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合与转化——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报佳音号 1946
品牌 康培思
作者 庄祖鲲
ISBN 9787561341049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07年12月

《契合与转化》内容简介

庄祖鲲博士的学术与职业生涯很不寻常。他是多年在从事工业技术操作和深层的研究之后,才正式进修神学和文化学的。他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对话,既有思想的层面,也有个体的深切领悟。当前中国面临的社会、道德之重重危机,可说是促使他书写《契合与转化》这部著作的主因。他尝试提出了“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并且深信这是一个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会通“空前”的良机。

《契合与转化》作者简介

庄祖鲲博士系福建省晋江县人,出生于台湾台北市。庄祖鲲原来从事化工专业,曾获得美国西北大学化工博士学位,并在工业界及国家级科研单位工作15年之久。1990年庄博士因为对中国文化及道德问题之关注。乃再度赴美深造,于1995年获得三一国际大学之文化学博士学位。庄祖鲲博士现居美国麻州波士顿。从事教学、研究及写作的工作,经常在美国、加拿大各地,及中国、东南亚地区讲学。著有《迥别的祝福:十二个改变时代的典范》、《契合与转化: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及《说禅论道:基督教与儒、释、道之对话》等书。

《契合与转化》目录

序言

第一章:绪论——宗教与文化更新/1

第二章: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会通/5

  • 第一节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6
  • 第二节 佛教在中国本色化的过程与结果/18
  • 第三节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8
  • 小结/33

第三章:基督教与欧洲文化的会通/39

  • 第一节 基督教在欧洲的发展/40
  • 第二节 希腊、罗马文化对基督教的影响/61
  • 第三节 基督教对欧洲文化的贡献/66
  • 小结/69

第四章:宗教与文化的会通——基督教宣教学的反思/75

  • 第一节 宗教与文化的相互关系/76
  • 第二节 宗教在文化中的沟通与传达/83
  • 第三节 宗教在不同文化中“处境化”的探讨/90
  • 小结/98

第五章:中国文化更新的思考/103

  • 第一节 当前中国文化的危机与转机/104
  • 第二节 中国文化更新之路—“创造的转化”/117
  • 第三节 从基督教观点看“文化更新”/128
  • 小结/130

第六章: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会通的回顾与展望/136

  • 第一节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会通的回顾/137
  • 第二节 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化/146
  • 第三节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会通的展望/158
  • 小结/169

主要参考书目/176

《契合与转化》报佳音顾客读后感

假期在家看了一些书,《契合与转化》这本书我是第二次看,收获出乎我的意料,我看书常常只喜欢看一遍,然后寻找新的,但这本书观点的新颖和严密,让我看了第二遍。

本书谈论的主题是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作者是一位获得美国三一国际大学文化学博士的台湾人,庄祖鲲。封面上的他看上去温和谦虚而又精明强干。正所谓文如其人,本书的语言也显得朴实内敛,客观亲切,娓娓道来,我经常看一些社会文化评论方面的书,语言要么强烈激越;要么嬉笑怒骂,要么矫情夸张,这些都让我感觉透不过气来。但阅读《契合与转化》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没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就像和一位朋友,吃过晚饭后,一起在安静的出处散步,他聊我听,或者我问他答,大家平等开放,一章一章翻过去,越往后越投入,阅读完这本书后,就好像散步结束,大家各回各家,而他的话却激发起我内心的一些想法。

我想这本书对于那些关注现今时代中国文化发展走向的朋友,非常有益处。社会风气每况愈下,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生活日益贫乏的情况下,中国文化能担起重振民族精神的重任吗?中国文化的弊病到底在哪里?如果中国文化有致命的弱点导致它无法跟上时代,那么弥补这个致命弱点的药方又是什么?大国崛起的时候,中国的精神文明能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更新和再造?回顾历史,我最想说,不,我们老祖宗弄的那些东西会把我们捆绑窒息,但作者却说不一定,他广博的知识面向我从一个新的角度展开了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然后他用客观的评判标准诊断中国文化的弱点,并提出他的解决方案,我认为他诚实而有说服力。

《契合与转化》提出了一些问题,也谈到了一些见解,别有洞见,但没有丝毫的强迫,倒是让阅读的人想接着写一本书。

文学 苦难 精神资源——百年中国文学与基督教生存观

报佳音号 1956
作者 齐宏伟
ISBN 9787210037736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08年2月

《文学 苦难 精神资源》推荐语

本书熟练运用了比较文学诸种研究方法,又带有较为鲜明的问题意识,对基督教作为精神资源的介绍与对百年中国文学灵魂的追寻,都令人印象深刻。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 乐黛云

你谈到“用鲁迅式的怀疑怀疑着鲁迅的怀疑”,说“这是走近,又是远行”,这其实都是真正走近了鲁迅。

——摘自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2005年12月29日致本书作者信

振奋,感动,赞叹!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旗下做着平行研究文章,“比较既周”之余,“爰生自觉”,学术视野背景宏阔,文本细读功夫扎实,自身反省力度到位,“清晰昭明,不同凡响”。

——南京大学教授 钱林森

对文学的分析,对文学中的人物和文学家人生状态的分析,你的信仰给了你一双真正的慧眼!

——摘自青年学者尹振球2006年3月2日致本书作者信

《文学 苦难 精神资源》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为何显得有些“轻飘”?苦难意识和终极之思为何难以寻觅?本书以基督教生存观为对话前提,以中国作家与基督教的关系为引线,追问鲁迅、许地山、林语堂、冰心、老舍、萧乾、曹禺、钱钟书、金庸、贾平凹、海子、刘震云、余华、老鬼、史铁生、北村等十六位作家的精神资源,反思中国文学灵魂失落与追寻的出路,回归人的生存之思,文学的终极之思和语言的超越之思。

全书兼具比较文学视野、价值现象学思路、“问题意识”和文本细读功夫,结构性剖析和“同情性理解”相结合,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本书用基督教生存观作为具有原创的阐释性判断,来激活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精神资源,但本书并非把基督教生存观作为西方理论和西方道统引入,而是作为精神资源从生存论出发来使用,和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精神资源进行对话。

《文学 苦难 精神资源》作者简介

齐宏伟,笔名小约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研究领域为基督教与中西文学。近期出版《启示与更新》、《丰盛的筵席》、《上帝的火柴》、《上帝的火柴2》、《鹰训传奇》、《与上帝拔河》、《书中之书讲演录》、《信与思》、《鲁迅:幽暗意识与光明追求》、《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与人生的30部经典》、《心有灵犀:欧美文学与信仰传统》等专著及诗集《彼岸的跫音》,还编著了《目击道存:欧美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已在《文化中国》(加拿大)、《南京大学学报》、《中国比较文学》、《南京师范大学学报》、《江苏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论坛》、《基督教文化学刊》、《跨文化对话》、《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在《蔚蓝色》(美国)、《海外校园》(美国)、《钟山》、《青春》等刊物发表散文、诗歌多篇。

《文学 苦难 精神资源》目录

引言:文学之为精神资源

  • 第一节 生存观、文学精神与语言
  •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基督教生存观

第一章 鲁迅的小说世界与基督教生存观

  • 第一节 那晦暗不明的人性深渊
  • 第二节 精神“故乡”何处寻
  • 第三节 何以抚慰心灵的创伤
  • 第四节 阿Q、来发与吉姆佩尔背后
  • 第五节 悼往——子君的手记

第二章 《野草》的魂魄与基督教生存观

  • 第一节 鲁迅为何向造物主抗议
  • 第二节 鲁迅为何这样塑造耶稣
  • 第三节 “过客”精神反思
  • 第四节 怎样才能向死而生

第三章 四位入教作家与基督教生存观

  • 第一节 许地山的佛耶情怀
  • 第二节 林语堂的“信仰之旅”
  • 第三节 冰心的超越之爱
  • 第四节 老舍的国家主义

第四章 受基督教影响的三位作家

  • 第一节 萧乾为何反教
  • 第二节 《雷雨》与基督教
  • 第三节 仇虎的精神困境与《原野》的遭遇
  • 第四节 钱钟书为何这样塑造上帝

第五章 逍遥之为拯救

  • 第一节 “笑傲”精神评析
  • 第二节 “废都”精神批判

第六章 当代文学的沉沦与超越

  • 第一节 面对荒凉,如何超越
  • 第二节 生活啊,生活——小林自述
  • 第三节 我是小偷——《黄昏里的男孩》另类解读
  • 第四节 回望火热的信仰岁月

第七章 史铁生与北村的灵性写作

  • 第一节 爱愿之为信仰
  • 第二节 自我之为原罪
  • 第三节 良知之为救赎

结语:语言之为灵魂的肉身

新铁证待判——基督教可信吗?

报佳音号 1934
外文书名 The New Evidence That Demands A Verdict
作者 [美]麦道卫(Josh McDowell)
ISBN 9787801238085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新铁证待判》内容简介

基督信仰面对历世历代反对者的挑战,今天仍然屹立不倒,归根究底在于基督信仰的神乃永活的真神;基督徒面对不同年代兴起的学说,也借着可以验证的信仰及全备的信心来响应。

作者麦道卫曾是基督信仰的反对者,为推翻基督信仰而奔走世界各处搜集资料及作研究。最后,作者面对基督信仰不容推翻之铁证,也反过来归顺真神及撰写基督信仰护教学巨著《铁证待判》。为响应新世纪的挑战及现代人的需求,本书新增近代基督信仰护教新论证,并名为《新铁证待判》,新增内容如下:

1. 近二十年间的考古学重要新发现及文献;

2. 历史耶稣新论证;

3. 本书新增第四部分:探讨真理的本质;回应各类新兴之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神秘主义、不可知论等。

本着严谨的学术研究精神,以具体的证据,加上一些近代闻名的中外教会人物的见证,将基督信仰的可信性,重新呈现在读者面前。《新铁证待判》与旧有的不同,更适切、更有效地帮助人挪开信福音的障碍。

这是近几十年来最完备、最卓越的一本基督信仰护教论文集。书中提供大量的证据,证明圣经是可靠的,有关耶稣、他所行的神迹与祂复活的记载都是千真万确的。此书在过去25年来,对带领普世华人信主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基督教信念的知识地位(已绝版)

报佳音号 1151
作者 [美]阿尔文·普兰丁格
ISBN 9787301080580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基督教信念的知识地位》内容简介 

本书是普兰丁格保证三部曲的终曲,他用保证概念来区别知识与单纯的真信念。前两部书专注于严格的知识论领域中的保证问题,本书则更进一步探讨有神论信念,特别是基督教信念,特别是基督教信念,是否享有保证。

基督教信念可以在理智层面上被接受吗?它可以被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初的、聪明而饱学人们所接受吗?普兰丁格正面应对这些问题,考察基督教信念是不是合理的、可辨护的,最终能不能享有不保证。他认为,基督教信念由恰当地起作用的认知官能所形成,在这个程度上,它们是有保证的;因此,如果它们是真的,则它们构成知识。

普兰丁格证道,人们不但拥有一些普通的自然认知官能,如感知、记忆和推理,令我们获得关于客体的知识,而且还具有一种特别的自然认知官能,让我们形成有保证的基督教信念。他描述了这种官能如何会被罪所侵蚀、损毁,又如何被信仰所修补,在坚信者的心中产生有保证的基督教信念。他继而探讨了阿奎那和加尔文共有的一种看法,就是说,基督教信念还有一种非常自然的资源,阿奎那称其为“圣灵的内在激励”,加尔文则名之为“圣灵的内在见证”。

本书展现了一位当代最优秀的知识论者的无与伦与的学术力量,它对哲学家和宗教学者者极魅力,并构成巨大的挑战。

《基督教信念的知识地位》 作者简介 

阿尔文·普兰丁格,美国当代最负盛名哲学家之一,在逻辑学,形布上学知识论和宗教哲学领域均有巨大影响,现任美国圣母大学OBrien讲席教授。著作包括:《上帝与他人心灵》(1967)、《必然性的本性》(1974)、《上帝、自由与恶》(1974)、《上帝有本性吗?》(1980)、《保证与恰当功能》(1993)、《保证:当前的争论》(1993)、《基督教信念的知识地位》(2000)等等。

《基督教信念的知识地位》 目录 

  • 前言
  • 第一部分 有无疑问
  • 第一章 康德
  • 一、问题
  • 二、康德
  • A:两个还是一世界?
  • B:论证或者理由?
  • 第二章 考夫曼和希克
  • 一、考夫曼
  • A:真实所指和可用所指
  • B:宗教语言的功用
  • 二、希克
  • A:实在者
  • B:是否融贯一致?
  • C:与宗教有关吗?
  • D:有这样的东西吗?
  • 第二部分 何种疑问?
  • 第三章 辩护和经典图景
  • 一、约翰·洛克
  • A:靠理性生活
  • B:启示
  • 二、经典的证据主义、道义主义和基础主义
  • A:经典的基础主义
  • B:经典的道义主义
  • 三、回到现在
  • 四、经典图景的困难
  • A:自我指称问题
  • B:我们的大多数信念没有得到辩护吗?
  • 五、基督教信念的辩护
  • 六、类比变异
  • A:经典基础主义上的变异
  • B:道义论上的变异
  • C:这是那个规范性问题吗?
  • ……
  • 第四章 合理性
  • 第三部分 有保证的基督教信念
  • 第五章 保证与弗洛伊德—马克思批评
  • 第六章 对上帝有保证的信念
  • 第七章 罪及其知后果
  • 第八章 扩展的阿奎那/加尔文模型:向我们心灵的启示
  • 第九章 见证模型:印记在我们心上
  • 第十章 反对论点
  • 第四部分 否决因子?
  • 第十一章 否决因子与否决
  • 第十二章 两种圣经学术研究
  • 第十三章 后现代主义与元论
  • 第十四章 苦难与罪恶
  • 索引

基督教与西方思想(卷一)——哲学家、思想与思潮的历史:从古代世界到启蒙运动时代(已绝版)

报佳音号 1163
作者 [美]科林·布朗(Colin Brown)
ISBN 9787301083505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开本 32k

《基督教与西方思想》(卷一)内容简介

科林·布朗的《基督教与西方思想》(卷一)被公认是讨论基督教与西方思想之间互动关系的经典之作,本书出版后成了基督教哲学课程的标准教科书。在本书中,科林·布朗考察了从前苏格拉底到启蒙运动时期近两千年西方哲学家、思想以及思想运动的历史,生动地勾画了哲学与基督教信仰之间爱恨交加的复杂关系。

20世纪60年代,美国富勒神学院的系统神学教师、《新国际新约神学辞典》的主编科林• 布朗(Colin Brown)出版了《哲学与基督教信仰》。该书出版好,很快成为基督教哲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在后来30年左右的时间里,布朗作为一位系统神学教授,却一直关注哲学与基督教信仰之间的互动关系。30年后,布朗对产生过广泛影响的前书进行了重写。这部著作和《哲学与基督教信仰》相比,无疑更上一层楼。本书从基督教的角度概述了从前苏格拉底到启蒙运动之间的西方哲学史。布朗以生动的笔触清晰地描述了哲学与基督教信仰之间爱恨交织的复杂关系。爱,是因为哲学曾经为基督教神学的发展注入过生机;恨,是因为哲学也曾试图抵挡和破坏基督教信仰。这位深深委身于基督信仰的学者以扎实的学术不动声色地为基督信仰做出了有力的辩护。

《基督教与西方思想》(卷一)作者简介

科林·布朗(Colin Brown),美国富勒神学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系统神学教授、高级神学研究中心主任,《新国际新约神学辞典》的主编。著有Philosophy and Christian Faith,Miracle and the Critical Mind,History and Faith,Jesus in European Protestant Thought等。.

《基督教与西方思想》(卷一)目录

  • 序言.
  • 第一部分 古代世界的哲学
  • 第一章 苏格拉底和前苏格拉底哲学
  • 米利都学派
  • 毕达哥拉斯学派
  • 赫拉克利特
  • 巴门尼德
  • 原子论者
  • 苏格拉底与智者们
  • 第二章 柏拉图关于实在的观点
  • 城邦
  • 理式论
  • 灵魂与不朽
  • 柏拉图与宗教
  •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和物理世界
  • 逻辑学
  • 物理学与形而上学
  • 不动的推动
  • 人性与伦理学 .

基督教与西方思想(卷二)——哲学家、思想与思潮的历史:19世纪的信仰和理性(已绝版)

报佳音号 1164
作者 [美]威尔肯斯 帕杰特
ISBN 9787301083512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开本 32k

《基督教与西方思想》(卷二)内容简介

基督教与西方思想(卷二)Christianity and Western Thought Vol.2

本书是《基督教与西方思想》(卷一)的续篇。阿族萨太平洋大学的两位哲学教授以生动的笔触将整个19世纪五彩纷呈的思想运动活现在读者的面前。作者围绕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深入地阐发了19世纪基督教与哲学思潮之间的相互影响。

该书出版后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基督教与西方思想》(卷一)一样很快成为一本标准的教科书。 《基督教于西方思想》(卷二) 卷一的作者科林• 布朗(Colin Brown)说,“威尔肯斯是一位训练有素神学家,但对哲学又深感兴趣;帕杰特是一位训练有素的哲学家,但对神学又深感兴趣。……他们二人合著的《基督教与西方思想》(卷二)在该领域中一支独秀。” 本书是《基督教与西方思想》(卷一)的续篇。作者从基督教的角度讨论了19世纪主要思想家的观点及其影响。由于19世纪的思想非常复杂,而且直接影响了 20世纪乃至21世纪的思想,作者用了整卷的书来讨论。作者说,“这不是一本护教学著作……我们试图公正地解释已经影响我们文化的伟大思想家们的哲学论证和结论。”但是,作者同时也说,“我们的基督教信仰与其说扭曲了我们的论述,不如说激发并指引了我们的论述。”

《基督教与西方思想》(卷二)作者简介

史蒂夫·威尔肯斯(Steve Wilkens),美国阿族萨太平洋大学(Azusa Pacific University)哲学与伦理学教授,著有Beyond Bumper Sticker Ethics,Good Ideas from Questionable Christians and Outright Pagans等。

阿兰·帕杰特 (Alan Padgett ),美国阿族萨太平洋大学神学与科学哲学教授,著有God, Eternity and the Nature of Time,Science and the Study of God;编有Reason and the Christian Religion等。

基督教文学经典选读(上下两册,已绝版!)

报佳音号 1125
外文书名 Christian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作者 [英]麦格拉思 编
ISBN 9787301067062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基督教文学经典选读》内容简介

《基督教文学经典选读》精选了基督教历史上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选文分三种类型:纯粹的基督教著作;深受基督教思想和价值观影响的文学作品;回应基督教的思想、思潮或制度的言语学作品。文选 内容极为丰富,收集了九十位作者共一百多篇的著作;形式十分多样,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书信、传记、演说,赞美诗、讲道辞、神学论文等。

文选由当代杰出的基督教神学家、教育家麦格拉思选编。麦格拉思在书中还为每个历史时期,每位作者和每篇选文提供了精彩的导读和评析。

《基督教文学经典选读》作者简介

麦格拉思(Alister E.McGrath),又译“麦格夫”或“麦葛福”,历史学家、生物化学家和基督教神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曾任牛津大学教授,相继在牛津大学、国王学院等地任教,在神学、哲学、历史学等研究领域影响甚大。出版专著有《C.S.路易斯:天赋奇才,勉为先知》、《基督教神学导论》、《宗教改革运动思潮》、《加尔文传》、《基督教概论》、《意义的惊现》、《微调的宇宙》、《天堂简史》、《科学与宗教引论》及《福音派与基督教的未来》等,除此之外,他还主编了《基督教文学经典选读》等书。

《基督教文学经典选读》目录(节选)

序言

如何使用此书

本书的结构

第一部分 教父时期(约100-600年)

  • 导言
  • 第1章 罗马的克莱门特
  • 第2章 安提阿的伊格纳修
  • 第3章 波利卡普殉道
  • 第4章 里昂的爱任纽
  • 第5章 德尔图良
  • 第6章 凯撒利亚的优西比乌
  • 第7章 亚历山大的阿塔那修
  • 第8章 叙利亚的以法莲
  • 第9章 耶路撒冷主教西利尔
  • 第10章 尼撒的格列高利
  • 第11章 埃吉里娅朝圣记
  • 第12章 希波的奥古斯丁
  • 第13章 弗图那图

第二部分 英格兰与爱尔兰的原始文献(约600-1050年)

  • 导言
  • 第14章 凯德蒙的赞美诗
  • 第15章 圣比德
  • 第16章 鹿的呼喊
  • 第17章 十字架之梦
  • 第18章 朱尼厄斯手抄本
  • 第19章 埃克塞特谜语书
  • 第20章 布里克林布道家
  • 第21章 埃尔弗里克
  • 第22章 伍尔夫斯坦

第三部分 中世纪时期(1050-1500年)

  • 导言
  • 第23章 坎特伯雷的安瑟伦
  • 第24章 彼得·阿伯拉尔
  • 第25章 明谷的贝纳尔
  • 第26章 阿西西的法兰西斯
  • 第27章 隐修之路
  • 第28章 托马斯·阿奎那
  • 第29章 巴尔马的休
  • 第30章 但丁
  • 第31章 萨克森的鲁道夫
  • 第32章 未识之云
  • 第33章 威廉·兰格伦
  • 第34章 杰弗里·乔叟
  • 第35章 诺威奇的朱利安
  • 第36章 约克神秘剧
  • 第37章 托马斯·厄·肯培
  • 第38章 威廉·邓巴

第四部分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1500-1700年)

  • 导言
  • 第39章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 第40章 马丁·路德
  • 第41章 伊格纳修·罗耀拉
  • 第42章 约翰·加尔文
  • 第43章 约翰·福克斯
  • 第44章 埃德蒙·斯宾塞
  • 第45章 钦定本圣经.
  • 第46章 沃尔特·雷利爵士
  • 第47章 兰斯洛特·安德鲁斯
  • 第48章 威廉·莎士比亚
  • 第49章 约翰·多恩
  • 第50章 乔治·赫伯特
  • 第51章 托马斯·布朗爵士
  • 第52章 约翰·弥尔顿
  • 第53章 杰里米·泰勒
  • 第54章 亨利·沃恩
  • 第55章 安德鲁·马维尔
  • 第56章 布莱斯·帕斯卡尔
  • 第57章 约翰·班扬
  • 第58章 公祷书
Posted on

派博:离婚,再婚,以及荣耀神

译/简阳 校/Rebecca

鉴于派博牧师对离婚和再婚直言不讳的态度,我们的收件箱中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问题。下面的问题来自一位名叫丽莎的听众。“亲爱的派博牧师,我读过您关于离婚和再婚的长篇文章,我完全赞同您的观点。文章结尾您重申只有神才能结束一段婚姻,这是对的。然后您接着讲维系二婚是可取的,我注意到您没有给出经文来支撑这一观点,这我就不敢苟同了。所有其他经文似乎只证实了婚姻是不可被拆散的,有没有经文表明,离过婚的配偶应该继续维系他们的第二段婚姻呢?”

 以下是派博牧师的回答

我要留下吗?

必须指出的是,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每个人都得去面对的,而非只有对离婚再婚持保守看法的我一个人。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除了那些认为所有离婚和再婚都符合圣经的人。倘若你对离婚再婚设有任何底线,你迟早会遇见逾越了这界限的夫妻,他们步入了本不该有的婚姻殿堂——不止我,你也会认为他们本不该结婚。

所以,这几乎是每一个基督徒都要面临的问题。倘若你现在这段婚姻是个错误,当初就不该结婚,那么你还要继续这段婚姻吗?这就是问题所在。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在神面前诚实地向配偶、也向神忏悔,承认这段婚姻本不该发生。请求配偶和神的宽恕、也许还有你前配偶的宽恕,然后继续履行你对现配偶立誓时所作的承诺,而非再一次背叛诺言。

丽萨的问题是:有经文支持这个观点吗?她意思是,派博牧师您不过是说说而已,圣经是怎么说的呢?在此我想说:我可能是错的,我可能不恰当地从经文中得出了这个推论。但在我看来,圣经中确实有那么三四处指向这一点,我马上一一说明。

1. 遇见基遍人

《约书亚记》9章记载了关于基遍人的故事,你也许还记得,基遍人听说约书亚和以色列人正在攻城掠地,他们知道自己将是征伐名单上的下一个目标,他们害怕被灭,于是假装是从遥远外邦跋涉而来。他们对约书亚撒了谎,使约书亚与他们立约,许诺不击杀他们,因他们谎称自己不在以色列百姓中间居住。

约书亚起了誓,在神面前许诺不击杀基遍人,后来发现基遍人蒙骗了他。《约书亚记》9章19节:“众首领对全会众说:‘我们已经指着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向他们起誓,现在我们不能害他们。’”

不该立这个誓约的原因有两个:(1)基遍人对以色列人说了谎;(2)经上明确说以色列人在立约前没有求问神——但神曾明确指示以色列人灭绝这地的一切居民,也包括基遍人(参书9:14、24)。

如今以色列人要在进退两难中遵守这个本不该起的誓约,由此显明了信守誓言、履行约定的重要性,哪怕这誓约当初是错误的。我要说的是,这也许表明——我认为这的确表明了——你发誓做一个人的丈夫或妻子,直到死亡把你们分开,立这誓约不可不慎重。

2.井边的妇人

耶稣对井边的撒玛利亚妇人所说的话清楚表明他确信这妇人有五个丈夫,而现任并不是她丈夫。耶稣是这样讲的:

耶稣说:“你去叫你丈夫也到这里来。”妇人说:“我没有丈夫。”耶稣说:“你说没有丈夫是不错的。你已经有五个丈夫,你现在有的并不是你的丈夫。你这话是真的。”(约 4:16-18)

让我们思考一下,寓意何在?

诚然,在希腊语中(译注:新约最初是希腊语写成的,后被翻译为其他语言)——这里包括这节经文——丈夫男人,或是丈夫男性用词并无任何不同。因此可以翻译为“你已经有了五个男人,你的现任并不是你男人。”

哪怕这样去翻译,也无法区分她的第六任和前五任有何不同,因为耶稣说:现在这个不是你男人,以前那些才是你男人。等于说,现在这个不是你丈夫,以前那些才是你丈夫,意思有什么不同吗?我只知道这表明了,他们曾经举行仪式正式确定了关系,在仪式上作出的某些承诺被认为是婚姻关系、或是夫妻关系的开始。

由此看来,耶稣似乎认为前五任才是她真正的丈夫,而非无婚约的同居男友。

3.嫁娶离异人士

有趣的是,我和T4G(译注:Together for the Gospel 是一个世界性基督教大会,成立于2006年,每两年举办一次,参会人员为各国牧师和教会领袖,因未查到该会议的中译名,故采用其英文简称T4G)的各位探讨过这个问题,我不记得是谁曾提到,反正是其中一位,言辞颇为激烈:耶稣确实说了“嫁娶”一词,是因为他们本不该嫁娶,却违禁做了夫妻。但你要明白我的意思是,“人若娶这被休的妇人,也是犯奸淫了”(太 5:32)。

祂没有说他们假结婚或是要结婚。祂说的是嫁娶。祂不说假装结婚或是打算结婚——是的,那听上去像是一桩真正缔造良缘的婚姻。他们这姻缘本不该造就,一旦缔结,就是犯奸淫了。

在《马可福音》10章11-12节祂说过类似的话,“耶稣对他们说:‘凡休妻另娶的,就是犯奸淫,辜负他的妻子;妻子若离弃丈夫另嫁,也是犯奸淫了。’”

故此,倘若耶稣愿意把错误缔结的夫妻关系称作婚姻,那么我认为我们应当让人们对婚姻一词中蕴含的永恒神圣(直到死亡把我们分开)不失期盼。要警惕再婚意味着犯奸淫,“凡休妻另娶的,就是犯奸淫,”这句话并不是说错误缔结的夫妻关系不能通过忏悔和宽恕获得赦免,而是说不圣洁的夫妻关系需经过忏悔宽恕后奉于神前才得圣洁。因这类婚姻在诸多层面都是不洁净的。

4.坚守

最后一点想法,如果说一段明令禁止的婚姻关系可以祝圣成为圣洁,这话听起来很奇怪的话,不如想想以色列人的王权,圣经中还有好多这样的例子。

在《撒母耳记上》8章6-7节,人们来见撒母耳,说:‘现在求你为我们立一个王治理我们,像列国一样。’撒母耳不喜悦他们说‘立一个王治理我们’,他就祷告耶和华。耶和华对撒母耳说:‘百姓向你说的一切话,你只管依从;因为他们不是厌弃你,乃是厌弃我,不要我作他们的王。’”

然而,尽管王权诞生管理百姓与神权统治的这一关系开端是罪恶的,神依然把王权纳入了祂的计划,耶稣作为大卫的子孙后来成为了万王之王、万主之主。

这就是我在圣经中找到的四个原因、四类例子、四处经文。我要呼求那些本不该步入婚姻殿堂的夫妻们伫足于此,认罪悔改并洁净自己,以信守神圣婚约之誓言。

本文已获授权,由报佳音书店翻译为中文,原文地址: https://www.desiringgod.org/interviews/divorce-remarriage-and-honoring-god

Posted on

派博:基督徒能练瑜伽吗?

译/jelly 校/Rebecca

我们有六十多封来自苏格兰、美国和印度的听众的电子邮件,他们都想知道与瑜伽有关的问题:练习瑜伽仅仅是身体上的锻炼,还是会不可避免地参与到东方的宗教中?一位名叫托德的听众写道:”作为一名医疗工作者,我对瑜伽和太极拳等东方的锻炼方式很感兴趣,因为有记载称它们对健康有益处。一个基督徒可以良心无亏地练习这种源于神秘主义的东西吗?” 派博牧师,你怎么看?

重新定位问题

我想说的第一件事是,对于生活中的未知事物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方法,我称之为维持圣洁和敬虔下限的方法,另一种方法,则是追求圣洁和敬虔上限的方法

在第一种情况下,你的典型问题是 “那么,它有什么问题呢?” 这将适用于电影和音乐,孩子们经常问他们的父母,”它们有什么问题呢?” 另一种方法则不是问:”它有什么问题?”而是问:”它能使我更像基督吗?它能使我对耶稣更加忠诚吗?我是否会因为它更有能力,更被圣灵充满?我是否会因此在祷告中更有能力?它会使我有更好的见证,还是会使我软弱?它是否会帮助我更敏锐地在灵性上分辨出撒旦在这个世界上的手段、并帮助我在天上积蓄财宝?它是否会帮助我以神和他在耶稣里为我所做成的救恩为乐?”

你可以看到,有这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想通过越来越亲近神,来最大限度地提高敬虔和圣洁,另一种是只想做尽可能多的事情并且不被罪恶显然地绊倒。我并不是在说,每一次你面对一个有争议的活动时,你都得因为上述的权衡而选择放弃。我只是希望人们带着对敬虔的最大热情来思考问题,而不是只考虑敬虔和圣洁的下限。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件事。

对世界观的看法

其次,我想说的是,瑜伽和太极拳(基于我所知道的一点和我所做的一点研究)的根源都是东方的世界观。这与基督教对上帝的理解和他在世界中的工作方式深刻地对立。因此,瑜伽之于身体,正如符咒(mantra)之于嘴唇——这就是我对它的定位。关于符咒,有一种解释说,”一个人必须反复吟唱、诵读一个词或一个短语,直到他/她超越了思想和情感。在这个过程中,超意识被发现并得到实现”。请注意,通过那种类似符咒的方式,吟唱诵读的“词语”会进入人的超意识。换句话说,瑜伽可以被视作口头重复吟唱和哲学的扩展版:通过肢体运动、情感和智力,实现这种超意识。

瑜伽注重身心的和谐。瑜伽的哲学来源于印度的一种形而上学信仰。瑜伽这个词来自梵语,意思是合并或联合。该哲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使用咒语和某些种类的身体练习或冥想姿态,在身心之间取得平衡,达到一种自我启蒙。为了达到这种状态,瑜伽使用呼吸、姿势、放松和冥想,以便带来一种健康、活泼、平衡的生活方式。这或多或少是他们在网络上很多地方的说法。

例如,如果你去明尼阿波利斯基督教女青年会的网站,点击 “健身课程”,你会得到22个关于瑜伽的参考。这包括初级瑜伽,MS瑜伽,青少年瑜伽,青少年舞蹈和瑜伽,以及面向所有人的瑜伽课程。

太极拳也是如此,即便它比瑜伽的形而上略弱。太极拳有中国宗教或形而上学的根源,有一个定义说,太极拳被理解为存在的最高可想象的原则——至高、至极。这就是太极拳这个词的意思。至高、至极创造了阳和阴。运动产生阳气,当它的活动达到极限时,它就会变得平静下来。通过宁静,至高、至极又产生了阴。

当宁静达到极限时,就会回到运动中,运动和宁静交替进行,成为彼此的源泉,阳的转化和阴的结合产生了一切,而这些又相互转化,使得这个过程永无止境。这或多或少是我在一点点研究中了解到的。

彻底不同的根基

基督徒的世界观与这两者(瑜伽塑造的观点或太极塑造的观点)完全不同。我们对历史、对上帝和对幸福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

在基督教中,“完全”来自于上帝。他使用语言,使人类能够较为容易的理解他。上帝与人之间的沟通,是通过一个人,即耶稣基督。他成为人的样式,传讲人类头脑能够明白的信息,而不是消除人的思想。通过他的死亡和复活,他客观地胜过了撒旦、在上帝面前除去了我们的罪,为我们带来了真正福音的信息。耶稣的道成肉身、流血舍命和复活是历史的真实,也是所有人永远得救的根源。

基督徒的逐渐“完全”,是通过我们的头脑不断的理解上述信息,通过圣灵的内住,通过我们所理解和相信的应许,通过对这些客观应许的喜乐的默想,通过圣灵的更新,通过在我们默想时理解的客观话语使我们越来越像基督(因为我们在上帝的话语和福音中看到了他的荣耀),通过对真理的实践(引导我们去帮助他人),以及通过更新的敬虔生命进入永生(在永生中,上帝是我们永永远远的喜乐)。

这就是基督教。它与瑜伽和太极拳中流露出的冥想、身体、情感和智力练习背后的那种世界观完全不同。

身体的七个原则

请思考基督教的完全和身体之间的关系。如果你问:”这与身体有什么关系?这与锻炼和你的身体参与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那么我会说,基督徒对身体健康的看法基于圣经所启示的真理,这包括:

1. 我们是堕落的,身体、情感和智力都在全体受造物所受到的诅咒之下。因此,我们都会死亡。

2. 如果我们信靠耶稣,我们将会从死里复活。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主要的、终极的的健康。我们将在复活后的新天新地里全然健康——身体健康、灵魂健康,并且思想健康。这是我们的荣耀,也是我们的盼望。

3. 同时,在今生,我们的外体会”渐渐衰残”,但我们的内心却会”一天新似一天”(林后 4:16)。

4. 所以,正如保罗在《提摩太前书》4:8所说,相比而言,身体上的锻炼益处较少,但灵里的操练在各方面都有益处(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样)。

5. 我们应该避免在不必要地情况下损害我们的身体,因为我们的身体是圣灵的殿,我们应该在上帝给我们的目标中寻求它们的最大效用。身体健康是美好的,但它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它是实现更大目标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一种有限的方式,因为还有比拥有一个超级健康的身体更重要的东西。

6. 我们可能通过死亡的方式来实现我们的终极目标——在一些传教活动中冒着生命危险,不惜患上埃博拉或疟疾或河盲症等疾病。我们并不追求最大程度的身体健康。身体健康只是终极目标下的一个从属的、有用的手段。而且,为了别人的益处,我们可以去冒着失去生命危险,故此,追求身体健康可以为我们的终极目标让步。

7. 因此,任何开始取代追求圣洁和奉献性的服侍(我们可以据此放下我们的生命)的身体养生法,都可能正在发展成为我们的偶像。在我看来,在这个问题上,瑜伽和太极拳已经通过它们的名字阐明了自己的立场:他们的名字意味着东方宗教的世界观。

因此,对我而言,由于我评估的方式,是要最大程度(而非最小程度)地追求上帝所要我得的、并要最大程度地追求灵魂的兴盛,我不会选择瑜伽这类锻炼方式,而是会选择其他的锻炼方式。

本文已获授权,由报佳音书店翻译为中文,原文地址:https://www.desiringgod.org/interviews/is-yoga-sinful

Posted on

派博:死后能即刻见主吗?

文/Desiring God

译/Jael 校/Rebecca

最近,我们收到了许多重要问题是有关《帖撒罗尼迦前书》4:16-17这段被提升天的经文的。其中,新泽西州的乔纳森提问说:“您好,派博牧师!当一个人离世时,基督徒对此的经典语录是‘他们现在已经与主同在了’,但在《帖撒罗尼迦前书》4:16-17中,保罗像是在说,离世的基督徒当主再来时才能见到他的面。那么基督徒到底是离世时就能到主那里还是要等他再次降临时才能见他呢?我想我的问题是:基督徒离世后,见主与复活,孰先孰后?”

以下是派博牧师的回答:

 

要等几时?

这是个极好的问题,因为《帖撒罗尼迦前书》4:16-17看起来的确如乔纳森所说,死去的信徒必先从死里复活,照此说来,与主的初次见面是当他再来之时,而不是在死后立即发生的。

经文看起来确是如此,但我确定这不是保罗真正的意思,我会试着给出解释。我认为,有两处圣经经文清楚地告诉我们,保罗确信他与众信徒死后将立即与主耶稣同在,并亲眼见他的面。

 

脱离肉体

首先,请看《哥林多后书》5:6-8:“所以,我们时常坦然无惧,并且晓得我们住在身内,便与主相离。因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我们坦然无惧,是更愿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

保罗面临着两个选择。我要么住在身内——也就是说不与主同住——要么死了与主同住。

第9节:“所以,无论是住在身内,离开身外,我们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悦。” 保罗没有认为存在一段时间,是我们的肉体死了,却没有与主同住的。死是为了离开暂时的肉体,与主同住。

这不是他的第一选择。这是我们在葬礼上可能会纠正的一个事情。我们不想让人误以为使徒的第一选择是灵魂离身与主同住。他的第一选择是在死前迎接主耶稣再来,让他的身体披戴永生。

但他说,我们死了更好。所以,他的第三选择是留在世上工作,第二选择是灵魂离身与主同住,第一选择是“来吧,主耶稣,给我一个新的身体,让我永远不必脱离肉体。”

好得无比

另一处经文在《腓立比书》1:22-24:“但我在肉身活着,若成就我工夫的果子,我就不知道该挑选什么。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然而,我在肉身活着,为你们更是要紧的。”

现在,对保罗来说又有两个可能,其中一个是死了让灵魂安睡墓中。他没有选择离世并让灵魂在墓中安睡,直到主来。

这两个可能是:继续在世活着,或者与基督同在,选择哪个更好呢?我敢肯定保罗对于以下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在今生我们凭信心得以与基督喜乐地联结,甚至死亡都不能叫我们与基督隔绝。但当他的灵魂离开肉体,或当他殉道时,那种与主相交的美好,是远远超过他在世所体尝到的。

 

孰先孰后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帖撒罗尼迦前书》第4章吧。你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因为这段经文的逻辑非常重要。我认为它又缜密又复杂。

经文说:“我们若信耶稣死而复活了,那已经在耶稣里睡了的人,神也必将他们与耶稣一同带来”(贴前4:14)。这意思看起来像是耶稣把死去的信徒从所在的天堂带下来。的确,天堂里是有灵魂的。这点我们刚刚就《哥林多后书》第5章和《腓立比书》第1章已经讨论过了。

“我们现在照主的话告诉你们一件事:我们这活着还存留到主降临的人,断不能在那已经睡了的人之先”(帖前4:15)。这段经文看起来也像是说,我们只剩灵魂的存在——身体在墓中,灵魂与主同在;如此说来,那些仍旧在地的人不能在睡了之人以先见主。

但是在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些存留在地、活着的人不能在睡了之人以先见主。经文说:“因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神的号吹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帖前4:16)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在睡了之人以先见主。他们先复活。然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着的人将一同被提——没有谁先谁后,而是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 帖前4:17)。

至于为什么那些活着的人当主再来时不能在睡了之人以先见主,是因为睡了的人要先复活,然后我们才能一起升天。没有先后之分:“哦,你必须先走”。我们是一起在空中见主。没有谁先见主,也没有谁后见主。我们所有人都是一起见主。

人人平等

以下是我结合这三处经文得出的结论。《帖撒罗尼迦前书》4:15中的“之先”并不是指死人在活人之前到天上见主,当然,事实显然是这样的,只是保罗没有谈及而已。

“之先”指的是以复活的身体率先进入主再来的荣耀里。

让我再说一次,因为这就是16节和17节中“之先”的意思。保罗说,我们不会在那已经睡了的人之先。在他们之前先到哪里呢?是以复活的身体进入主再来的荣耀里。

换句话说,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前书》4:14-16节所说意思是,当死人复活、基督再来那一天完美的喜乐临到时,无论是视觉等肉体感官享受还是肢体上的欢呼雀跃,活着的人都不会比死了的人有任何优势,因为在基督里死了的人要先复活。

也就是说,在空中与主相聚的荣耀来临之前,所有死了的信徒的身体都要从死里复活,重新与灵魂结合,然后整个基督教会,或活着的,或复活了的,将一同见主,一同迎接他来建造他自己的国度。

本文已获授权,由报佳音书店翻译为中文,原文地址:https://www.desiringgod.org/interviews/will-we-meet-jesus-as-soon-as-we-d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