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报佳音号 | 2944 |
---|---|
作者 | 杨庆球 |
ISBN | 978-7-222-07600-6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月 | 2011年6月 |
开本 | 16K |
页数 | 113千字 |
《中国文化新视域》作者简介
杨庆球,香港出生及成长。早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教师及训导主任。1984年赴英进修,先后考获哲学硕士及哲学博士。曾在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维真学院及加拿大神学院任客座教授。1995年返港在建道神学院任教,1999年起在中国神学研究院担任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神学研究院期刊主编、神学科教授。著作超过十本书,数十篇学术文章。主要研究西方神学、中西方文化、宗教及政治思想比较。
中文大学文学士(荣誉,主修哲学)
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文凭)
伦敦大学哲学硕士
伦敦大学哲学博士
现任中国神学研究院副教授
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文化新视域》内容简介
杨庆球博士在本书内围绕着宗教哲学、中西文化比较、中西伦理比较等方面,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反思。作者从基督教观点看中国文化,给读者带来启发;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近代西方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的关系,仍然是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
《中国文化新视域》全书要点
起源篇 探讨了宋儒与基督教的宇宙论,发现中国的宇宙论比西方二元论科学观更契合基督教的观点。
工作篇 就儒家与基督教有关工作的道德承担,探讨了儒家工作的道德使命及基督教的工作观、工作意义、道德责任等。
政治篇 比较了孔子与路德的秩序观,发觉两者竟有十分相似之处。
伦理篇 比较了伊壁鸠鲁、康德和祁克果的伦理观,并以孟子作回应,认为他的良知贯穿了中国两千年的伦理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救赎篇 主要比较儒家与道教的救赎观,有趣的是基督教的创造、救赎与道教的“肉身成道”有互相呼应的地方。
操练篇 透视了王阳明与路德的属灵/成圣的精神。在今日物化的社会,人们无不为口奔波,本篇的探讨,则着眼于心灵的释放。
灵魂篇 一致肯定了无论是儒家或基督教早期的教父,人生的价值都要在今世建立。死亡的生命只是人生的附篇:儒家的生命在于子孙延续,没有永生;基督徒死后不会转化成其他生存状态,而是只等候复活。鬼怪的事不应由人世转出来。
末世篇 从基督教的角度去探讨中国人对理想国的追求。
《中国文化新视域》序言
代序
我对基督教没有研究,杨庆球博士让我为本书作序,甚为惶恐。然而,庆球为至诚君子,对其所托不可以推却。倒不如就把领受这一任务作为一个学习的机缘,藉此得以增进对基督教的了解与认知。由是心理负担尽释,欣然答允。
读毕全书,果然获益匪浅。看得出,庆球博士本书的立论宗旨,在于寻找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在精神追求上的契合与融通。我的感觉,他的努力无疑是富有成效的。在“宋儒与基督教宇宙论的比较”一章中,他揭明中国传统的宇宙论,较之于西方特别是近代以来的主客二分的机械宇宙观,更契合于基督教的创生意识。此即甚有见地。在“幸福与自由:中西伦理观比较”一章中,庆球博士分别讨论了伊壁鸠鲁的自我快乐主义、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孟子的良知学说与祁克果的绝对真理论,以作为神学家的祁克果所确认的道德主体与绝对真理统一的观念,与作为儒学的代表人物孟子尽性知天的观念更相接近。此说亦甚有所得。在“王阳明与路德的属灵/成圣操练对现代人的启迪”一章中,庆球博士直称,阳明的致良知说较之在农民革命后悲观态度的路德,其展示的成圣之路更为直接与彻底。此文显示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入契悟。在“肉身成道:儒家与道教的救赎论”一章中,庆球博士的下属判释尤寓深意:
儒家的救赎在于个人成圣,“尽性知天”,有一种哲人寂寞的情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儒家的心灵仍是向天开放的,以己力坚持不断实践天命。道教强调仙之可为,人生可克服自然环境,破生死,求长寿。儒道两种救赎论有共同的起点,终点却不相同:儒家落在今世的尽头,道教落在永恒的现世。基督教的救赎则先否定现世又重建现世,现世销化后重现原初创造的美好,现世得到更生(transformation)而永恒。三者都排除了希腊二元主义的灵肉分割,肉身成道成为终极关怀。也许,这便是中国人心灵所共同企盼之所在。
读毕庆球博士此论著,无疑可以让我们感觉到东西方的古代心灵有着基本的相通处:人们都毫不怀疑地认为要从生生不息的大宇宙中寻找人的生命的源头,确认个体自我与宇宙的相通性;都相信人间现世的生活秩序只有上溯于宇宙的和谐创设,才可以获得它的正当性;而每个个人就在与宇宙的相通中得以不断地超越,不断地提升;藉着这种超越与提升,古人培植起并成就了充满激情、想像与活力的浪漫精神和对事业的无限忠诚与投入的献身精神。审视近代以降的社会,由于主客二分和我他二分的强调,其思考的起点与终点便不得不落在“我”上。然而我是谁?我以外的世界是怎么回事?从我出发,怎么与他人发生沟通,建立起联系?我是主体,他人又是什么?主体又怎样可以与自然界建立起联系?等等。这些构成为近现代哲学的热点与难点从而争论不休的问题,对于古人来说何曾成其为问题?当然,我们不必要过分武断地说现代社会多么不足取。但是,面对当今由于沾滞于“我”所引发的种种困扰,读一读中外古典文献及包括本书在内的相关研究著作,亲身感受一下古代圣贤无限开阔、不断上扬的精神气象,也许我们可以获得另一种生命情调吧!
冯达文
2004年1月19日 于广州中山大学宗教研究所
建造中国的教父神学
——谈杨庆球博士及其著作
认识杨庆球已有三十年,大家同在中文大学哲学系读那深不可测而又不实用的智慧学问。哲学系的同学们一般十分狂傲,上课时都口沫横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为是“天下第一剑”。独是庆球总是很谦卑老实地坐在后面,自足地微笑,不自我表现。
基督徒在哲学系是稀有动物——有部分在理性思想冲击下,还是变成濒临绝种的动物。难得有庆球和我是死不向世俗投降的信徒,还要用所学的各种知识,去处理神学和护教学上的问题。后来我们参与中大团契的同一个细胞小组,一起查经和祈祷,发觉他上课时虽不太说话,但却非常深入地思考哲学和神学问题,而且读书很渊博。更重要的是有非常深远的属灵追求和委身。
大学研究院毕业后,各散东西,十多年后在渥太华再相会,已是四十多岁的成年人了。那时他刚在英国读完博士课程,但论文在通过程序上受到一些阻难。记得他并无紧张或埋怨,而是非常平静地将这一切困难交托给上帝,认为不论成败,均非终极的人生归宿问题,他既已明白了生命最终价值,博士学位就只是次要的东西。见他这种释放自在,知道他在灵性上已进到更高的境界了。
庆球后来成功取得博士学位,并到中国神学研究院任教,见他一篇一篇论文发表,一本一本书出版,做学问非常细致,研究十分深刻,在神学和中国哲学上,功力颇为到家,可见他虽用了多年精力去牧养教会,但在学术研究和学理思考上,从未停止过反省。
见他从前著作中对王阳明、黄宗羲的探索,不论在材料应用或哲学理念的掌握上,都十分严格整齐。将中国哲学与基督教神哲学家的比较,开创对话的新平台,成功地打开基督教思想与中国哲学之通路,这是在中国神学上的一个创新,也是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
中国哲学在文化上模造了中国人的心灵和世界观,是中国神学必须认知的重要领域,而中国基督徒学者研究神学的人颇多,但能掌握中国古代典籍及哲学精神的,却是凤毛麟角。一些基督教神学工作者,以神学高人一等的心态,对中国文化和哲学做搔不到痒处的批判,反成为中国学界的笑柄。
中国哲学是一严肃而有价值深度的学问,华人神学界对之的轻忽态度,和几乎无知的处理,令人焦急。回顾西方教会的教父(Church Father)时代,有很多属灵而有学养的基督徒教父,如:俄利根、革利免、特土良、奥古斯丁等。深入消化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化,创造了伟大的神学体系。现在中国教会到了第二世纪,理应是进入中国教父神学的时期,可惜中国神学界仍停在重构西方架构的地步,好些神学思维差不多等如翻译或跟着西方思想重讲一遍。这是不够应付中国教会大增长年代的。
西方神学是回应希腊罗马及近代启蒙运动的挑战,而创发的基督徒反省,其力量是在西方处境中表扬。但单靠西方神学,并不能适切面对中国文化的脉络,当大量中国本土的人信主时,华人教会在神学反省和宣教要求上,均须回应由中国文化处境来的问题。而当今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又紧紧扣着五千年的思想和文化,现在,孔孟老庄和佛学已在中国大复兴,且进入教育体制中,面对这新处境,中国基督徒必须展开对中国神学的思考,才能回应新时代中国教会的需要。
今日中国已有亿计的基督徒,土生土长在中国社会与文化背景当中,神学反省若想有适切性,必须深入到中国人心灵所面对和思维的问题中,用圣经去解答中国人的问题,并提供转化更新中国文化,走向后现代的远景。用中国人心灵去消化和表达信仰,基督教才能生根中国,这是中国教父神学的重要尝试。我自己也在此作了三十年的反省,先后从“恩情”、“境界”及“既济未济”等三大理念上,构作中国神学的架构。并以“感通”概念贯串之,以“三位一体”的上帝之“感通恩情”,来探索中国神学之路。同期也有几位华人神学思想家在反省中国神学问题,庆球是其中一位很仔细研究的学者。
抽离文化处境的神学很容易讲,把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或神学课本的巨册系统神学翻成中文,不断在课堂中重讲就可以了。但进入文化处境,直接与中国学界最有思想和影响力的人对话,那就须精深的学养、宽厚的灵性及极大的勇气,在学术、文化及宣教的前线奋斗。
庆球就是华人神学界中少数在前线上,积极思考中国文化与信仰关系的人。他最新的这本书,我一读下去就不能释手。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神学与哲学的交叠主体,在这主题下探讨中国的观点与西方神哲学的观点,最后综合出一批判反省,而尝试融合基督信仰与中国思想,提出一个合理的理论出路。我最欣赏他写《天上人间:末世、千禧年及乌托邦的追寻》一篇,论前人所未论,实是佳作。
建造中国的教父神学,创作打入中国人心灵的神学思维,是中国神学当前的急务。庆球是在为中国神学作出一连串珍贵的反省,其每一本书,每一篇论文,都在立下根基,为未来中国神学的高度发展打开出路,我相信在未来中国教会史(若果末世不是马上来临),很多只是重讲西方神学的作品都会被遗忘,但庆球的努力和思想肯定会被视为中国的教父神学一部分。
最后一提,庆球背后有一位贤良的太太朱丽娟,在大学时期,丽娟已是非常爱主的活跃基督徒,为人十分温柔纯良,是年轻姊妹的典范,如今既是杨“教授”的太太,也是庆球“牧师”的师母,是庆球治学和牧会成功的后面支柱,庆球还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一家都顺服上帝,也蒙其祝福。
梁燕城
2004年3月3日 于加拿大温哥华文化更新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