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经学与晚明中国(2013年第一辑)

本书是《比较经学期刊》论文集,由“比较经学与宗教间对话”创新引智基地《比较经学期刊》编辑部编辑出版。“比较经学与晚明中国”专题关注晚明基督徒与儒家士人,分析了晚明基督教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除此之外,本书还有学者们基于“基督教的比较经学”这一立场,而进行的儒家-佛教/犹太-基督教经典对读与宗教对话研究。

SKU: 6368 分类:

描述

报佳音号 6368
作者 游斌 主编
ISBN 978-7-80254-636-3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3年2月
开本 32k
页数 259页;250千字

 

本书目录、论文脚注及参考文献均为中英对照,论文文末附英文摘要。例:Integration and Division: On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Catholic ZHANG Xingyao’s Thought 

and Faith during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XIAO Qinghe

《比较经学与晚明中国》(2013年第一辑)目录

前言:多面相的比较经学  游斌…………………………………………………………………i

 

专题:比较经学与晚明中国

专题引介  游斌……………………………………………………………………………………3

和天、和人与和己:晚明天主教儒士李九功的比较经学实践  游斌…………………………11

“求同”与“辨异”:明清第三代基督教徒张星曜的思想与信仰初探  肖清和……………39

论明末清初的经史学   孙宝山…………………………………………………………………85

慎独辨:以刘宗周的慎独说及其对朱熹、王阳明的批评为例  甘祥满………………………107

 

论文

探寻圣经上帝的多元起源  马克·史密斯……………………………………………………139

犹太-基督教价值观和法律资源中人的绝对价值  理查德·赫斯……………………………167

 

书评

潘彼得:《跨宗教地信仰:亚洲视角论宗教信仰》  高喆……………………………………207

赖品超:《大乘基督教神学——汉语神学的思想实验》  常宏………………………………217

 

学术动态

在经典互读中的文明对话与宗教学研究:与英国剑桥大学大卫·福特教授的访谈

大卫·福特  游斌………………………………………………………………………………231

 

宗旨与稿约………………………………………………………………………………………247

引文、注释格式及范例…………………………………………………………………………253

《比较经学与晚明中国》(2013年第一辑)选读

专题引介:比较经学与晚明中国

Introduction to the Main Theme: Comparative Scripture and Late-Ming China

    晚明常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令人着迷的时期之一,就其复杂地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专制与启蒙交织在一起而言,甚至可以将它称为“中国现代性”的起源。那么,从比较经学的角度来看这一个独特的时期,它能提供什么特别的意涵呢?

 

本期专题以“比较经学与晚明中国”为主题,就是为了具体的个案研究来展示:在多元宗教交汇的晚明中国,各异宗教的经学传统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宗教对话如何通过经学资源的借用、经典的互释互读得以展现出来?其中,两篇都是从基督教研究的角度,来看基督教如何与儒家进行对话,另两篇则从内部分析儒家经学传统在晚明的变迁,编者希望能以此给读者提供一个对晚明中国和比较经学进行多方位观察的视窗。

前两篇文章都是从比较经学的角度分析晚明基督教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分别是游斌的《和天、和人与和己:晚明天主教儒士李九功的比较经学实践》和肖清和的《“求同”与“辩异”:明清第三代基督教徒张星曜的思想与信仰初探》。它们的研究对象,都已从以往关注外来传教士,转移到中国本土基督徒的身上,体现了当前学术界的研究转向。中国基督徒处于儒学传统与基督徒身份的二元紧张之中,身份认同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生存论难题。福建基督徒李九功大体上延续了利玛窦的策略,对儒家的经典资源进行了重组、重释或挪用,并以“和”为主题来讨论基督徒的上帝观、人性观和社会观。通过对儒学经典资源的重新发掘和解释,他将基督教的意义注入到儒学经典之中。其目的在于证明:基督教信仰是对儒学经典的真正回归,基督徒其实是“真正的儒者”。而张星曜生于杭州这个晚明基督教传播的主要城市,肖清和通过对其家世及人际网络的详细研究,揭示出明清之际中国基督徒的生活处境。张星曜对于基督教与中国本土文化之间的微妙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在运用中国传统思想资源来阐释基督教信仰时采用了比利玛窦更为灵活、实用的策略,他认可佛教的“神不灭”论,以道教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名之曰道”来解释基督教的造物主,用宋明理学的宇宙生成论来解释基督教的上帝创造论,反映了基督教更密切地进入到与中国各种本土文化的互动之中。张星曜得出结论:“天教(即基督教)即儒教也”、“惟天教与吾儒教之理合”,甚至称自己才是儒家的正统。李九功、张星曜等晚明士人基督徒在基督教与儒家之间的比较经学实践,既说明儒家经典所蕴含的巨大诠释空间,也揭示出在一个多元宗教的处境之下,经典的解释权应该平等地向所有解释者开放,谁也不占有终极的话语权。

专题中的后两篇文章:孙宝山的《论明末清初的经史学》探讨了明末清初经史学的兴起,对于明清之际的经学转向,尤其是它的“实学”转向,进行了分析。它强调从中国学术界的内部动力来考察明清之际经史学的兴起,并概括出它补救科举弊端、纠正理学流弊、经世指向鲜明、经史结合密切的基本特点。甘祥满的《慎独辨:以刘宗周的慎独说及其对朱熹、王阳明的批评为例》则以晚明刘宗周为中心,围绕着他与朱熹、王阳明对于“慎独”概念的阐发之间的差异,来讨论应如何恰当地理解儒家经典中的核心概念。在《大学》、《中庸》二书中,“慎独”既是理念,又是工夫。刘宗周指出应综合《大学》与《中庸》来理解“慎独”之意,从“心”与“性”相统一的方面来理解它,并以此为出发点对朱熹、王阳明的理解均做出批判。刘宗周作为晚明最后一位大儒,深入到儒学经典中来考察并演绎“慎独”之义,反映了晚明危机中的儒学试图回归本源,以寻“千古圣贤之学宗旨”的深层脉动。

中央民族大学  游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