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系列:约翰·卫斯理日记

报佳音号 6328
外文书名 John Wesley’s Diary
作者 [英]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
译者 许碧瑞
ISBN 9787802545038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2.3.1
开本 16K
页数 426页;459千字

《约翰·卫斯理日记》目录

  • 中译本序言
  • 约翰•卫斯理传略
  • 1743年版日记封面
  • 作者致摩尔根先生信
  • 日记十六章(1735年至1790年)
  • 第一章1735年10月至1738年2月
  • 第二章1738年2月至8月
  • 第三章1738年9月至1739年11月
  • 第四章1739年11月至1741年9月
  • 第五章1741年10月至1743年10月
  • 第六章1743年10月至1746年11月
  • 第七章1746年11月至1749年7月
  • 第八章1749年7月至1754年10月
  • 第九章1755年2月至1760年5月
  • 第十章1760年5月至1765年5月
  • 第十一章1765年5月至1768年5月
  • 第十二章1768年5月至1770年9月
  • 第十三章1770年9月至1776年1月
  • 第十四章1776年1月至1779年8月
  • 第十五章1779年8月至1782年9月
  • 第十六章1782年9月至1790年10月
  • 短论五篇
  • 一个循道派信徒的品格
  • 大公的精神
  • 对真基督教的一个简单说明
  • 几句诚恳的话
  • 圣经所示的拯救方法
  • 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书目

《约翰·卫斯理日记》序言

当约翰-卫斯理准备将他自己早期的一部分日记付印的时候,他写下以下的一段自白:

遵照泰罗主教在《神圣的生与死的法则》一书所开导的,约略在15年之前,我才开始较前精确地记录我如何应用我的时间,把每一个钟头的用法都记录下来。我不断地这样做,无论在什么地方,直到我离开英国。我以后的种种经历引起我一再整理我日记上那些比较重要材料的兴趣,并在这里那里加上一些一时浮现脑中的感想。下面材料乃是从我随时写下的日记中选出的简编。因为我无意包含那些只对我个人有益而与别人无关的材料。

根据这一段话,可知《日记》是经过作者本人就原有材料修改整编以后才发表的。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从体裁方面说,这一部《日记》显然和一般日记不同,例如1739年11月7日所记包括这时间以后3天所发生的事;11月15日所记有16日发生的事。

由卫斯理亲自整个分期出版的《日记》包括自1735年至1790年这56年的记录。作者“致摩尔根先生信”所述为1735年以前牛津时代的活动,这一时期的记录未包括在日记中,故以此信代表。

《日记》的全部计共21卷,本译前部(自开始至1746年)材料为前在成都工作之加拿大传教士李德良博士(Dr.R.O.Jolliffe)所选,其后李博士因病未能继续编选工作,故自1746年以后之材料均根据尼希米克诺克(Nehemiah Curnock)所编缩本译出,但全稿经与伦敦厄普卫司书局出版之标准版本作详细对照。

至于本译所包括的全部材料乃李安培理博士(Dr.Umphrey Lee)所选取的,李博士为美国研究卫斯理的权威学者之一,现任南方卫理大学校长,他曾以英文著作卫斯理传记及有关循道会历史数部,极享盛誉,本译得李博士负责选材,堪称得人。《日记》以外所选5篇均为卫斯理的重要作品,第1篇“一个循道派信徒的品格”及第5篇“圣经所示的拯救方法”,详论基督徒的完善品格及“成圣”要义,阐发循道运动的重要中心思想。

《约翰·卫斯理传略》一文为本所编辑许牧世先生所撰,此文可帮助读者了解卫斯理的时代背景、家庭及教育背景,和他生平的重要经历及言行。又本译初稿为许碧端女士所译,经本所编辑数度校对原文,修改颇多,文责当由本所负之。 最后,关于卫斯理所倡导的宗教复兴运动,在英美均称为Methodism,迨此派传至中国,译名殊不一致。从英国传入中国的统称“循道会”,代表美国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的称为“美以美会”,代表美国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South的称为“监理会”,代表美国Methodist Protestant Church的称为“美普会”,后三派于1941年在华成立联合组织,并统一名称为“卫理公会”。本译内容既以卫斯理时代英国的Methodist运动为中心,故沿用“循道派”译名;至于称“派”而不称。会”的理由乃因当卫斯理在世时,循道运动尚未脱离英国国教而独立,尚未有正式的教会规模及组织,这一点希读者注意。

编辑主任 章文新 序于美国

1955年春

圣经文明导论:希伯来与基督教文化

报佳音号 6275
作者 杨克勤
ISBN 9787802543720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1.4
开本 32k
页数 221页

《圣经文明导论(希伯来与基督教文化)》内容简介

杨克勤编著的《圣经文明导论(希伯来与基督教文化)》旨在简要介绍西方文化的渊源,并采用“文史哲”作为研究进路。全书共分七个章节,每个章节的讨论都集中于某一主题或神学结论,具体内容包括:神人的恩约:始源的意义与叙事的救赎;旧约的哲理:正典的意义与犹太的精神;耶稣的智慧:犹太与希罗政教文化下的圣爱;新约的诠释:信徒称义后爱邻舍的责任;上帝与历史:基督哲学与人文精神之望;保罗与灵知:人论与性别论的神学交锋;论神学科学:西方宗教哲学与诠释方法。

《圣经文明导论(希伯来与基督教文化)》作者简介

杨克勤博士,旅美华侨基督教神学教授、作家,常到中国讲学及经文学、诠释学及神学。1992年获美国西北大学哲学博士,主修古典文学及新约修辞学。现任西北大学研究院教授及嘉勒物神学院恳德(Harry R.Kendall Chair)新约席教,以及北京大学访问教授。曾在国际学术中英期刊发表专文70多篇,英文著作5本,中文十多本:What Has Jerusalem to Do with Beijing?(1998),Navigating Romans Through Cultures (2004);Cross-cultural Paul(2005)《女男之间》(1995),《祭祖迷思》(1997)译《灵知派经书》三册(2001)等。

《圣经文明导论(希伯来与基督教文化)》目录

  • 序言/1
  • 第一章 神人的恩约:始源的意义与叙事的救赎/1
  • 第一节 创造主与受造界/3
  • 第二节 有灵之人的群体人性/10
  • 第三节 罪恶与信仰、宗教与道德/14
  • 第四节 恩约与律约/24
  • 第二章 旧约的哲理:正典的意义与犹太的精神/38
  • 第一节 律法、先知与智慧三大传统的“记念册”/39
  • 第二节 希伯来宗教和文化的核心:律法的神圣声音、先知的社会公义与智慧的敬畏生命/48
  • 第三节 希伯来智慧传统/55
  • 第三章 耶稣的智慧:犹太与希罗政教文化下的圣爱/70
  • 第一节 福音书的两约政教背景/71
  • 第二节 从罗马政教、社会的变迁看耶稣时代的宗教模式/76
  • 第三节 《加拉太书》以基督精神再诠释当时的政教困境/85
  • 第四节 新约对旧约的回应:符类福音中的耶稣精神/90
  • 第四章 新约的诠释:信徒称义后爱邻舍的责任/105
  • 第一节 《罗马书》1章:罪恶的辖制/106
  • 第二节 《罗马书》6—7章:成圣的生命/108
  • 第三节 律法在救赎历史中的功能/115
  • 第四节 旧与新的律法与爱的关系/118
  • 第五章 上帝与历史:基督哲学与人文精神之望/124
  • 第一节 旧约中千禧年思想影响下的历史观/125
  • 第二节 新约中的启示录式的历史观:弥赛亚和千禧年的盼望/136
  • 第六章 保罗与灵知:人论与性别论的神学交锋/162
  • 第一节 雏形灵知主义与早期基督教的相遇/163
  • 第二节 哥林多灵知的智慧论/169
  • 第三节 保罗的智慧论/173
  • 第四节 《哥林多前书》中的灵知派人论/180
  • 第五节 保罗对人论的澄清/182
  • 第六节 保罗的性别论/187
  • 第七章 论神学科学:西方宗教哲学与诠释方法/196
  • 第一节 宗教哲学诠释的科学性/197
  • 第二节 圆滑变化与多文化诠释学/203
  • 第三节 内在关联及跨科际诠释学/210
  • 小结/216
  • 书目/218
  • 跋/219

西方音乐名家与基督教

报佳音号 6200
作者 [加]区应毓 文庸
ISBN 9787510815294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2.9
开本 16K
页数 244页;256千字

《西方音乐名家与基督教》作者简介

区应毓,广东南海人,哲学/神学博士,现任加拿大华人神学院院长及国际教育协会主任。出版著作二十多本,计有《育善在家》、《苦海无边有情天》、《使徒信经诠释》、《以斯拉记注释》、《历代志上:家谱篇》、《历代志上:戴维篇》、《历代志下:所罗门篇》、《历代志下:列王篇》、《教育理念与基督教教育观》、《天经地义》、《漫谈乐境》、《浊流清涧》、《遨游之旅》、《面子学》、3D研经教材等。与人合著有《中国文学名家与基督教》、《面向心灵的道德教育》等书。

文庸,山东肥城人。曾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副研究员。现任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顾问、美国旧金山大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合作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北京幽州书院《宗教文化丛书》副主编。专著有《人间的耶稣》、《耶稣》、《圣经蠡测》、《圣经文选》,译著有《中华归主》(合译),合著有《基督教词典》、《英美文化词典》、《基督教史》、《基督教百问》、《基督教千问》、《基督教文化面面观》、《中国基督教基础知识》、《圣经史话》、《圣经中的耶稣》、《世界宗教史略》、《基督教学》等。

《西方音乐名家与基督教》目录

  • 绪论
  • 1.基督教与音乐
  • 2.西洋音乐简史
  • 一、罗马时期(公元100-1000)
  • 1.新约圣经
  • 2.希腊圣诗
  • a.亚历山太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 150-216)
  • b.叙利亚的以法莲(Ephraim of Syria, 306-373)
  • c.昔兰的辛尼修(Synesius of Cyrene, 373-414)
  • d.克里特大主教安德烈(Andrew of Crete, 650-740)
  • e.大马色的约翰(John of Damascus, 676-749)
  • 3.拉丁圣诗
  • a.坡拉帖主教希拉里(Hilarious of Poitiers, 300-368)
  • b.意大利米兰主教安波罗修(Ambrose of Milan, 338-397)
  • c.罗马教宗格列高利(Gregory I, 590-604)
  • d.查理曼宫廷奥连斯的提阿杜(Theodulph of Orleans, 760-821)
  • 二、哥德时期(公元1100-1400)
  • 1.法国的阿伯拉尔(Abelard, 1079-1142)
  • 2.克莱窝的伯纳德(Bernard of Clairvaux, 1090-1153)
  • 3.克鲁尼的圣伯纳(Bernard of Cluny,12thc)
  • 4.阿西西的弗朗西斯(Francis of Assisi, 1181-1226)
  • 5.意大利的阿奎那(Thomas Aquinas, 1227-1274)
  • 三、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00-1600)
  • 1.法国的迪费(Dufay, 1400-1474)
  • 2.米兰的若斯坎(Josquin, 1440-1521)
  • 3.德国的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
  • 4.英国的泰里斯(Tallis, 1505-1585)
  • 5.意大利的巴勒斯替那(Palestrina, 1524-1594)
  • 6.罗马的拉絮斯(Lassus, 1532-1594)
  • 7.英国的伯德(Byrd, 1543-1623)
  • 8.西班牙的维多利亚(Victoria, 1548-1611)
  • 9.意大利的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 1567-1643)
  • 10.威尔士的汤姆金斯(Tomkins, 1572-1656)
  • 11.阿莱格里(Allegri, 1582-1652)
  • 12.英国的吉本斯(Gibbons, 1583-1625)
  • 13.德国的许茨(Schutz, 1585-1672)
  • 四、巴洛克时期(公元1600-1750)
  • 1.意大利的柯莱利(Corelli, 1635-1713)
  • 2.法国的库普兰(Couperin, 1668-1733)
  • 3.法国的库饶(Kuhnau, 1669-1722)
  • 4.意大利的维瓦尔第(Vivali, 1678-1741)
  • 5.法国的巴赫(J.S.Bach, 1685-1750)
  • 6.意大利的斯卡拉蒂(Scarlatti, 1685-1757)
  • 7.德国的韩德尔(Handel, 1685-1759)
  • 8.意大利的佩尔戈莱西(Pergolesi, 1710-1736)
  • 五、古典时期(公元1750-1800)
  • 1.奥地利的海登(Haydn, 1732-1809)
  • 2.奥地利的莫扎特( Mozart, 1756-1791)
  • 3.德国的贝多芬(Beethoven, 1770-1827)
  • 4.德国的史博士(Spohr, 1784-1859)
  • 5.意大利的罗西尼(Rossini, 1792-1868)
  • 六、浪漫时期(公元1800-1900)
  • 1.奥地利的舒伯特(Schubert, 1797-1828)
  • 2.德国的舒曼(Schumann, 1810-1856)
  • 3.意大利的贝利尼(Bellini, 1801-1835)
  • 4.法国的柏辽兹(Berlioz, 1803-1869) 俄罗斯的格林卡(Glinka, 1804-1857)
  • 5.德国的门德尔松(Mendelssohn, 1809-1847)
  • 6.匈牙利的李斯特(Liszt, 8111-1887)
  • 7.德国的华格纳(Wagner, 1813-1883)
  • 8.意大利的威尔第(Verdi, 1813-1901)
  • 9.法国的古诺(Gounod, 1818-1893)
  • 10.比利时的法朗克(Franck, 1822-1890)
  • 11.奥地利的布鲁克纳(Bruckner, 1824-1896)
  • 12.匈牙利的郭德马克(Golamark, 1830-1915)
  • 13.德国的勃拉姆斯(Brahms, 1838-1897) / 德国的布鲁赫(Bruch, 1838-1920)
  • 14.法国的圣桑(Saint Saens, 1835-1921) / 法国的费雷(Faure, 1945-1924)
  • 15.俄罗斯的穆梭斯基(Mussorgsky, 1839-1881)
  • 16.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Tchaikousky, 1840-1893)
  • 17.捷克的德沃夏克(Dvorak, 1841-1904)
  • 18.挪威的葛利格(Grieg, 1843-1907)
  • 19.俄罗斯的林姆斯基-高沙可夫(Rimsky Korsakov, 1844-1908)
  • 20.美国的盖休士(Godtschius, 1853-1943)
  • 21.捷克的雅纳切克(Nanacck, 1854-1928)
  • 22.英国的埃尔如(Elgar, 1857-1934)
  • 23.奥地利的佛尔富(Wolf, 1860-1903)
  • 24.西班牙的阿尔班尼士(Albeniz, 1860-1909)
  • 25.捷克的马勒(Mahler, 1860-1911)
  • 26.法国的德彪西(Debussy, 1862-1918)
  • 27.戴流士(Delius, 1862-1934)
  • 28.德国的斯特劳斯(R.Strauss, 1864-1949)
  • 29.丹麦的尼尔森(Neilson, 1865-1931)
  • 30.德国的杜卡斯(Dukas, 1865-1935)
  • 31.俄罗斯的史克里亚宾(Scriabin, 1872-1915)
  • 七、现代时期(公元1900-现在)
  • 1.英国的韦尔斯(Williams, 1872-1958)
  • 2.俄罗斯的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ff, 1873-1943)
  • 3.奥地利的勋伯格(Schonberg, 1874-1951)
  • 4.英国的艾夫斯(Ives, 1874-1954)
  • 5.瑞士的布洛赫(Bloch, 1880-1959)
  • 6.俄罗斯的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 1882-1971)
  • 7.瑞士的奥湼格(Honegger, 1892-1955)
  • 8.法国的米约(Milhaud, 1892-1974)
  • 9.德国的亨德米特(Hinaemith, 1885-1963)
  • 10.俄罗斯的浦罗高菲夫(Prokofiev, 1891-1953)
  • 11.英国的沃尔顿(Walton, 1902-1983)
  • 12.法国的梅西安(Messiaen, 1908- )
  • 13.意大利的梅诺蒂(Menotti, 1911- )
  • 14.英国的布里顿(Britten, 1913-1976)
  • 15.美国的伯恩斯坦(Berstein, 1918- )
  • 16.波兰的彭德雷斯(Penderecki, 1933- )
  • 八、圣诞圣诗
  • 1.瓦茨(Watts, 1674-1748)
  • 2.韦斯利(C.Wesley, 1707-1788)
  • 3.韦德(Wade, 1710-1786)
  • 4.穆尔(Mohr, 1792-1848)
  • 九、音乐词库简介

《西方音乐名家与基督教》书摘

文艺复兴时期 Renaissance (公元1400-1600)

中古时期的帝国分裂和教庭分割的局面引进现代时期,当时有两个平行的运动在西方冲激着社会的进展;其一是文艺复兴(Renaissance),其二是宗教改革(Reformation)。西方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之关系非常密切: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同期,重点放在回复到文化与宗教的源头去。文艺复兴回复到古希腊的哲学,而宗教改革即回复到《圣经》的根源。因此,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成为了西方思想与社会发展的两大主流。文艺复兴的始创人依拉斯母(Erasmus,,1466-1536),其哲学要点提倡:(一)回到源头(ad fontes)。他印制第一版的希腊文《圣经》,又推出介绍教父们的丛书,并提倡重视古典文学;(二)基督哲学(Philosophia Christi)。他提倡基督教人文主义,基督教为普世人类的伦理宗教。而宗教改革的倡导人马丁•路德(Luther,1483-1546)则提倡:(一)唯独圣经。他力指圣经是上帝的启示,上帝的默示是以命题与字句表达出来的,并且全本《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二)唯独信心。人之所以能够在上帝面前称义,并非依赖行为与功德,乃是完全以信心仰赖主耶稣基督,就能在上帝面前称义。

法国的迪费 (Guillaume Dufay, 1400-1474)

迪费是法国佛德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曲家,生于弗兰达斯(Flanders),曾在康布雷(Cambrai)大教堂唱诗班任歌手。1428-1433年任罗马教皇圣咏队歌手,后来于1436年返回康布雷,任该堂咏经司铎(Canon)。1442年后在勃艮第(Ferrara)公爵府工作,1450年开始有七年时间在锡华公爵(Savoy)府上工作。迪费是早期佛兰德复调乐派的重要人物,著有大量教堂音乐著作,超过200首之多,包括8首《弥赛亚曲》。他的风格影响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脸儿苍白》(Sevla fau ay palc)即其中之一。当时不少慕名来求学的音乐家,蜂拥云集在迪费的名下。他擅长文艺复兴时期各类型的音乐风格,并且格律和韵律十分优雅,他将教会礼仪的平咏曲加上和弦合奏,非常悦耳动听。流传至今的八首《弥撒曲》更是优美,他将一些平咏曲或世俗曲子配上和声伴奏,形成强烈的对比,称为 cantus firmus。这些韵律后来在15至17世纪,有不少音乐家模仿效法。甚至,于离世前,他首先尝试谱出了第一首《安魂弥撒曲》(Requiem Mass)。

迪费在康布雷的职位由奥克咸(Johnnes Ockeghem, 1410-1497)所接替,他慕名前来康布雷,并且得到迪费的欣赏。奥克咸亦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佼佼者,他继承迪费的《安魂弥撒曲》的风格,以复音调谱出,非常感心肺腑。他更尝试创作新的曲子,配上强烈对比cantus firmus 的手法奏出,类似近代的讽刺谐谑诗体(parody)。

若斯坎生于法国北部的Conde-sur-‘Escaut,后来前往意大利,属于最后一个法国-弗兰达斯派的作曲家。他为其老师迪费写了一首优美动人的挽歌(elegy),名叫《Nymphes des bois》。若斯坎年幼时曾在St. Quentin教堂任唱诗班员。后来前往米兰,于1459-1472年间出任米兰大教堂歌手;1486-1499年为罗马教皇圣乐队成员。1503年若斯坎在法国的王室及Ferrara公爵府上工作,后来当欧洲中古时期的瘟疫蔓延至Ferrara时,他就北上Conde,任圣母教堂学校的校长。他的作品众多,计有《弥撒曲》三卷,经文歌100多首,维也纳的出版商Petrucci曾替他出版不少著作。若斯坎的复调音乐及强音对比法(cantus firmus)对十六世纪的欧洲乐坛影响很大,譬如Ave Maria Stella, L’homme arme及Pange lingua都是旷世名著。他的音乐到了十八世纪,经由班尼(Burney)再度被发掘出来,流传至今。

团契生活(新版)适宜围炉夜话的基督教经典著作

报佳音号 6201
外文书名 Life Together
作者 [德]迪特里希•朋霍费尔(Dietrich Bonhoeffer)
译者 高喆
ISBN 9787513307581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2.7

《团契生活》编辑推荐

西方基督徒人手一册,适宜围炉夜话的基督教经典著作。二十世纪最具开拓性的基督教神学家。没有朋霍费尔的日子,我们可以有《团契生活》。

《团契生活》作者简介

迪特里希·朋霍费尔(Dietrich Bonhoeffer,又译“潘霍华”,1906-1945),德国信义宗牧师、神学家,认信教会成员之一。1906年2月4日,出生于德国布雷斯劳。二战期间,积极参加反抗纳粹的斗争,后因刺杀希特勒计划败露,于1943年4月5日被盖世太保逮捕, 1945年4月9日,在佛罗森堡集中营被施以绞刑,著有《狱中诗》、《伦理学》、《团契生活》、《狱中书简》、《第一亚当与第二亚当》及《团契生活——潘霍华作品选》等书。《心灵花园》和《信仰二十讲》收录了朋霍费尔的一些文章。

余达心博士曾在《攀生命高峰:与伟大心灵同行》中记念朋霍费尔;如果希望更深认识朋霍费尔,我们推荐您读蕾娜特·温德的《力阻狂轮:朋霍费尔传》、埃里克·梅塔萨斯的《朋霍费尔:牧师,殉道者,先知,间谍》,或查尔斯·马什的《陌生的荣耀:朋霍费尔的一生》。

《团契生活》目录

导言

  • 第一章 团契
  • 第二章 与他人相伴的日子
  • 第三章 孤独的日子
  • 第四章 服侍
  • 第五章 忏悔与共融

附录Ⅰ 朋霍费尔牧师小传(安希孟)

附录Ⅱ 世界已经长大成人(安希孟)

《团契生活》书摘

基督教意味着通过耶稣基督和在耶稣之中结成的团契。任何基督徒团契都不多于或者少于此。无论是仅仅一次短暂的相遇、抑或长期的友谊,基督徒团契都仅止于此。唯独通过耶稣基督和在耶稣基督之中,我们才得以属于彼此。

这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它意味着一个基督徒因耶稣基督的缘故而需要他人。其次,它意味着只有通过耶稣基督,一个基督徒才得以来到他人面前。第三,它意味着在耶稣基督之中,我们已经在永恒中被拣选,在时间中被接纳,并为永恒而联合起来。

首先,基督徒是不再从他自身之中、而唯独在耶稣基督之中寻找他的拯救、他的释放、以及他的成义的人。他知道上帝在耶稣基督中的圣言宣告了他有罪,即便他并不觉得自己有罪,且上帝在耶稣基督中的圣言又宣告了他的无罪与义,即便他根本不觉得自己有义。基督徒不再凭借他自己的要求以及他自己的称义而自己生活,而是凭着上帝的要求以及上帝的称义而生活。他完全凭借上帝之圣言对他的宣告而生活,无论这圣言宣告他有罪抑或清白。

基督徒的死亡与生命并不为他自己所决定;相反,他只能在由外而来的圣言中、在走向他的上帝之圣言中找到二者。宗教改革者们则以如下方式表达上述真理:我们的义是一种“陌生的义”,一种来自我们自身之外(extra nos)的义。他们的意思是,基督徒依赖于对他说话的上帝之圣言。他被指向自身之外,指向来到他的圣言。基督徒完全凭着上帝在耶稣基督中的圣言之中的真理而生活。如果别人问他,你的拯救在哪儿,你的义在哪儿?他永远不能指向自己。他指向上帝在耶稣基督中的圣言,这圣言保证了他的得救与义。他必须时刻对这一圣言保持警觉。因为他每天都渴望义,渴望救赎的圣言。而它只能由外而来。在自身之中,他是贫乏及死亡的。援助必须由外而来,而在耶稣基督的圣言中它已经到来,并且每天重新到来,带来救赎、称义、无罪、以及祝福。

然而,上帝已将这一圣言放在人的口中,以使它能够在人们彼此之间交通。当一个人被圣言击中后,他便将它告知他人。上帝希望我们能够在弟兄的见证中、在人的口里寻找和发现祂活的圣言。因此,基督徒需要其他基督徒对子说出上帝之言。当他变得不安和沮丧时,他便一而再、再而三地需要他,因为凭借自己,他无法帮助自己同时又不令真理落空。他需要他的弟兄作为神圣的拯救话语之担当者与宣告者。唯独因为耶稣基督,他需要他的弟兄。他自己内心中的基督比他弟兄话语中的基督软弱;他自己的心不安,他弟兄的心确定。

而这也阐明了所有基督徒团契的目标:他们作为拯救信息的传达者而彼此相遇。据此,上帝允许他们一同见面并将团契赠予他们。他们的团契唯独建基于耶稣基督以及这种“陌生的义”之上。因此,所有我们能说的是:基督徒团契只源自圣经及宗教改革中关于人唯独因信称义的信息;这种唯一性是基督徒彼此渴望的基础。

其次,一个基督徒唯有通过耶稣基督才得以来到他人面前。人们之间存在着冲突。而耶稣基督的保罗说:“他是我们的和睦”(以弗所书2:14)。没有基督,上帝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便是不和。基督成为中保,令人与上帝相合、人与人相合。没有基督,我们便不知上帝,我们便不能呼求上帝,亦不能到他面前。道路为我们的自我(ego)所阻。基督打开了通往上帝和我们弟兄的道路。如今,基督徒得以彼此和睦地生活;他们能够爱及服侍彼此;他们能够合一。然而,只是藉着耶稣基督,他们才得以持续地如此行。只有在耶稣基督之中我们才能合一,只有通过他,我们才彼此联结。直到永恒,他都是唯一的中保。

第三,当上帝之子道成肉身,他便真实、有形地——出于纯粹的恩典——担当起我们的存在、我们的本质、以及我们自身。这是三一上帝的永恒忠告。如今我们在他之中。他所在之处,我们也同在——包括道成肉身、十字架、以及他的复活。我们因在他之中而属于他。正因如此,圣经才称我们为基督的肢体。然而,如果在我们能够知晓及希望它之前,我们已经连同整个教会在耶稣基督之中被拣选与接纳,那么在永恒之中,我们同样也彼此共同属于他。现在与他结成团契而生活的我们,有一天将会与他结成永恒的团契。珍惜他弟兄的人,应该知道他将会在耶稣基督之中与他永远联合。基督徒的团契意味着通过耶稣基督以及在耶稣基督之中的团契。圣经所提供的一切关于基督徒之团契生活的方向与准则,都建基于这一前提。

“论到弟兄们相爱,不用人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自己蒙了神的教训,叫你们彼此相爱——但我劝弟兄们要更加勉励”(帖撒罗尼迦前书4:9,10)。上帝自己承担起教导我们弟兄之爱的责任;而人所能做的一切,是回忆这一神圣的教诲与忠告,以不断更新实践。当上帝充满恩慈,当祂将耶稣基督作为我们的弟兄启示给我们,当祂以祂的爱赢得我们的心,这便是神圣之爱对我们的教导之开端。当上帝对我们充满恩慈,我们便学会对我们的弟兄满有恩慈。当我们接受宽恕而非审判,我们也同样准备好原谅我们的弟兄。上帝对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都亏欠他人。我们接受的越多,我们能给予的也就越多;我们的弟兄之爱越贫乏,我们就越少凭着上帝的恩慈与爱而生活。因此,上帝自己教导我们之间彼此相见,要像上帝在基督之中与我们相见一样。“所以你们要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使荣耀归与神”(罗马书15:7)。

在这种智慧中,已被上帝置于与其他基督徒之共同生活中的人们,明白了拥有弟兄意味着什么。“在主里的兄弟”——保罗这样称呼他的教会。只有通过耶稣基督,人们彼此才成为弟兄。通过耶稣基督为我、对我所做的一切,我成为他人的弟兄;通过耶稣基督为他所做的,他人成为我的弟兄。唯独通过耶稣基督我们才成为弟兄这一事实,有着无法估量的重要性。我所要与之结成团契的人,并非必须是真诚而虔信的,并来到我这里寻找弟兄。毋宁说,我的弟兄是那已为基督所拯救、摆脱了他的罪、并被召至信仰及永生的他者。并非人作为基督徒之自身所是、他的属灵与虔信构成了我们的团契之基础。决定我们弟兄关系的,是人因基督所是者。我们彼此间的团契唯独构成于基督为我们所成就的事中。这不仅在开始时是如此——好像在时间进程中其他东西会被添加进我们的团契;在一切未来与一切永恒中它始终如此。唯有通过耶稣基督,我才拥有、且将一直拥有同他人的团契。我们的团契越真实、越深化,我们之间的其他任何东西就会越远去,而耶稣基督和他的作为就将越清晰、越纯粹地成为我们之间唯一不可获缺的事。唯独通过基督我们才彼此拥有,而通过基督我们确实完全、并且永远地拥有彼此。

这一劳永逸地驱散了一切对更多东西的纷杂渴望。要求比基督已经确立之事更多的人,所渴望的并非基督徒的弟兄关系。他所寻求的是某种他无从发现的极端社会经验;他将混乱及不纯粹的欲望带至基督徒的友谊中。正是在这一点上,基督徒的弟兄关系最经常在开始时为最严重的危险所威胁——其根源被侵蚀的危险,亦即将基督徒的友谊与某种一厢情愿的关于宗教团契的观念相混淆、将虔诚之心对团契的自然渴望与基督徒友谊的属灵现实相混淆的危险。在基督徒的友谊中,一切都有赖于其从开始即拥有的清晰的正确性:首先,基督徒的友谊并非一种理想,而是一种神圣的现实。第二,基督徒的弟兄关系是一种属灵现实,而非一种心理现实。

敬虔生活原理(1536年首版《基督教要义》)

报佳音号 6109
外文书名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1536 Edition)
品牌 橡树
作者 [法]约翰·加尔文
译者 王志勇
ISBN 978-7-108-04011-4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出版年月 2012.4
开本 16K
页数 313

《敬虔生活原理》内容简介

《敬虔生活原理》即1536年首版的《基督教要义》。该书包含了1559年最终版《基督教要义》的基本框架和要素,对《使徒信经》、十诫和主祷文进行了清晰的解释。它不仅能够帮助基督徒以简洁的形式把握基督教基本要道,而且能够帮助研究加尔文神学的学者了解加尔文神学发展的轨迹。

本书属于橡树文字工作室出品之“基督教经典译丛”,同属此丛书的还有《使徒教父著作》、《驳塞尔修斯》、《路德劝慰书信》、《圣徒永恒的安息》和《方济各传 阿奎那传》等书。

《敬虔生活原理》作者简介

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1509-1564),法国人,16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宗教改革家、神学家和牧师,与奥古斯丁和马丁·路德齐名,是教会史上最重要的神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不仅奠定了新教神学的框架,而且塑造了现代西方文化。加尔文著述甚丰,其中最重要的著作包括《基督教要义》及多卷圣经注释。

国内已出版的加尔文著作,除了《基督教要义》及其各种选本(如《敬虔生活原理》、《基督徒的生活》),还有《加尔文书信文集》、《罗马书注释》和《约翰福音注释》等书。

约翰·派博牧师曾在《至高喜乐的传承》里记念加尔文,推荐弟兄姐妹阅读。如果希望更加认识加尔文,请读茜亚·凡赫尔斯玛的《加尔文传》(This was John Calvin)或阿利斯特·麦格拉思的《加尔文传》(A Life of John Calvin)。

《敬虔生活原理》译者简介

王志勇,香港雅和博圣约书院院长,美国长老会主恩基督教会主任牧师。1994年获北京大学法学硕士,2003年受邀为牛津大学访问学者,2007年、2009年获美国加尔文神学院神学研究硕士、神学硕士。研究领域为:基督教哲学、神学与法学。

2003年在北京创立“中国改革宗神学”网站。2010年在香港创办“雅和博圣约书院”,2011年在美国创立“雅和博传道会”,致力于研究和传播以17世纪清教徒神学为代表的古典改革宗神学,并把圣经启示、正统神学与世界观结合在一起,倡导“仁教心学,法治德政”,被称为“中国改革宗神学领军人物”之一。著有《中国改革与清教徒精神》等书;主要译著有《清教徒之约:威斯敏斯德准则》、《布雷克文集:理所当然的侍奉》、《约瑟夫著作精选》、《敬虔生活原理》和《天命与你》等书。

《敬虔生活原理》目录

第一章 律法:十诫释义

  • 1、关于上帝的知识
  • 2、关于人的知识
  • 3、律法
  • 4、上帝在基督里的爱
  • 5、十诫释义
  • 6、综述
  • 7、称义
  • 8、律法的功用
  • 9、称义续论

第二章 信心:《使徒信经》释义

  • 1、信心与对独一上帝的信心
  • 2、《使徒信经》释义
  • 3、信、望、爱

第三章 祷告:主祷文释义

  • 1、祷告通论
  • 2、主祷文释义
  • 3、祷告的操练

第四章 圣礼

  • 1、圣礼通论
  • 2、洗礼
  • 3、圣餐
  • 4、圣礼的施行

第五章 五大伪圣礼

  • 1、介绍
  • 2、坚信礼
  • 3、补赎礼
  • 4、临终抹油礼
  • 5、圣职授任礼
  • 6、婚礼

第六章 基督徒的自由、教权与政权

  • 1、基督徒的自由
  • 2、教会的权柄
  • 3、论公民政府

《敬虔生活原理》书评

1536年,一个似乎没有什么世界性大事出现的年份,思想史上的两个重要人物的换场交接却悄无声息地发生在一个远离当时世界争战中心的安静小镇巴塞尔。这一年的7月,著名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在这里去世。而4个月前在这里出版的一本名叫《基督教要义》的书,则把一位深受他思想影响,特别是他所编辑出版的希腊文新约圣经的影响,同时自己注定要对宗教改革以及当代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推上了历史的舞台。那一年他只有26岁。

当1536年3月这本书在巴塞尔出版的时候,就像那个时代所有拉丁文著作一样,它有一个很长的书名。它封面上的拉丁文书名可以翻译为:

基督徒敬虔生活指南,几乎包括所有敬虔之要义以及一切认识救恩所必需明白的教义。一部值得所有热诚追求敬虔之人阅读的新作。附献给至为基督教化的法国国王的序言。序言中加尔文将本书作为信仰的告白献给国王。努瓦永的加尔文,1536年于巴塞尔。

从这里看,1536年第一版《基督教要义》的写作有两个方面的目的:首先,它是基督教教义的一种概要,基本上按照路德教理问答的结构来设计。从这里可以看到路德改教思想对于年轻加尔文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为那些寻求宗教改革的追求者们向迫害他们的君王所提出的信仰告白。这方面可以反映出加尔文对于教会所处社会问题的关注。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这本书形式上也被设计成一种版本较小并可以直接放在口袋中的生活指南。全书相当于新约圣经从《马太福音》到《以弗所书》的篇幅。其当时的受欢迎程度可以从出版一年就全部售光看出来。

首先让我们看后一个方面的目的。由于受到科普事件的牵连,加尔文在1535年1月逃离法国到了巴塞尔,试图在那里找到一个可以安静研究的地方。到达巴塞尔后,加尔文开始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这本书的写作上,直到8月23日完成这部著作。

在这期间,根据此年2月加尔文记录下来的一份政府报告,他祖国的宗教改革者被政府指控是“重洗派以及试图推翻政府的人”。按照他在22年后所写的《<诗篇>注释》序言中的回忆,他如此地描述了当时的处境:“当我隐居于巴塞尔时,只有少数人知道的情况下,有许多忠心与圣洁的人却在法国被烧死”。但最让加尔文无法忍受的是这些改革者都是以叛乱分子的名义被处死:“一些邪恶与欺骗的传单,声称没有人被处以此极刑,被烧死的都是重洗派与叛乱分子”,作为一位法学者,他怒斥“法庭的措施是何等无耻”,并且立誓说:“我当时就看见,除非我尽一切的方法来反抗他们,否则我的沉默将使我无法逃脱懦弱与奸诈的罪名。”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1535年8月23日,他在写完全书后,最后加上了这本书的序言——给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的信。

从内容上来看,第一版《基督教要义》由六章构成,前四章主题与1527年出版的路德的教理问答很相似:律法(第一章)、信经(第二章)、主祷文(第三章)以及圣礼(第四章)。第五章涉及到对天主教其他五种圣礼的反驳;第六章讨论到基督徒的自由、教会与社会的关系。除了作为序言的给法王的信外,我们从后两章中,特别是第六章论基督徒的自由及论公民政府这些章节中,可以看到当时法国宗教改革的现实处境对这本书的影响。出于做出信仰告白或护教的目的,加尔文在致法王的信中如此说:“我发觉陛下的国中有一些恶人,怒气冲冲,使得在你所统治的辖区,纯正的基督教信仰难有立锥之地。因此,我认为,我若用这同一本书,一方面教导他们,另一方面向陛下您陈明我的信仰,这样做是有益的。”

不过除了以上这个目的之外,从本书的结构可以看到其首要的目的,就是阐述在他看来,基督信仰的基本要义,以满足那些从对教皇制的迷信中醒悟过来想要更多了解基督信仰之真义的人们。在致法王的序言中,一开始他就说明:“刚开始写这本书时,我完全没有想到最后会将此书献给国王陛下。我唯一的目的是想传授一些基本的真理,使一切热衷于信仰之人成为真正敬虔的人。我知道,在我的法国同胞中,有许多渴慕基督的;然而,我发现他们中间很少有人对基督拥有最基本的认识。我着手写这本书就是为了他们。本书简明而基础的教导方式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前四章的内容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出于这个目的而写的。在这几章中,加尔文基本上没用争辩或论战的文字,而是直陈所谈论的教义的真义。以致不少研究者认为,或许加尔文这部分的内容在到达巴塞尔之前就已经写出来了。据英译者巴特尔斯(F. L. Battles)的看法,当时“杜·蒂勒(Du Tillet)家族在安古莱姆的克莱克斯(Claix in Angoulême)为加尔文提供了庇护及‘一个安静的窝’,我们至少可以猜测那里的大图书馆很可能为加尔文写作这本书提供了参考”。(《基督教要义》英译者导言第1节)

在随后的年月里,《基督教要义》被加尔文倾注心血作了数次较大的修订,内容有了很多的增加,直到1559年的最后一版变成四卷80章的篇幅。在1559年版的《基督教要义》出版后,今天读1536年版的《基督教要义》还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应。

首先,这本书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如果我们把这本书当作加尔文第一本重要的神学著作,那么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神学思想发展的起点。其中比较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尔文的神学思想的产生及表述与当时社会处境的关系。虽然加尔文在以后的修订中,基本没有改动致法王的信,但他后两章的内容却有较大的扩充,而且次序也有所调整。只有在1536年版的《基督教要义》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他这本著作的“三明治”结构:五六两章的内容和致法王的信,将一到四章的内容夹在中间。在法国对新教改革的迫害越来越严重的局势之下,这种结构给本书涂上了某种鲜明的护教书的色彩。或许只是在这种时代的色调下,我们读基督徒的自由及教会与政府的关系等论述,就更能体会加尔文这方面思想的原本用意。

其次,这本书让我们对加尔文神学中的敬虔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前文所引他对这本书写作用意的说明中,加尔文明确地提到他“唯一的目的是想传授一些基本的真理,使一切热衷于信仰之人成为真正敬虔的人”。 虽然这个大的用意在以后的修订中一直都保持着,但在他刚开始修订时就有些调整。1539年版的《基督教要义》出版后,人们发现这本书的目的被表述为:“让准神学生用来预备自己研读圣经”。(作者前言)就是说,他后来修订的《基督教要义》,无论增加或调整内容,用意更多倾向于使此书作为有一定教育背景的信徒进行研经的预备。这样看来,只有1536年的版本,其写作的对象,是不分平信徒还是准学生的。在这一版中,加尔文是要从圣经出发,按照基本教理的框架,试图给读者带来生命成长的牧养,并使之能够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因此,这样的意图及构架,与后来大部头的1559年《基督教要义》相比,让我们更能从中体会加尔文当时信仰中的敬虔精神。而这也是此版《基督教要义》被更接近其原意地称为《敬虔生活原理》的主要原因。

或许对一些思想家来说,越到后期的思想是越加成熟的。但对加尔文这样的神学家来说,只有了解他早期神学思想的起点,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他神学思想的本源。而且,我们不能只是把他的思想当作一种知识去了解,还要同时去体会其文字所传递出来的信仰的敬虔精神。(孙毅)

李提摩太在中国(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传记丛书)

报佳音号 6101
外文书名 Timothy Richard of China
作者 [英]苏慧廉(William E.Soothill)
译者 关志远、关志英、 何玉
ISBN 978-7-5633-7167-9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07年12月
开本 16K
页数 326页;250页

《李提摩太在中国》内容简介

《李提摩太在中国》由曾任山西大学西斋总教习的苏慧廉教授撰写。他作为李提摩太的亲密朋友和同事,从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出发,写出这位“洋大人”丰富的一生,为我们从多个角度去了解李提摩太及其所处的历史提供了可能。书中通过引用李提摩太的回忆录——《亲历晚清四十五年》,透过他的亲身感受,使我们对晚清治下的中国社会和百姓的困苦生活有了深入了解。

 

本书属于“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传记丛书”,同属此丛书的还有《台约尔传》、《狄考文传》、《朝觐东方》、《千禧年的感召》和《卫三畏生平及书信》等书。

《李提摩太在中国》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在威尔士的早年生活

第三章 10世纪60年代的中国

第四章 在山东与满洲(东北)的传教活动

第五章 烟台

第六章 告别烟台

第七章 青州府

第八章 山东赈灾

第九章 山西赈灾

第十章 在山西的传教活动

第十一章 在山西的发展

第十二章 太原、青州和北京

第十三章 第一次休假

第十四章 流离漂泊

第十五章 上海广学会的工作

第十六章 中日甲午战争

第十七章 天台

第十八章 劝导政府开放教禁

第十九章 维新会

第二十章 第二次休假

第二十一章 维新运动

第二十二章 义和团运动

第二十三章 山西大学:梦想实现的地方

第二十四章 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期间

第二十五章 英国宣教大会

第二十六章 访问日本和朝鲜

第二十七章 辛亥革命

第二十八章 大乘佛教

第二十九章 再度回国

 

索引

译后记

《李提摩太在中国》书摘

序言

李提摩太博士,本传记的传主。本传记由他晚年的同事苏慧廉教授满怀热诚撰写而成。李提摩太博士在中国活动长达40余年,是一位杰出的人物,赢得了中国人民的敬仰和尊重。这种尊敬的程度只有极少数外国人曾经得到过。我对他的回忆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当时,中国山西省发生了骇人听闻的饥荒,他与另外几位传教士全力以赴地投身到组织与此相关的艰难的赈灾工作中,并为成功应对后来发生在中国的持续不断的灾难奠定了基础。李提摩太博士在山西的工作让他与中国的统治阶层有了密切的联系,并使他深信在整个中国传播人道主义精神和西方政府执政方法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从此以后,兴办现代教育成为他生命中最强烈的愿望。他的微薄的资产都花在了购买必要的仪器和设备上,他的业余时间都贡献给了讲授科学和经济学。这些演讲的内容不仅在山西省,而且几乎在全中国范围内唤起了官员们的兴趣。他在这方面的工作,是建立在对基督教能够拯救一个民族的信念之上的,并且以他组建的“广学会”的诞生为标志达到了顶峰:该社对启蒙中国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

山西省,这个他早年从事慈善工作的舞台,自然应该从他后来的特别有建设性的成就中获益。在华基督教会当时已经明智地决定不接受中国政府就在义和团运动期间被杀害教民的赔款。李提摩太博士与中国政府商定,用此赔款在山西省会太原建立一所大学,并由他管理10年,10年后他再将其作为一个正常运转的机构交还给山西省。当我5年前造访该大学时,官方仍在热情地赞誉其创办人。在几乎陷入纷乱的中国,现在的山西省可谓宁静之一隅。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李提摩太博士和他的同事们的典范作用及影响。

1898年的“戊戌变法”运动汲取了李提摩太博士著作中许多变革思想的精髓,但是在包括光绪帝本人在内的一些少壮的极端主义者影响下,变法采取了一系列激进和不成熟的做法。这是他谨慎的性格所不赞成的。

尽管李提摩太博士是一位预言家和怀有许多梦想的梦想家,但他也有着清醒的富有经验的预见,而且他的一些梦想正在变为现实。成立“国际联盟”这一想法在西方还未成型的许多年前,他就是此观念的积极倡导者。他希望有朝一日找到一剂灵丹妙药用于医治中国正在忍受的许多病痛的想法,可能将被证明并不是完全的空想。

只有极少数的外国人给中国大众留下了一些印象,或是在其身后留下了一些影响。李提摩太博士就是这罕见的例外中的一个。他的汉语名字——“李提摩太”——在中国人民心中占据了一个稳固的位置。

朱迩典(J.N.Jordan)

1923年10月1日

基督徒的生活 – 基督徒生活的黄金手册(加尔文《基督教要义》三卷6-10章单行本)

报佳音号 6022
外文书名 Golden Booklet of the True Christian Life
品牌 橡树
作者 [法]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
译者 钱曜诚 等译;孙毅 选编
ISBN 978-7-108-03847-0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出版年月 2011.11
开本 16K
页数 217

《基督徒的生活》(《基督教要义》单行本)简介

一本基督徒生活的黄金手册,教导敬虔之人如何过正直、有序的生活,并简要立定可供遵循和操练的普遍准则

本书是从《基督教要义》三卷6-10章所选出的,这部分内容在历史上常被称为“金书”。因其语言及内容的独特性,它常常被从《基督教要义》中单独抽出来,作为单行本发行。在历史上,这个单行本的受欢迎程度甚至不亚于《基督教要义》原书本身。其中,加尔文以极具感染力的语言,清楚地阐述了基督徒生活的基本特征:自我否定、背负十架以及默想永世。而且详细讲明了信心、悔改、因信称义等神学思想,以及信仰生活与世俗生活的基本关系问题,并具体地教导基督徒当如何操练祷告。

《基督徒是生活》(《基督教要义》单行本)作者简介

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1509-1564),法国人,16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宗教改革家、神学家和牧师,与奥古斯丁和马丁·路德齐名,是教会史上最重要的神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不仅奠定了新教神学的框架,而且塑造了现代西方文化。加尔文著述甚丰,其中最重要的著作包括《基督教要义》及多卷圣经注释。

国内已出版的加尔文著作,除了《基督教要义》及其各种选本(如《敬虔生活原理》、《基督徒的生活》),还有《加尔文书信文集》、《罗马书注释》和《约翰福音注释》等书。

约翰·派博牧师曾在《至高喜乐的传承》里记念加尔文,推荐弟兄姐妹阅读。如果希望更加认识加尔文,请读茜亚·凡赫尔斯玛的《加尔文传》(This was John Calvin)或阿利斯特·麦格拉思的《加尔文传》(A Life of John Calvin)。

《基督徒的生活》(《基督教要义》单行本)编辑推荐

圣诞节,是一个得人如得鱼的季节。在这个丰收的季节快要来临之际,你是不是正发愁找不到合适的礼物送给自己信主多年的好友,或者是那些刚受洗的朋友。

什么样的书才适合作为圣诞礼物呢?神学性强的书,太深了,朋友不一定读得下去;婚姻、生活、励志类的图书,又太浅了,不一定能深入地造就大家;灵修类的图书,市场上就那么几种,大家都快送滥了。那市面上,有没有一本,既有神学思想,又含盖基督徒信仰生活操练,还可以用来灵修的图书呢?

在2011年这个多事之秋快要走近尾声之时,橡树文字工作室隆重推出加尔文的一本小书《基督徒的生活》,作为圣诞节的礼物呈献给大家。而这本书,就是一本,既提供了神学思想,又能指导信仰生活实践,还可以供我们灵修的图书。此书非常适合普通的信徒来阅读,尤其是那些初信者。

《路加福音》9:23记载:耶稣又对众人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在教会的讲台上,我们也时常听到“舍己”、“背十字架”这样的教导,而我们嘴角也总挂着这些属灵的名词。但是,这些词对我们又到底意味着什么?它们在我们基督徒的生活中又占据着什么地位?另外,我们常常谈到的“信心”、“悔改”、“因信称义”又具体指的什么?保罗说,我们当看万事为粪土,圣经却又明确说世界是神所造的,神看这一切都甚好,那我们对于今世的生活又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我们基督徒常常用“呼吸”来比喻“祷告”的重要性,而我们又该如何来操练祷告呢?

在这本《基督徒的生活》中,加尔文以平和甚至从内心流露出的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回答了我们前面所列的各种问题。他清楚地阐述了基督徒生活的基本特征:自我否定(舍己)、背负十架以及默想永世。他告诉我们,自我否定构成基督徒生活方式的基本出发点;背负十架成为基本操练;而默想永世则成为信徒奔走天路的基本方向。除了这些内容,他还很详细地讲明了基督徒所关心的信心、悔改、因信称义等问题,而且非常具体地教导我们当如何操练祷告。

而《基督徒的生活》是从《基督教要义》三卷6-10章所选出的,这部分内容在历史上常被称为“金书”,因其语言及内容的独特性,它常常被从《基督教要义》中单独抽出来,作为单行本发行。在历史上,这个单行本的受欢迎程度甚至不亚于《基督教要义》原书本身。

对于没时间读完《基督教要义》全本,或者是因为《基督教要义》不菲的价格望而却步的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此单行本对原书思想有一个基本了解。当然,本书并不能取代《基督教要义》。我们盼望的是,当读者通过阅读这本薄薄的“金书”品尝到加尔文著作的魅力时,从内心深处生发出阅读《基督教要义》全本的渴望。

在这个“一个人里面还有一个人,一个夜晚里有无数个夜晚”(引自王怡长老小诗《平安夜》)的圣诞季节将要来临之际,在切切地盼望着那个蕴含着无数夜晚的平安夜时,你的内心里除了装着主耶稣,是不是还牵挂着其他的某个人呢?还在等什么呢?快来选一本《基督徒的生活》预备送你的朋友吧!

《基督徒的生活》(《基督教要义》单行本)目录

编者导言

  • 第一章 信心的性质
  • 第二章 信心中的悔改
  • 第三章 基督徒生活之总则
  • 第四章 自我否定
  • 第五章 背十字架
  • 第六章 对永世的默想
  • 第七章 今世生活的原则
  • 第八章 因信称义的定义
  • 第九章 确信在神面前白白称义
  • 第十章 祷告的操练

编者后记

《基督徒的生活》(《基督教要义》单行本)书摘

对这转眼即逝、不能满足我们之今世正确的判断,使我们默想永世(3-6)

3. 对今世的感恩!

我劝信徒养成轻看今世的习惯,尽管不是恨恶今世或对神忘恩负义。事实上,今世虽然充满无限的悲惨,我们仍然有责任将之视为从神而来不可拒绝的福分。其实,我们若在今世看不到神任何的祝福,就已经在心里犯了严重的忘恩负义之罪。特别对信徒而言,今世应当向他们见证神的良善,全然是为了促进他们的救恩。因在神使他的百姓确信他们在荣耀中有永远的产业之前,他首先采用较小的证据向我们证明他是我们的天父。这些就是他天天赏赐我们的福分。既然今世使我们明白神的良善,难道我们应当藐视它,仿佛它对我们毫无益处吗?所以,我们必须习惯将今世视为来自神慷慨的福分之一,绝不应当拒绝。圣经对这事实有既丰富又清楚的证据。但即使圣经没有这样的启示,就连大自然本身也劝我们感谢神,因他赏赐我们生命,允许我们使用这世界,并供应我们一切所需要的,以保守这生命。

而且,当为今世感谢神之更大的理由是:我们这一辈子是在预备享受天国的荣耀。因神预定那些他在天上将加冕的人必须先经过地上的争战,使他们直到胜过战争中的一切困难之后才夸胜。

还有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在今生因领受神不同的福分,就预尝神慷慨的甘甜,好激发我们更盼望和渴慕这慷慨在天上完美的显明。当我们确信今世的生命是出于神仁慈的恩赐,因此我们欠神的债时,就应当心存感恩。之后,我们早晚将发觉今世的悲惨,好使我们不至于因我们与生俱来的倾向而娈贪世俗。

4. 对永生正确的渴慕

我们越减少对今世的爱,就会越渴慕永生。我同意这样一种看法颇有见地:认为最好的景况就是未曾出生,其次是在出生之后很快就死亡的情况(参阅传4:2-3)。既然他们没有受神真理的光照,他们在今世触目所及不都是令人忧伤和厌倦的事吗?如此,那些以忧伤和流泪庆祝亲戚的生日,却以快乐的心参加他们葬礼之人并非没有理由。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使他们获益,因他们既然没有信心,就无法明白不幸或人所厌烦的事如何能互相效力以叫敬虔的人得益处,他们因此在绝望中做出以上的结论。

那么,当信徒判断自己必死的生命时,既知道今世所带来的不过是悲惨,就当更热烈地默想永世。当我们将今世与来世相比时,我们不但可以忽略这必死的生命,甚至应当轻看和厌恶它。因若天堂是我们的家乡,难道地上不就是我们被掳掠之处吗?若离开世界等于进入永生,这世界难道不就是坟墓吗?而且人在今世的生活难道不就是某种死亡吗?若离开身体等于获得释放和得到完全的自由,难道这身体不就是监牢吗?若享受神的同在是快乐无比,难道缺乏这快乐不就是忧伤本身吗?然而,除非我们离开世界,否则“便与主相离”(林后5:6)。因此,我们若将地上的生命与天上的做比较,无疑地,我们会立刻藐视地上的生命并将之践踏在我们脚下。当然,我们是因这生命使我们常常犯罪而厌恶它,虽然我们对这光景的厌恶不能说是恨恶这生命本身。无论如何,我们对待今世的态度应该是:我们既因对今世的厌倦和厌恶而期待它的结束,同时也照神的旨意珍惜他所给我们的每一个新的日子,好让我们的疲倦至终不至于成为埋怨和不耐烦。因今世就如哨岗,神差派我们在那里站岗直到他呼召我们离开。使徒保罗感觉到长久受身体的捆锁,为这光景悲伤并迫切地叹息渴慕救赎(罗7:24)。然而,为了顺服神的吩咐,保罗宣告:或离世与基督同在,或继续在肉身活着,他都愿意接受(腓1:23-24)。因他承认或以生命或以死亡荣耀神,都是他欠神的债(罗14:8)。然而,哪一种光景最能将荣耀归给神都是由神自己来做决定。因此,既然我们应当为主而活并为主而死,我们就当将我们何时离世的决定交付给神,且同时既热切地期待死亡,也经常默想永世。而且,在将今世与永世比较时,我们就当轻看今世,并因罪的捆绑,渴慕在神喜悦的时候离世。

天理人情 – 基督教伦理解码

报佳音号 6002
外文书名 The Way of Heaven and the Passion of Humanity
作者 郑顺佳
ISBN 978-7-5126-0658-6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1年9月
开本 16K
页数 267页;143千字

《天理人情》亮点推荐:

解读基督教伦理的奥义,为今日耽溺于后现代主义、消费主义、自我中心,或对人生举棋不定者,展示归回至善的途径。 本书在展释之余,也提供很多一手和二手阅读数据,以便读者进一步深入研读。

《天理人情》内容简介:

基督教伦理确立人在上帝恩典之下,以信靠和委身回应神,以圣经的叙事塑造德性,以仁爱和智慧关顾邻舍,以悲情和公义投身世界,建立和平共融的社会。郑顺佳博士一直致思于伦理学的研究,为华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向。他在本书中,以神学伦理学阐释基督教伦理,并从基督教历史中选取具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或运动加以介绍,如:奥古斯丁、阿奎那、路德、加尔文、巴特,以及二十世纪中叶的解放神学,和后现代时期的侯活士等。 本书涉及的内容博大精深,除了自先哲的智慧中汲取精神营养,解读基督教伦理的奥义,也为今日耽溺于后现代主义、消费主义、自我中心,或对人生举棋不定者,展示归回至善的途径。

《天理人情》章节:

  • 人性是什么? 崇高尊贵谓之人,卑贱鄙陋莫非人。
  • 当如何追寻福乐? 愿真善美之本源,成为我众的吸引。
  • 如何在理性与激情之间自处? 道德主体之激情,善之本体相协谐。
  • 生命素质该当如何? 圣者以仁爱立德,贤首为他人洗脚。
  • 人何以能行善? 卑微十架见荣耀,恩感福音发善行。
  • 如何回应上帝的恩典? 吾心吾灵尊崇主,吾言吾行从主旨。
  • 如何面对强权欺压? 盼从欺压得解放,甘愿舍身为贫困。
  • 人当成为怎么样的人? 生命转向唯悔改,视野转化凭叙事。
  • 谁是我的邻舍? 不问吾邻舍为谁,只问吾配为邻否。

《天理人情》作者简介:

郑顺佳,广东新会人,生于1954年,加拿大满地可麦基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工程学士,加拿大满地可协同大学(Concordia University)电脑科学硕士,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道学硕士,美国普林斯顿神学研究院(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学硕士,美国柏克莱联合神学研究院(Graduate Theological Union)神学博士,现任中国神学研究院副教授,研究范围包括教义神学、基督教伦理、当代思潮、中国文化等。 著有:《唐君毅与巴特:一个伦理学的比较》(香港三联,2002)等书。

“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系列:基督教早期文献选集

报佳音号 2975
外文书名 Selection of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作者 章文新(Dr.F.P.Jones)等选编
ISBN 978-7-80254-364-5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1年4月
开本 16K
页数 353千字;341页

温馨提醒

 

本书第十部为“诺斯底派文献残文”,收录自摩尼教徒所写的《约翰行传》等异端文献。众所周知,诺斯底派是初代教会时期的著名异端,初代教会的使徒及教父们对其有诸多尖锐的驳斥。本书收录诺斯底派文献,大概是出于收集文献以备读者参考、研究的目的,请弟兄姐妹谨慎购买。

 

《基督教早期文献选集》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了使徒以后教会主要领袖们所撰写,经传抄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献。包括初代教会书信(革利免一书、伊格那丢书、坡旅甲书等),黑马牧人传,古代教牧证道辞、赞歌、殉道故事、护教书等。本书所选文献的其他译本,建议阅读《使徒教父著作》、《致希腊人书》及《护教篇》。

本书属于“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系列图书,同属该系列的还有《中世纪灵修文学选集》、《约翰·卫斯理日记》、《路德选集》、《团契生活》和《教父及中世纪证道集》等书。

《基督教早期文献选集》目录

编译基督教历代名著序言 

章序

导论

第一部  初代教会书信

  • 革利免第一书
  • 伊格那丢书
  • 坡旅甲书
  • 巴拿巴书
  • 众使徒书

第二部  初代教会启示书

  • 黑马牧人传

第三部  早期教会教规

  • 十二使徒遗训

第四部  古代教会赞歌

  • 所罗门颂

第五部  初代教会圣经

  • 穆拉多利断片

第六部  古代教牧证道辞

  • 革利免达哥林多人后书
  • 受难节讲道辞

第七部  初代教会殉道家

  • 坡旅甲殉道故事
  • 斯吉利殉道者行传

第八部  早期教会谈归主

  • 游斯丁与推芬对话
  • 他提安对希腊人讲话

第九部  初代教会护教学

  • 丢格乃妥书
  • 游斯丁第一护教辞

第十部  诺斯底派文献残文

  • 诺斯底派的崇拜
  • 基督的赞歌
  • 诺斯底派的福音
  • 多利买致弗罗拉书

后跋

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书目

中国文化新视域——从基督教观点看中国文化

报佳音号 2944
作者 杨庆球
ISBN 978-7-222-07600-6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1年6月
开本 16K
页数 113千字

《中国文化新视域》作者简介

杨庆球,香港出生及成长。早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教师及训导主任。1984年赴英进修,先后考获哲学硕士及哲学博士。曾在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维真学院及加拿大神学院任客座教授。1995年返港在建道神学院任教,1999年起在中国神学研究院担任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神学研究院期刊主编、神学科教授。著作超过十本书,数十篇学术文章。主要研究西方神学、中西方文化、宗教及政治思想比较。

中文大学文学士(荣誉,主修哲学)

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文凭)

伦敦大学哲学硕士

伦敦大学哲学博士

现任中国神学研究院副教授

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文化新视域》内容简介

杨庆球博士在本书内围绕着宗教哲学、中西文化比较、中西伦理比较等方面,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反思。作者从基督教观点看中国文化,给读者带来启发;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近代西方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的关系,仍然是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

《中国文化新视域》全书要点

起源篇 探讨了宋儒与基督教的宇宙论,发现中国的宇宙论比西方二元论科学观更契合基督教的观点。

工作篇 就儒家与基督教有关工作的道德承担,探讨了儒家工作的道德使命及基督教的工作观、工作意义、道德责任等。

政治篇 比较了孔子与路德的秩序观,发觉两者竟有十分相似之处。

伦理篇 比较了伊壁鸠鲁、康德和祁克果的伦理观,并以孟子作回应,认为他的良知贯穿了中国两千年的伦理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救赎篇 主要比较儒家与道教的救赎观,有趣的是基督教的创造、救赎与道教的“肉身成道”有互相呼应的地方。

操练篇 透视了王阳明与路德的属灵/成圣的精神。在今日物化的社会,人们无不为口奔波,本篇的探讨,则着眼于心灵的释放。

灵魂篇 一致肯定了无论是儒家或基督教早期的教父,人生的价值都要在今世建立。死亡的生命只是人生的附篇:儒家的生命在于子孙延续,没有永生;基督徒死后不会转化成其他生存状态,而是只等候复活。鬼怪的事不应由人世转出来。

末世篇 从基督教的角度去探讨中国人对理想国的追求。

《中国文化新视域》序言

代序

我对基督教没有研究,杨庆球博士让我为本书作序,甚为惶恐。然而,庆球为至诚君子,对其所托不可以推却。倒不如就把领受这一任务作为一个学习的机缘,藉此得以增进对基督教的了解与认知。由是心理负担尽释,欣然答允。

读毕全书,果然获益匪浅。看得出,庆球博士本书的立论宗旨,在于寻找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在精神追求上的契合与融通。我的感觉,他的努力无疑是富有成效的。在“宋儒与基督教宇宙论的比较”一章中,他揭明中国传统的宇宙论,较之于西方特别是近代以来的主客二分的机械宇宙观,更契合于基督教的创生意识。此即甚有见地。在“幸福与自由:中西伦理观比较”一章中,庆球博士分别讨论了伊壁鸠鲁的自我快乐主义、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孟子的良知学说与祁克果的绝对真理论,以作为神学家的祁克果所确认的道德主体与绝对真理统一的观念,与作为儒学的代表人物孟子尽性知天的观念更相接近。此说亦甚有所得。在“王阳明与路德的属灵/成圣操练对现代人的启迪”一章中,庆球博士直称,阳明的致良知说较之在农民革命后悲观态度的路德,其展示的成圣之路更为直接与彻底。此文显示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入契悟。在“肉身成道:儒家与道教的救赎论”一章中,庆球博士的下属判释尤寓深意:

儒家的救赎在于个人成圣,“尽性知天”,有一种哲人寂寞的情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儒家的心灵仍是向天开放的,以己力坚持不断实践天命。道教强调仙之可为,人生可克服自然环境,破生死,求长寿。儒道两种救赎论有共同的起点,终点却不相同:儒家落在今世的尽头,道教落在永恒的现世。基督教的救赎则先否定现世又重建现世,现世销化后重现原初创造的美好,现世得到更生(transformation)而永恒。三者都排除了希腊二元主义的灵肉分割,肉身成道成为终极关怀。也许,这便是中国人心灵所共同企盼之所在。

读毕庆球博士此论著,无疑可以让我们感觉到东西方的古代心灵有着基本的相通处:人们都毫不怀疑地认为要从生生不息的大宇宙中寻找人的生命的源头,确认个体自我与宇宙的相通性;都相信人间现世的生活秩序只有上溯于宇宙的和谐创设,才可以获得它的正当性;而每个个人就在与宇宙的相通中得以不断地超越,不断地提升;藉着这种超越与提升,古人培植起并成就了充满激情、想像与活力的浪漫精神和对事业的无限忠诚与投入的献身精神。审视近代以降的社会,由于主客二分和我他二分的强调,其思考的起点与终点便不得不落在“我”上。然而我是谁?我以外的世界是怎么回事?从我出发,怎么与他人发生沟通,建立起联系?我是主体,他人又是什么?主体又怎样可以与自然界建立起联系?等等。这些构成为近现代哲学的热点与难点从而争论不休的问题,对于古人来说何曾成其为问题?当然,我们不必要过分武断地说现代社会多么不足取。但是,面对当今由于沾滞于“我”所引发的种种困扰,读一读中外古典文献及包括本书在内的相关研究著作,亲身感受一下古代圣贤无限开阔、不断上扬的精神气象,也许我们可以获得另一种生命情调吧!

冯达文

2004年1月19日 于广州中山大学宗教研究所

建造中国的教父神学

——谈杨庆球博士及其著作

认识杨庆球已有三十年,大家同在中文大学哲学系读那深不可测而又不实用的智慧学问。哲学系的同学们一般十分狂傲,上课时都口沫横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为是“天下第一剑”。独是庆球总是很谦卑老实地坐在后面,自足地微笑,不自我表现。

基督徒在哲学系是稀有动物——有部分在理性思想冲击下,还是变成濒临绝种的动物。难得有庆球和我是死不向世俗投降的信徒,还要用所学的各种知识,去处理神学和护教学上的问题。后来我们参与中大团契的同一个细胞小组,一起查经和祈祷,发觉他上课时虽不太说话,但却非常深入地思考哲学和神学问题,而且读书很渊博。更重要的是有非常深远的属灵追求和委身。

大学研究院毕业后,各散东西,十多年后在渥太华再相会,已是四十多岁的成年人了。那时他刚在英国读完博士课程,但论文在通过程序上受到一些阻难。记得他并无紧张或埋怨,而是非常平静地将这一切困难交托给上帝,认为不论成败,均非终极的人生归宿问题,他既已明白了生命最终价值,博士学位就只是次要的东西。见他这种释放自在,知道他在灵性上已进到更高的境界了。

庆球后来成功取得博士学位,并到中国神学研究院任教,见他一篇一篇论文发表,一本一本书出版,做学问非常细致,研究十分深刻,在神学和中国哲学上,功力颇为到家,可见他虽用了多年精力去牧养教会,但在学术研究和学理思考上,从未停止过反省。

见他从前著作中对王阳明、黄宗羲的探索,不论在材料应用或哲学理念的掌握上,都十分严格整齐。将中国哲学与基督教神哲学家的比较,开创对话的新平台,成功地打开基督教思想与中国哲学之通路,这是在中国神学上的一个创新,也是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

中国哲学在文化上模造了中国人的心灵和世界观,是中国神学必须认知的重要领域,而中国基督徒学者研究神学的人颇多,但能掌握中国古代典籍及哲学精神的,却是凤毛麟角。一些基督教神学工作者,以神学高人一等的心态,对中国文化和哲学做搔不到痒处的批判,反成为中国学界的笑柄。

中国哲学是一严肃而有价值深度的学问,华人神学界对之的轻忽态度,和几乎无知的处理,令人焦急。回顾西方教会的教父(Church Father)时代,有很多属灵而有学养的基督徒教父,如:俄利根、革利免、特土良、奥古斯丁等。深入消化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化,创造了伟大的神学体系。现在中国教会到了第二世纪,理应是进入中国教父神学的时期,可惜中国神学界仍停在重构西方架构的地步,好些神学思维差不多等如翻译或跟着西方思想重讲一遍。这是不够应付中国教会大增长年代的。

西方神学是回应希腊罗马及近代启蒙运动的挑战,而创发的基督徒反省,其力量是在西方处境中表扬。但单靠西方神学,并不能适切面对中国文化的脉络,当大量中国本土的人信主时,华人教会在神学反省和宣教要求上,均须回应由中国文化处境来的问题。而当今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又紧紧扣着五千年的思想和文化,现在,孔孟老庄和佛学已在中国大复兴,且进入教育体制中,面对这新处境,中国基督徒必须展开对中国神学的思考,才能回应新时代中国教会的需要。

今日中国已有亿计的基督徒,土生土长在中国社会与文化背景当中,神学反省若想有适切性,必须深入到中国人心灵所面对和思维的问题中,用圣经去解答中国人的问题,并提供转化更新中国文化,走向后现代的远景。用中国人心灵去消化和表达信仰,基督教才能生根中国,这是中国教父神学的重要尝试。我自己也在此作了三十年的反省,先后从“恩情”、“境界”及“既济未济”等三大理念上,构作中国神学的架构。并以“感通”概念贯串之,以“三位一体”的上帝之“感通恩情”,来探索中国神学之路。同期也有几位华人神学思想家在反省中国神学问题,庆球是其中一位很仔细研究的学者。

抽离文化处境的神学很容易讲,把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或神学课本的巨册系统神学翻成中文,不断在课堂中重讲就可以了。但进入文化处境,直接与中国学界最有思想和影响力的人对话,那就须精深的学养、宽厚的灵性及极大的勇气,在学术、文化及宣教的前线奋斗。

庆球就是华人神学界中少数在前线上,积极思考中国文化与信仰关系的人。他最新的这本书,我一读下去就不能释手。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神学与哲学的交叠主体,在这主题下探讨中国的观点与西方神哲学的观点,最后综合出一批判反省,而尝试融合基督信仰与中国思想,提出一个合理的理论出路。我最欣赏他写《天上人间:末世、千禧年及乌托邦的追寻》一篇,论前人所未论,实是佳作。

建造中国的教父神学,创作打入中国人心灵的神学思维,是中国神学当前的急务。庆球是在为中国神学作出一连串珍贵的反省,其每一本书,每一篇论文,都在立下根基,为未来中国神学的高度发展打开出路,我相信在未来中国教会史(若果末世不是马上来临),很多只是重讲西方神学的作品都会被遗忘,但庆球的努力和思想肯定会被视为中国的教父神学一部分。

最后一提,庆球背后有一位贤良的太太朱丽娟,在大学时期,丽娟已是非常爱主的活跃基督徒,为人十分温柔纯良,是年轻姊妹的典范,如今既是杨“教授”的太太,也是庆球“牧师”的师母,是庆球治学和牧会成功的后面支柱,庆球还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一家都顺服上帝,也蒙其祝福。

梁燕城

2004年3月3日 于加拿大温哥华文化更新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