作者 [美]胡斯都·L.冈察雷斯(Justo L. González)
译者 陈泽民、孙汉书、司徒桐、莫如喜、陆俊杰
ISBN 978-7-5447-0226-3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0年10月
开本 16K
页数 三册共1311页;1018千字

《基督教思想史》内容简介

《基督教思想史》共三卷,是神学家冈察雷斯多年研究的成果和代表作,也是基督教思想研究的一部权威著作。作者在书中系统阐述了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宗教改革直至20世纪的神学思想,着重分析了基督教各种教义和各种流派的实质和历史背景,以及其形成过程。其观点公允,分析客观,文字通俗,历来为教内外研究人员所称道。

本书中文版于2002年8月由金陵协和神学院出版。当时翻译和出版这部书,主要是供国内和国外使用汉语的神学院校作教材,并作为教内外学术界研究基督教神学史、哲学史、文化史的参考用书。为一些对神学没有太多了解的学生与读者提供了关于基督教思想史的基础知识和有关历史背景,有助于对基督教思想史的学术研究。

《基督教思想史》作者简介

胡斯都·L.冈察雷斯(1937-),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历史神学博士学位。《基督教思想史》是他多年研究的成果和代表作,也是基督教思想研究的权威著作。作者在书中系统阐述了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及宗教改革直至20世纪的神学思想,着重分析了基督教各种教义与各种流派的实质和历史背景以及其形成过程。其观点公允,分析客观,文字通俗,历来为教内外研究人员所称道。著有《基督教思想史》、《路加所讲的故事》和《基督教史》等书。

《基督教思想史》目录

第1卷

序言

致汉语读者

译者的话

英译本第二版序言

英译本第一版序言

前言

缩略语

  • 第一章导言
  • 第二章 基督教的摇篮
  • 第三章 使徒后期教父神学
  • 第四章 希腊护教者
  • 第五章 早期异端:挑战与回应
  • 第六章 艾雷尼厄斯
  • 第七章 德尔图良
  • 第八章 亚历山大学派:克莱门特与奥利金
  • 第九章 3世纪的西方神学
  • 第十章 奥利金之后的东方神学
  • 第十一章 阿利乌争辩与尼西亚会议
  • 第十二章 尼西亚会议后的阿利乌争辩
  • 第十三章 亚他那修的神学
  • 第十四章 迦帕多西亚三杰
  • 第十五章 西方教会的三一论教义
  • 第十六章 基督论争辩的开始
  • 第十七章 聂斯脱利争辩与以弗所会议
  • 第十八章 卡尔西顿会议
  • 第十九章 坚持使徒传统抑或背教?

附录索引

第2卷

英译本第一版序言

缩略语

  • 第一章 奥古斯丁的神学
  • 第二章 奥古斯丁之后的西方神学
  • 第三章 第四次与第六次普世大公会议之间的东方神学
  • 第四章 加洛林时期的复兴
  • 第五章 黑暗时期
  • 第六章 12世纪的复兴
  • 第七章 从伊斯兰征服至第四次十字军的东方神学
  • 第八章 13世纪概况
  • 第九章 13世纪的奥古斯丁传统
  • 第十章 多米尼克学派
  • 第十一章 极端亚里士多德主义
  • 第十二章 君士坦丁堡陷落前的东方神学
  • 第十三章 中世纪后期的神学
  • 第十四章 黎明抑是黄昏

附录索引

第3卷

英译本第一版序言

缩略语

  • 第一章 一个时代的终结
  • 第二章 马丁·路德的神学
  • 第三章 乌尔里希·慈温利与改革传统的起源
  • 第四章 再洗礼派与激进的宗教改革运动
  • 第五章 协和信条以前的路德神学
  • 第六章 约翰·加尔文的改革神学
  • 第七章 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 第八章 天主教改革运动中的神学
  • 第九章 路德派正统化的神学
  • 第十章 加尔文之后的改革宗神学
  • 第十一章 个人宗教虔诚的新觉醒
  • 第十二章 转变中的哲学背景
  • 第十三章 19世纪的新教神学
  • 第十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罗马天主教神学
  • 第十五章 君士坦丁堡陷落后的东方神学
  • 第十六章 20世纪的神学

最后总的看法

附录

索引

《基督教思想史》序言

《基督教思想史》是神学家冈察雷斯多年研究的成果和代表作,也是基督教思想研究的一部权威著作。作者在书中系统阐述了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宗教改革直至20世纪的神学思想,着重分析了基督教各种教义和各种流派的实质和历史背景,以及其形成过程。其观点公允,分析客观,文字通俗,历来为教内外研究人员所称道。

这本书为一些对神学没有太多了解的学生与读者提供了关于基督教思想史的基础知识和有关历史背景,有助于对基督教思想史的学术研究。 《基督教思想史》中文版于2002年8月由金陵协和神学院出版。当时翻译和出版这部书,主要是供国内和国外使用汉语的神学院校作教材,并作为教内外学术界研究基督教神学史、哲学史、文化史的参考用书。

《基督教思想史》当年由金陵协和神学院出版发行,未在各地新华书店或其他发行机构销售。当时适逢我院建校五十周年校庆,将该书的出版作为校庆献礼,赠送给参加校庆活动的嘉宾、校友和在校同学。全国十几所神学院校用它作为教材。中文译本得到了各基督教研究机构、基督教界的好评,也得到了港澳基督教界与学术界以及海外华人的好评。第一次印刷6000册,已销售一空。近来有许多单位和读者来信要求再版。现由陈泽民、赵红军同工、许列民先生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审阅,略加修订,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公开发行。

《基督教思想史》文摘

有些基督教学者用柏拉图两个世界的学说来解释基督教神学中关于“世界”和关于“天和地”的教义。用柏拉图哲学可以论证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并不是最终的实体;在这以外还另有一些更有价值属于另一体系的实体。

不难理解,这种学说对当时受迫害的教会是很有魅力的。有些基督徒由于接受这种学说,对现实的物质世界采取否定上帝创造的教义。尤其是因为在柏拉图的哲学中,带着从伦理上来区别这两个世界的倾向,认为可见的世界是邪恶的处所,只有理念的世界才是人类生活和道德所追求的目标,这就更加强了基督教某些派别中轻视尘世的倾向。 柏拉图的灵魂不朽论很早就受到基督徒的重视。他们企图从希腊哲学中寻找基督教关于来生的教义的依据。

既然柏拉图都肯定灵魂是不朽的,那么异教徒又何必嘲弄基督教关于来生的信念呢?其实用这种论证来为基督教辩护的人,并没有认识到柏拉图思想体系中,来生并不是上帝的一种恩赐,而是人里面固有的神性自然发展的结果。柏拉图主张灵魂永生和躯体永死,因为他认为只有灵魂才能永远存在。他不仅承认灵魂不朽,而且还可能承认灵魂的先在和轮回。这些主张都是基督教所没有的。

可是在基督教思想家中,由于热衷引用柏拉图哲学来阐述他们的新的信仰,而把这些主张的一部分或全部都纳入他们教义体系中,也不乏其人。 柏拉图的认识论立足于对感性知识的怀疑。他认为只靠感觉不可能达到真知。并不是感觉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它所提供的知识仅限于物质世界,而不是理念。

“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系列:团契生活——潘霍华作品选

报佳音号 2859
外文书名 Life Together
作者 [德]潘霍华(迪特里希·朋霍费尔)
译者 邓肇明、古乐人、许碧端等译
ISBN 9787802543607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1年3月
开本 16K
页数 200千字

《团契生活》作者简介

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又译“迪特里希·朋霍费尔”,1906-1945),德国信义宗牧师、神学家,认信教会成员之一。1906年2月4日,出生于德国布雷斯劳。二战期间,积极参加反抗纳粹的斗争,后因刺杀希特勒计划败露,于1943年4月5日被盖世太保逮捕, 1945年4月9日,在佛罗森堡集中营被施以绞刑,著有《狱中诗》、《团契生活》、《狱中书简》、《做门徒的代价》、《第一亚当与第二亚当》及《团契生活——潘霍华作品选》等书。《心灵花园》和《信仰二十讲》收录了潘霍华的一些文章。

余达心博士曾在《攀生命高峰:与伟大心灵同行》中记念潘霍华;如果希望更深认识潘霍华,我们推荐您读蕾娜特·温德的《力阻狂轮:朋霍费尔传》、埃里克·梅塔萨斯的《朋霍费尔:牧师,殉道者,先知,间谍》,或查尔斯·马什的《陌生的荣耀:朋霍费尔的一生》。

《团契生活》内容简介

纳粹主义气焰高涨期间,德国教会亦受到影响和冲击。一九三三年,一些牧者组织起「紧急牧者同盟」,欲挽狂澜,挽回年轻人的心。潘霍华临危受命,办起小小的地下神学院。本书是为神学院的生活和学习而激盪出来的作品,欲在急难时刻,透过一小群献身、同心的人彼此劝诫懺悔,共享分担,以基督为中心的群体生活操练,结合成有力的宣教团体。这种团契生活的概念和团体属灵生活敬虔的操练,对今天教会群体仍有启迪。作者对个人独处与共处的关係,体验尤深。他以细致的笔触,织成一幅缤纷的织锦图。

本书包括三个部分内容

(一)、《团契生活》:关于基督徒生活中重要的两重操练;独处的操练和共处的操练。独处与共处,并非互相分割,更不是彼此排斥。

(二)、《追随基督》(选读):勉励信徒勇于回应耶稣基督的召唤,顺服跟从。

(三)、《狱中书简》(选读):收集了潘霍华在法西斯狱中的书信、散文、诗歌,反映他神学上的真知灼见。『报佳音编辑注:诗歌已编辑成册出版,题为《狱中诗》,由林鸿信教授译注。』

《团契生活》内容节选

“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诗133:1)以下我们要根据圣经,看看在上帝的话语的引导下怎样过团契的生活,和应该注意些什么指示和规则。

信徒之得以和其他信徒一起过活,并不是什么理所当然的事。试想想,耶稣基督生活在仇敌中间,最后,他所有的门徒都离开了他。在十字架上,他完全被孤立,周遭全是作恶者和嘲弄他的人。然而他来到世上,正是为了这些缘故,要将平安带给敌挡上帝的人。既然如此,信徒不应属于修道院,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乃要活在仇敌当中。他的使命在那里,他的工作也是在那里。“基督的统治该是在你的仇敌当中,谁不能忍受这一点,就不能归属他的统治。他只是愿意和朋友在一起,生在玫瑰和百合花当中,不是和恶人,乃是和敬虔的人同在。啊,你们这些亵渎上帝和出卖基督的家伙!基督若是和你们所干的一样,有谁还能得救呢?”(路德)

“我必播散他们在列国中,他们必在远方记念我”(亚10:9)。照上帝的旨意,信徒是一群分散的人,像在“天下万国中抛来抛去”(申28:25)的种子。这是他们所受的咒诅,也是他们所得的应许。上帝的子民必须分散到远方,活在不信者当中,但同时他们在世界各地,要成为上帝国的种子。

“我要……聚集他们;因我已经救赎他们……他们……且得归回”(亚10:8,9)。什么时候会有这事呢?这已经发生在耶稣基督身上了。因为他一死,就“将上帝四散的子民,都聚集归一”(约11:52)。并且在末期的日子,上帝的使者要将选民“从四方,从天这边到天那边,都招聚了来”(太24:31),使所有的人都可以看见。然而在这事之前,上帝的子民是分散的,他们唯独在耶稣基督里才能连接在一起;他们之所以合而为一,乃在于他们虽然散播在不信者当中,却在远方记念他。

所以,在基督之死和末日这段期间,信徒得以一起生活在有形的团契中,乃只是出于恩典,预先尝到末后之事罢了。教会在这个世界上得以有形有体地分享上帝的道和圣礼,正是出于上帝的恩典。其实不是所有的信徒都能尝到这份福气。比方坐牢的、有病的、分散在外的孤独者、在外邦人当中传佳美信息的人,都得独自生活。他们知道,有形的团契乃是恩典。所以他们像诗人一样,“怀念往日的时光……跟群众同往上帝的殿宇,带领着欢乐的朝圣者,一路欢呼颂赞上帝(诗42:4,新译)。然而他们现在却是孑然一身,按照上帝的旨意,在远方成为播散的种子。他们既然尝不到这种有形的福气,便在信仰中更加渴望追求。因此,主的门徒,启示录的作者约翰,当他在拔摩岛上过着放逐的孤寂生活时,便在“灵里的主日”(启1:10,原意)和他的教会共守天上的礼拜。他看见七个灯台,那便是他的教会;七星,那便是教会的使者;在灯台中间,是人子耶稣基督,充满着复活主的荣耀。他用话语坚固他、安慰他。这便是属天的团契,是被放逐者在主复活的日子得以分享的。

信徒能够得到另一位信徒的亲身同在,是种好得无比的喜乐和力量。正如被囚的使徒保罗在他极度想念中,叫“那因信……作……真儿子”的提摩太,在他生命结束前到狱中来,因为他想见他,希望他在身边。保罗没有忘记提摩太在上次分手时所流的眼泪(提后1:4)。此外,当保罗想起帖撒罗尼迦的教会时,他便“昼夜切切地祈求,要见你们的面”(帖前3:10);其实老约翰知道,除非他到信徒那里,与他们当面谈论,而不只是靠笔墨传达,不然他们的喜乐是无法满足的(约贰12)

信徒渴望彼此相见,并不是羞耻的事,这也不表示过分看重肉体的需要。因为上帝造人,既是属灵又是属肉体的,而上帝的儿子也因为我们的缘故,在世上以肉体出现;他肉身复活,也叫信他的人,在圣餐中领受主基督的身体;将来死人复活,肯定要使上帝的造物,在灵性和肉体两方面都得享完全的团契。

信徒因此为弟兄肉身的临在而赞美他们的创造主,复活和救赎的主,父、子和圣灵。坐牢的、有病的、分散在外的信徒都认识到,假若能有一个信徒弟兄在附近,那便是三一上帝肉身临在的一个恩典记号。访问者和被访者在孤寂中彼此看到基督的肉身临在;他们存着敬畏、谦卑和喜乐的心,彼此相见,彼此接待,就像遇到主一样。他们彼此领受祝福,就像领受主耶稣基督的祝福一样。如果弟兄间一次的接触,已有这么的大有福气,那么,按照上帝的旨意,每天得以和其他信徒过团契生活的人,其所得到的丰满和富足,又怎能数算得尽呢?

当然,孤寂者认为是述说不尽的恩典,对每日都可以得到的人来说,却不觉得是那么宝贵,容易轻视它,甚至践踏它。人们容易忘记,与信徒弟兄过团契的生活,使上帝的恩赐,是我们每天都可以失去的恩典,以致孤寂的时刻,转瞬即将降临。因此,凡到今日仍然得以和其他信徒过团契生活的人,就该从心灵的深处赞美上帝的恩典,原他跪下来感谢上帝说:我们今天仍然得以活在信徒弟兄的团契中,实在是恩典,纯然的恩典。

上帝如何恩赐有形的团契生活,情况各有不同。对一个分散在外的信徒来说,弟兄的简短探问、一起祷 告或弟兄间的祝福,便是莫大的安慰;是的,就是一位弟兄的一封信也会增强他的力量。保罗在书信中,亲手写下的问安,显然是这类团契的标志。对于其他人来说,他们所享有的是主日崇拜的团契。还有一些人是在家庭里过信徒的团契生活。从前,青年神学者在接受圣职之前,会同其他弟兄共同生活一段日子。今天,教会某些诚恳的信徒愈来愈感觉到,在他们工作之余,需要和其他信徒在上帝的话语引导下过团契的生活。今天的基督徒的确已经再次认识到团契生活是恩典,即基督徒生活中那份外的福气,是“玫瑰和百合花”(路德)

藏书票的秘密(转化生命的旧约之旅,荣获2002年香港汤清基督教文艺奖)

报佳音号 2845
外文书名 The New Generation in Contract with The Old Testament
作者 程亦君
ISBN 9787512603059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0年12月
开本 32k
页数 162千字

《藏书票的秘密》内容简介

台湾作家程亦君的《藏书票的秘密》用科幻小说的体裁,将旧约时代的人与事、现代的人与事交汇起来,写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通过一张写着“新生命”的藏书票,读者可以随着书中的主角经历旧约时代的种种;

本书文、情、理兼备,文字通畅流丽,构思新颖活泼。书中主角的“旧约之旅”虽是科幻情节,但处处与旧约史诗合丝弥缝,通过现代处境的观点探讨了旧约信息在现代的应用;

小说中的人物主角,每个人生命里都有不同的问题与困难,但是通过发现、挖掘藏书票中的秘密,他们进入旧约时代的跨时空之旅,身临其境,清楚地看到了上帝的伟大救恩和亘古不变的爱,与旧约中的伟大人物面对面,更加清晰地了解旧约的历史,并且靠着这场奇妙的旅程解决了个人生命中的各样难题,进入感恩、喜乐的新生命。

本书曾荣获2002年香港汤清基督教文艺奖 文艺创作奖。

何谓“藏书票”

“藏书票”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以艺术的方式标明藏书属于何人,也是书籍的美化装饰,属于小版画或微型版画。被人们誉为:版画珍珠、纸上宝石、书上蝴蝶、微型艺术。20世纪初传入中国。一般为边长5—10厘米见方的版画作品,上面除主图案外,还有藏书者的姓名或别号、斋名等。国际上通行在票上写上拉丁文字“EX—LIBRIS”,表示“属于私人藏书”。藏书票一般要贴在书的首页或扉页上。

《藏书票的秘密》作者简介

程亦君,台北人,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文艺创作组及中华福音神学院圣经硕士,资深杂志编辑、圣经教师,著有《藏书票的秘密》、《夜光──耶穌家譜女性的冒險旅程》等书。‎

《藏书票的秘密》目 录

  • 第一部 天地的来历
  • 第一章 天色不常蓝
  • 第二章 藏书票里的世界
  • 第三章 雅各之石
  • 第四章 天地初开的奥秘
  • 第五章 焚而不毁的荆棘
  • 第六章 旷野旅程
  • 第七章 应许之地
  • 第二部 推动历史的手
  • 第八章 转机
  • 第九章 黑暗中的曙光
  • 第十章 追寻君王的踪迹
  • 第十一章 失去荣耀的王国
  • 第十二章 火车、战车与微风
  • 第三部 真知灼见
  • 第十三章 无悔的爱
  • 第十四章 伯利恒之星
  • 第十五章 天上奥秘之梦境
  • 第十六章 外公的秘密
  • 第十七章 激流中的勇者
  • 第四部 复和与盼望
  • 第十八章 同心建造
  • 第十九章 南地的水复流
  • 第二十章 焦虑与盼望
  • 第二十一章 逆境中的信心
  • 第二十二章 将来的荣耀
  • 第二十三章 欢聚
  • 第二十四章 藏书票的最后秘密

《藏书票的秘密》书摘

本书主要人物简介

王信辉:本书主角及主述者,大学生,个性单纯、胆小,成长过程顺利,从小虽然有着信仰,却未曾有过深刻的经历和生命的反省,直到遇到失恋以及妈妈离家出走事件,开始经历一连串神秘新奇的遭遇。

小莉:信辉的妹妹,一般时下的中学女生,原本不爱思考严肃的事,对生命也未曾有深刻的体会。

阿诠:信辉的弟弟,个性较叛逆、活泼,不爱受拘束,却比信辉勇于冒险,是个较多戏剧性转变的人物。

外公:生活经验丰富的老者,代表人生旅程中信仰的历练和诠释者。

妈妈:普通家庭主妇,面对自己中年生活的不满和觉醒。

爸爸:个性严肃、不擅长与家人沟通,是家庭经济主要支撑者,是现代辛勤工作却精神生活贫乏无味的上班族。

李东:信辉的好朋友。

如何读旧约

——《藏书票的秘密》自序二

本书原书名《藏书票的秘密》,于2001年四月出版,在2002年底得到香港汤清基督教文艺奖文艺创作组年奖,对我而言是意想不到的,没想到从此一路跨进旧约研读的领域,令我对旧约圣经所蕴含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文本宝藏,感到无比赞叹!

关于旧约圣经

整部旧约圣经,虽然历时久远,但是用心细读和体会它,是一点都不过时的,它永远深具普世与超越各世代的价值,当中充满着上帝与人类交织的情感,可以用“爱恨情仇”、“血泪交织”来形容,在这样的情感背后,我们可品味旧约的信息,终究是在呈现一位造物主对人类的深情和大爱。因为祂的本质就是“爱”(约翰一书4:8),正因为“爱”,祂也承受了“忧伤”和“痛苦”,这是任何体会“爱”之个中滋味的人,才能了解的复杂情感。

理解旧约圣经的历史背景与资料选材

认识旧约的文体与成书过程,是我们在开始阅读前首先要具备的基本认识。因为写作年代久远与翻译上的问题,使现代读者感到艰涩难读,事实上这是很容易克服的。

认识旧约的第一步是了解它所存在的不同文体,不同文体有不同表现信息的方式。除了我们所熟知的所谓“诗歌智慧书”明显是“诗歌体”外,在整部旧约中,时常是叙述文体夹杂着诗歌体,比如《出埃及记》是事件也是故事,却夹杂着诗歌体,如:第十五章的摩西之歌;连先知书的论述文体中,也处处可见诗歌体,如《以赛亚书》。这种不同文体的交织,其实是表现出一种画龙点睛之妙;甚至在叙述文体中也出现家谱与大量的名单,这种不同文体素材夹杂的现象,使我们认识到旧约的每一卷书,其实都是经过高度筛选口传或流传的历史素材,透过严谨的编辑才成书的。在成书的过程,它包含第一手作者被圣灵引导、感动的写作数据、口传历史数据与许多不知名的编者严格选取、审核的资料。

旧约的叙事,虽然是经过高度选择性的记载,但绝不是虚构的,是以色列人真实的历史记载,所以阅读时我们必须先大致了解旧约的历史、地理背景,以及旧约基本的信息核心。

一、旧约的地理位置:

世界的心脏(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或肥沃月湾—现在中东的巴勒斯坦)

二、旧约的历史故事的舞台:

中东两河流域与尼罗河古文明的发源地,除了以希伯来人(以色列)民族的兴衰故事外,其实也交织着历史上,诸多世界强权帝国,如亚兰、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罗马等国家的兴衰史,他们都与以色列此民族息息相关,所以旧约的叙事包含着国际性的视野,充分表达出上帝的作为参与在人类历史发展之中,上帝才是人类历史背后那以公义治理宇宙的创造主。

三、旧约信息的基本内涵:

上帝的百姓如何过以耶和华神为中心的生活?(以色列人出埃及后,定居迦南,面对现实生活,成为人性与信仰的考验,比如,以色列人面对迦南人的神明,他们如何理解与经历:其实耶和华神才是掌管风雨的真神。这些种种问题的答案关系百姓的信心与存亡,因此以色列人寻求答案的种种挣扎,贯穿旧约的整个历史。)

四、旧约历史的真实性:

旧约圣经从人类的起源,主要记载以色列的民族史,它是真实的历史记载,但是它的记载焦点和历史评论观点,全然集中于“上帝对全人类的救恩”的启示,所以旧约经文被耶稣和新约使徒们多多引用,新约的作者都是精通旧约历史的,故能站在旧约的基础上,看见上帝的救恩计划如何在历史上成就,以致他们能进一步诠释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的救恩与全人类的关系。

五、旧约与现代人的联系性:

旧约虽然是以色列人的民族史,但是上帝透过拣选以色列这个民族,与他们互动(申4:32-35),是要启示世世代代的读者认识:“祂为何是一位创造天地的真神”,祂存在的本质、性情,以及祂对这宇宙、人类的关注。人类如何在与真神同行中,活出一个美好的生活(创世纪25章21节所记载的以诺是一个“典范”),此主题可以说是从旧约创世纪到新约圣经的关注。简单而言,旧约虽然是希伯来民族史,它更是呈现上帝与人类互动的历史,上帝藉以色列民族启示自己,以致于世上的万族万民可以认识祂。

六、我们为何要读旧约?

第一,认识一个完整的信仰源起,建立有根基的信仰。

第二,旧约使新约的故事与神学观点更丰富、生动。

第三,看见在历史中与上帝如何互动的故事。

第四,认识人性(如:新约雅各书第五章17节,提到旧约中的以利亚先知,他与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伟大的先知也会沮丧;连十分敬虔的大卫王也犯罪),对照有限的人性的是上帝的永恒的爱与恩典(何西阿书)。

如何开始读旧约

一、固定进度的速读

养成固定进度的阅读习惯,持之以恒。比如:每天读三或五章(阅读份量视每个人不同的时间状况)。遇到不懂的地方,先略过去。

二、按照顺序,掌握历史发展脉络

读完第一遍后,就能大致掌握其历史事件的脉络,有机会再查考其中的细节问题。当一读再读之后,就能读出其中引人入胜的滋味了。按照中文圣经和合本的目录,建议阅读顺序如下:

1.创世纪至申命记

这第一部分是旧约的核心,是以上帝与人类立约为焦点,是基督徒生活的伦理观、世界观,理解这部分,才能知道后续的历史中,上帝公义审断的根据是什么。

2.约书亚记至列王记下

这个部分是以色列人在应许之地的生活发展与挣扎,探讨人类背逆的问题,以及以色列人因为违逆与上帝的约,而致受审判与管教。这当中的《路得记》非所谓的“历史书”,而是在希伯来圣经中被归类为“著作类”,算是《士师记》的补述,表达即使在人类道德堕落的黑暗时代,上帝仍在进行祂自己救恩的计划。

3.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斯拉记、尼希米记

《以赛亚书》、《耶利米书》都是南国犹大面临灭亡时期的先知书,透过这两卷先知书,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以色列人(犹大国)最后亡国的原因,而《以斯拉记》的开始是衔接《耶利米书》最后预言以色列人(犹大国)在被掳七十年后归回的应验,《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是记载以色列人归回耶路撒冷后,如何重建信仰与社会生活的过程。

4.何西阿书、约珥书、阿摩司书、弥迦书、哈巴谷书、西番雅书

这几卷是在探讨以色列人为何会受审判的先知书,当我们读完《列王记》时,就能明白这一系列的先知信息。

5.以西结书、但以理书、以斯帖记、耶利米哀歌

呈现以色列人亡国,被掳到外邦,上帝仍持续眷顾他们的生活情形。其中《耶利米哀歌》非“先知书”,而是希伯来圣经的“著作“类,表达深沉的亡国之痛,求主垂怜的祈祷。

6.哈该书、撒迦利亚书、玛拉基书

这三卷书是以色列人被掳归回后,帮助他们重建信仰的先知书,这三卷给予以色列人重建残破家园的动力,在于将来的盼望,也就是“弥赛亚”救赎主的盼望。

7.俄巴底亚书、约拿书、那鸿书

论到上帝对外邦的审判与救赎的书卷,这三卷书信息的发出时间,与旧约其他先知书的时间同时,表达出上帝是审判全地的主。其中约拿书的信息表达出,即使再邪恶的民族或国家,如果他们愿意真诚悔改,上帝还是愿意接纳他们,上帝顾念全人类的灵魂与生命在此书中表达无遗。

8.约伯记、诗篇、箴言、传道书、雅歌

这五卷是“诗歌智慧书”,是培养基督徒灵性良好的资源,《约伯记》探讨苦难与信仰的问题;《诗篇》是人性的种种挣扎,是人“主动”向上帝呼吁和祷告,上帝能垂听和了解人类的各种受苦的情绪;《箴言》是提供基督徒的“智慧生活之道”;《传道书》是告诉我们人生种种现象的背后,只有敬畏上帝,才能过真正知足、喜乐的生活;《雅歌》则是探讨何为“真爱”,从人世间的爱情,直指上帝对子民的坚贞的深情。

9.历代志上、下

与《列王记》一样是记载以色列的历史,但是它的历史观着重于“弥赛亚”的盼望,可以作为阅读旧约圣经的最后“总结”的一卷书。

三、注意阅读时的语句“连贯性”与“特殊笔法”

前面有提到旧约的各经卷是经过高度的选择材料、编写而成的,因此每一个数据细节,都很重要,圣经的作者和编者不会随便放一些无关重要的讯息,因此阅读时,要明白其中所传达的信息,必须多留意经文的上、下文和故事的连贯性,一定要先从故事或事件的整体性入手,再接着去查考当中一再重复出现的重要字词与语句,以及语句或事件中出现的“对比”用法。

例如:《出埃及记》第七章到第十二章这个事件段落,是上帝要摩西、亚伦与法老王谈判的经过,在第三章19节,上帝已经向摩西预告法老王的心刚硬,必不容以色列人出去,在这大段落的整体事件,上帝是差遣摩西与亚伦去与法老王“谈判”,表达上帝的宽容与尊重,在接着出现一连串的灾祸中,其实只要一个灾祸,就可轻易使埃及全国覆亡了,每一个灾祸最后都是上帝自己止住毁灭的严重性,一次又一次地给法老王悔改的机会,在这大段落中,我们不断看到一句:“法老的心刚硬,不肯听从摩西、亚伦,正如耶和华所说的”的记载,这句不断重复的话,显示出法老内心的真正状况,在第九章14-16节,揭示法老硬心的真相,原来他是企图要与上帝的权柄抗衡,因此最后上帝要与“黑暗之灾”、“灭长子之灾”,直接挑战法老王背后所依恃的太阳神权柄。十一次的灾祸“对比”出上帝的“宽容”和法老的“硬心”。

四、了解时代背景,体会经文深意

旧约经文,特别是历史书或先知书,因为每一个叙事都有其连贯性,绝对不能断章取义。要先了解整个事件段落的思想,并搜集历史背景的信息,包

括其中的年代背景、地理、政治、经济、宗教等发展脉络,参照圣经中所附的地

图,建立立体时空概念,再从细部叙事的研究,体会经文深意。

五、中文和合本圣经目录的分类,受希腊文圣经影响,而希伯来圣经的目录分类,可帮助我们在阅读时,更多了解每一卷书的写作性质与功能:

1.律法(训诲Torah)——创、出、利、民、申

2.先知书(信息)

(1)前先知书:书、士、撒、王(信息上)

(2)后先知书:赛、耶、结、十二小先知书(信息下)

3.著作

(1)诗歌、祈祷:诗篇

(2)智慧文学:箴言、约伯记

(3)五个节期之颂赞(这五卷表达“神的说话”与重要节期文化有分不开的关系):

雅歌(纪念救恩之逾越节)

路得记(庆收割之五旬节)

传道书(纪念旷野漂流之住棚节)、

耶利米哀歌(纪念圣殿被毁)

以斯帖记(在普珥日纪念神之救恩)

(4)回归、重建、复兴: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历代志上、下

(5)启示文学(在被掳、受压迫时期用象征词汇表达信仰):但以理书

■■跨越千年历史鸿沟,一起进入旧约奇妙的世界!■■

整部旧约之所以能传递三千多年,至今不衰,不断成为西方文学、绘画艺术、电影以及神学的创作灵感与素材,这是因为旧约圣经本身使用多元的“文学”的形式来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以高度技巧性的叙述文体、诗歌、小说(如:路得记、以斯帖记就是非常优秀的短篇小说)等,来表达深邃的神学信息内涵。

在漫长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作者与编者,并没有要呈现在历史发展中的每一个细节,他们着重的是记录与呈现“关于上帝启示与救恩的运作”之史料,旧约圣经是一部作者与编者刻意选材的作品。奇妙的是,跨越一千五百年的收集成书过程,经过先后不同时代的众多作者与编者,旧约居然从头到尾表现出它自己的“一贯性”,前后文或经卷,没有任何谬误或矛盾之处,特别是对于“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的预言,表达出卓越的准确性。

“认识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当我们阅读旧约圣经,会对“人性”与自己有更多体会认识,引领我们学习如何爱神,使我们对人生的方向有所准确的抉择。让我们跨越阅读的鸿沟,克服心理的成见与障碍,一起来进入奇妙的旧约世界吧!

中国文学名家与基督教

报佳音号 2848
作者 [加]区应毓 权陈 蒋有亮 董元静
ISBN 978-7-5108-0753-4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1年3月
开本 16K
页数 314页

《中国文学名家与基督教》本书特点

对于文坛千古风流人物及其佳作的众多奥秘,本书给出的不全是谜底,而是思路,值得您一览其幽;

这是一部随感散文及诗歌的合集,融会古今中国文学众多名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与感情,贯通四位海内外基督徒作家的不同学养与专业,撰写而成。具备真知的灼见,亦有丰富的情感。既有鉴赏与评析,亦有联想与遐思,在灵性之海中钩沉闪亮的艺术明珠。

《中国文学名家与基督教》内容简介

全书视野开阔,涉猎中华五千年的文学创作:孔子、老子、屈原、杜甫、冰心、巴金……立论新颖,见解独创而深邃,从一个全新的终极之道的角度,来解读各位文学大师,探索他们及其成果与基督教的精神渊源。

《中国文学名家与基督教》作者简介

区应毓:哲学/神学博士,现任加拿大华人神学院院长及国际教育协会主任。出版著作二十多本,计有《育善在家》、《苦海无边有情天》、《使徒信经诠释》、《以斯拉记注释》、《历代志上: 家谱篇》、《历代志上:戴维篇》、《历代志下: 所罗门篇》、《教育理念与基督教教育观》、《遨游之旅》、《面子学》、3D研经教材等。与人合著有《西方音乐名家与基督教》、《面向心灵的道德教育》等书。

董元静:女,笔名园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已出版散文诗集多部,以及长篇小说《股海情殇》、《星河悠悠》。曾获“第二届四川省文学奖”、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

权陈:1963年出身在重庆市。1983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后从事银行工作。1998年到北美,2009年毕业于加拿大华人神学院・天道学院,获道学硕士,目前在北浸事奉。

蒋有亮:字恩光,基督徒诗人、中国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神学与哲学研究者, 中科院有机所《中国化学》期刊英文编辑。

《中国文学名家与基督教》读者推荐

四川大学陈建明教授称:“本书的出版为中国基督教文学领域增添了一个可供阅读和研究的样本。”

《中国文学名家与基督教》目录

楔子 /1

序 /1

*鉴赏篇*

鉴赏中国古代文学名家与基督教 /3

孔子

  •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3
  • 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4
  • 一以贯之,忠恕而已 /4
  • 推已达人 /5
  • 有教无类 /6
  • “君子儒” /8
  • 天坛与天人合一 /9

孟子

  • 以心性论言性善 /11
  • 君子之教,喻也 /12
  • 自古华山一条路 /13
  • 鱼与熊掌 /14
  • 芥菜种子 /15

老子、庄子

  • “泛道论” /16
  • 无言之教 /18
  • “齐物论” /20

屈原 

  • 众醉我醒 /22
  • 屈原话橘 /23
  • 从屈原的自杀看中国文化,读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之感想 /25

杜甫、李白

  • 奉节情怀 /26
  • 万古云霄——怀古 /27
  • 杜甫草堂吊杜甫 /29
  • 把酒问月 /30
  • 举杯消愁 /31

杜牧、崔颢

  • 峻岭峭壁 /32
  • 红叶寄情 /33
  • 黄鹤一去不复返 /34

王维、孟浩然

  • 谷中百合 /35
  • 沧海桑田 /36
  • 临渊羡鱼 /37

陆放翁、辛弃疾

  • 天涯沦落 /38
  • 东海骑长鲸 /39
  • 鲸吞弱小 /40
  • 天涯芳草 /41

苏东坡、欧阳修 /42

  • 杏林春满 /42
  • 葡萄美酒 /43
  • 柳暗花明 /44

晏殊、范仲淹 /46

  • 落花人独立 /46
  • 大千世界 /47
  • 美哉岳阳楼 /47

朱熹 /48

白鹿洞书院 /48朱子的教育典范 /49庐山真面目 /50

秋瑾 /52

  • 秋瑾话菊 /52
  • 铁骨傲衷 /53
  • 血脉相传 /54
  • 瑞雪银花 /54

曹雪芹的女儿情 /55

康有为 /57

  • 引西入中 /57
  • 大同论 /58

鉴赏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与基督教

巴金

  • 《随想录》中“真”感人 /61
  • 《家》再给我青年人的热忱 /62
  • 四川省大地震和生与死 /63
  • 《爱的约言》不仅是美丽的 /65
  • 我多么想让这对眼睛永远亮下去 /66
  • 《憩园》里的“我”与姚氏夫妇 /67
  • 《寒夜》,何时才能过去? /69
  • 巴金笔下的洛伯尔先生 /74
  • 《英雄儿女》中人性的思考 /76
  • 《家》《春》《秋》 /77
  • 憎恨的基础是爱 /78

冰心

  • 流迸着血泪,肩起爱的旗帜——读冰心小说《悟》有感 /79
  • 道成肉身—亦神亦人 /80
  • 本体疏离与自我疏离 /82
  • 爱的哲学 /85
  • 关系学 /86

鲁迅

  • 鲁迅先生日本留学之《琐记》 /87
  • 鲁迅真能“肩起黑暗的闸门”吗? /88
  • 君子动口不动手 /89
  • 嫉妒成恨 /91
  • 吃人历史的唾骂 /92

老舍

  • 老舍《正红旗下》中的滑稽人物点滴 /92
  • 老婆婆痛骂自家的神佛 /93
  • 多大爷是一吃教的主儿 /94
  • 牛牧师有差别的教友观 /94

许地山

  • 苦罪网罗 /95
  • 缀网劳蛛 /96

林语堂

  • 科学家需要知道“为什么”吗? /97
  • 古今为我脚注 /98

茅盾

  • 《子夜》 /101
  • 人性的搏斗 /102

余秋雨

  • 大格局的《文化苦旅》 /103
  • 《文化苦旅》中的苦 /104
  • “行者无疆”话欧洲 /104

王小波

  • 实力派作家 /106
  • 伤感无奈的倾诉 /106

燕京学风 /108燕大精神 /108赵紫宸——风潮奋起 /109

*遐思篇*

遐思中国古代文学名家与基督教 /113

念肆子(二十四子)系列

  • 曦朝怀古 /113
  • 大禹之夏 /114
  • 商汤之革 /115
  • 周文之晟 /116
  • 老子 /117
  • 孔子 /118
  • 吴孙子 /121
  • 墨子 /122
  • 屈子 /123
  • 太史先生 /124
  • 南阳先生 /124
  • 卧龙先生 /125
  • 华亭先生 /125
  • 靖节先生 /126
  • 玄奘先生 /126
  • 太白先生 /127
  • 濂溪先生 /127
  • 东坡先生 /128
  • 元晦先生 /128
  • 阳明先生 /129
  • 上海先生 /130
  • 昆山先生 /131
  • 中山先生 /132
  • 太渊先生 /132

遐思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与基督教 /133

冰心放飞的终极鸽韵——冰心与基督教

  • 第一辑:终极之境 /133
  • 第二辑:母亲之爱 /165
  • 第三辑:自然之恋 /189

回眸徐志摩的灵性光芒——徐志摩与基督教 

  • 第一辑:源于上帝的灵性天氛 /214
  • 第二辑:蕴染梦幻色彩的爱情 /244
  • 第三辑:单纯信仰之自由与美 /261

十字架,老舍推崇并高扬的精神旗帜——老舍与基督教

  • 负起“双十十字架”的勇气 /278
  • 殉——从隐忍到代死——读短篇小说《黑白李》 /281
  • 殉——要爱你们的仇敌——浅谈《大悲寺外》中的黄学监 /284
  • 拷问——灵魂的鞭笞——再读老舍《大悲寺外》 /286
  • 审判一——《四世同堂》之大赤包 /289
  • 审判二——《四世同堂》之冠晓荷 /294
  • 审判三——《四世同堂》之冠招弟 /298
  • 审判四——《四世同堂》之祁瑞丰、菊子 /300
  • 又一个自动上十字架的战士——《四世同堂》之钱默吟 /303
  • 两难绝境的超越——《四世同堂》之祁瑞宣 /308

《中国文学名家与基督教》后记

节选

鲁迅是中国精神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不但文学作品影响世界,而且其思想精神影响现代中国很大。他在1936年去世时,灵柩上覆盖一面写有“民族魂”的旗帜。毛泽东曾评价他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刘小枫也认为“在中国精神史上,能身为精神风范的诗人,屈原、陶渊明、苏东坡、曹雪芹之后,可能非鲁迅莫属。”……他和曹雪芹一样,对中国传统的历史王道和礼教的“吃人”事实认识很深,而对由此产生的国民性,进行了深深的批判,但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进路上,他却与曹雪芹的“出家”大不相同,选择了强调人的自然性的生命力,而恶又是生命世界中的事实,所以必须且应该称颂恶,不可相信和祷告神圣的东西,除了人的生命权利,一切价值都是虚假的,它们都是扼杀生命的恶的帮凶……鲁迅是在绝望中谈希望,又在希望中透出道地的绝望,因为这是以生命的自然更迭为依据的必然结果。所以,鲁迅思想怕本质是进化论与和庄子精神的结合。鲁迅的“肩起黑暗的闸门”,本质就是以恶克恶,而且要恶得彻底,他心灵的“怨恨情态”也就表现在他自称写作的“无赖手段”上了。所以,鲁迅精神正是他所批判的国民性自身,不挪开它,中国精神就不会有光明的未来!

……

“窄门”前的石门坎——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

报佳音号 2749
作者 张坦
ISBN 978-7-81126-147-9
出版社 贵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09年6月
开本 16K
页数 309页;245千字

圣约学人讲座2015第5期,张坦:内地会苗疆开荒对今日传福音的借鉴

2015年5月30日,成都秋雨之福教会举办了2015年第5期“圣约学人讲座”,本书作者张坦弟兄在讲座中分享了中国内地会在西南地区传扬福音的历史及见证,并讨论了中国内地会“苗疆开荒”这一策略对今天传福音的意义,点此前往百度云收听讲座录音。

《“窄门”前的石门坎》内容简介

本书记述了基督教传入滇黔川边乌蒙山区苗族社会的始末。再现了曾经被誉为“苗族救星”的传教士柏格理的事迹和被誉为“苗族文化复兴圣地”的石门坎当年的盛况。以此为背景,探讨了儒教文化二千年未能插足,基督教文化二十年即改变了苗族社会;传教士并未带来经济上的投资,却奇迹般地变出一个“海外天国”;昔日“海外天国”石门坎数十年后便销声匿迹,而相邻不远的“葛布”苗族教会却十倍发展等令人困惑而又兴奋的文化问题。

本书力图通过这一曾经兴师动众、如今鲜为人知的典型个案,从社会学和文化传播学角度,比较基督教文化与儒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与苗族自然宗教文化以及基督教内两个不同宗派的性质、特征和功能。因此,它所涉及的范围和意义都超出了个案本身。

本书是第一本从微观角度具体研究基督教传教运动在中国一个局部地区发生、发展、变异、消亡的专著。

本书采用非信仰主义的立场来评价信仰主义行为的方法,将使读者耳目一新。

《“窄门”前的石门坎》作者简介

张坦,1954年生,原为贵州省宗教局官员,现为自由撰稿人,已受洗归主。长期关注中国的宗教问题,主要以影视人类学手段记录当代中国宗教。

《“窄门”前的石门坎》书摘

再版自序

1990年,我在写《“窄门”前的石门坎》过程中,有三个问题不能释然,于是在书中提出来讨论。这三个问题是:一、为什么儒家文化二千年未能对苗族实现“教化”,而基督教文化却能在二十年中就造成整个族群的“皈依”;二、传教士并没有带来多少经济上的投资,却在短时期内奇迹般创造出“海外天国”;三、“锡安圣地”石门坎数十年后竟销声匿迹,而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区、同一族群中传播的基督教另一宗派却得以十倍发展。这三个分别从“文化人类学”、“社会经济学”、“比较宗教学”视角提出的问题,以我的功力和当时的条件都无法圆满解释,一直困惑了我多年。

当年石门坎“坚冰”未破,以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拙著都是“唯一”,无人回应这三个问题。“驰禁”之后,石门坎成为“显学”,相关著述层出不穷,惜也未能对这三个问题正面关注。

而今,18年过去了,人类进入到新的世纪。当下的资料、信息、研究方法和研究环境,较之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不能释然的三个问题与不能释怀的石门坎情节,仍然一如既往萦绕着我,“释然”而入象牙塔,非不为也,实无能也;“释怀”而入茅草房,一如当年柏格理,于我则心向往之。但生命对我已不宽余,“研究”与“事工”之间必须择一。于是,借再版之序,恳请有良知、有关怀的后辈学兄,将这三个对区域发展、民族进步、文化反思有着实在意义的问题作深入研究,在下承诺将在资料、信息方面鼎力相助——这也是我翻出本书再版的唯一动机。

石门坎人士、贵州省人大民族宗教专业委员会主任杨智光有诗赠笔者,诗中有句:“多少艰辛途坎坷,苦海无边”,笔者和以:“愿建和谐新圣地,石门无坎”。是啊,为了乌蒙山中的大花苗弟兄姊妹早日消除贫困,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石门问题上必须要首先消除观念上设置的沟沟坎坎。

大量图片是原书出版后才收集和拍摄的,借再版之际一并加上。

张坦

2008年12月12日

论基督教信仰

报佳音号 2513
外文书名 Exposition of the Christian Faith
品牌 橡树
作者 [古罗马]安波罗修(Saint Ambrose)
译者 杨凌峰
ISBN 9787108034847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出版年月 2010年9月
开本 16K
页数 408千字;492页

《论基督教信仰》内容简介

本书选辑了安波罗修的五篇论著,它们分别是:《论圣灵》、《论基督教信仰》、《论相信复活》、《论奥秘》、《论悔改》。作者在这些论著中针对阿里乌主义的从属论思想,阐释了基督的神性与父同等、同为永恒、同一本质这一为新约和旧约所共同肯定的观点。同时作者论述了基督教思想的中心内涵:宽恕、悔改等,以此阐明神的恩慈与怜悯。安波罗修著作的思想充满了拉丁传统的实践理性精神,这些无论是对于把握希腊哲学在拉丁思想传统的传播还是基督教思想本身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论基督教信仰》作者简介

拉丁教父,米兰主教,公元四世纪著名的基督教思想家,被称为拉丁教会最初的四大博士之一。安波罗修在对抗阿里乌异端、维护教会的独立性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也是奥古斯丁的老师。著述有《论基督教信仰》、《论教士的职分》、《论圣灵》、《论奥秘》等。

基督教教义史(出版社断印!)

报佳音号 2392
作者 [美]伯克富(Louis Berkhof)
译者 赵中辉
ISBN 7801232828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00年9月
开本 32k
页数 212页;175千字

《基督教教义史》内容简介

《基督教教义史》追溯基督教教义的起源,叙述其发展、演变过程。基督教教义主要包括上帝论、三位一体论、基督论、拯救论、教会论、末世论等。其中基督论是核心、涉及在基督里神性和人性的关系,基督的位格和基督的事工在救椟人类中的作用等重大问题。对这些教义,不同时期的神学家都做出了有深度的阐释。

《基督教教义史》媒体推荐

书评

本书内容系根据历史的先后叙述教义上的脉络。以赎罪论为例,先论述安瑟伦以前的论赎罪,然后由安瑟伦至宗教改革,再论述宗教改革时期之赎罪论及改教后期之赎罪论。

《基督教教义史》目录

  • 作者序
  • 译者序
  • 第一章绪论
  • 第一节教理史的主题
  • 第二节教理史的职责
  • 第三节教理史的分类与方法
  • 第四节教理史的历史
  • 第二章教义发展的预备期
  • 第一节使徒时代的教父和他们的教理观
  • 第二节异端的福音
  • 第三节教会中的改革运动
  • 第四节护教士与教会神学的发源
  • 第五节反神哲派的教父
  • 第六节亚历山大里亚的教父
  • 第七节神格惟一说
  • 第三章三位一体的教义
  • 第一节关于三位一体的争论
  • 第二节后期神学中的三位一体教义
  • 第四章基督论
  • 第一节基督论的争辨
  • 第二节后期基督论的讨论
  • 第五章论罪与恩及其相关的教义
  • 第一节教父时期的人论
  • 第二节贝拉基与奥古斯丁论罪与恩的教义
  • 第三节中古世纪的人论
  • 第四节宗教改革时期的人论
  • 第五节改教后期有关人论的诸见解
  • 第六章赎罪论
  • 第七章拯救论
  • 第八章教会论与圣礼论
  • 第九章末世论

说禅论道——基督教与儒、释、道之对话

报佳音号 2372
作者 庄祖鲲
ISBN 978-7-5012-3637-4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09-10
开本 16K
页数 123页;130千字

《说禅论道》内容简介

当人类迈入21世纪,中国正在快速发展的时候,也是我们透过深刻反省来更新中国文化的时机。儒、释、道三家的人生观,已经深刻地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而基督教的思想,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对多数中国人而言,却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透过这样的对话,希望能达到中国文化的更新与再造之目的。

基本上,“宗教比较”这门学问在学术界有两派。一派认为,两种不同的宗教是无法比较的(此派所持的立场为“不可化约论”,英文是Incommensurability Thesis),因为每个宗教都有不同的世界观、不同解释问题的预设,园此,任何方式的比较都是不可能的;另一派却认为比较是可能的。这派学者认为,经过客观的分析,可以比较不同宗教的一些平行观念,只要有详细的注解和描述,明白各自的特色以及一些相对应之处,就可以找到相同和相异的看法。

大体而言,佛教对于人生的反省是从苦难开始;而孔子的儒学则侧重务实,并分析“为人”的角色与责任;老子所关注的却是宇宙不变的法则——道,以及道在人生中的具体应用。基督教所强调的则是,人应以受造者的身份,用信心来回应造物者的召唤。

若要将两种不同的宗教传统和教义作比较,需要精通这两个领域的学问。否则便是自说自话。没有多大的意义。

《说禅论道》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庄祖鲲先生既拥有化工博士学位,受过西方严谨的科学训练,又潜心研究中国文化多年。通晓基督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获得美国三一国际大学文化研究哲学博士学位。著有《迥别的祝福:十二个改变时代的典范》、《契合与转化: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及《说禅论道:基督教与儒、释、道之对话》等书。

如今把他钻研的成果出版以飨读者,对于今天有意厘清基督教思想和中国传统信仰关系的知识分子来说,不啻为一难得佳作。

《说禅论道》目录

序 ─ 陈宗清

自序

第一章 菩提树与无花果

  • 佛教中的「菩提」与「般若」
  • 基督教中的无花果树
  • 基督教看真智慧

第二章 卧佛与钉十字架的基督

  • 基督与佛陀的形像
  • 「平安」何处寻?
  • 十字架的真谛

第三章 不可说之禅

  • 禅思想的特色
  • 语含玄机的禅语录
  • 从「超佛越祖」到「呵佛骂祖」
  • 耶稣的禅语录

第四章 净土与天国

  • 「净土」知多少?
  • 「天国」又几何?
  • 「人间净土」或「人间天堂」?
  • 日本净土真宗之「因信得救」
  • 基督教的「因信称义」

第五章 自力与他力

  • 佛教的「自力」与「他力」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超越」
  • 基督教的神之「超越」与「内住」
  • 自力与他力 ─ 会通与互补

第六章 神与佛

  • 中国古代传统的「天神观」
  • 中国民间宗教的鬼神观
  • 佛陀、菩萨与神
  • 基督教之「神」观

第七章 出世与入世

  • 儒家的入世观
  • 佛教的「出世」与「入世」
  • 基督教系「入世」或「出世」?

第八章 性善、性恶与原罪

  • 中国传统的「性善论」与「性恶论」
  • 众生皆有佛性吗?
  • 基督教「原罪论」的意义
  • 原罪与「忏悔意识」

第九章 儒家之「仁」与基督教之「圣爱」

  • 儒家之「仁」
  • 墨家之「兼爱」
  • 基督教之「圣爱」
  • 「圣爱」─ 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第 十 章 道可道,非常道

  • 老子论「道」
  • 庄子论「道」
  • 圣经中的「逻格斯」与「道」
  • 基督教「三一神」中的「道」

第十一章 逍遥与拯救

  • 庄子与《逍遥游》
  • 逍遥 ─ 困境中的退路?
  • 基督教的人生观

第十二章 当下与永恒

  • 宗教的消极目的
  • 宗教的积极目的
  • 持定永恒‧活在当下

论信望爱(伟大的教父奥古斯丁邀你来认识基督教教义的概貌,并教你如何向初信者传授教义。)

报佳音号 2344
外文书名 Enchiridion
品牌 橡树
作者 [古罗马]奥古斯丁
译者 许一新
ISBN 978-7-108-03223-2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出版年月 2009年8月
开本 16K
页数 323页;239千字

《论信望爱》作者简介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北非迦太基希波主教,四、五世纪西方教父,基督教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神学家,被大公教会称为“恩典博士”。现代德国教义史家哈纳克曾指出,基督教教义到奥古斯丁已经大致完备,其后的神学家不过是为他的思想做脚注而已。他的神学观点集早期基督教思想之大成,历经中世纪的沉潜发展,到宗教改革运动时成为神学争论的焦点,这也奠定了他作为教义史之论述轴心的地位。

奥古斯丁著作等身,著有《论三位一体》、《论信望爱》、《道德论集》、《论四福音的和谐》、《论原罪与恩典》、《论灵魂及其起源》(附《论基督教教义》)、《驳朱利安》、《论秩序:奥古斯丁早期作品选》、《论自由意志》(含《独语录》)、《恩典与自由》、《忏悔录》、《上帝之城》(又译“天主之城”)等书,其中以《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及《忏悔录》最为知名。国内已有多种《忏悔录》译本和《上帝之城》译本,如应枫译《忏悔录》、周士良译《忏悔录》、任小鹏译《忏悔录》;吴宗文译《天主之城》、王晓朝译《上帝之城》、吴飞译《上帝之城》。

奥古斯丁有不少著作被收录于《奥古斯丁选集》、《教父及中世纪证道集》、《古代经注》、《信仰二十讲》和《心灵面包》等书,国内外亦有不少研究奥古斯丁神学思想及教会牧养的专著出版,如《主教的书信空间》、《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最伟大的思想家:奥古斯丁》等书。

如需更多认识奥古斯丁,我们强烈推荐最为经典的奥古斯丁传记——《希波的奥古斯丁》,除此之外,《追寻之旅:奥古斯丁传》和《奥古斯丁图传》也可以读;约翰·派博牧师曾在《至高喜乐的传承》中记念奥古斯丁,我们也一并推荐给弟兄姐妹。

《论信望爱》译者简介

许一新,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外语系,曾在香港播道神学院进修,以翻译属灵书籍为主要侍奉方向。译有《圣爱之歌——明谷的伯尔纳著作选》、《竭诚为主》、《论信望爱》、《论四福音的和谐》、《圣徒永恒的安息》和《旧约概论》等多种著作。

《论信望爱》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奥古斯丁围绕基督教信仰的基本主题所作的六篇著作。第一篇是奥古斯丁晚期作品《教义手册》(420 ),该书又名《论信望爱》,书中简明而系统地陈述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创造、恶、堕落、原罪、恩典、预定。第二篇是《论信仰与信经》,它是奥古斯丁在北非主教会议中发表的演讲词,可视为尼西亚大公会议后北非拉丁教会对正统信仰的告白。该篇阐发了《使徒信经》的内容,特别论述了三位一体的问题。第三篇是《论向初学者传授教义》,论述了如何教导初信者学习基督教教义。第四篇是《论信经》,是一篇以慕道者为对象的讲章,阐述了《使徒信经》的真意。第五篇是《信之功用》,驳斥了怀疑主义的不切实际,阐明了信心对于认识真理的重要性。最后一篇《论信那未见之事》,论述的也是信心的意义。

奥古斯丁的思想极具现代性,他从对怀疑主义的批判中回应了启蒙运动的思维态度,他提出信心与权威的重要性的前提是我们活在一个上帝创造的有情宇宙世界,而大公教会却是这个事实的见证。虽然堕落的人类及其产生的各样败坏似乎掩盖了这个事实,但是奥古斯丁对我们的信息仍然是:信心的眼睛看见真理!

本书属于橡树文字工作室出品之“基督教经典译丛”,同属此译丛的还有《基督教要义》、《<加拉太书>注释》、《教会史》、《驳塞尔修斯》及《使徒教父著作》等书。

《论信望爱》目录

中译本导言

论信望爱手册:致劳伦修

  • 英译本导读
  • 英译编者序言
  • 原版本导言
  • 正文

论向初学者传授教义

  • 英译编者序言
  • 正文

论信仰与信经

  • 英译本导读
  • 英译编者序言
  • 美国编者补序
  • 正文

论信经

  • 给初信预备受洗者的一篇讲道
  • 信之功用
  • 英译本导读
  • 英译编者序言
  • 正文

论信那未见之事

  • 英译本导读
  • 正文

译后记

《论信望爱》译后记(节选)

若说曾有一人在奠基西方思想文化体系中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那么,此人非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莫属。奥古斯丁所奠基的思想体系一千六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生活的各个领域,其核心主要体现在神学思想上。奥古斯丁对世界的影响乃是这核心结出的硕果。

19世纪著名神学家希德(William G.T.Shedd)称本书所载《论信望爱》等六篇教义论文——连同《论三位一体》(On the Holy Trinity)——为“奥古斯丁最重要的教义著作,可向读者呈现出基督教教义的概貌。”Nicene and Post Nicene Fathers of the Christian Church,Vol.III,Preface.这六篇论文篇幅不长,然而信徒却可从中系统地了解自己所信,非信徒亦可从中知晓基督教信仰生命力的源头之所在。

奥古斯丁在教义上的寻求,是建立在他对上帝本身的寻求以及对圣经启示的笃信之上。奥古斯丁虽博学长思,但他认为:“人类的真正智慧是敬虔。”《论信望爱》第二章。言外之意,人类只有敬畏造物主,才能获得有益的知识、判断和创造力。他认为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是上帝所赐,但若脱离对上帝的信仰,人的理性则难免陷入邪僻与谬误。参阅《信之功用》。若说作者的如此见地系他博大精深背后的底蕴,而他的博大精深又大大地促进了千百年来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长足进步,那么今天,他的见地或许亦有引发我们国人深思的余地。

本书为译者留下的另一深刻印象是奥古斯丁对真理的热爱与执著追求。他说:“我立志只为真理而活。”《信之功用》第四节。他认为真理是人类福祉的根本所在,若没有真理,人就只能在自己的肉体中焦虑不安。本文集中各篇是作者就基督教信仰之真相的真诚探求、阐发、教导、争辩的结果。耶稣所谓“寻找的就寻见”《马太福音》7:8。,想必是指奥古斯丁这般专诚寻求真理的人。

从本文集中,读者也不难看到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拳拳爱心。无论他的受书、教导对象是友人(如《信之功用》),还是素不相识的求教者(如《论信望爱》及《论信经》);无论他面前的是来自各教会的主教(如《论信仰与信经》),还是贩夫走卒,甚至是带着错误、虚假的动机前来受教的人(如《论向初学者传授教义》),他的“爱心都是相同的”,同样愿意付出自己的“谦卑与劳苦”,而且“满心欢喜地接受使命”《论向初学者传授教义》第十五章,第二十三节。。他解释个中原因说:“主若责令我为他使之成为我弟兄的人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以操练我藉主的丰富所获得的能力,我就感到责无旁贷。”《论向初学者传授教义》第一章,第二节。他认为他的爱心来自于“圣灵浇灌在我心中的上帝之爱”《论向初学者传授教义》第十四章,第二十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