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门”前的石门坎——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

《“窄门”前的石门坎》是从微观角度具体研究基督教传教运动在中国一个局部地区发生、发展、变异、消亡的专著,记述了基督教传入滇黔川边乌蒙山区苗族社会的始末,再现了柏格理等宣教士的事迹和石门坎当年的盛况。

SKU: 2749 分类:

描述

报佳音号 2749
作者 张坦
ISBN 978-7-81126-147-9
出版社 贵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09年6月
开本 16K
页数 309页;245千字

圣约学人讲座2015第5期,张坦:内地会苗疆开荒对今日传福音的借鉴

2015年5月30日,成都秋雨之福教会举办了2015年第5期“圣约学人讲座”,本书作者张坦弟兄在讲座中分享了中国内地会在西南地区传扬福音的历史及见证,并讨论了中国内地会“苗疆开荒”这一策略对今天传福音的意义,点此前往百度云收听讲座录音。

《“窄门”前的石门坎》内容简介

本书记述了基督教传入滇黔川边乌蒙山区苗族社会的始末。再现了曾经被誉为“苗族救星”的传教士柏格理的事迹和被誉为“苗族文化复兴圣地”的石门坎当年的盛况。以此为背景,探讨了儒教文化二千年未能插足,基督教文化二十年即改变了苗族社会;传教士并未带来经济上的投资,却奇迹般地变出一个“海外天国”;昔日“海外天国”石门坎数十年后便销声匿迹,而相邻不远的“葛布”苗族教会却十倍发展等令人困惑而又兴奋的文化问题。

本书力图通过这一曾经兴师动众、如今鲜为人知的典型个案,从社会学和文化传播学角度,比较基督教文化与儒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与苗族自然宗教文化以及基督教内两个不同宗派的性质、特征和功能。因此,它所涉及的范围和意义都超出了个案本身。

本书是第一本从微观角度具体研究基督教传教运动在中国一个局部地区发生、发展、变异、消亡的专著。

本书采用非信仰主义的立场来评价信仰主义行为的方法,将使读者耳目一新。

《“窄门”前的石门坎》作者简介

张坦,1954年生,原为贵州省宗教局官员,现为自由撰稿人,已受洗归主。长期关注中国的宗教问题,主要以影视人类学手段记录当代中国宗教。

《“窄门”前的石门坎》书摘

再版自序

1990年,我在写《“窄门”前的石门坎》过程中,有三个问题不能释然,于是在书中提出来讨论。这三个问题是:一、为什么儒家文化二千年未能对苗族实现“教化”,而基督教文化却能在二十年中就造成整个族群的“皈依”;二、传教士并没有带来多少经济上的投资,却在短时期内奇迹般创造出“海外天国”;三、“锡安圣地”石门坎数十年后竟销声匿迹,而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区、同一族群中传播的基督教另一宗派却得以十倍发展。这三个分别从“文化人类学”、“社会经济学”、“比较宗教学”视角提出的问题,以我的功力和当时的条件都无法圆满解释,一直困惑了我多年。

当年石门坎“坚冰”未破,以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拙著都是“唯一”,无人回应这三个问题。“驰禁”之后,石门坎成为“显学”,相关著述层出不穷,惜也未能对这三个问题正面关注。

而今,18年过去了,人类进入到新的世纪。当下的资料、信息、研究方法和研究环境,较之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不能释然的三个问题与不能释怀的石门坎情节,仍然一如既往萦绕着我,“释然”而入象牙塔,非不为也,实无能也;“释怀”而入茅草房,一如当年柏格理,于我则心向往之。但生命对我已不宽余,“研究”与“事工”之间必须择一。于是,借再版之序,恳请有良知、有关怀的后辈学兄,将这三个对区域发展、民族进步、文化反思有着实在意义的问题作深入研究,在下承诺将在资料、信息方面鼎力相助——这也是我翻出本书再版的唯一动机。

石门坎人士、贵州省人大民族宗教专业委员会主任杨智光有诗赠笔者,诗中有句:“多少艰辛途坎坷,苦海无边”,笔者和以:“愿建和谐新圣地,石门无坎”。是啊,为了乌蒙山中的大花苗弟兄姊妹早日消除贫困,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石门问题上必须要首先消除观念上设置的沟沟坎坎。

大量图片是原书出版后才收集和拍摄的,借再版之际一并加上。

张坦

2008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