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派博:视频上瘾的解药

译/Alice 校/JR

过去我们在节目中谈过了《权力的游戏》,以及电视、电影中的裸体镜头。今天,我们来聊聊剧情片、喜剧以及分级为PG(Parental Guidance,建议在家长引导下观看)的节目,它们似乎更无害、也没有明显的腐化作用。一位名叫布莱克(Blake)的听众向我们提问:“你好,派博牧师!我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媒体上的幽默也变成罪了?虽然读过你之前的讲解,我对此仍然有些困惑。观看世俗喜剧,比如《老友记》、《宋飞传》等等,是有罪的吗?对基督徒而言什么才是可接受的幽默?我十分迷惑。如果观看这些节目有错,请告诉我原因。”

约翰·派博牧师的回答:

首先我要说,我从未看过上述节目——不管是《老友记》还是《宋飞传》。我听说过,但从没看过。我希望这使我的评论具有优势,不会成为针对某个特定电视节目的回应。相反,人们可以将其看作一种尝试,一种在选择娱乐时将圣经现实纳入考量的尝试。

这有什么错?

我要说的另一点是,我面对基督徒应该看什么,听什么或者选择什么娱乐方式这个问题,并不是问“这有什么错”。因为这个问题,与新约(尤其是保罗)处理是非问题的方式似乎截然不同。

我印象中,一心淡化错误的人才会提出“这有什么错”,追求圣洁、信心、属灵力量、敬虔崇拜,为失丧之人、宣教或公义大发热心的人则不会这么说。要回答前面的问题,我准备做的,基本便是促进心灵回转,使人们明白娱乐时需要考虑和感受什么。

我当然可以引用某些特定经文(它们出现在圣经中必然有其原因),来指出你可能发现并避免电视节目中的哪些错误——例如《歌罗西书》3:8所指“污秽的言语”,或者《以弗所书》5:4提及“淫词、妄语,和戏笑的话”。但在这个节目中运用这种方式,等于任由成千上万的基督徒原地踏步,陷于幼稚、属世的欲望之中——而这恰恰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认为,许多基督徒已被当代精神、流行文化和流行娱乐辖制,以致对他们而言,我所说的那种彻底回转几乎不可想象。而若我要批判那些人的心态,单单列出反对的经文并不足够,那几句小小的警告,在我看来收效甚微。

彻底回转

为促使人们的心思回转,我的意见如下:回转的发生,是神的伟大工作,不是我的。如果它发生在其中几个听众身上,我将视之为奇迹。当然,我自己的生命需要更深的回转,才能成功的穿越文化水域来讨论这个问题。

我想问的是,生活中你最热切期待、最激情渴望的是什么?你思念的是什么?就说在你与基督的关系中——在你与基督同行和交通的过程中——你渴想的是什么?

你是否渴望更亲密的关系?是否渴望更深的交通?是否渴望更大的能力?从经文中,你是否渴望能更清晰地看到祂的荣耀?阅读祂的话语时,你是否渴望能更明白地听见祂的声音?你是否渴望能更准确地辨别祂的旨意?你是否渴望与祂建立个人的、活跃的关系,更紧密地与祂同行?你是否渴望得到祂赞许的笑容,而非管教的蹙额?

甚至,你有那样想过吗?你是否带着那些渴望入睡?醒着的时候,它们是否掌管你的生活?你是否花费时间,比如在主日,寻求祂的面,使渴望更甚?如果没有,这正是问题所在。

这比你点击特定节目的选择重要一万倍。渴望会制约你的选择,它一旦缺失——你与耶稣关系中本应不断加强的渴慕一旦缺失——我给出的任何答案都不会对你的娱乐习惯产生影响。

拷问心灵的问题

让我们换种方式提问。

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你渴望得到什么? 你是否渴望在人面前更好的彰显耶稣? 你是否渴望对他人存有更大的爱心、对其救恩怀有更深的关切? 你是否渴望从神获得更大的勇气和更多的鼓励来彰显基督? 你是否渴望成全他人的圣洁、纯洁和能力?

既然你已与复活的基督相遇,你是否渴望从中汲取上帝的话语,有效地传达进入他人的生命?你是否渴望做好准备,去向那些濒死的、受苦的,或是刚刚走出离婚阴影的人们宣讲充满希望的信息?

你身上是否带有基督的香气?与他人交谈时,你是否渴望散发这种香气,以致他们会说“你身上带着与众不同的香气”?你是否渴望以身作则,从而激励他人去过更为持久、深入和满足的祷告生活?

如果回答是“否”,讨论节目的对错意义何在?如果没有那样的渴望,我们甚至无法通过正确的思维方式做出是非判断。现在,一旦萌生渴望,你便会拥有一种新的热情,由挂名的、能省则省“得过且过”的文化基督徒转变为真实、热心、诚挚的耶稣门徒,以上帝为中心,高举基督,熟读圣经。然后你就会开始问:这个节目坚固了我的信心吗?还是削弱了它?

珍视神

或者你可以问这样的问题:这个节目使基督的形象在我眼中更清晰、更宝贵,还是更模糊?它使圣经的真实显得虚假了吗?这个节目使我的心渴望圣经吗?我变得更难以抽出时间,还是更容易沉浸于经文和默想?这个节目是否导致我不愿祷告,不愿寻求神的面和祂的大能?它是否削弱了我对宣教的热忱,使我的心思冷淡,不再关心周围(更何况是好莱坞)人们的救恩?

它是否给我渴望,期待所在城市的属灵复兴,而那时人们将为这些节目中体现的罪心碎?它是否使我与上帝子民的共同敬拜经历更为甜蜜、更为真实?

这个节目是否激励我承担风险,去推进正义的事业、促成上帝公义的统治?它是否帮助我登船登机,去艰难之地为耶稣而死?它是否促使人们更恰当、更自然地谈论属灵现实,包括天堂、地狱、圣灵、福音和信仰?

针对一个人是否应该观看某个节目、电影或视频的问题,这便是我的回复。我在此世的呼召,便是藉着基督,挑旺热心以宣扬上帝在凡事上居首位,使万民喜乐。我所追求的正是“挑旺热心以宣扬上帝在凡事上居首位”。我所追求的这样的热心恰可作为试金石,来检验我们从媒体中获得的趣味及娱乐。

本文由报佳音书店译为中文。由desiringgod.org事工授权翻译制作。翻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 https://www.desiringgod.org/interviews/six-questions-to-ask-before-you-binge-on-netflix

一分钟了解本文作者

约翰·派博(John Piper),美国神学家、基督教作家,明尼苏达州伯利恒浸信教会(Bethlehem Baptist Church)牧师,“渴慕神”(Desiring God)机构创办人,伯利恒学院(Bethlehem College & Seminary)院长。

约翰·派博在美国家喻户晓,他的书也很受读者欢迎,至今已经出版50多部书,著有《思想的境界》、《至高喜乐的传承》、《生如朝雾》、《道与刀》、《唯独荣耀》、《向高处行》和《渴慕神:论禁食祷告》等书。(已在大陆出版的书籍可长按下方二维码查看)

派博牧师影响力极大的事工“渴慕神”有中文网站,可以通过百度搜索关键字“渴慕神”访问,网站地址为:https://www.desiringgod.org/languages/chinese-simplified

对于英文较好的弟兄姊妹,我们推荐你直接登录渴慕神英文网站,因为那里的资源比中文网丰富很多(有文章、广播、视频),英文网站为https://www.desiringgod.org/

报佳音书店的特色栏目“派博牧师答疑”,是一档派博牧师解答听众信仰疑难的节目。由报佳音翻译制作,每周四发出一期。关注报佳音书店官方微信号:报小鸽的书店,即可在每周四收到新鲜内容。

长按关注报小鸽的书店

约翰·派博好书推荐

点击图片进入派博好书专场
Posted on

派博:上帝重男轻女吗?

译/ Jael 校/JR

“约翰牧师,我是三个可爱女孩的母亲,我丈夫和我非常疼爱她们。现在,我们的第四个孩子就要出生了。我们生活在印度,这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国家。我们身边的许多基督徒都对我们说,他们在为我们祷告求一个男孩。我们认识的一位牧师也和我们分享说,他曾经连夜到山上为生一个儿子祷告,之后果然生了一个儿子。我们对女孩和男孩的爱的确是一样的。但我丈夫认为再生一个儿子来传宗接代是件特别的事,在圣经里,有的男孩是祷告来的(例如撒母耳)。

“不过,我们偏爱某个性别或者为此祈求是正确的吗?我们应该单单信靠神以他的主权和良善赐给我们他认为最好的呢?还是坚持为生一个男孩祷告呢?为生男孩祷告会让我感到自己不太想要女孩,也不会那么喜乐地去接受她。在圣经中,是否有一些特别的祝福和产业是特别给男孩而不给女孩的呢?”

约翰·派博牧师的回答:

好,我听到了两个明显不同却是很好的问题:

在圣经中,是否有针对男孩特别的祝福和产业而女孩没有的?

我们在任何时候偏爱某个性别或为生男生女向神祈求是正确的吗?

价值上的平等

让我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因为我认为这是目前为止最为基要的,我想先解释一些基要真理。因为,当然,重男轻女在世界各地会产生巨大的、致命的问题,例如,许多人因为怀了女孩而堕胎,等等。因此,作为基督徒,我们需要从圣经出发深刻地认识女性的命运、起源和价值。现在我要开始讲解,也许我的回答会比这个问题问的更深一点。

形象上的同一

让我从《创世记》开始,大家一定猜到我会以这节经文开始:“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创1:27)”起初人类的关系非常和谐,男性和女性都享受着神的恩惠和超凡的特权,就是作为我们创造主的形象存在。在那种和平的,堕落前的情况下,他们的角色是和谐互补的,但是堕落以后,这种和谐就毁坏了。

神的形象没有被彻底摧毁,但已经被毁坏了。毁坏的其中一部分就表现在我们彼此之间的角色产生了多么大的冲突,以至于我们无法在彼此的关系中找到正确的位置。因为罪进入了每个女人和男人的心。

宇宙女王

接下来是第二段关于女性地位、命运和尊严的重要经文。《彼得前书》3:7:“你们作丈夫的也要按情理与妻子同住,因她比你软弱[这不是价值判断,而是表述一个事实:女性的体格更弱一些],与你一同承受生命之恩的。”这是震撼人心的。《彼得前书》中,“恩”这个词(意思是什么我们很清楚),和“生命”都是指向永恒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承受永生的恩典。

在当时的文化中如此强调,相对于我们如今的文化来说可能更加令人震撼——就是说你,作为丈夫的男人,是与一个被命定要承受永生的女人生活在一起,因为这是你在基督里被应许的。她会成为一个宇宙女王,而你得以和这个极美的人睡在同一张床上。所以,你要弄清楚你正面对的是什么。我想,这就是彼得为什么这样说的原因了。

同为儿子

然后,还有一点。保罗强调女性和男性有着平等的继承权,这一点着实令人惊讶,因为在这方面他们认为反着来才是对的。这就是保罗在《加拉太书》3:26提到的:“所以,你们因信基督耶稣,都是神的儿子。”读到这里,很多姊妹可能会生气起来,像这样:“哇!嘿!你怎么只说到“儿子”,而不是“儿女”,你把我排除在外了!”但当保罗对加拉太的姊妹说:“你们都是神的儿子”时,他指的是在当时以及如今许多地方拥有长子权利或者继承权的儿子,而这些权利是女儿没有的。

保罗就好像在说:“我告诉你们,你们是儿子。”明白了吗,姊妹们?我在告诉你,你是神的儿子。你将像儿子一样继承父亲的产业。如果我们抓住这个翻译问题不放,非要把它翻译成“儿女”,那么对姊妹说“你与儿子平等”的这句话就失去了力量。当我称呼你儿子的时候,我是在说你可以继承产业。保罗继续这样说:

“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你们既属乎基督,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是照着应许承受产业的了。”(加 3:27-29)

所以女性和男性一样,都是作为儿子承受亚伯拉罕的应许。这就是圣经的出发点。当然,女儿在一生中的工作和儿子相比有许多不同。她能生孩子。儿子不能生孩子。这就是她拥有的祝福,是儿子没有的。儿子可以成为孩子们的父亲,带领妻子和家庭,这是女儿作为女性无法做到的。由于性别的差异,你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事有很多不同,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男性和女性都是按着神的形象造的,在神面前有同等的价值,且被命定从神那里继承产业。

我可以为生男或生女祷告吗?

现在的问题是:你可以为生男或生女祷告吗?你可以偏爱这个或那个吗?我很喜欢这个问题因为我认为每个有孩子的人都会问这个问题。不管他们有没有问出口,他们都会问。因为你想知道:“我们会生一个男孩还是女孩。”那么你更喜欢哪一个呢?应该求神影响这个生育过程吗?如果你已经有了两个女孩,你应该为生男孩祷告吗?如果我们有了四个男孩,应该求一个女孩吗?或者说我们有了一个男孩,应该求一个女孩吗?还是不应该呢?

下面是我的回答:这样祷告既是危险的,也是必要的。

应当考虑的危险性

其中的危险是——我只提两条——你为生男生女祷告可能是出于错误的动机。如果你无法正确地用圣经的观点看待另一个性别,那么你为某个特别的性别祷告是错误的。这是错误的,对于世界上大多数的人来说的确是这样。如果你仅仅是出于属世的或自私的想法,例如,我需要厨房里或者农场上的帮手,那么你为这为那祷告就是错误的。我认为如果动机中只有自私和属世(这个“只有”很重要)那这就是错误的。我们必须保守自己的心。当我们要祷告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谨慎。

第二个危险是,当孩子感受到“我不被需要,他们想要一个女孩而我是男孩(或‘他们想要一个男孩而我是女孩’)”的时候,他们会受到伤害。这个危险是每一位父母亲都需要非常、非常警惕的。

如此祈求的必要性

但不只有危险性,也有必要性。我认为母亲特别渴望拥有一个女儿,或者父亲特别渴望拥有一个儿子,是神所赋予的美好愿望。并且这愿望的一个原因是,父母亲都想要——正确地想要——将这个孩子塑造成像他们一样被神改变的人,因为他们已经学会如何做一个女人或男人。一个女人若用尽一生去学习成为敬虔女人意味着什么,她也会乐于以此来塑造一个小女孩,使她长大成为一个敬虔的女人。一个用尽一生想明白成为神的子民意味着什么的男人,也会乐于以此来塑造他的儿子。这些就是美好的愿望。想要生某个性别的孩子,或者两者都想要,并没有错。

第二个必要性是,可能某个性别有遗传疾病的风险——比如当你知道若生个女孩,她就会有一种男孩没有的特别遗传倾向或类似这样的问题——那么你可能会对神说:“求你给我一个儿子或者一个女儿”。

因此,我的结论是:“用圣经察验自己的动机,然后按着自己心中的渴望向神祈求”。并且你要清楚地对神、对你的配偶、对你所有的孩子说,我们会爱神所赐给我们的礼物,不管是残疾的还是健全的,男孩还是女孩,寿长还是寿短,我们都会全心爱着这份礼物,我们也相信神一切都知道。

本文由报佳音书店译为中文。由desiringgod.org事工授权翻译制作。翻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 https://www.desiringgod.org/interviews/does-god-favor-boys-over-girls

一分钟了解本文作者

约翰·派博(John Piper),美国神学家、基督教作家,明尼苏达州伯利恒浸信教会(Bethlehem Baptist Church)牧师,“渴慕神”(Desiring God)机构创办人,伯利恒学院(Bethlehem College & Seminary)院长。

约翰·派博在美国家喻户晓,他的书也很受读者欢迎,至今已经出版50多部书,著有《思想的境界》、《至高喜乐的传承》、《生如朝雾》、《道与刀》、《唯独荣耀》、《向高处行》和《渴慕神:论禁食祷告》等书。(已在大陆出版的书籍可长按下方二维码查看)

派博牧师影响力极大的事工“渴慕神”有中文网站,可以通过百度搜索关键字“渴慕神”访问,网站地址为:https://www.desiringgod.org/languages/chinese-simplified

对于英文较好的弟兄姊妹,我们推荐你直接登录渴慕神英文网站,因为那里的资源比中文网丰富很多(有文章、广播、视频),英文网站为https://www.desiringgod.org/

报佳音书店的特色栏目“派博牧师答疑”,是一档派博牧师解答听众信仰疑难的节目。由报佳音翻译制作,每周四发出一期。关注报佳音书店官方微信号:报小鸽的书店,即可在每周四收到新鲜内容。

长按关注报小鸽的书店

约翰·派博好书推荐

点击图片进入派博好书专场
Posted on

主内的孩子能不能读《哈利·波特》

文/李百加

主内的孩子能不能读《哈利·波特》?

首先我们看为什么要让孩子读书,或者说“读课外书”?

可能大的理由有两个,第一个是我们希望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孩子热爱阅读,这样他可以成为一个终身的学习者。

第二,我们也希望他所读的书内容是正面的,对他是有积极影响的。

那如果是出于这两个原因的话,《哈利·波特》我认为不仅可以读,而且是相当理想的读物。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如果说我们为了培养孩子热爱阅读,那么我们所选择的阅读的材料一定是要能够吸引孩子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一套书如果能够吸引孩子,让他愿意废寝忘食的来阅读,那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状态。不需要我们来逼着他阅读,它不是一个任务,而是一种自发性的行为。在这种有极大兴趣、自发性的行为的背后,技能的成长是最快的。这是我们所有人都明白的一个道理。

第二个原因,是说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在阅读当中获取正面的资讯,对他的生命成长是有帮助的。那除了直接的主内的作品之外呢(就是报佳音网站上我们有卖的、大陆已经公开出版的,这些直接讲述基督的故事、福音的故事的这些作品)所有这些作品,我认为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必读。在读完这些作品之前,《哈利·波特》确实可以不读。那除去这些以外,那其他的故事,好的故事,可以说是有上帝普遍恩典的。这样的作品是能够向孩子揭示这个世界的真善美。向他们揭示这个世界上真正宝贵的东西是什么。那我认为哈利波特他是这一类的作品。

很多父母,尤其是基督徒父母会很挣扎:“《哈利·波特》很流行,我的孩子的同学都读《哈利·波特》并且津津乐道。但是我非常纠结,作为主内的孩子,我要不要给他读这套书?”嗯,我想大多数有这样疑惑的父母,是因为自己没有读过这套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旦你读过这套书,你一定不会有这样的疑惑,因为你一旦读了,你就知道这套书是非常正面的。

可能有的父母会说,那哈利波特里面他有一些的东西,听起来似乎是很黑暗的,比如巫师、魔法、骷髅、咒语等等,可能我们会把这个很容易的联想到撒旦啊,魔鬼啊、搅扰啊相关的东西。但实际上,如果我们真的去读这套书的话,你会发现,这一些的东西在哈利波特里面,它实际上只是一种承载整个故事情节的载体而已。就好像《魔戒》的中土世界。《哈利·波特》是魔法世界。

如果说有巫师的东西,我们就不能看的话,那其实《魔戒》也不能看,因为里面的甘道夫就是巫师。他的身份是巫师。

所以我觉得我们判断一套书能不能给孩子看,并不是说里面有没有巫师这个词。而是我们要看它里面。借着巫师,借着咒语作者在讲什么,那哈利波特其实在这个魔法学校,在魔法的世界里面,它讲述的是一个非常正面、阳光、邪不压正的冒险故事。

其实与此相比,我个人的观点,《魔戒》反而是一个限制级的故事,因为它过于黑暗和压抑。至少在《魔戒》三本书当中,后两本是非常黑暗的。我反而觉得它并不是一个很理想的儿童文学的材料。但《哈利·波特》不是。《哈利·波特》确实是写给孩子的,它里面的正邪的交锋,美好的品格,友谊,家庭,那种懵懂的情愫,幽默感,创造力……我认为是非常好的儿童文学才能够达到的。这也是它为什么风靡世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哈利·波特》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一言以蔽之,这系列书的主角叫做哈利·波特,在魔法学校7年中的冒险故事。

友谊、青少年的朦胧情愫、少年时期的成长、爱、自由、偏见、死亡,种族歧视、政治上的暗示(独裁)、作者选择了让这些概念在书中自由发展,而不是有意识地向读者灌输。

中学时期,你花了那么多时间读哈利波特,你从中获得了什么?

第一个就是《哈利·波特》让我意识到,原来阅读可以带来这么巨大的乐趣。书中所描写的那些场景和人物是这么的鲜活,它有一个自己的世界。

那第二点是,读这套书,确实对我的写作有帮助。其实我觉得,孩子在他中文的形成的过程当中,确实是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尤其是阅读大量的好的文字来获得很多的表述。很多时候,其实孩子他难以(至少我的经验是这样)做到原创性的表述。很多都是移花接木嘛。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你读到一些好的表述,这个表述就进入到你的心里,然后你写作的时候,有一天你就可以把它用出来。这样多了,慢慢的你就会开始产生一些自己原创性的表达。

我印象非常深,当时我读到应该是第一本吧,《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里面,结尾的时候,书上说:一滴泪滑过邓布利多的脸庞。当时我觉得,哇,这个表达太棒了,太形象了。后来在写作文的时候我就有意识的使用它。

那第三个,很有意思的是它帮助我获得了一个好朋友。我是从初三毕业的暑假开始读《哈利·波特》。高二分文理班的时候,有一个女生坐在我前面,然后我们聊起天儿,很快,我发现啊,原来她也喜欢读《哈利·波特》,我们就迅速成为好朋友。这个友谊一直持续到现在。这是很奇妙的一个事情。

我想和大家分享我个人的经验,一个孩子,他是如何面对文学作品。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说,啊,我们希望把这个世界上面的这些文学名著,当孩子他可以独立阅读之后,我们希望他去看他。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非常鼓励的。我不觉得说孩子只能读儿童文学,但是我觉得我们需要取得一个平衡,孩子对于文学名著,他的理解毕竟是有限的。因为文学名著,他的首要的写作对象并不是孩子。那相较之下,优秀的儿童文学,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其实它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这是我的个人的经验。

我爸爸是他那个时代的一个文艺青年,在那个很缺乏书籍的时代,我们家是有一些文学的书的。我印象很深,就是在我们家的书柜上面,我爸爸有一套,《福尔摩斯探案集》,有一本《好兵帅克》,有本《动物庄园》。那其实这几本书,就我作为一个孩子,我就翻翻翻,我从小学就开始看《动物庄园》。但是坦诚讲,我到底能吸收多少,认识多少,我认为是非常有限的。

《福尔摩斯探案集》我从中学开始看,我非常爱,直到后来上大学,我把《福尔摩斯探案集》所有我能找到的全看了。但是作为一个孩子,《福尔摩斯探案集》确实太吓人了。我的很多恶梦和它有关。《动物庄园》我看完了,但是我不知道它在讲什么,我只觉得这些动物很奇怪,那个猪很讨厌。《好兵帅克》我真的读不懂,读不下去。所以北师大文学系的一个教授曾经说,上大学以前看过的名著不算数,上大学以后要重新看。这是有道理的。

我分享这个是想说,我们除了给孩子读优秀的主内儿童作品,也要给孩子读优秀的非主内的儿童作品,然后再是文学名著。我们不能低估儿童文学的作用,不能夸大文学名著的效果。

典型问题答疑

1. 魔法与现实冲突、脱节,担心孩子无法区分现实与虚构


其实面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很真实的故事。当时我的表弟上初中,他读《哈利·波特》,后来我的姑姑,就是她的妈妈,和我说:“这个《哈利·波特》,我实在读不懂,因为里面为什么帽子也说话,人也说话,猫也会说话。”作为一个成年人她读不懂。然后她有一天有点忧心忡忡的跟我说,她发现我弟弟真的相信在国外送信是靠猫头鹰的。我相信在孩子,他在某一个年龄,当他读到一部作品,他面对那种故事的逼真性、那种想象的宏伟,以及在这个作者所创作的这个世界里面的那种自洽,这一切丰富到一个地步之后,年幼的孩子,他确实会分不清现实和幻想,但是我想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吗?

有多少人在成人之后还相信国外都猫头鹰送信呢?其实我想到一个相关的问题是,我们举例说《柳林风声》,这是一部公认的非常经典的儿童作品。他在这部作品当中啊,所有的动物都是会说话的。水鼠有他自己的房子、蛤蟆先生会开车,他住在蛤蟆府里面……那所有的这些,我们是怎么看待的呢?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极其丰富的表达,是一种对孩子的想象力的特别美好的延伸,是童心未泯的一种表现。那没有人会担心,说孩子长大了,仍然分不清动物会不会说话这件事情。

当孩子处在一个还不能够分清现实以及故事书的内容的时候,这个时期在他整个的生命阶段里面是非常短的。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时期,我们要保护这个时期,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我记得我在上中学的时候,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书,我已经忘了书的名字,这本书大概是说,一只青蛙会说话,他讲了一些人生的道理,类似这样的一个内容。那是一个美国作者的书,这本书最后说有一个叫呱呱协会,邀请小读者来参加,最后提供了一个电邮,那个时候电子邮箱刚开始普及,然后我就真的写信给了这个呱呱协会。然后我说我希望获得一枚这个呱呱协会的会员勋章。结果很有意思,我收到了回信,来自一个中国的(我现在想)是个编辑,他非常保护孩子的心,他给我回了信,然后他说我们正在积极地和美国呱呱协会联络。有了消息会通知你。我当时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青蛙会说话。其实现在回想,那是一个很美好的一个时期,甚至当我想到这封信的时候,我觉得那个成年人,他是蹲下来去屈就一个孩子的理解力以及保护孩子的那种童真,保护孩子对这个世界的那种天真无邪的想象。所以我觉得父母不需要为这个担心,如果一个孩子,他从小就缺失这个阶段。反而需要担心,这是我的观点。

2.书中有与信仰违背的内容:魔法、巫师、骷髅、咒语。咒语背后真有力量?是撒旦作为?

《哥林多前书》 8:4 论到吃祭偶像之物,我们知道偶像在世上算不得什么,也知道 神只有一位,再没有别的 神。……第七节,但人不都有这等知识。有人到如今因拜惯了偶像,就以为所吃的是祭偶像之物。他们的良心既然软弱,也就污秽了。其实食物不能叫 神看中我们,因为我们不吃也无损,吃也无益。只是你们要谨慎,恐怕你们这自由竟成了那软弱人的绊脚石。

套用保罗在这里提到的“能否能吃祭偶像之物”的原则,如果父母良心过不去,完全可以不给孩子读,没问题。《哈利·波特》没有好到非读不可的地步。如果你的教会不让读,就别读了。

我与哈利波特相遇的故事

我是在中考结束的时候开始接触《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更小的时候,虽然在影院看过《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电影,但是没什么印象。

我为什么会接触到《哈利·波特》系列作品呢?是因为中考结束之后,我爸爸带我去甜水园图书批发市场。那个时候我特别迷一套书叫《哈尔罗杰历险记》,这是非常棒的一套书,我们也特别推荐给所有的父母拿给孩子读,小学时候就可以读了,那这部作品也是像前面我们所说的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扩充孩子知识面非常棒的一部作品,虽然他不是主内的作品,但是他是一个可以说是博物学的作品。故事充满了博爱,宽恕以及勇敢等等正面的精神。那天我在豆瓣上看到网友评价这套书的时候说:童年的时候,你能给孩子最棒的礼物,就是送他一套《哈尔罗杰历险记》。我觉得此言不虚。

那个时候我非常迷这部作品,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整个甜水园批发市场就没有一本儿《哈尔罗杰历险记》,我们到每一个摊子去问,有没有哈尔罗杰历险记,回答都是没有。那结果到了最后一个摊子,那个老板就说没有哈尔罗杰历险记,但是我们有哈利波特,你要不要?其实我们很失望,然后我想哈利波特是什么,我不想看,但是唉呀,也没有书看,就买一本吧。结果就买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回家去看,我一读就非常的着迷,然后我就很快读完,我跟我爸爸说赶紧给我买第二本和第三本,他那个时候他下夜班儿。骑自行车回家的路上,就从地摊上给我买了两本盗版的第二本和第三本儿,然后我回到家又是很快读完,因为那个时候罗琳只写到第四本儿。所以我后来又非常觊觎书店里面的第四本儿,因为它是越写越厚,越来越贵,那我就管父母要钱,买了第四本,读完以后就没得读了,就得等罗琳写新的。

因为哈利波特系列是越写越厚,越写越厚,罗琳自己也打趣说,嗯,不会再厚了,如果再厚,就是一头新出生的小河马的重量了。结果读到第五本还是第六本,那真的非常厚啊,简直就是一本字典那么厚,如果你看英文原版的话。那个时候我在暑假开始读啊。真的是废寝忘食。字面意义上废寝忘食,就是吃饭的时候也拿着看,睡觉前一直要看到眼睛实在支撑不住了,把书放在枕头旁边儿,早晨醒了不刷牙,不洗脸先看,然后上厕所的时候也拿着看。结果我读了一个星期给看完了,然后我爸爸说,幸亏你看完了,不然我要把这书藏起来了,这个书都让你到这个地步了。

所以返回来看那段时间的经历,我觉得一个孩子,当他可以废寝忘食的读一套书的时候,那个时候对他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他对于书的热爱是一个非常理想的一个培养的过程。

本文作者为您推荐如下优秀儿童文学

请点击下图进入专场查看~

Posted on

派博:给来自破碎家庭的孩子的盼望

译/Cathy

许多因素奠定了我们人生的基调,从而影响我们认识神的过程。今天我们听一位十几岁的国际听众在邮件里讲述的情况。“派博牧师您好!我住在东南亚,14岁,刚开始听您的节目才不久。我想问一个关于恐惧的问题——我心里有种恐惧,害怕在《圣经》和祷告中靠近神。其实我渴望与神连结,却又总觉得想避而远之,我体会不到那种如在至亲怀中的自在。原因也许是我跟父母的关系很糟糕吧。我被妈妈虐待过;而我多年不曾知道谁是我爸爸,他最近才出现,性情却反复无常。我的家庭实在糟透了。您觉得失常的家庭环境会不会影响我们与神的关系?”

约翰·派博牧师的回答:

这位年轻的朋友说:“我害怕靠近神。我渴望与神连结,却又总觉得想避而远之,我体会不到那种如在至亲怀中的自在。”如果我理解得没错,他表达的情况是:《圣经》使他认识到神是他的父而他是神的儿子,然而当他试着亲近神,这份父子关系却感觉别扭。他或许感受不到这份关系里的温暖、惬意、盼望或安全感;他怀疑这种既想亲近又怕靠近神的矛盾是源于他地上的家庭状况。

于是他问:“您觉得失常的家庭环境会不会影响我们与神的关系?”我就此从《圣经》找出五处内容先简要地谈一下,希望他会继续深入研读相关经文,真的在他自己心里感受到盼望与安稳。

1. 父母之罪并不传与后代

要在理性和感性层面都清楚知道,若父母不属神,其罪过并不能缠累属神的子女。看《以西结书》18:20:“惟有犯罪的,却必死亡。儿子不担当父亲的罪孽。”

请注意,这点别跟《申命记》5:9混为一谈:“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恨我的,我必惩罚他们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这一节意思是,儿子若像父亲一样继续犯罪就会遭天谴。关键词是“恨我的”,儿孙对神的憎恨延续着父辈的恶,因此必逃不过神的判罚。

所以,美好的真相是,这位年轻朋友的父母要担的罪责不能沾染他或定他的罪。在基督里,他凭自己的信心站立在神跟前。因着基督,神接纳他,爱他,原谅他并取消他的罪责——这是关键。因此,面对家庭环境的挑战,他可以在基督里站立得稳。

2. 败坏的父母也能生出正直的孩子

看《列王纪下》和《列代志下》,里面记载着犹大国那些邪恶败坏的王所生的儿子竟成为好王的精彩历史。

亚撒行得正,尽管他父亲亚比雅是个恶王。

乌西雅行得正,尽管他父亲亚玛谢后期离弃了神。

希西家行神眼中看为正的事,尽管他父亲亚哈斯是个恶王。

约西亚行得正,尽管他父亲亚们行恶。

也就是说,《圣经》证明在神的世界里,有许多离弃了神的父亲生下了正直且为神所用的儿子。其实耶稣也说过:“你们以为我来是要使地上太平吗?不!我告诉你们,是使人纷争。……父亲和儿子相争,儿子和父亲相争”(路 12:51,53)。基督信仰有时候会使家庭内部泾渭分明。因此,别陷入宿命论里想着:“好吧,失丧的父母一定养不出好子女,我已经没救了。”不是的,《圣经》不是这样认为的。

3. 基督破除累及整个家族的咒诅

事实是:家族世代遭受的咒诅都在基督里被破除了。罪与关系失衡深深毁害家庭,或许累及子孙数代,伤害之深会让人绝望。“我们是被咒诅的”,我听过人这么说。正当大家在除夕夜去教会庆祝新年,有个家庭却失去了孩子,我赶紧去探望他们。孩子的爸爸在门厅看见我就说:“神会诅咒一些家庭吗?我们家摊上这么多糟糕事,我们是被诅咒的,我们没希望了,所以我们家诸事不顺。”或许他还能搬出一句经文:“父亲吃了酸葡萄,儿子牙齿就酸倒“(耶 31:29)。耶利米却会说:“别再说那样的话了,以色列不是这样的。”

基督就是那位伟大的破咒者,正如保罗在《加拉太书》3:13所说:“既然基督为我们成了诅咒,就把我们从律法的诅咒中赎出来。”基督既已把我们从神就着律法所施行的诅咒中释放出来,他更能把你的家从那些世代以来笼罩在你们头上的魔咒、蛊惑或毒咒中解救出来。

所以我觉得这位年轻朋友的应这样想:

神呼召我——现在14岁的我——从一个被诅咒的、破碎的、关系失常的家庭里站起来,亲近祂。机会来了。这就是我收到的呼召。神扶持我破除我家所受的咒诅,祂使我起来战斗,要把我的家庭从世代的失常状态中解救出来。从现在开始,我属于基督,我有一位在天上的完美的父。靠着祂的大能,我将建立新的世代。

我希望这位年轻朋友能有这样的观念。

4. 每个人对神的认知和对自己的认知都被罪污染了

请记住,神早就知道:我们虽被基督吸引,但神在我们心中的形象,祂的所是和基督的所是,已全被(世界)污损了。换句话说,别以为你们家的亲子关系问题导致你对神的认知变形是多么罕见的事儿。这不罕见,而是处处可见。罪已毁了每个人对神和对自己的认识。每个人都带着扭曲、失常、甚至贬损的目光来看待神,即使我们愿意认识基督。罪已害人到这个地步。我们得用一生来处理这个问题。

处理的方法是,我们对神各种角色的看法和感知,无论在理智还是情感上,都必须经历一场巨大的革新——我们所有人都得经历。有人对神有这方面的认知偏差,有人对神有另一方面的认知偏差。其原因的确有部分来自于父母,但还有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基督徒的成圣历程是这样的:“【我们】就变成了与主有同样的形像,荣上加荣”(林后 3:18)。这要求每个基督徒的每个心思意念都被《圣经》的话语洁净,每个想法都需要被洗净和校正。保罗说,当我们一再仰望基督并在基督里仰望神,这个过程就会发生。

年轻的朋友啊,请听我说:跟我们一道定睛于《圣经》对神的描述吧,体会祂是如何作你的父、你的牧人、你的王和你的朋友的。不要觉得自己须经历这场思想革新很不正常,你没有不正常,你跟大家一样。

5. 伤已愈,创痕留

最后我想指出,大部分人都被过往经历打成了(心理)残疾(其实我想说全部人都如此,但为免有人被绝对化的表达绊倒,我还是说大部分人吧)——各种被羞辱、被拒绝、被虐待的深刻经历或精神创伤。我还记得儿时有几次被羞辱的恐怖经历——不是来自父母而是其他人。

生命里有些创伤就像雅各脱臼的大腿窝(创 32:25),使我们余生不得不拖着情感上的残肢前行,我们应以现实的态度看待这事实。这并不影响我们仍可通过基督与天父有着深入的、满足的、充满爱的同行体验。我只是说态度上应接受事实,伤口愈合后也会留下伤痕的,但这些使我们跛行的伤痛也能成为基督的荣耀。

本文由报佳音书店译为中文。由desiringgod.org事工授权翻译制作。翻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desiringgod.org/interviews/hope-for-children-from-dysfunctional-families

一分钟了解本文作者

约翰·派博(John Piper),美国神学家、基督教作家,明尼苏达州伯利恒浸信教会(Bethlehem Baptist Church)牧师,“渴慕神”(Desiring God)机构创办人,伯利恒学院(Bethlehem College & Seminary)院长。

约翰·派博在美国家喻户晓,他的书也很受读者欢迎,至今已经出版50多部书,著有《思想的境界》、《至高喜乐的传承》、《生如朝雾》、《道与刀》、《唯独荣耀》、《向高处行》和《渴慕神:论禁食祷告》等书。(已在大陆出版的书籍可长按下方二维码查看)

派博牧师影响力极大的事工“渴慕神”有中文网站,可以通过百度搜索关键字“渴慕神”访问,网站地址为:https://www.desiringgod.org/languages/chinese-simplified

对于英文较好的弟兄姊妹,我们推荐你直接登录渴慕神英文网站,因为那里的资源比中文网丰富很多(有文章、广播、视频),英文网站为https://www.desiringgod.org/

报佳音书店的特色栏目“派博牧师答疑”,是一档派博牧师解答听众信仰疑难的节目。由报佳音翻译制作,每周四发出一期。关注报佳音书店官方微信号:报小鸽的书店,即可在每周四收到新鲜内容。

长按关注报小鸽的书店

约翰·派博好书推荐

点击图片进入派博好书专场
Posted on

派博:与丈夫有异议时,我该如何顺服?

译/Echo 校/JR

今天我们要来讨论一个关于婚姻的问题,它是由一位叫玛丽(Mary)的听众提出的。

“派博牧师您好!我明白妻子需要顺服,近来我特别努力地控制舌头,纵使我的观点与丈夫相左,我仍努力同意他的意见。最近他买了一辆新车。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我曾就此提出过一次异议,但看得出来他已经下了买车的决心。如今事实证明我的直觉是对的。现在我俩都明白买新车并不明智。我深觉自己对未能尽力说服他负有责任。没有大声说出我的看法,是我做错了吗?我想听您谈谈对于持不同意见却又想顺服的妻子的看法。”

约翰·派博牧师的回答:

我想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很有必要退一步,提出另一个问题,“在丈夫做一个愚蠢的决定前,我若未能更多地表达意见,是否是我的错呢?”这才是关键问题。接下来我就会谈到。

互补主义的三个限定因素

让我们退一步,将这个问题铺陈在三个更大的观点之下。我通常都希望这么做,以便对于互补主义、男子气概与女人味、男性与女性、性、关系及角色的讨论可以被限定在更大的圣经图景内,从中再引申出精义;这比单纯列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清单要重要得多。

1.愚事之下,男女相同

第一个观点是提醒我们自己,无论男女,无论丈夫或妻子,都是堕落、有罪、自私且愚拙的。当这些恶行未被圣灵治死时,男女皆为愚拙(罗 8:13)。我相信这个提醒即准确又于我们有益:男女同样有罪,同样败坏,同样易于自私自利并愚蠢。

当然,人类表现其罪性的方式是多元的。我的意思是,一个人应该认真想想为什么美国93%的被监禁者是男性。仔细体会下:156,000人比11,000人。这并不意味着男性的罪更大,而是男性更具有某些方面的罪性;这点值得深思。女性的罪性是经由不同的途径表现的。

然而自私和愚拙却对不同性别一视同仁,故此这位女士所提的问题并非罕见。我敢说这是每日的挣扎——在每个婚姻里时不时会发生:丈夫像蠢人般不寻求、不欢迎、不承认妻子的智慧;妻子不愿听从丈夫智慧的忠告,一意孤行,成为愚人。

2.圣经呼召所有人谦卑,有仆人心志并顺服

在第二个大观点中,我们要来思想《圣经》中关于顺服教导的广度及深度。《圣经》中描绘了敬虔的子女顺服父母(弗 6:1,歌 3:20),敬虔的公民顺服政府(罗 13:1,多 3:1,彼前 2:13),敬虔的教会会众顺服带领者(来 13:17),敬虔的奴仆顺服主人(弗 6:5,歌 3:22,彼前 2:18),敬虔的妻子顺服丈夫(弗 5:22-24,歌 3:18,彼前3:1)。

为了避免让我们认为以上就是顺服的全貌,觉得“只要我们弄清楚各种不同身份的人该怎样做就可以了”,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太 20:26)。谁愿意为大,就必作所有人的用人。好,把这句话加到上面所列这一大堆的顺服中。耶稣又说,

咒诅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有人夺你的外衣,连里衣也由他拿去。(路 6:28-29)

保罗说,“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腓 2:3-4)。

换句话说,谦卑、仆人心志及顺服在新约中并非次要(天啊,这些当然不是次要的),而是普遍且基本的。就如保罗在《腓立比书》2:5-8中所述,这是基督的心。我相信整个新约的着重点就在于此,因为上帝定意让基督被尊崇,常常(我谨慎选择我的用词)透过我们的态度及行为,向他人展示我们不需要有报复心、控制欲或自我吹捧,因为我们已在基督里有完全的满足感和安全感。这就是中心思想:我们的安全感、满足感、身份来自于我们是被宝血赎回,承受基业的神儿女——这一点给所有的关系带来了多么大的自由。

这个更大的视角对两个特别的存在,即男性和女性,男子气概和女人味产生了至少两方面的影响。

1)第一个影响是让我们铭记,谦卑、仆人心志和顺服的目的是为了彰显耶稣基督是掌管万民、万事,超越时空的宇宙主宰,故此我们关系行为中的方方面面都要使他得荣耀得满足,并让我们倚靠他。这是所有关系的关键。

2)这个观点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是提醒我们,所有基督徒都应具备的仆人心志、谦卑和顺服的普世性并没有废除神创造男女的差异,而是让我们去寻求和分辨男性该怎样在他领导者的身份中显示谦卑和仆人心志,女性该以怎样的方式回应男性的领导:谦卑,顺服,如同仆人。

3. 婚姻是为了彰显基督和教会

这是我们需要留意的第三点,即婚姻的目的是形象化地展现基督与教会之间的守约关系。这是神创造婚姻的主要目的,正如保罗在《以弗所书》第五章中所描述的:丈夫效法基督,妻子效法教会。

这个基督与教会的比喻并非毫无意义,虽然丈夫们并不像基督——他们有罪、自私、有限且愚拙。基督全然不是如此。正如男性和女性尽管有着天然人性,仍应活出谦卑和仆人心志;同样的,基督和教会仍可作为婚姻形象化的范本,纵然丈夫和基督有着天壤之别。

圣灵塑造的婚姻观

我认为,当我们提出这位女士特定的问题时,需牢记并默想以上的三个观点。她的问题是:丈夫即将做出一个在我看来颇为愚蠢的决定时,我并没有大声说出我的看法,我做错了吗?或者至少该劝得更勤些?

对于她的特定问题,我并没有答案。我会简单解释缘由,希望这个解释能帮助她自己从圣经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不知道答案,因为一个女性就其丈夫即将要做出的某项举措分享她的智慧,这件事情并非要么总对要么总错。它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它并非总是错的,因为即便是在教会和基督的关系中,作为教会的我们也会表达自己的意愿、渴望和需要。我们透过祷告表达自认为智慧的做法。这就是祷告:告诉上帝我们希望他做什么。虽然完全的上帝不需要人类给予建议——这简直是太感恩了——他不需要我们的祷告来告诉他该怎样管理世界,但他欢迎我们这么做。同理,对于婚姻中的大小事,妻子表达她的意见,岂不更为合理?还有众多其他原因证明,妻子对丈夫即将做出的决定表示关心,给出她的洞见,并非总是错的。

但我同样认为它并非总是对的,因为要判定其为对,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时机、态度、语调、话语、丈夫是否向来愚拙,或妻子是否有爱抱怨的习惯。其中有太多太多我不知晓的因素,因此我难以立时断定她的做法是否绝对正确,抑或她该更挺身而出。我需要知道更多详细的资料才能做出判断。

然而总体来说,我认为在一个健康、符合圣经原则的婚姻中,丈夫应该寻求——经常寻求——并欢迎妻子的建议。妻子应成熟、有智慧、有恩典地给出她的建议,同时不羞辱丈夫,或表示他不配做家里的领导者。

显然通过以上的讨论,我盼望在婚姻关系中,合乎圣经的男性和女性并不是机械地列出一份清单,上面写着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拥有圣经的真理观,圣灵塑造的性情和态度,能反映一个男人在家中做头的特殊呼召,以及女人的特殊呼召:用她独一无二、必不可少的女性恩赐陪伴男人,乐意地支持男人的呼召。

本文由报佳音书店译为中文。由desiringgod.org事工授权翻译制作。翻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 https://www.desiringgod.org/interviews/how-can-i-disagree-with-my-husband-and-still-submit

一分钟了解本文作者

约翰·派博(John Piper),美国神学家、基督教作家,明尼苏达州伯利恒浸信教会(Bethlehem Baptist Church)牧师,“渴慕神”(Desiring God)机构创办人,伯利恒学院(Bethlehem College & Seminary)院长。

约翰·派博在美国家喻户晓,他的书也很受读者欢迎,至今已经出版50多部书,著有《思想的境界》、《至高喜乐的传承》、《生如朝雾》、《道与刀》、《唯独荣耀》、《向高处行》和《渴慕神:论禁食祷告》等书。(已在大陆出版的书籍可长按下方二维码查看)

派博牧师影响力极大的事工“渴慕神”有中文网站,可以通过百度搜索关键字“渴慕神”访问,网站地址为:https://www.desiringgod.org/languages/chinese-simplified

对于英文较好的弟兄姊妹,我们推荐你直接登录渴慕神英文网站,因为那里的资源比中文网丰富很多(有文章、广播、视频),英文网站为https://www.desiringgod.org/

报佳音书店的特色栏目“派博牧师答疑”,是一档派博牧师解答听众信仰疑难的节目。由报佳音翻译制作,每周四发出一期。关注报佳音书店官方微信号:报小鸽的书店,即可在每周四收到新鲜内容。

长按关注报小鸽的书店

约翰·派博好书推荐

点击图片进入派博好书专场
Posted on

家有新生儿,经营婚姻的教训与心得

文/李百加

单身时,一位宣教士曾告诉我:“对于重生得救又彼此相爱的两个人,婚姻也是极为艰难的。”我望着她与丈夫和和美美、配搭服侍走遍4个大洲的身影,心里实在疑惑。

后来读《婚姻的意义》,发现提摩太·凯勒和太太为谁该给孩子换脏尿布而争吵不休,吵到激烈时更是砸盘砸碗的,我就更疑惑了。

这些“预警”让我在进入婚姻前一直胆战心惊。直到结婚后一年左右,遇见为我们做婚辅的夫妻,我说:“婚姻比我想象的容易多了!”

那时我以为我和先生是特例,是般配,是特别蒙福,竟然绕过了一票成熟基督徒必经的险滩。现在看来,我只不过是幼稚而已。

可以说,我的婚姻在有娃前一片大好。现在想想,那时的日子过得真滋润。下了班,我看书,先生爱干嘛干嘛,互不干扰。出门旅行说走就走,外出就餐、看电影、星空下漫步、夜谈都是家常便饭……婚姻哪有那么艰难?

对我们来说,有娃后,婚姻的挑战才真正开始!

刚把宝宝从医院带回来的第一周,我们还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那时,我半夜几次起来喂奶,先生都爬起来陪我聊天。我们一边看着夜色中一盏盏熄灭的灯火,一边谈笑怒骂针砭时弊,心想:带娃不过如此。

结果,生活很快便展露出它本来的狰狞面目。铁打的身体也熬不住天天睡眠不足。我们没有月嫂、老人,是完全自己带娃。慢慢的,我俩越来越疲惫,小宝却越睡越少,越来越精神。

后来,先生回望那段日子时说:“感觉那时,我每天都在厨房里,做的只有一件事:先是把碗筷从橱柜里拿出来(做饭),然后再放回去(洗碗)。每天上上下下无数次,就是我的生活。”

而我更是身心俱疲,面对着一个随时可能登门讨奶的小食客,真心觉得应付不过来。有一次喂夜奶时,我看着窗外的夜色,自顾自地想:如果我把她抛在夜空中,她张开双臂翱翔,然后就这样长大了,该有多好!

在这样的戚风惨雨下,经营夫妻关系太奢侈了,自己能活下来已是幸事。那段日子,我们不过是并肩作战的战友。给对方最大的鼓励,不过是在战壕里,面对枪林弹雨时,眯着眼睛和对方道一句:你自己保重啊。

后来和一些家有新生儿的妈妈聊天,我发现大家的处境出奇相似:本来双方都已身心灵俱疲,但孩子的降生又平添了很多挑战——

新生儿不是应该很爱睡觉吗?可为什么我家娃只是一个劲儿的哭呢?过来人建议要给孩子裹襁褓,说可以增加安全感。结果我们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一块适合裹孩子的布。于是我上网买襁褓布,去了好几家店,都下单了。因为不知道哪个可以先送到,我急用啊。后来布送到了,我们却不会裹。好不容易宝宝想睡了,被我们裹来裹去又给折腾哭了。后来我对着视频,拿毛绒玩具来练习,学得满头大汗、气急败坏……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疲于应对生活还不够,吵架都很奢侈。

以上都是惨状,下面谈谈心得。

首先,家有新生儿,拜托各位丈夫多多体谅妻子。她刚生产完,面对着一个几乎陌生的自己。身体上,极度疲惫却无法休息;情绪上,母爱爆棚却无处安放;灵性上,干渴缺乏又踏不出家门。此时丈夫若能主动为妻子撑起一片天——哪怕只有一个小时,你在妻子心中的形象保证马上伟岸起来。

这事我先生做过,可供各位弟兄参考。在一个未眠之夜后,我俩都极度疲倦,小宝却仍然不想睡。我站在卧室门口,极度绝望。此刻,我那特别有担当的丈夫说,你去睡一会儿吧,我来看着她!

这句话在我心里有千斤重,如今回想起来仍然热泪盈眶!他也是一夜没睡啊,而他让我去休息!我小睡过后来到客厅,发现先生抱着小宝坐在沙发上,俩人都歪着头睡着了。那时朝霞正照在他身上,我落泪了……

其次,夫妻俩单独出去吃个饭、散散步真的很重要。这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可以请亲友、住在附近的弟兄姊妹来帮忙看娃。傍晚给娃喂饱哄睡后,夫妻俩溜出去在家门口的饭馆安安静静吃个饭,饭后要是再能散个步就更好了。不需要在吃饭、散步时继续讨论棘手的问题。有时夫妻只是需要彼此舒舒服服地待在一起。这对两人的关系是极大的润滑。两人关系舒服了,面对问题时就容易解决。

接下来,我想提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夫妻同睡。

有娃以后,每个家庭都要面临这个问题:全家怎么睡觉。

国际上通用的模式有这么几种:1)与娃同房同床 2)与娃同房不同床(双人床外加个小床)3)与娃不同房(孩子单独睡一房)。然而中国家庭还有第四种模式:妈妈与娃同床,老公出去睡。

中国模式的好处是,方便妈妈夜里照顾娃,又不影响老公休息。毕竟,人家第二天要上班呐。这种模式非常实用,但长期下来会影响夫妻关系。而这种影响是非常微妙的。同床共枕这事,一旦打破,慢慢就会变成常态,想同睡,但谁都不好意思提。

其实,并没有哪种模式比另一种更好。鼓励大家多方尝试,夫妻俩也多多交流感受。在孩子特别小的时候,夜奶频繁,如果先生觉得夜里被打扰太多,或者他可以考虑戴耳塞,或者工作日分房睡,周末一起睡。又或者,原则上夫妻分开睡,但在睡前躺在一起聊会儿天。这都是一些变通的办法,为的是保证夫妻关系的稳定和亲密。在孩子断了夜奶之后,夫妻有独立的空间,睡前可以惬意地聊聊天,一起祷告,是非常重要的。

最重要的放在最后说。家有新生儿,夫妻俩抽时间一起灵修特别宝贵。有人可能觉得这不切实际。其实如果我们放低期待,并选择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那么其实需要的只是自律。我们无需酝酿情绪、正襟危坐,只需随时随地读一段莱尔的《马太福音释经默想》,里面连经文带讲解就都有了。只需要朗读就可以。然后分享几句感触。再一起祷告。对于家有新生儿的夫妻这已经足够好了。根据我们的经验,这比较适合在孩子睡了之后进行。

娃醒着,夫妻俩也可以发挥创意来灵修。比如,在陪孩子玩时,一起唱赞美诗。我们把赞美诗贴在墙上,就在孩子爬行垫上面。这样就可以一边看娃,一边唱。夫妻一起唱是最好。这个方法也适合在家独立带娃的妈妈。娃很喜欢听妈妈唱歌,这样既陪伴了孩子,又让自己的灵性得到了牧养,实属一举两得。

求主多多给我们智慧,在家有新生儿这段特别的日子里,坚固保守夫妻关系,也帮助我们活用各种蒙恩之道,与祂相连,与配偶相连,改善家里的属灵氛围、情感氛围。求主陪伴我们走过这一段满有挑战却也特别难忘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