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学术(第十七辑)

报佳音号 5621
作者 徐以骅、张庆熊 主编
ISBN 978-7-5426-6203-3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月 2018.5
开本 32k
页数 345

《基督教学术(第十七辑)》内容简介

『报佳音编辑注:本辑稿件,主要来自国内高校的中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涉及神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和文艺评论等各个学科。我们看了若干论文,学者们的学识让人佩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同意这些研究得出的所有结论,譬如第十二篇“宗教中国化及当前学术界的基督教中国化研究”,其引用的来自牟教授和丁主教的两个论点就很成问题。我们之所以上架这本书,除了认可大部分论文的学术质量,还在于这些基于神学、哲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值得教会重视、思考。』

《基督教学术》(Christian Scholarship)创刊于2002年,由复旦大学 哲学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 和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 联合举办,目前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每年出版二辑。主要刊载关于中外基督宗教的哲学、神学、圣经研究、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社会学、新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论文、综述、书评和调查报告。现已出版《基督教学术(第十八辑)》、《基督教学术(第十七辑)》、《基督教学术(第十六辑)》、《基督教学术(第十五辑)》等书。

本书是其中的第十七辑,收录论文18篇,除专稿外,主要包括中国基督教、西方基督教史和神/哲学研究、研究综述和调查报告等三个部分。

《基督教学术(第十七辑)》目录

第十七辑序言

专稿

  • 盘点2017年的宗教新闻(徐以骅)

中国基督教

  • 20世纪上半叶上海基督教属灵派述评(张化)
  • 从排斥到救济——基督教信仰与中华麻风救济会的创建(庄辉)
  • “中西合璧”:宗教-婚姻-家族网络述评——以监理会为例(马光霞)
  • 变化与延续——中西女塾在立案过程中的办学模式研究(王隽毅)
  • 长沙艺芳女校与基督教教育的中国化(张乐)
  • 比较视角下农村基督徒社会认知的机制与特征——基于豫西某镇与非基督徒的对比调查研究(徐凯)
  • 天主十诫中的宗教与伦理——以明清之际中西会遇为中心(何先月)
  • 蒙书与政宣——太平天国《三字经》结构和主题(姚达兑)
  • 赵紫宸、蔡詠春与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徐以骅)
  • 做“真正的中国人和真正的基督徒”——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收藏的蔡詠春档案探析(乔洋敏)
  • 宗教中国化及当前学术界的基督教中国化研究(雷丽华)

西方基督教

  • 中世纪后期的基督教“封圣”——以托马斯·阿奎那的“封圣”案为例(蔡翼伦)
  • 恐惧、爱欲、荣耀——论巴尔塔萨对里尔克《杜伊诺哀歌》的诠释(陈芸)
  • 隐匿的交锋——试论柯亨与施特劳斯对斯宾诺莎的不同评价(高山奎)
  • “天”之辩: 明末传教士艾儒略与中国士人的耶儒对话——基于雷蒙·潘尼卡的跨文化哲学(车向前 郭继荣)

学术综述与调查报告

  • 新世纪以来国内学界有关明清(1368-1840)耶稣会研究综述(周能俊)
  • 国内神学院校图书馆调查报告(2013年)(史继龙)

《基督教学术(第十七辑)》作者简介

雷丽华,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国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

郭继荣,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张化,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徐以骅,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美国研究中心教授,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著有《中国基督教教育史论》等书,现任“基督教学术”辑刊主编。

姚达兑,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徐凯,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高山奎,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陈芸,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讲师

何先月,成都大学政治学院讲师

马光霞,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蔡翼伦,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博士后

周能俊,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后

乔洋敏,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车向前,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

张乐,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庄辉,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王隽辉,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生

史继龙,新加坡三一神学院研究生

基督教学术(第十八辑)

报佳音号 5623
作者 张庆熊、徐以骅 主编
ISBN 978-7-5426-6199-9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月 2018.6
开本 32k
页数 322

《基督教学术(第十八辑)》内容简介

『报佳音编辑注:本辑稿件,主要来自国内高校的中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涉及神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和文艺评论等各个学科。我们看了若干论文,学者们的学识让人佩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同意这些研究得出的所有结论,譬如第七篇“天使形象在犹太教、天主教和新教中的变迁”,作者对旧约的引用仍欠严密,其讨论的犹太教和新教中的天使形象变迁,仍然有待进一步挖掘、梳理。我们之所以上架这本书,除了认可大部分论文的学术质量,还在于这些基于神学、哲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值得教会重视、思考。』

《基督教学术》(Christian Scholarship)创刊于2002年,由复旦大学 哲学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 和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 联合举办,目前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每年出版二辑。主要刊载关于中外基督宗教的哲学、神学、圣经研究、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社会学、新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论文、综述、书评和调查报告。现已出版《基督教学术(第十八辑)》、《基督教学术(第十七辑)》、《基督教学术(第十六辑)》、《基督教学术(第十五辑)》等书。

本辑是第十八辑,收录论文20篇。

其中,《命运与神意——〈伊利亚特〉的两个问题及其交织下的功名》探讨了希腊古典时期人们最关心的有关命运与神意的问题。

到了近代,黑格尔反思了启蒙以来的诸多问题,他提出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值得我们重视。如果人性中的“根本恶”不摒弃,一个“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就难以建立,如果“根本恶”是一个伪命题,人的本质取决于社会关系,那么共产主义社会就有实现的可能性。《黑格尔论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和《根本恶——以康德与马克思为例》这两篇文章分别探讨了上述重大问题。

《傅兰雅与晚清科技译名问题》、《帝国主义时代知识的构成:论李提摩太〈列国变通兴盛记〉》等文章资料详实,晚清以来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布基督教思想,既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冲击,同时也引入西方科技、现代教育、军事和政治体制等方面的知识和思想观念。

本辑还收录了两篇涉及基督教版画的文章,阅读起来饶有趣味,从中也能发现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

《基督教学术(第十八辑)》目录

第十八辑序言

  • 命运与神意——《伊利亚特》的两个问题及其交织下的功名(郝春鹏)
  • “神人关系”视野下时间之属性——基于奥古斯丁《忏悔录》的研究(杨杰)
  • 奥古斯丁是现实主义者吗?(陶杨华)
  • 卢梭论宗教与契约式国家的关系(章亚军)
  • 黑格尔论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张云凯)
  • 根本恶——以康德与马克思为例(马彪)
  • 天使形象在犹太教、天主教和新教中的变迁(王栋)
  • 罪人可淹灭,罪性难断绝——“挪亚诅咒迦南”的再分析(潘家云)
  • 朗费罗诗学中的普遍主义传统与现代诠释(柳士军)
  • 从“永恒之你”到“隐匿的上帝”——论大屠杀之后布伯上帝观之转向(王务梅)
  • 主观性是真理——齐克果对传统真理观的反思和超越(王双彪)
  • 约翰·保罗二世身体神学之基督论初探(谢伊霖)
  • 弱小神学: 瓦蒂莫与卡普托(朱彦明)
  • 情感优先与生命存在的赋予来源——以中国子为父隐和西方杀子献祭为例分析(刘光顺)
  • 论徐光启的辟佛思想及其所引发的佛耶之辩(周黄琴)
  • 从《正学镠石》看西班牙基督教学者利安当对物的认知——兼谈其对儒家万物生成说的批判(姚文永)
  • 傅兰雅与晚清科技译名问题(文月娥)
  • 帝国主义时代知识的构成——论李提摩太《列国变通兴盛记》(王雨)
  • 视觉化的“上帝”——从《出像经解》看晚明天主教的传播及其困境(王喜亮)
  • 中世纪基督教图像中的反犹符号与象征(孙燕)

《基督教学术(第十八辑)》作者简介

郝春鹏,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

杨杰,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陶杨华,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章亚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

张云凯,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

马彪,南京农业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

王栋,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

潘家云,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

柳士军,河南信阳师范学院跨文化语言研究中心副教授

王务梅,南京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博士生

王双彪,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博士生

谢伊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生

朱彦明,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刘光顺,南通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博士

周黄琴,广东省肇庆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西江历史文化研究院驻院研究员

姚文永,山西运城学院政法系副教授、博士

文月娥,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王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王喜亮,复旦大学宗教学系博士生

孙燕,山东工商学院讲师、南京大学哲学博士

基督教学术(第十辑)

报佳音号 5607
外文书名 Christian Scholarship, vol 10
作者 张庆熊、徐以骅 主编
ISBN 978-7-5426-3835-9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月 2012.6
开本 32k
页数 327

《基督教学术(第十辑)》内容简介

《基督教学术》(Christian Scholarship)创刊于2002年,由复旦大学 哲学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 和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 联合举办,目前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每年出版二辑。

《基督教学术》主要刊载关于中外基督宗教的哲学、神学、圣经研究、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社会学、新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论文、综述、书评和调查报告。

本书是其中的第十辑,主要内容包括:

  • 宗教的市场面向与超越向面的辩证关系
  • 三位一体:一个现象学家的神学思考
  • 不朽:经验与象征
  • 维特根斯坦和《宗教经验种种》
  • 希伯来圣经中的死亡

《基督教学术(第十辑)》目录

  • 宗教的市场向面与超越向面的辩证关系:评宗教市场论
  • 完全“他者”的概念及其在宗教批判理论与宗教的理性选择理论中的作用
  • 宗教的批判理论、“完全的他者”与末世论——试析M. R. 奥特对理性选择理论的批判
  • 尤达,沃格林,与西方传统中君士坦丁式秩序问题
  • “世俗化”概念的冒险史及其根源
  • 三位一体:一个现象学家的神学思考
  • 不朽:经验与象征
  • 维特根斯坦和《宗教经验种种》
  • 希伯来圣经中的死亡
  • 李日华和霍叔瑾两人题赠传教士诗歌研究——兼论《赠言》所涉清初贰臣与西学西教间的互动
  • 从当代世俗语境重估阿奎那“虚荣”学说的价值
  • 19世纪基督教传教士在海峡殖民地的活动对东亚国际关系的影响
  • 解严以来台湾政教关系研究综述
  • 从传播学角度论“网上宗教”影响国家安全的路径

个人道德与群体政治: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的基督教现实主义思想研究

报佳音号 5608
作者 任小鹏
ISBN 978-7-208-11205-6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3.3
开本 16K
页数 189

《个人道德与群体政治: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的基督教现实主义思想研究》内容简介

个人道德能否解决人类群体政治生活中的难题?这一问题历来为思想家所重视。基督教内部的现实主义派别主张信仰与政治之间的平衡。

美国神学家莱茵霍尔德·尼布尔,无疑是基督教现实主义在20世纪最重要的理论家和发言人,其思想对世界现代政治影响深远。本书以思想史和处境化的方法,对其以个人道德与群体政治关系为中心的庞杂思想作以深入理解和阐述,试图打通其中神学和政治两大环节。作者从当代处境出发,探讨尼布尔理论与美国新保守主义外交政策的关系,并围绕“福音变革论”反思在中国以信仰提升道德,重塑精神结构,推动社会变化的可能性。

本书属于“维真基督教文化丛书”,属于此丛书的有《沙漠教父的苦修主义 : 基督教隐修制度起源研究》、《托马斯·阿奎那的灵魂学说探究 : 从基督教哲学角度的一种解释》、《间接沟通 : 克尔凯郭尔的基督教思想》、《理性、浪漫主义和基督教 : C.S.路易斯神学思想研究》和《个人道德与群体政治 : 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的基督教现实主义思想研究》等书。

本书研究莱因霍尔德·尼布尔(Karl Paul Reinhold Niebuhr)的基督教现实主义思想,莱因霍尔德·尼布尔是美国现当代神学家,生于1892年,著有《自我与历史的戏剧》、《人的本性与命运》、《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和《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等书,他对刘小枫等中国学者有深远影响,《走向十字架上的真》记录了这些痕迹。其弟理查德·尼布尔(H. Richard Niebuhr)以对现代文化的观察和思考著称,D.A.卡森研究他的思想遗产,出版了《尼布尔文化观再思:重访基督与文化》,“富有洞察力”,推荐阅读。

《个人道德与群体政治: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的基督教现实主义思想研究》作者简介

任小鹏,1981年生于四川江油,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2009年曾在加拿大维真学院访学,现为西华师范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为基督教神学、政治哲学与当代中国基督教。著有《个人道德与群体政治: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的基督教现实主义思想研究》,译有《薛华传》、奥古斯丁《忏悔录》等书。

《个人道德与群体政治: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的基督教现实主义思想研究》目录

总序

导言

第一章 基督教现实主义:教义基础、发展与影响

  • 基督教现实主义的教义基础 
  • 基督教现实主义的发展过程 
  • 基督教现实主义与宪政 
  • 基督教现实主义视野中的道德与政治

第二章 尼布尔其人及其思想

  • 尼布尔生平及其著作
  • 尼布尔神学的思想主线
  • 尼布尔的思想渊源 
  • 尼布尔神学的特色

第三章 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尼布尔论个人之爱的困境

  • 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
  • 个人之爱的脆弱性
  • 尼布尔对基督教和平主义的批评

第四章 从爱到正义——尼布尔论个人道德的出路

  • 爱与正义
  • 相对正义与民主制度
  • 尼布尔对路德政治观的反思

第五章 尼布尔与我们——当代语境的回应

  • 对“幽暗意识与民主”理论的再反思
  • 对美国新保守主义外交政策内在逻辑的再思考
  • 从爱与正义的角度反思“福音变革论”

结语 尼布尔:在道德与权力之间

参考书目

后记

《个人道德与群体政治: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的基督教现实主义思想研究》书摘

后记

这本书是我的博士论文,原来打算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修改,但是随着自己思考的深入,由于既有框架的限制,已很难加进去新东西,于是仅作了一些细微润色,保留了论文的原样。出版之际,要感谢很多的师长,是他们的鼓励与帮助,才让此书有今天的这个样子。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何光沪教授。何老师待人宽厚,治学严谨,富有社会正义感。博士三年,何老师在学习上给了自己很多指点,在思想上开拓我的视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高师宁教授与何光沪教授为学界著名夫妻搭档,高老师在我博士学习期间除在学习上给我帮助之外,在生活上也对我照顾颇多,这都让我心存感激。

香港基督教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锦纶博士,在我为博士论文选题发愁时,给了我研究尼布尔的灵感。当年在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医学伦理系任教授的许志伟博士,同时又是维真学院中国研究部的主任,为我提供了前往加拿大维真学院学习的机会。在温哥华期间,维真学院中国研究部的潘玉仪老师无微不至的帮助让我感动,维真学院的教授Dr. Loren Wilkinson 、Dr. John Stackhouse 等更是耐心、细致地为论文提供富有启发性的意见。

在博士期间,恩福基金会为我提供了奖学金,让我在购买学术资料时经济更加宽裕。

博士学业得以完成,也与家人的支持分不开。在求学过程中,不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情感上,我的父母、岳父母、姐姐、姐夫总是用最质朴的方式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安慰。

当然最值得感谢的还是我的妻子琬茹。《圣经》上说,才德的妇人谁能得着呢?她的价值远胜过珍珠。(《箴言》31:10 )我想,琬茹就是上帝给我的最好礼物。本书的出版得到维真学院中国研究部的支持与西华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专项经费的资助,特此致谢!

是为记。

任小鹏,2012年初春于四川南充

基督教学术(第八辑)

报佳音号 5600
作者 张庆熊、徐以骅 主编
ISBN 978-7-5426-3067-4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月 2009.9
开本 32k
页数 279

 《基督教学术(第八辑)》内容简介

《基督教学术》(Christian Scholarship)创刊于2002年,由复旦大学 哲学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 和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 联合举办,目前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每年出版二辑。主要刊载关于中外基督宗教的哲学、神学、圣经研究、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社会学、新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论文、综述、书评和调查报告。现已出版《基督教学术(第十八辑)》、《基督教学术(第十七辑)》、《基督教学术(第十六辑)》、《基督教学术(第十五辑)》等书。

我们研究过去,不忘关心现实;越是清楚地理解过去,就越能清晰地把握未来。本辑收录了复旦大学宗教学研究生的两篇调查报告,理论结合实际,以第一手的材料和数据反映上海地区的基督教和天主教教会如何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基督教学术”辑刊原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从本辑起,改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基督教学术(第八辑)》目录

第八辑序言

生态伦理

  • 施韦泽的《文化哲学》和生态伦理
  • 一种返本开新的环境伦理学之魅力——评Stuckelberger《环境与发展》
  • 生态与拯救:解读《圣经·创世记》的环境伦理意义

旧约研究

  • 无辜与无序:约伯对神义的质疑
  • 《创世记》1-3章和美索不达米亚创世神话比较研究之回眸
  • 万事皆有定时:分析《传道书》3:1-11
  • 父母之爱:《何西阿书》第11章的翻译和诠释问题

基督教与社会

  • 两种繁荣夹缝中的文本——对汉语学界关于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误读的类型学分析
  • 公益与和谐——简论天主教会的社会关怀理念
  • 基督教信仰与教育的社会作用——上海基督教在促进社会和谐与社会道德建设中的作用的调查报告
  • 天主教信仰与教育的社会作用——上海天主教在促进社会和谐与社会道德建设中的作用的调查报告

名著选刊

  • 《责任原理》序言和第一章

参考资料

  • 灵知派(汉斯·约纳斯)
  • 灵知派(科特·鲁道夫)

基督教声乐器乐集钢琴版(上下册)苏文星老师作序推荐!

报佳音号 5578
作者 王国伟
ISBN 978-7-5188-0527-3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8.1
开本 16K
页数 914

谁需要《基督教声乐器乐集钢琴版》?

1、适于专业音乐院校、基督教音乐学校;

2、可作为教会钢琴培训班和教会诗班及司琴进修教材之用!

《基督教声乐器乐集钢琴版》内容简介

这套书的编写,要从2005年说起。我出生在一个基督徒家庭,自幼在教会的赞美声中长大。2005年秋,我创办了国伟音乐学校。在声乐教学与教会声乐侍奉中我发现,基督教的诗歌本很多,但从声乐学习的角度按照声乐教材的要求进行编写的很少:比如说把基督教的诗歌按照通俗唱法、民族唱法、美声唱法进行精选、分类,并且按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进行的原则进行编配的诗歌集几乎没有。这就给主内的声乐老师和要学习声乐的弟兄姊妹造成了不小的困难。从老师的角度来讲,除了考虑挑选诗歌的优美、风格、唱法、难易程度外,还要考虑学员的实际程度真实水平等因素。除了教学,还要编写诗歌教材,因为没有现成的诗歌教材。从弟兄姊妹的角度来看,难度就更大;第一不知道怎样从众多的诗歌本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真实水平的诗歌,第二就是选到了诗歌后,不知道是该用哪种唱法、风格、速度等进行演唱。

综上所述,2005年冬,我就着手计划编写一套方便基督教声乐老师教学与教会弟兄姊妹学习声乐的一套声乐弹唱曲集。经过十余年教学实践与教会声乐工作的经验累积,又加上一年多的全日制写作,这套书到今日才得以完成。

这套书是按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编排;这套书不单是一套敬拜诗歌集,还可以作为一套基督教声乐课教材与钢琴弹唱教材进行使用。

基督教声乐器乐集钢琴版,全书共分为四集,分别是:第一集主日学歌曲集;第二集通俗唱法歌曲集;第三集民族唱法歌曲集;第四集美声唱法歌曲集。

基督教声乐器乐集钢琴版的特点是:每首诗歌都配有优美动听的钢琴伴奏,在每首诗歌的开始前也均配有前奏。

这套书的编写是从教会实际需要出发,无论是诗歌的选用与钢琴伴奏的编配;除了考虑伴奏的优美与得体外,更充分地考虑到在教会的实用价值。

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五线谱的专业性强,简谱更实用,所以这套书就用简谱加五线谱两种记谱法分别进行写作。

《基督教声乐器乐集钢琴版》作者简介

王国伟,1981年出生,河南宜阳县人。自幼学习于风琴,2001年于上海音乐学院进修钢琴、声乐。2005年创办国伟音乐学校,2012年创办“赞美之家”音乐培训中心。2013年受邀国际钢琴大赛河南赛区评委,2014年被评为武汉音乐学院(钢琴)优秀教师,2015年被评为武汉音乐学院声乐优秀教师。现任国伟音乐学校校长,“赞美之家”音乐培训中心负责人,著有《基督教歌曲钢琴即兴伴奏》、《基督教声乐器乐集钢琴版》等书。

《基督教声乐器乐集钢琴版》目录(节选)

序(苏文星)

前言

上册

主日学歌曲集

  • 主日学欢迎歌
  • 耶稣救主爱小孩
  • 我是一个小孩
  • 感谢慈悲天上父
  • 小小的梦想

通俗唱法歌曲集

  • 最知心的朋友
  • 深深爱你
  • 我今天为你祝福
  • 空谷的回音
  • 天父世界歌
  • 使命
  • 直到主耶稣再来时候

下册

民族唱法歌曲集

  • 阿爸父
  • 炼我愈精
  • 求主助我祷告歌
  • 祷告良辰歌
  • 主如明亮晨星

美声唱法歌曲集

  • 遵命有福歌
  • 奇异恩典
  • 新生王歌
  • 求来我心歌
  • 贺他为王歌
  • 近主十架歌
  • 平安夜歌

《基督教声乐器乐集钢琴版》内页赏析

“宗教与历史”第二辑:中国基督教青年学者论坛

报佳音号 5563
作者 执行主编:杨雄威
第二作者 丛书主编:陶飞亚
ISBN 978-7-5671-0880-6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4.2
开本 16K
页数 448

《“宗教与历史”第二辑:中国基督教青年学者论坛》内容简介

上海大学历史系暨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多年来致力于宗教与历史的研究,目前研究的领域已经从基督新教历史的研究,逐步扩展到天主教以及其他宗教领域的研究。在今天学科大融合的背景下,学者们希望借助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推动宗教与历史的研究。此次推出“宗教与历史”丛书就是这方面的一次尝试,希望这套丛书能一直出版下去,形成系列的研究成果。

同属“宗教与历史”丛书的,有《“宗教与历史”第一辑: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宗教与历史”第二辑:中国基督教青年学者论坛》、《“宗教与历史”第三辑:基督教与中西文化青年博士论坛》、《“宗教与历史”第四辑:世界史视野下的宗教》、《“宗教与历史”第五辑:晚明以来的天主教研究》、《“宗教与历史”第六、七辑:汉语文献与中国基督教研究(全2册)》、《“宗教与历史”第八辑》和《“宗教与历史”第九辑》等书。

2011年12月,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联合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神学院、北京大学等学术单位,在上海大学举办了一个多学科、多视角下的中国基督教研讨会,希望为青年学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中国基督宗教研究的深入发展。本书即选自与会学者提交的精选论文。

《“宗教与历史”第二辑:中国基督教青年学者论坛》编者简介

丛书主编 陶飞亚,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学术总监。多年从事基督教与中国社会历史的研究,著有《冲突的解释》、《性别与历史 : 近代中国妇女与基督教》、《中國的基督教烏托邦:耶穌家庭(1921-1952》等书,现为“宗教与历史”系列丛书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身体·灵魂·自然:中国基督教与医疗、社会事业研究》辑录了他的一篇论文。

执行主编 杨雄威,上海大学历史学博士,先后师从董丛林和陶飞亚,现为上海大学历史系讲师,著有《杯酒之间:清末南昌教案研究》等书,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宗教与历史”第一辑: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宗教与历史”第三辑:基督教与中西文化青年博士论坛》和《“宗教与历史”第五辑:晚明以来的天主教研究》收录了他的论文。

《“宗教与历史”第二辑:中国基督教青年学者论坛》目录

“宗教与历史”丛书编纂说明

“宗教与历史”丛书编委会成员

《“宗教与历史”第二辑》序言

明清

  • 陈垣的宗教史研究与近代西方宗教现象学试比较(刘贤)
  • 高一志《修身西学》中的“孝悌”观(王格)
  • 明清之际天学诗中的玛利亚(代国庆)
  • 我国制造望远镜第一人薄珏以其与西学关系考辨为中心(纪建勋)
  • 黄宗羲论天主教(朱光磊)

人物与思想

  • 狄考文对汉语“神”的解析(杜敦科)
  • 晚清英国传教士赫真信与《孔子家语》译介(崔华杰)
  • 梅益盛一一中国回族穆斯林中的基督教传教士(刘钦花)
  • 伦敦会来华传教士伊博恩与他的中医研究(梁珊)
  • 抗战时期何明华与学生福音事工——以昆明文株堂为例(吴青)
  • 徘徊于世界主义和爱国主义之间的吴雷川(李韦)
  • 韦卓民综合东西文化神学思想解析(胡应强)
  • 寻找意义——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干事研究(曲宁宁)
  • 西方大众文化视野中的来华传教士——以艾伟德为例(董飞飞)
  • 战时中国基督徒的第三条道路——王完白与孤岛时期上海重整道德运动(王淼)

冲突与运动

  • 义和团运动前后的美国北长老山东差会(王妍红)
  • 传教士对教案赔款问题的考量——以《教务杂志》为中心(耿向阳)
  • 20世纪初中国基督教自立运动研究——以中国基督徒会为个案(吴云)
  • 作为经历的历史——传教士视野中的四川非基督教运动(龙伟)
  • 民国时期中国基督教基要派对“灵恩运动”的认识与批判(张永广)
  • 挫折与复兴——五年运动之布道事工初探(张德明)
  • 《两教辨正》阐释(田燕妮)
  • 失去中国——革命、冷战与美国在华新教传教士(陈铃)

社会改良

  • 福音与改良——美国公理会与民国通县乡村建设论略(毕晓莹)
  • 中国内地会与绥远社会(刘春子)
  • 近代基督教传教士社会经济改良活动探析——以山东地区为例(杜希英)
  • 徐家汇圣母院及其育婴堂的历史考察(王伟)
  • 宗教灵性资本与乡村建设探析——粤东客家族群基督教信仰的实证研究(周云水)

当代基督宗教及其本土化

  • 香港南亚路德会的本土化(高乐仁)
  • 中西宗教对话视域中的中国基督徒“鬼节梦”——以云南华宁县盘溪镇乡村基督教为例(伦玉敏)
  • 基督徒很少骗人?——来自实验的证据(梁捷 刘盈曦)
  • 当代中国知识阶层基督徒佛耶对话态度的实证研究(周晓微)
  • 基督教传播的地域化适应与传播模式——以厦门、郑州和兰州三地的实证研究为例(严学勤)

基督教文献

  • “罗氏藏书”中基督新教相关英文文献概览(徐锦华)
  • 基督教民间文献初探——以教会音乐和诗歌本为例的分析(张明)
  • 华花圣经书房考(田力)

基督教神学导论(第二版,一本普通读者易于把握的神学手册!)

报佳音号 5564
外文书名 Introducing Christian Doctrine(2nd Edition)
品牌 橡树
作者 [美]米拉德·J·艾利克森 著;L·阿诺德·休斯塔德 编
译者 陈知纲
ISBN 978-7-208-10671-0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2.5
开本 16K
页数 617

《基督教神学导论》推荐辞

在过去十年中,本书在现代新教对于基督教真理的综览方面,已经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成为最普及、最广为使用的著作。本书神学立场基本上是保守的,是坚定的福音派和浸信会背景,是温和的加尔文派,是谨慎的灾后前千禧年派,其角度完全是当代的。书中涉及的观点广泛,不失公允的评论,分析极为精细,因此受到人们不断的称赞。本书增订后,……对于学生、牧者以及平信徒领袖具有更高的价值。这完全是一部杰作。

——巴刻(J.I.Packer),加拿大维真学院神学教授,著有《软弱之道》、《虔敬的奥秘》等书

这是一本出色的神学导论,应该成为标准的本科教科书。它适合所有的一般读者,我向所有的书店强烈推荐本书。

——约翰·科伦贝格尔三世(John Kohlenberger III),《书店期刊》

艾利克森的目标是为他那本广受欢迎的《基督教神学》写一个更简洁的版本,为更详尽的神学讨论提供一个入门和过渡。就此而言,艾利克森很好地达到了他的目标。

——B. 戴尔·爱伦堡(B.Dale Ellenburg),《中美神学期刊》

《基督教神学导论》内容简介

1、这是另一本书的缩编本

艾利克森的《基督教神学》是系统神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曾获得福音派出版联盟的图书金奖,成为一本最常用的神学教材。但因为原书是大部头著作,令许多人望而却步。美国和其他国家许多学校都向艾利克森提出要求,希望他能出一个简写本。为了满足部分读者的需要,艾利克森和自己的学生休斯塔德对《基督教神学》做了简写,对原书那些更专业化的内容做了删减,却保留了其观点和精华,这就是《基督教神学导论》。

2、这是一本全新的教材

尽管《基督教神学导论》这一简写本的体例和观点与原来那套大部头的书一致,甚至有许多句子都是被原封不动地搬过来的,但它的确是一本改写后的新书。本书主要按照休斯塔德的意见确定改写的性质和内容,他也承担了大部分裁剪和缩写的工作,艾利克森则重写了书中的某些内容。可以说,这是阿诺德·休斯塔德和艾利克森共同完成的一部新教材,如艾利克森所说:“尽管说全书内容是由我写成的,可是,若与《基督教神学》一书相比,本书的形式和内容则主要出自他手。”

3、这是一部全新的译本

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阅读本书,译者在翻译中遵循了以下原则:“首先,本书既为简写本,是为了供更多人使用,所以译文多以简单通畅为追求目标,力求避免使用生僻词语;其次,为保持上下文一致,和合本圣经中已有译名基本上以和合本圣经中的译法为准,并兼顾现代用法;第三,根据其中部分段落的文体来决定译文的文体,譬如其中的诗歌部分则力求以诗体译之。最后,本书力求在忠实原文、以信为本情况下求其达,字意已达之后求其雅。”

本书属于橡树文字工作室出品之“基督教文化译丛”,同属此译丛的还有《圣经的来源》、《基督教释经学》、《基督教与西方思想》、《圣经导读:解经原则》和《圣经导读:按卷读经》等书。

《基督教神学导论》作者简介

作者米拉德·J. 艾利克森(Millard J. Erickson),当代著名福音派神学家,美国贝勒大学特鲁伊特神学院(Truett Theological Seminary)杰出神学教授。他著述甚丰,包括《基督教神学》、《三一上帝》、《道成肉身》和《后现代主义的承诺与危险》等。

编者L.阿诺德·休斯塔德(L. Arnold Hustad),艾利克森的学生,美国皇冠大学(Crown College)神学与哲学教授。

《基督教神学导论》译者简介

陈知纲,传道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译有《心灵渴望》、《基督教神学导论》、《早期基督教思想的精神》、《多走一里路就是一台戏》(合译)、《清教徒的脚踪》(合译)、《勇守真道:後現代社會中熱愛真理的教會、行銷型教會及新興教會》和《不住禱告:重振牧養關懷》等书。

《基督教神学导论》目录

“基督教文化译丛”总序

序言

第一部分 神学研究的方法

  • 第一章 何谓神学?
  • 第二章 基督教信息的时代化
  • 第三章 后现代性及神学

第二部分 上帝的启示

  • 第四章 上帝的普遍启示
  • 第五章 上帝的特殊启示
  • 第六章 上帝启示的保存
  • 第七章 上帝之道的可靠性:无误性
  • 第八章 上帝之道的能力:权威性

第三部分 上帝的本质

  • 第九章 上帝论
  • 第十章 上帝的伟大
  • 第十一章 上帝的良善
  • 第十二章 上帝的三一性:三位一体

第四部分 上帝的计划

  • 第十三章 上帝的计划
  • 第十四章 上帝起初的作为:创造
  • 第十五章 上帝持续性的作为:护理
  • 第十六章 恶与上帝的世界:一个特殊问题
  • 第十七章 上帝的特殊使者:天使

第五部分 人论

  • 第十八章 人论导论
  • 第十九章 人的上帝形象
  • 第二十章 人构造的本质

第六部分 罪

  • 第二十一章 罪的本质和源头
  • 第二十二章 罪的后果
  • 第二十三章 罪之严重性

第七部分 基督的位格

  • 第二十四章 基督的神性
  • 第二十五章 基督的人性
  • 第二十六章 基督位格的合一
  • 第八部分  基督的作为
  • 第二十七章 基督作为的概述
  • 第二十八章 赎罪的核心主题

第九部分 圣灵

  • 第二十九章 圣灵的位格
  • 第三十章 圣灵的工作

第十部分 救赎

  • 第三十一章 各种救赎观
  • 第三十二章 救赎的前件:预定
  • 第三十三章 救赎的开端:主观方面
  • 第三十四章 救赎的开端:客观方面
  • 第三十五章 救赎的延续与完成

第十一部分 教会

  • 第三十六章 教会的性质
  • 第三十七章 教会的作用和治理
  • 第三十八章 教会的圣礼:洗礼和圣餐

第十二部分 末世问题

  • 第三十九章 末世论概说及个人性末世论
  • 第四十章 基督的再来及其结果
  • 第四十一章 千禧年观和大灾难观
  • 第四十二章 终末状态

结论

经文索引

人名与主题索引

译后记

《基督教神学导论》书摘

第二节 神学研究的方法

我们说过,神学是一门科学。这句话的一层意思就是,神学有其特定的研究程序。尽管我们描述的这些步骤不一定成为人们应僵化遵守的东西,可是它们却仍有逻辑上的沿革。

一、收集圣经材料

第一步,就是要找出与我们此时正在探讨的问题有关的所有经文;然后,对它们做出非常仔细的解释。这就是被人们称为解经的过程。解经者应该运用最好的神学工具和方法。这些工具包括经文汇编、解经书籍。还有,那些通晓原文的人,应该备有原文圣经、语法书以及词典。

即使在这一步骤中,对我们所要使用的材料采取一种谨慎态度也很重要。譬如,我们应该考虑解经书作者所持的立场怎样。我们至少应该知道这位作者的神学观点是什么,这样就不至于不知不觉中把那些与自己总的神学倾向不一致的内容引入进来。这种潜在的难题,就像我们在使用一种航海仪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样。譬如,罗盘上若出现了一个很小的偏差,那我们在进行长距离航行时,就可能出现失之一毫谬以千里的情形。所以,对我们的解经工具进行谨慎评估颇为重要。

在这一点上,关键是要考虑作者在向自己特定的听众说些什么。这就需要研究圣经背景,以便我们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就像明白与我们对话的另一位伙伴的意思一样。阅读一段经文,有点像听电话对谈中一方的话。譬如,保罗给一群特定的人写信,并涉及他们所持的立场。我们若不熟悉这些立场,就难以确定保罗的意思。

这种圣经研究方法会涉及对各种圣经材料的考察。在某些例子中,我们会进行语词研究;譬如,我们或许可以通过研究希腊语名词pistis及动词pisteuō所有出现的情况,以此来确定“信仰”(faith)这个词的含义。有一种往往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圣经中教诲性的段落进行探讨;在这些段落中,作者直截了当地提到一些特殊主题。因为这些段落的特殊目的就是要教训人,所以其中教义方面的意思常常是非常明显的。虽然更困难,但却极为重要的是那些叙述性段落。在这些段落里面,我们常会看到对上帝和人行动的描述,而不是对神学问题的讨论。这些段落,往往会作为对教义真理的例证。在某些情况下,经卷的作者也会做出某种解说或解释,其中教义方面的意思是明显的。

二、整合圣经材料

重要的是,要了解一位圣经作者在不同背景下对某一特定问题说了些什么。然而,教义并不仅仅是描述保罗、路加或约翰说了些什么,所以我们就要把这些不同证据汇集起来,使之成为一个连贯、有序的整体。在这一方面,神学家所遵循的方法并非与其他学科迥然不同。譬如,在心理学领域,人们通常会首先考察某一特定学派心理学家的观点,随后再试图确定那些表面上的不同是不是实质性的差别。

当然,正是这样的努力,才使那些凌乱的圣经材料和证据有了一致性和连贯性。尽管这不应该叫我们忽略其中特别侧重的地方,以及意思上的细微差别;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说,我们要寻找其中的一致之处,而非不同之处。正像一位新约学者所说:“我们乃是根据其中百分之九十五明显一致的地方,来解释符类福音(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中百分之五的不同之处,而不是与此相反。”

三、分析圣经中的教训

当这些教义性材料已经汇集成一个一致的体系时,我们就必须究问它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在这里,我们要把握的一部分问题就是不要把当代的意义读进圣经里去。由于我们在多数情况下是和那些已经对某种解经方法很熟悉的人谈话,我们同样可能会简单地认为:对诸如重生一类的概念,所有人也都会同样来理解它。

因此,神学家必须毫不懈怠地究问这样一个问题:“这一问题真实的意义是什么?”因为若要把圣经中的概念正确翻译成当代的形式,那么重要问题就是要正确理解它的含义。倘若没有正确理解这些问题,那么,当这种含混的意思积累起来时,在这样做的过程中,最后就会有更加不准确的情形出现。正如人们通常所说,除非某些东西在讲话者头脑里弄清楚了,否则,就绝不可能在听众头脑里弄清楚。同样道理,除非某种东西在作为解经者的神学家那里弄清楚了,否则,在那些作为传讲者,要尽力把解经的结果传达给别人的神学家头脑里面,也就不会弄清楚。

四、考察历史上的各种研究方法

神学研究的工具之一就是教会史研究。在这一领域中,我们能把自己的理解置于过去对某一教义理解的背景下来考察。这种研究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要我们成为一个最小的公分母,说明过去在各种问题上人们所坚持的观点如何,而是要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解释或建构常常与以前的那些思想相呼应。因此,我们往往能通过对某一相似观点的考察,分辨当前某种观点蕴含的意思。

研究历史神学的另一种益处,就是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其他人是如何进行神学研究的,学会神学研究的方法。当我们看到奥古斯丁和阿奎那将某一基督教教义应用到他们那个时代的具体处境时,我们就可以学会同样为我们的时代做一些事。

五、厘清教义的本质

当我们头脑中意识到,圣经教训是针对当时的具体处境写成,而我们当前的文化处境可能在某些方面与圣经作者的处境相去甚远。这时,我们就必须要把握住,我们不过是用同样方式对圣经教训做重新表述罢了。我们必须发现其各种具体表述方式之后所隐藏的信息。譬如,我们必须弄清,《申命记》和《罗马书》中所包含的关于救恩的普遍真理。倘若我们没有做到这一点,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或许就会坚持保留某种特定的教训形式。譬如,我们就可能会坚持保留旧约圣经中的献祭体系。另一种危险是,在试图宣告这一信息的过程中,把它变成了另一种事物,而不是同一种事物的不同表现形式。以献祭体系为例,其中永恒不变的东西并非献祭形式,而是必须有人为人类的罪代为献祭的真理。从暂时的表达形式中找出永恒真理的工作很重要,所以我们要在随后一章中花很长篇幅来讨论这一问题。

六、接受圣经之外文献的启发

我们前面述及,圣经是我们教义建构最主要的材料来源。然而,尽管圣经是主要的材料来源,却并非唯一的来源。上帝已经在一种更为普遍的意义上将自己启示出来,也就是在他的创造和人类历史中将自己启示出来。考查启示会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圣经为我们保留的特殊启示。

其中有一个例证,就是人类身上的上帝形象问题。圣经教导我们说,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和样式创造了人类。尽管圣经中有某些对这一形象的本质的一般性指征,但我们却并不能从圣经中确定上帝形象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另一方面,行为科学却可以通过让我们认清人在各种受造物中有何独特之处,为我们理解上帝形象问题带来一定的启发。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有时解经家和神学家们不愿承认,但实际上,在解释圣经的历史进程中,一些圣经以外的学科还是对我们的神学知识做出了贡献。譬如,就《创世记》1章中的一天到底是应该看成24小时,还是更长的时间,还是说它根本就不是时间概念问题,学者们的努力并没有局限在圣经的解释上。自然科学,特别是地质学已经为我们理解上帝的作为做出了贡献。

但是,我们应该把握住,圣经是我们神学研究的最主要权威。我们也必须把握住,不要从圣经和圣经以外资料间的关系中过早得出结论。尽管圣经(当它完全为人们所认识时)与受造物(当其完全被人们认识时)两者之间是完全和谐的;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并没有完全理解其中任何一方面。因此,在我们的研究中,有时很可能会存在一些张力。

七、教义的当代表达

一旦我们确定了教义中常驻的本质或永恒的内容,就必须用一种能够让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理解的方式将其表述出来。其中,有一种可供我们使用的方法,就是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提出的方法,这种方法又被称为相关性方法(correlation)。第一步,就是要探究我们这个时代所追问的问题是什么。我们这样说,并不仅仅是指个人要直接面对的生存问题,而是指主流文化用来看待现实的总方法。这些问题,便成了我们表述基督教信息的起点;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圣经神学的内容和这些问题关联起来。固然,我们绝不能完全让非基督教世界来设定日程表;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它或许并不追问甚至不能认清那些最重要的问题。然而,确定人们正在追问的问题到底是什么,通常仍大有裨益。

当我们试图就基督教信息建构一种当代的表达方式时,就会有大量主题纷纷呈现出来,供我们去探索。虽然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似乎非人性化和冷漠的特点愈益明显,但是,有许多迹象表明,人们仍然对生命中的人性向度抱有一种渴望,从而使上帝认识且眷顾每个人的教义能与这种渴望有效关联起来。尽管人们相信现代科技能解决世界上的问题,但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问题要远比他们所认识到的情况重大得多,也可怕得多。而且,人们也认识到了,人类对其自身来说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上帝的能力和护理也就有了新的针对性。

今天,人们很乐意谈论将福音信息加以“处境化”。这一术语,在传教学领域经常会被人们用到。在这一领域,人们有一种需要,就是要把西方文化中的概念翻译成第三世界文化中的概念。由此看来,在这一处境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三个向度。第一个向度,我们可以称之为纵的向度,就是从圣经时代中选取信息,并对它重新进行表述。

第二个向度,我们可以称之为横的向度,即在不同文化中,基督教可以采用不同表述方式。西方传教士一定要弄清楚,他们并不仅仅是把自己的文化带到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就了事了。在东方,人们会建尖顶白色小教堂,供基督教崇拜之用。教堂建筑并非唯一出现问题的领域。举例来说,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各种不同文化在哲学上的分野。人们已经注意到,随着第三世界重要性的日益增强,南北之间的文化差异,而非东西方的差异,已经日益成为最重要的差异。所以,我们必须拓展自己的能力,用一种与这种文化相关的方式来表达罪的概念及补赎的概念,因为这些概念是基督教信息的本质所在。

同时,还有一个纵的向度。一种信息可以从不同的复杂程度和精细程度来表达。这一向度或许仅仅包括听众的年龄。譬如,一个人若要向一个小孩子和一位大学教授传讲福音信息,就不应采用同一种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在圣经与神学概念上的背景问题。通常,学生会阅读一些专业神学家的著作,这些人与他们转而要听福音见证的那些人相比,水平要高出一筹。这种将圣经真理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向不同听众表达出来的能力,乃是至关重要的。

八、核心性解释主旨的形成

对每个基督徒来说,为自己的神学建构起一种基本的核心观念来并不总是那么必要。然而,这通常是有益的。有时候,这种动机便反映出一个人的宗派倾向。譬如,有些出自改革宗传统的人会强调上帝的主权,而一些信义宗的人则强调上帝的恩典和信心的作用。我们用以赋予自己神学思想特色的方法常常与我们自己的人格和背景关联在一起。当我们将它“安装”到我们的生活中时,这种定制式的特色就会使圣经真理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九、分出各个论题的层次

重要的是,我们要确定什么是神学的主要问题,什么是次要观点和问题。某种观点越重大,我们坚持这种观点的韧劲也就越大。因此,要与另一个信徒相交,我们未必要以坚持在教会是在灾前还是灾后被提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为条件;但是,在基督是否再来的问题上,却必须达成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这不过是对我们的神学思想所做的一种概括,以便我们能确定什么是主要观点,什么是次要观点,到底又有哪些主题是服从于那些次要观点的。

我们虽已述及这些问题,但仍要认识到,在这些主要问题上还存在一种层次上的不同。譬如圣经论是根本性的,因为我们对所有其他教义的理解都是从这一点衍生出来的。再者,上帝论也是根本性教义,这是因为它为其他教义的建构提供了一种框架。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一个特定问题或主题,因为受到人们攻击,或者因其在我们所处世界中受到人们的特殊对待,所以就需要给予更多关注,这种情况也是可能的。显然,我们必须对相关神学主题的重要性进行仔细考察。

“宗教与历史”第一辑:中国基督教史研究

报佳音号 5559
作者 执行主编:肖清和
第二作者 丛书主编:陶飞亚
ISBN 978-7-5671-0878-3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3.12
开本 16K
页数 244

《“宗教与历史”第一辑: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中国基督教史考疑、传教士与中国社会、基督教文字与出版、清代及东亚天主教研究等书目的整理和研究

本书精选自上海大学历史系暨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有关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上海大学历史系暨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多年来致力于宗教与历史的研究,目前研究的领域已经从基督新教历史的研究,逐步扩展到天主教以及其他宗教领域的研究。在今天学科大融合的背景下,学者们希望借助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推动宗教与历史的研究。此次推出“宗教与历史”丛书就是这方面的一次尝试,希望这套丛书能一直出版下去,形成系列的研究成果。

同属“宗教与历史”丛书的,有《“宗教与历史”第一辑: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宗教与历史”第二辑:中国基督教青年学者论坛》、《“宗教与历史”第三辑:基督教与中西文化青年博士论坛》、《“宗教与历史”第四辑:世界史视野下的宗教》、《“宗教与历史”第五辑:晚明以来的天主教研究》、《“宗教与历史”第六、七辑:汉语文献与中国基督教研究(全2册)》、《“宗教与历史”第八辑》和《“宗教与历史”第九辑》等书。

 《“宗教与历史”第一辑: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编者简介

丛书主编 陶飞亚,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学术总监。多年从事基督教与中国社会历史的研究,著有《冲突的解释》、《性别与历史 : 近代中国妇女与基督教》、《中國的基督教烏托邦:耶穌家庭(1921-1952》等书,现为“宗教与历史”系列丛书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身体·灵魂·自然:中国基督教与医疗、社会事业研究》辑录了他的一篇论文。

执行主编 肖清和,博士,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末清初天主教史、宗教哲学等。著有《“天会”与“吾党”: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群体研究》和《(铎书)校注》等书;此外,他还编有《“宗教与历史”第一辑: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宗教与历史”第五辑:晚明以来的天主教研究》、《“宗教与历史”第八辑》、《天儒同異考:清初儒家基督徒張星曜文集》、《基督教与近代中国教育》等书。

《“宗教与历史”第一辑: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目录

“宗教与历史”丛书编纂说明

“宗教与历史”丛书编委会成员

《“宗教与历史”第一辑》序言

中国基督教史考疑

  • 1895年传教士集体上疏清廷考(陶飞亚)
  • 万国改良会与国际禁毒合作的源起(张勇安)
  • 南昌教案与上海中西报战(杨雄威)
  • “宗教鸦片论”源流考(杨卫华)
  • 20世纪中国基督徒的国家认同(刘义)

传教士与中国社会

  • 传教士中医观的变迁(陶飞亚)
  • 来华新教传教土话语中的共产主义(杨卫华)
  • 蒙元初期赴蒙古汗廷传教士的翻译人员研究(舒健)

基督教文字与出版

  • 1823年至l880年间基督教《三字经》的出版(郭红)
  • 《上海土音字写法》与高第丕的方言拼音体系(郭红)
  • 19世纪中期传教士与宁波方言拼音(郭红)
  • 明末清初天主教中文著作的编辑与出版活动(肖清和)

清代中国及东亚天主教研究

  • 怀疑远人:清中前期的禁教缘由及影响(陶飞亚)
  • 法国与近代朝鲜半岛天主教的传播(舒健)
  • 清初儒家天主教徒刘凝(1620-1710?)考 (肖清和)
  • 耶稣形象在明清社会里的传播及其反应(肖清和)

《“宗教与历史”第一辑: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书摘

序言:宗教的历史叙事(陶飞亚)

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在大陆的兴起不过是改革开放以后三十多年的事情。这个研究开始是依附在义和团和反洋教运动研究的大树上逐渐发芽生长,最后分蘖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回顾早先基督教研究被称“险学”,而时下许多博士硕士论文纷纷以此为选题,可见中国学术研究环境经历的包容性变迁。

就基督教历史研究而言,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首先体现于多种研究范式的存续和转移,反洋教运动、“文化侵略”、中西文化交流、现代化、全球化等范式下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各自程度不同的解释力与学术影响。其次则是研究重心的位移,从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变迁、基督教与中西关系直到关注中国基督教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呈现了从研究基督教外围向内部移动的趋势。最后是这一领域的开放性和成长性。基于中国基督教的区域史、性别史、宗教史、宗派史及人物史仍有相当的研究空间。同时随着网络资料和海外档案获取能力的加强,跨文化史料与视野下的研究,将成为这一学科新的热点。

在中国内地的基督教研究发生范式转移的同时,西方同行的中国基督教研究可能先于我们也在谈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范式的转移问题。较早谈论这一话题是比利时鲁汶大学的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lt)。他在2001年出版的《中国基督教研究手册》中指出,这种范式转移“主要是从传教学的、以欧洲为中心的方法转向以中国学的和以中国为中心的方法。这种转移不仅涉及了研究方法和研究人员背景的变化,而且带来了研究主题的变化。”他认为1960年代中国基督教研究者通常关心的问题是“传教士们是怎样把基督教介绍和呈现在中国的?”而现在人们关注的是“中国人对基督教和其他西方文化的介绍和输入,是如何作出积极或者消极的反应的?”他认为这种转移的第一个结果是把重点放在中文材料、中国的行动者和中国人的接受方面。第二个结果是基督教被看成包括了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各种宗派的总称,而且这个名词在中国指代的也不限于神学、礼拜仪式、教义等宗教内容,还包括随着基督教信仰一起进入中国各种文化因素如科学、艺术、技术、哲学等内容。钟强调研究中国基督教需要精通教会史、汉学和科学史等不同领域的知识,需要打通“中国”与“西方”以及不同学科的壁垒才能推进真正推进这一领域的发展。

相比欧洲学者关注明末到清中前期的中国基督教历史,北美学者的重点在近代中国基督教。2002年,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的唐日安(Ryan Dumch)在《超越文化帝国主义:文化理论、基督教差会及全球现代性》的长文中批评了在北美有很大影响的“文化帝国主义”范式及相关的“意识的殖民”的提法。他认为民族主义和发展主义的目的论对近代中国基督教历史学的影响根深蒂固,最终导致不能合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他认为传教运动必须被看成全球现代化中的一个因素,在改变19世纪和20世纪的非西方社会的同时也改变了西方社会。唐日安提出,应该在宏观/全球和微观特殊的视角下把传教运动看成近代世界史中一个推动文化变革的因素。他问道,在宏观层面上传教士是否起到了把一些概念如国家、理性、科学技术、自主的个人及宗教自身等有普遍意义的范畴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作用?在微观层面上这种传播是否催生了社会之内和社会之问的文化差别?他认为第一个问题使研究者必须在全球化背景中去看传教士在非西方社会变化中的作用;第二点使得人们关注在地方背景下对传教士信息的接受、改造或拒绝。

2010年,英国伦敦大学亚非研究院的狄德曼(R.G.Tiedemann)在《中国基督教研究手册》第二卷前言中则表达了一定程度不同的看法。尽管他对文化帝国主义、东方主义、后现代和后殖民等理论提出批评,但他指出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理论以及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是没有价值的。相反,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方法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作为社会分析的方法,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评论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传教士现象,可以以一种更清楚和更平衡的方法来看待事情,以一种系统的和全面的方法来观察特别的问题。毕竟,在某个时期某些传教士支持和依靠帝国主义力量来推进他们的传教事业。”

上述学者的讨论主要针对的是西方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正在做同样研究的中国学者应该怎么看他们的范式转移呢?最好的方法是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对西方学者来说从传教学的、以欧洲为中心的方法转向以中国学的和以中国为中心的方法,在更全面的史料基础上建构比较平衡的中国基督教历史显然有其合理性。但长期以来国内研究本身就是以中文史料为主,以中国事件人物为中心的。我们所缺乏的反而是对西文史料的发掘和利用。我们对卷入中国历史生活的西方人和事的研究了解远远比不上西方同行对中国人事的熟悉程度。例子之一就是前面提到的两卷本《中国基督教研究手册》就极其广泛地吸收利用了中国学者的成果。因此当他们在强调向中国中心转移时,我们是否应该更加重视西文文献和研究这个西来的群体呢?其次,就全球化和现代性的视角研究传教运动而言,国内并不缺少在现代性视角下的传教运动研究,缺少则是全球化的视角。这就使我们容易局限于地方性的认识,而不能在广泛的比较中来真正认识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性质和特点。再次,在理论借鉴方面,除了王立新对文化帝国主义有过专门讨论外,后现代、后殖民以及东方主义等理论在国内基督教研究中影响甚微,我们需要的倒不是拿来批判,而是要去真正了解,以便在了解的前提下,把它们作为“社会分析”的一种参考方法。最后,由于历史原因,西方学界对中国基督教史研究有一种长期的兴趣,造成了这一领域突出的国际化特色,在资料建设和学术成果方面已经有了相当的成就,迄今为止无论是专题研究还是通史撰写在数量质量上都引人注目。相应的这也给中国研究者提出了更迫切的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推出自己成果的要求。

收录在本辑中的论文是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也是上海大学宗教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的成果,其中主要是青年学者的作品。所涉及的内容有政治史、社会史、语言文字史和东亚视野中基督教等问题。从题目涉及的内容来看,有微观的比如具体到一件事情、一个教案、一个人物的考证;有中观的比如一个时段的思想和观念变迁;有比较宏观的比如涉及两个朝代的耶稣形象或者一个世纪的国家认同。尽管有这些差别,时段和范围上的差别,这些论文都在探讨一些新鲜的问题。我们在上面谈到西方学者现在强调的是基督教研究的中国中心,我们则更希望在利用多国史料的基础上,借助各种不同的视角来观察中国基督教的历史。这也许就是我们所期望的在世界史和中国史双重视野的基督教史研究。至于做得如何,请读者们给予批评指正。

“宗教与历史”第三辑:基督教与中西文化青年博士论坛

报佳音号 5560
作者 执行主编:舒健
第二作者 丛书主编:陶飞亚
ISBN 978-7-5671-0879-0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4.4
开本 16K
页数 251

《“宗教与历史”第三辑:基督教与中西文化青年博士论坛》内容简介

上海大学历史系暨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多年来致力于宗教与历史的研究,目前研究的领域已经从基督新教历史的研究,逐步扩展到天主教以及其他宗教领域的研究。在今天学科大融合的背景下,学者们希望借助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推动宗教与历史的研究。此次推出“宗教与历史”丛书就是这方面的一次尝试,希望这套丛书能一直出版下去,形成系列的研究成果。

同属“宗教与历史”丛书的,有《“宗教与历史”第一辑: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宗教与历史”第二辑:中国基督教青年学者论坛》、《“宗教与历史”第三辑:基督教与中西文化青年博士论坛》、《“宗教与历史”第四辑:世界史视野下的宗教》、《“宗教与历史”第五辑:晚明以来的天主教研究》、《“宗教与历史”第六、七辑:汉语文献与中国基督教研究(全2册)》、《“宗教与历史”第八辑》和《“宗教与历史”第九辑》等书。

上海大学历史暨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自2010-2011年以来举办“基督教与中国文化青年博士论坛”系列讲座,主要邀请了国内从事基督教研究、目前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系列讲座在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获得好评。本书即选自系列讲座的精选论文。

《“宗教与历史”第三辑:基督教与中西文化青年博士论坛》编者简介

丛书主编 陶飞亚,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学术总监。多年从事基督教与中国社会历史的研究,著有《冲突的解释》、《性别与历史 : 近代中国妇女与基督教》、《中國的基督教烏托邦:耶穌家庭(1921-1952》等书,现为“宗教与历史”系列丛书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身体·灵魂·自然:中国基督教与医疗、社会事业研究》辑录了他的一篇论文。

执行主编 舒健,博士,上海大学历史系副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宗教与近现代中国社会,著有《韩国现存元史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合著)、《大数据时代的历史研究》等书,《“宗教与历史”第一辑: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宗教与历史”第五辑:晚明以来的天主教研究》等书辑录了他的论文。

《“宗教与历史”第三辑:基督教与中西文化青年博士论坛》目录

“宗教与历史”丛书编纂说明

“宗教与历史”丛书编委会成员

《“宗教与历史”第三辑》序言

明清基督教的传播与中国社会

  • 庞天寿考(董少新)
  • 明末清初天主教贞女群体研究(周萍萍)
  • 中西之别:明末清初天主教丧葬礼初探(肖清和)
  • 从幼童启蒙课本到宣教工具——1823年至1880年间基督教《三字经》的出版(郭红)
  • 从东方学到汉学——艾约瑟的比较语言学与汉语研究(陈喆)
  • 概念史视野中晚清的天主教与新教(章可)
  • 一个异在化符号的民间演绎——对清末反教画的符号人类学研究(褚潇白)
  • “独其一死可塞责”——江召棠之死与清末南昌教案(杨雄威)

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基督教在华际遇

  • 清末民初宪政改革中的信教自由问题——兼论近代中国基督徒争取信教自由的斗争(1900-1923) (刘义)
  • 革命与改良的相遇:来华新教传教士话语中的中国共产党(1928-1936) (杨卫华)
  •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督教会合一运动述评(张永广)

新中国建国后的基督教发展状况研究

  • “大旱望云霓”: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基督教访问团(刘建平)
  • 建国以来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发展逻辑——基于宗教非政府组织行为政治化原因的口述史考察(刘骞)
  • 走向建构中的公民社会——2010年的中国基督教:责任与反思(黄海波)

国际视野中的基督教传播

  • 近代朝鲜半岛基督教传播中的中国因素(舒健)
  • 当代基督教传教运动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涂怡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