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报佳音号 | 6824 |
---|---|
外文书名 | Selected Letters of John Calvin: The Man with Broader Vision |
品牌 | 康培思 |
作者 | [法]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 |
译者 | 陈佐人 选译 |
ISBN | 978-7-5126-4069-6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出版年月 | 2016.5 |
开本 | 16K |
页数 | 184 |
《加尔文书信文集》推荐辞
加尔文的经历少为外界所知,可知此书珍贵无比!
——阿信(《山雨》、《客旅》等书译者,著有《用生命爱中国:柏格理传》等书)
加尔文是基督新教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到底是什么样的驱动力,促使他走向撼动基督教信仰世界的宗教改革运动?而隐藏在理性辩证思绪背后的,又是怎样的心路历程?
抛开多元纷呈的论证与定见,我们邀请你亲自走进他的文字世界,聆听这位神学家的告白——加尔文横眉怒目的游魂不再逗留,而他原本的面貌将逐渐浮现……
——本书编辑
《加尔文书信文集》的特色
译文优美流畅;思想深刻严谨;情感真挚克制;加尔文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呈现!
谁应该读《加尔文书信文集》?
基督徒、神学生、学者,任何一位欲更多了解约翰·加尔文、或对他的文字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加尔文书信文集》内容简介
加尔文说:“天性胆怯、委婉与懦弱的我,被迫去面对这些激烈的风暴……出于对本分责任庄重而谨慎的检视,我还是说服了自己回到曾经令人痛苦的羊群。”又说:“当我记起我不再属乎自己,就献上我的心,作为向神的献祭。”此言是加尔文人生的缩影,他不是完美的圣人,而是一位回转归向上帝之后就再也无法忘却基督十架的门徒。
虽然总是处于挣扎的景况,却越发归属基督,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讲理,是想要把那彻底翻转生命的神学观点说清楚;他自制,是为要让奔腾的热血流向信仰的主。一生心所向往,全然是代罪的羔羊,所以当失去最重要的人生伴侣时,这位心碎的改教家仍能看见:“若不是他——这位提升卑微者、加力量给软弱人、扶助疲倦者的主——从高天向我伸手,这苦楚必会胜过我。”
本书选自加尔文的书信、讲章、著作,坦露了深刻的心灵世界,包括各样际遇中的心境、服事上的强烈呼召、与其他神学思想的交锋等,盼望对现代读者有所帮助,找到初探加尔文核心思想的路径,并且被他几经挣扎却更加坚定的信心所感,激励读者更新自我的信仰,拥有更宽广的生命!
《加尔文书信文集》作者简介
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1509-1564),法国人,宗教改革时期的灵魂人物,其神学思想对后世基督教的发展影响深远。自幼便受严格栽培,在哲学、法律、语文上颇具造诣,思虑缜密、才华洋溢。在青年时期,自述尝到信仰的真实滋味,开始以上帝为唯一的依归,这是他走向生命彻底转变的开端,衍生出后来为信仰热切辩护的行动,终身致力于建构健全的基督教教义。然而在当时的处境下,他不断被迫辗转流离、四处寻求安身立命之所,直至最后定居日内瓦,协助当地的宗教改革事务;在各方权力倾轧之间,加尔文讲道牧会、参与政务、著述,塑造合乎改革精神的社会。在他的教会里面,人人平等、没有贵族,在他的内心深处,只有上帝、没有自己。一生克己、降服基督,坚守服事岗位,与时代处境共鸣;爱妻、幼子早逝,有两个继子,享年55岁,卒于日内瓦。
加尔文与奥古斯丁和马丁·路德齐名,是教会史上最重要的神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不仅奠定了新教神学的框架,而且塑造了现代西方文化。加尔文著述甚丰,其中最重要的著作包括《基督教要义》及多卷圣经注释。
国内已出版的加尔文著作,除了《基督教要义》及其各种选本(如《敬虔生活原理》、《基督徒的生活》),还有《加尔文书信文集》、《约翰福音注释》、《罗马书注释》等书。
约翰·派博牧师曾在《至高喜乐的传承》里记念加尔文,推荐弟兄姐妹阅读。如果您希望更加认识加尔文,请读阿利斯特·麦格拉思的《加尔文传》(A Life of John Calvin)和茜亚·凡赫尔斯玛的《加尔文传》(This was John Calvin)。
《加尔文书信文集》译者简介
陈佐人,美国湾区归正福音教会义务主任牧师,西雅图大学神学系教授。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神学博士,翻译并著述多部中英文神学著作,如《宗教改革运动思潮》、《加尔文书信文集》、《加尔文与汉语神学》、《与他者对话》、《神学第一步》等,曾校阅《认识美国基要派与福音派》等书。
《加尔文书信文集》目录
前言
译者序
加尔文生平简介
Part1 行动的人生
- 第1章 不妥协的良心──《答萨多雷托书》
- 第2章 为神舍己──有关他受召回到日内瓦的一封信
- 第3章 最重要的伴侣──有关加尔文妻子去世之信函
- 第4章 步履蹒跚的牧人──《诗篇注释》序言
Part2 敬虔的视野
- 第5章 论敬虔
- 第6章 论信心
- 第7章 论教会
- 第8章 论圣餐
- 第9章 受难周
Part3 活出宽广的生命
- 第10章 论主祷文的释义
- 第11章 律法和敬虔──论敬虔生活中律法的典范作用
- 第12章 基督徒生活的黄金手册(注:此书即《基督徒的生活》)
- 第13章 跟随神的呼召──与囚犯的通信
附录一:加尔文的双城记
附录二:加尔文生平年表
《加尔文书信文集》书摘
更宽广的生命
让·加尔文(Jean Calvin),这位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与宗教改革运动的神学家,在英语世界被称为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自从他于1536 年出版《基督教要义》(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注:此书即《敬虔生活原理》)之后便极具影响力与争议性,时年仅27 岁。不过,除了在少数几个特别的圈子中备受推崇与熟习之外,加尔文多半被视为宗教极权主义者,将偏狭、做作、愚民政策与苦修主义强加在信众身上,而且还有一种根源于形而上焦虑的工作狂热。美国有些评论家,偏好将历史与文化上任何负面的现象,归咎于加尔文主义的影响,结果让加尔文主义仿若汇聚可悲偏见与妄想的渊薮,不单是社会大众会这样想,在各方学术争论中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不再将加尔文主义当作现代美国文化一切问题的起因,就能使这位神学家与其思想脱离桎梏,进入现代读者能认识也可以了解的范畴。只有当加尔文横眉怒目的游魂不再逗留人们脑海,他原本的面貌才会浮现。这个人有过人的才华与能力,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开始便举足轻重;尽管这并非出于他个人的意愿。
加尔文自幼便受到细心严格的栽培,首先是神职教育,接着是学习法律,然后是古典拉丁文、希伯来文和希腊文;他可算是早期法国文学的大师,对其发展有深远的贡献。他因《基督教要义》的出版,成为宗教改革的一位代言人。此书的一篇前言献给法国国王,其中说到《基督教要义》是一个辩护,是为了在巴黎被烧死的宗教异议分子而作。他说,这个“辩护”详细阐述及证明了他们信仰观点的纯正,而那些逼迫者才是异端;由于逼迫是法王所亲自批准,这等于在暗指国王亦在异端之列。
虽然加尔文与法国王室有交情也曾因之受惠,却向来轻蔑贵族政治;他从没有在日内瓦城内担任公职,直到去世前5 年才获得居民的身份。默默无闻且身为难民的加尔文,从意大利北部前往改教城市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时路过日内瓦,当时那里已经开始宗教改革,也已推翻主教与统治的萨伏伊(Savoy)家族,改由选举出来的议会治理,有人便力劝加尔文留下来协助巩固改教运动。因为这个缘故,他那抵制贵族政治制度的信息终于有了知音,也按着他的想法建立了非阶层式的教会制度;直至今日这仍是加尔文最有影响力的主张,无论过去或现在,加尔文的教会中没有贵族。这一点值得特别强调,因为历史上的非议常把他与权威主义联系起来,说他强行介入日内瓦的公众事务与宗教生活,但事实指出,加尔文和日内瓦当局在这些议题上的看法并无差别;当然,加尔文对教会的构想很可能有受到影响,因为他初抵日内瓦时,那里已有既定的行政法规。
就这个常被说成受到加尔文支配或欺压的城市而言,他的确影响力十足。执政当局持续征询他的建言,甚至包括像肉品市场这类行政事务;但加尔文不断与政府角力也是真的(而且失败了),例如像教会举行圣餐礼的次数这件事,在他的权责内原本不应该遇见阻力。日内瓦是一座小城,人口大约是1万人到15000 或2万人之间;规模小是加尔文崛起的有利因素。他每周讲道与授课几次,出席市议会与教牧会议;他也设立了教授人文学科的学院以及赒济穷人的机构;同时,他是当时欧洲最多产、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他与欧陆的重要人物互通声息,致力于缓和群众激情,并为法国与其他地区的更正教徒争取宽免或庇护。这些必然会提高他在日内瓦的地位。
探讨加尔文这个人有其必要,因为数世纪以来,有关他的论证几已变成历史定论。如前所言,现今对加尔文与加尔文主义的主流观点,相当程度左右了美国历史的诠释,给新英格兰殖民地加上忧郁与压抑的污名,但在清教徒时期,此地区相较于南方、英国与欧陆却是显著的自由与革新,抑郁寡欢的刻板印象大多是推测自一般认为的预定论。在此应当点出,从奥古斯丁(Augustine)至加尔文同时代的伊格那丢(Ignatius of Loyola,1491-1556)等基督教思想家均相信预定论,所以他这个观念并不如大家所想那样,在基督教世界独树一帜。
对此教义造成挑战的人主要是阿明尼乌(Jacob Arminius),他本身是荷兰的加尔文派(Calvinist)。从18世纪新英格兰神学家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的著作中可以清楚得知,美洲殖民地曾对阿明尼乌主义有热烈的抗辩;爱德华兹为他所谓的加尔文派立场,亦即预定论辩护,不过,他把它当作是哲学性的问题,而非关教义或信仰正统的议题。事实上,加尔文派的传统特色是先在内部产生争论,然后分裂,最后影响或与其他信仰传统相结合。“加尔文派”这个名称代表了一个复杂多样貌的运动,加尔文首先为此运动的先锋著述辩护,而运动的思想则总是带有其他神学家的影子。
不过,加尔文的地位似乎已成定局,因为他名列最伟大的神学家之中。他具有争议性,一如在那喧闹时代中的重要人物,例如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与托马斯· 莫尔(Thomas More);对于现代读者来说,特别是对不熟悉那个时代的人而言,这有可能会造成困扰。加尔文之所以如此特别,回顾过去的种种争论便可发现,当中有一种形而上学之美,令人赞叹。加尔文吸取了路德的个人主义,肯定每个信徒均是君王、祭司与先知,继而发展出一种以个体观察者为中心来诠释现实的观点。对加尔文而言,心思、记忆与感官等属性,构成人身上神的形象;这些属性使人惯常体验到“创造”仿佛在向我们说话,时时刻刻、集体的、个人的。人的悟性因亚当的罪而产生瑕疵,但才华依旧,且因着神的恩典,充满了神为人所造世界的美好。加尔文的世界绝非一片死寂,除却为体恤人软弱的神的旨意,没有一事已然决定。
玛丽莲·罗宾逊(Marilynne Robinson),2005年普利策文学奖得主,著有小说《家园》、《基列家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