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神学导论(第二版,一本普通读者易于把握的神学手册!)

艾利克森的《基督教神学导论》是系统神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该书获得福音派出版联盟的图书金奖,成为一本最常用的神学教材。
本书是《基督教神学》的浓缩本,书中包含了对启示、上帝、创造、护理、人、罪、耶稣基督、救赎与救恩、教会,以及末世等教义的清晰概述。

SKU: 5564 分类:

描述

报佳音号 5564
外文书名 Introducing Christian Doctrine(2nd Edition)
品牌 橡树
作者 [美]米拉德·J·艾利克森 著;L·阿诺德·休斯塔德 编
译者 陈知纲
ISBN 978-7-208-10671-0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2.5
开本 16K
页数 617

《基督教神学导论》推荐辞

在过去十年中,本书在现代新教对于基督教真理的综览方面,已经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成为最普及、最广为使用的著作。本书神学立场基本上是保守的,是坚定的福音派和浸信会背景,是温和的加尔文派,是谨慎的灾后前千禧年派,其角度完全是当代的。书中涉及的观点广泛,不失公允的评论,分析极为精细,因此受到人们不断的称赞。本书增订后,……对于学生、牧者以及平信徒领袖具有更高的价值。这完全是一部杰作。

——巴刻(J.I.Packer),加拿大维真学院神学教授,著有《软弱之道》、《虔敬的奥秘》等书

这是一本出色的神学导论,应该成为标准的本科教科书。它适合所有的一般读者,我向所有的书店强烈推荐本书。

——约翰·科伦贝格尔三世(John Kohlenberger III),《书店期刊》

艾利克森的目标是为他那本广受欢迎的《基督教神学》写一个更简洁的版本,为更详尽的神学讨论提供一个入门和过渡。就此而言,艾利克森很好地达到了他的目标。

——B. 戴尔·爱伦堡(B.Dale Ellenburg),《中美神学期刊》

《基督教神学导论》内容简介

1、这是另一本书的缩编本

艾利克森的《基督教神学》是系统神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曾获得福音派出版联盟的图书金奖,成为一本最常用的神学教材。但因为原书是大部头著作,令许多人望而却步。美国和其他国家许多学校都向艾利克森提出要求,希望他能出一个简写本。为了满足部分读者的需要,艾利克森和自己的学生休斯塔德对《基督教神学》做了简写,对原书那些更专业化的内容做了删减,却保留了其观点和精华,这就是《基督教神学导论》。

2、这是一本全新的教材

尽管《基督教神学导论》这一简写本的体例和观点与原来那套大部头的书一致,甚至有许多句子都是被原封不动地搬过来的,但它的确是一本改写后的新书。本书主要按照休斯塔德的意见确定改写的性质和内容,他也承担了大部分裁剪和缩写的工作,艾利克森则重写了书中的某些内容。可以说,这是阿诺德·休斯塔德和艾利克森共同完成的一部新教材,如艾利克森所说:“尽管说全书内容是由我写成的,可是,若与《基督教神学》一书相比,本书的形式和内容则主要出自他手。”

3、这是一部全新的译本

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阅读本书,译者在翻译中遵循了以下原则:“首先,本书既为简写本,是为了供更多人使用,所以译文多以简单通畅为追求目标,力求避免使用生僻词语;其次,为保持上下文一致,和合本圣经中已有译名基本上以和合本圣经中的译法为准,并兼顾现代用法;第三,根据其中部分段落的文体来决定译文的文体,譬如其中的诗歌部分则力求以诗体译之。最后,本书力求在忠实原文、以信为本情况下求其达,字意已达之后求其雅。”

本书属于橡树文字工作室出品之“基督教文化译丛”,同属此译丛的还有《圣经的来源》、《基督教释经学》、《基督教与西方思想》、《圣经导读:解经原则》和《圣经导读:按卷读经》等书。

《基督教神学导论》作者简介

作者米拉德·J. 艾利克森(Millard J. Erickson),当代著名福音派神学家,美国贝勒大学特鲁伊特神学院(Truett Theological Seminary)杰出神学教授。他著述甚丰,包括《基督教神学》、《三一上帝》、《道成肉身》和《后现代主义的承诺与危险》等。

编者L.阿诺德·休斯塔德(L. Arnold Hustad),艾利克森的学生,美国皇冠大学(Crown College)神学与哲学教授。

《基督教神学导论》译者简介

陈知纲,传道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译有《心灵渴望》、《基督教神学导论》、《早期基督教思想的精神》、《多走一里路就是一台戏》(合译)、《清教徒的脚踪》(合译)、《勇守真道:後現代社會中熱愛真理的教會、行銷型教會及新興教會》和《不住禱告:重振牧養關懷》等书。

《基督教神学导论》目录

“基督教文化译丛”总序

序言

第一部分 神学研究的方法

  • 第一章 何谓神学?
  • 第二章 基督教信息的时代化
  • 第三章 后现代性及神学

第二部分 上帝的启示

  • 第四章 上帝的普遍启示
  • 第五章 上帝的特殊启示
  • 第六章 上帝启示的保存
  • 第七章 上帝之道的可靠性:无误性
  • 第八章 上帝之道的能力:权威性

第三部分 上帝的本质

  • 第九章 上帝论
  • 第十章 上帝的伟大
  • 第十一章 上帝的良善
  • 第十二章 上帝的三一性:三位一体

第四部分 上帝的计划

  • 第十三章 上帝的计划
  • 第十四章 上帝起初的作为:创造
  • 第十五章 上帝持续性的作为:护理
  • 第十六章 恶与上帝的世界:一个特殊问题
  • 第十七章 上帝的特殊使者:天使

第五部分 人论

  • 第十八章 人论导论
  • 第十九章 人的上帝形象
  • 第二十章 人构造的本质

第六部分 罪

  • 第二十一章 罪的本质和源头
  • 第二十二章 罪的后果
  • 第二十三章 罪之严重性

第七部分 基督的位格

  • 第二十四章 基督的神性
  • 第二十五章 基督的人性
  • 第二十六章 基督位格的合一
  • 第八部分  基督的作为
  • 第二十七章 基督作为的概述
  • 第二十八章 赎罪的核心主题

第九部分 圣灵

  • 第二十九章 圣灵的位格
  • 第三十章 圣灵的工作

第十部分 救赎

  • 第三十一章 各种救赎观
  • 第三十二章 救赎的前件:预定
  • 第三十三章 救赎的开端:主观方面
  • 第三十四章 救赎的开端:客观方面
  • 第三十五章 救赎的延续与完成

第十一部分 教会

  • 第三十六章 教会的性质
  • 第三十七章 教会的作用和治理
  • 第三十八章 教会的圣礼:洗礼和圣餐

第十二部分 末世问题

  • 第三十九章 末世论概说及个人性末世论
  • 第四十章 基督的再来及其结果
  • 第四十一章 千禧年观和大灾难观
  • 第四十二章 终末状态

结论

经文索引

人名与主题索引

译后记

《基督教神学导论》书摘

第二节 神学研究的方法

我们说过,神学是一门科学。这句话的一层意思就是,神学有其特定的研究程序。尽管我们描述的这些步骤不一定成为人们应僵化遵守的东西,可是它们却仍有逻辑上的沿革。

一、收集圣经材料

第一步,就是要找出与我们此时正在探讨的问题有关的所有经文;然后,对它们做出非常仔细的解释。这就是被人们称为解经的过程。解经者应该运用最好的神学工具和方法。这些工具包括经文汇编、解经书籍。还有,那些通晓原文的人,应该备有原文圣经、语法书以及词典。

即使在这一步骤中,对我们所要使用的材料采取一种谨慎态度也很重要。譬如,我们应该考虑解经书作者所持的立场怎样。我们至少应该知道这位作者的神学观点是什么,这样就不至于不知不觉中把那些与自己总的神学倾向不一致的内容引入进来。这种潜在的难题,就像我们在使用一种航海仪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样。譬如,罗盘上若出现了一个很小的偏差,那我们在进行长距离航行时,就可能出现失之一毫谬以千里的情形。所以,对我们的解经工具进行谨慎评估颇为重要。

在这一点上,关键是要考虑作者在向自己特定的听众说些什么。这就需要研究圣经背景,以便我们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就像明白与我们对话的另一位伙伴的意思一样。阅读一段经文,有点像听电话对谈中一方的话。譬如,保罗给一群特定的人写信,并涉及他们所持的立场。我们若不熟悉这些立场,就难以确定保罗的意思。

这种圣经研究方法会涉及对各种圣经材料的考察。在某些例子中,我们会进行语词研究;譬如,我们或许可以通过研究希腊语名词pistis及动词pisteuō所有出现的情况,以此来确定“信仰”(faith)这个词的含义。有一种往往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圣经中教诲性的段落进行探讨;在这些段落中,作者直截了当地提到一些特殊主题。因为这些段落的特殊目的就是要教训人,所以其中教义方面的意思常常是非常明显的。虽然更困难,但却极为重要的是那些叙述性段落。在这些段落里面,我们常会看到对上帝和人行动的描述,而不是对神学问题的讨论。这些段落,往往会作为对教义真理的例证。在某些情况下,经卷的作者也会做出某种解说或解释,其中教义方面的意思是明显的。

二、整合圣经材料

重要的是,要了解一位圣经作者在不同背景下对某一特定问题说了些什么。然而,教义并不仅仅是描述保罗、路加或约翰说了些什么,所以我们就要把这些不同证据汇集起来,使之成为一个连贯、有序的整体。在这一方面,神学家所遵循的方法并非与其他学科迥然不同。譬如,在心理学领域,人们通常会首先考察某一特定学派心理学家的观点,随后再试图确定那些表面上的不同是不是实质性的差别。

当然,正是这样的努力,才使那些凌乱的圣经材料和证据有了一致性和连贯性。尽管这不应该叫我们忽略其中特别侧重的地方,以及意思上的细微差别;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说,我们要寻找其中的一致之处,而非不同之处。正像一位新约学者所说:“我们乃是根据其中百分之九十五明显一致的地方,来解释符类福音(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中百分之五的不同之处,而不是与此相反。”

三、分析圣经中的教训

当这些教义性材料已经汇集成一个一致的体系时,我们就必须究问它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在这里,我们要把握的一部分问题就是不要把当代的意义读进圣经里去。由于我们在多数情况下是和那些已经对某种解经方法很熟悉的人谈话,我们同样可能会简单地认为:对诸如重生一类的概念,所有人也都会同样来理解它。

因此,神学家必须毫不懈怠地究问这样一个问题:“这一问题真实的意义是什么?”因为若要把圣经中的概念正确翻译成当代的形式,那么重要问题就是要正确理解它的含义。倘若没有正确理解这些问题,那么,当这种含混的意思积累起来时,在这样做的过程中,最后就会有更加不准确的情形出现。正如人们通常所说,除非某些东西在讲话者头脑里弄清楚了,否则,就绝不可能在听众头脑里弄清楚。同样道理,除非某种东西在作为解经者的神学家那里弄清楚了,否则,在那些作为传讲者,要尽力把解经的结果传达给别人的神学家头脑里面,也就不会弄清楚。

四、考察历史上的各种研究方法

神学研究的工具之一就是教会史研究。在这一领域中,我们能把自己的理解置于过去对某一教义理解的背景下来考察。这种研究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要我们成为一个最小的公分母,说明过去在各种问题上人们所坚持的观点如何,而是要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解释或建构常常与以前的那些思想相呼应。因此,我们往往能通过对某一相似观点的考察,分辨当前某种观点蕴含的意思。

研究历史神学的另一种益处,就是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其他人是如何进行神学研究的,学会神学研究的方法。当我们看到奥古斯丁和阿奎那将某一基督教教义应用到他们那个时代的具体处境时,我们就可以学会同样为我们的时代做一些事。

五、厘清教义的本质

当我们头脑中意识到,圣经教训是针对当时的具体处境写成,而我们当前的文化处境可能在某些方面与圣经作者的处境相去甚远。这时,我们就必须要把握住,我们不过是用同样方式对圣经教训做重新表述罢了。我们必须发现其各种具体表述方式之后所隐藏的信息。譬如,我们必须弄清,《申命记》和《罗马书》中所包含的关于救恩的普遍真理。倘若我们没有做到这一点,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或许就会坚持保留某种特定的教训形式。譬如,我们就可能会坚持保留旧约圣经中的献祭体系。另一种危险是,在试图宣告这一信息的过程中,把它变成了另一种事物,而不是同一种事物的不同表现形式。以献祭体系为例,其中永恒不变的东西并非献祭形式,而是必须有人为人类的罪代为献祭的真理。从暂时的表达形式中找出永恒真理的工作很重要,所以我们要在随后一章中花很长篇幅来讨论这一问题。

六、接受圣经之外文献的启发

我们前面述及,圣经是我们教义建构最主要的材料来源。然而,尽管圣经是主要的材料来源,却并非唯一的来源。上帝已经在一种更为普遍的意义上将自己启示出来,也就是在他的创造和人类历史中将自己启示出来。考查启示会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圣经为我们保留的特殊启示。

其中有一个例证,就是人类身上的上帝形象问题。圣经教导我们说,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和样式创造了人类。尽管圣经中有某些对这一形象的本质的一般性指征,但我们却并不能从圣经中确定上帝形象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另一方面,行为科学却可以通过让我们认清人在各种受造物中有何独特之处,为我们理解上帝形象问题带来一定的启发。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有时解经家和神学家们不愿承认,但实际上,在解释圣经的历史进程中,一些圣经以外的学科还是对我们的神学知识做出了贡献。譬如,就《创世记》1章中的一天到底是应该看成24小时,还是更长的时间,还是说它根本就不是时间概念问题,学者们的努力并没有局限在圣经的解释上。自然科学,特别是地质学已经为我们理解上帝的作为做出了贡献。

但是,我们应该把握住,圣经是我们神学研究的最主要权威。我们也必须把握住,不要从圣经和圣经以外资料间的关系中过早得出结论。尽管圣经(当它完全为人们所认识时)与受造物(当其完全被人们认识时)两者之间是完全和谐的;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并没有完全理解其中任何一方面。因此,在我们的研究中,有时很可能会存在一些张力。

七、教义的当代表达

一旦我们确定了教义中常驻的本质或永恒的内容,就必须用一种能够让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理解的方式将其表述出来。其中,有一种可供我们使用的方法,就是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提出的方法,这种方法又被称为相关性方法(correlation)。第一步,就是要探究我们这个时代所追问的问题是什么。我们这样说,并不仅仅是指个人要直接面对的生存问题,而是指主流文化用来看待现实的总方法。这些问题,便成了我们表述基督教信息的起点;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圣经神学的内容和这些问题关联起来。固然,我们绝不能完全让非基督教世界来设定日程表;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它或许并不追问甚至不能认清那些最重要的问题。然而,确定人们正在追问的问题到底是什么,通常仍大有裨益。

当我们试图就基督教信息建构一种当代的表达方式时,就会有大量主题纷纷呈现出来,供我们去探索。虽然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似乎非人性化和冷漠的特点愈益明显,但是,有许多迹象表明,人们仍然对生命中的人性向度抱有一种渴望,从而使上帝认识且眷顾每个人的教义能与这种渴望有效关联起来。尽管人们相信现代科技能解决世界上的问题,但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问题要远比他们所认识到的情况重大得多,也可怕得多。而且,人们也认识到了,人类对其自身来说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上帝的能力和护理也就有了新的针对性。

今天,人们很乐意谈论将福音信息加以“处境化”。这一术语,在传教学领域经常会被人们用到。在这一领域,人们有一种需要,就是要把西方文化中的概念翻译成第三世界文化中的概念。由此看来,在这一处境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三个向度。第一个向度,我们可以称之为纵的向度,就是从圣经时代中选取信息,并对它重新进行表述。

第二个向度,我们可以称之为横的向度,即在不同文化中,基督教可以采用不同表述方式。西方传教士一定要弄清楚,他们并不仅仅是把自己的文化带到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就了事了。在东方,人们会建尖顶白色小教堂,供基督教崇拜之用。教堂建筑并非唯一出现问题的领域。举例来说,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各种不同文化在哲学上的分野。人们已经注意到,随着第三世界重要性的日益增强,南北之间的文化差异,而非东西方的差异,已经日益成为最重要的差异。所以,我们必须拓展自己的能力,用一种与这种文化相关的方式来表达罪的概念及补赎的概念,因为这些概念是基督教信息的本质所在。

同时,还有一个纵的向度。一种信息可以从不同的复杂程度和精细程度来表达。这一向度或许仅仅包括听众的年龄。譬如,一个人若要向一个小孩子和一位大学教授传讲福音信息,就不应采用同一种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在圣经与神学概念上的背景问题。通常,学生会阅读一些专业神学家的著作,这些人与他们转而要听福音见证的那些人相比,水平要高出一筹。这种将圣经真理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向不同听众表达出来的能力,乃是至关重要的。

八、核心性解释主旨的形成

对每个基督徒来说,为自己的神学建构起一种基本的核心观念来并不总是那么必要。然而,这通常是有益的。有时候,这种动机便反映出一个人的宗派倾向。譬如,有些出自改革宗传统的人会强调上帝的主权,而一些信义宗的人则强调上帝的恩典和信心的作用。我们用以赋予自己神学思想特色的方法常常与我们自己的人格和背景关联在一起。当我们将它“安装”到我们的生活中时,这种定制式的特色就会使圣经真理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九、分出各个论题的层次

重要的是,我们要确定什么是神学的主要问题,什么是次要观点和问题。某种观点越重大,我们坚持这种观点的韧劲也就越大。因此,要与另一个信徒相交,我们未必要以坚持在教会是在灾前还是灾后被提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为条件;但是,在基督是否再来的问题上,却必须达成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这不过是对我们的神学思想所做的一种概括,以便我们能确定什么是主要观点,什么是次要观点,到底又有哪些主题是服从于那些次要观点的。

我们虽已述及这些问题,但仍要认识到,在这些主要问题上还存在一种层次上的不同。譬如圣经论是根本性的,因为我们对所有其他教义的理解都是从这一点衍生出来的。再者,上帝论也是根本性教义,这是因为它为其他教义的建构提供了一种框架。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一个特定问题或主题,因为受到人们攻击,或者因其在我们所处世界中受到人们的特殊对待,所以就需要给予更多关注,这种情况也是可能的。显然,我们必须对相关神学主题的重要性进行仔细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