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三部曲2:皮尔兰德拉星

剑桥大学语文学家兰塞姆博士被宇宙之父马莱蒂召唤到天堂般的皮尔兰德拉星(即金星),那是一片像伊甸园那样美丽的乐土。
在那里,他骇然发现旧敌韦斯顿又出现了,并再次将他置于极度危险的处境。
兰塞姆发现韦斯顿的身体被邪恶力量所控制,在生死攸关之际,为了拯救纯洁的皮尔兰德拉,兰塞姆再次卷入了太阳系内的正邪之战。

描述

报佳音号 2900
外文书名 Perelandra (Space Trilogy, Book 2)
作者 [英]C.S.刘易斯 (C.S.Lewis)
译者 祝平
ISBN 9787544714747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1.1
开本 16K
页数 302

《空间三部曲2:皮尔兰德拉星》内容简介

《空间三部曲2:皮尔兰德拉星》为奇幻文学之父、《纳尼亚传奇》作者C.S.刘易斯的经典巨作。

剑桥大学语文学家兰塞姆博士被宇宙之父马莱蒂召唤到天堂般的皮尔兰德拉星(即金星),那是一片像伊甸园那样美丽的乐土。在那里,他骇然发现旧敌韦斯顿又出现了,并再次将他置于极度危险的处境。兰塞姆发现韦斯顿的身体被邪恶力量所控制,在生死攸关之际,为了拯救纯洁的皮尔兰德拉,兰塞姆再次卷入了太阳系内的正邪之战。

《空间三部曲2:皮尔兰德拉星》是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融入了奇幻、宗教、寓言等诸多元素,穿插着基督教圣经故事和亚瑟王传奇的隐秘主题,配以作者C.S.刘易斯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和充满诗意的有力笔触,给人一种梦幻般的真实感受,展现出一幅英雄史诗般瑰丽的画卷。被誉为史上最佳奇幻三部曲之一。

《空间三部曲2:皮尔兰德拉星》作者简介

C.S.刘易斯(Clive Staples Lewis,又译“C.S.路易斯”、“鲁益师”等等,1898—1963),是英国20世纪著名的文学家,学者,杰出的批评家。他毕生研究文学、哲学、神学,尤其对中古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造诣尤深,堪称英国文学研究的巨擘。他一直任教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这两所英国著名的高等学府,被当代誉为“伟大的牛津人”,也是二十世纪具领导地位的作家兼思想家。他是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喜爱的作家。他一生的著作包括了诗集、小说、童话、文学批评,以及阐明基督教精义的作品,不下五十多本。有名的代表作当首推七部描写“纳尼亚王国”的系列童话。这些作品在他于1963年逝世后,仍持续再版发行,盛况至今不衰。

他既著有《返璞归真》、《四种爱》(另有“注疏本”)、《魔鬼家书》、《痛苦的奥秘》等神学作品,也有《裸颜》、《纳尼亚传奇》七部曲(或译“纳尼亚王国神奇历险记”;大字护眼版)、《空间》三部曲(《沉寂的星球》、《皮尔兰德拉星》和《黑暗之劫》)等文学著作,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除了以上所说的书籍之外,C.S.路易斯的著作还有《惊悦》(又译《惊喜之旅》)、《天路回程》(又译《天路归程》)、《卿卿如晤》、《给孩子们的信》、《聆听智者》、《人之废》、《切今之事》、《文艺评论的实验》、《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研究》和《荣耀之重》等书。

如果希望更多认识C.S.路易斯,请读麦格拉思的《C.S.路易斯:天赋奇才,勉为先知》,或艾伦·雅各布斯的《纳尼亚人:C.S.路易斯的生活与想象》。如果希望更深认识C.S.路易斯创造的纳尼亚世界,我们推荐《通往阿斯兰的国度:C.S.路易斯<纳尼亚传奇>导读》,这不只是一本《纳尼亚传奇》的亲子共读指引,更能帮助读者看到纳尼亚所指向的那个更美的家乡。

《空间三部曲2:皮尔兰德拉星》书评

“如果他愿意”

“人对着玻璃看,

也许只看到自己的眼睛;

但如果他愿意将其看穿,

他就能看到天堂。”

——乔治·赫伯特

下班回家后,我喜欢在客厅的大玻璃窗前趴一会儿,看暮色的天、温柔的云和远山窝窝处闪烁抖动的灯火。天色暗下来后,外面的景致开始模糊,玻璃上浮现出我自己的脸和身后家具的轮廓。这种时候我会找来一张长方形的纸,贴在后脑勺上人为地制造出一小片黑暗,为了把远方逐渐沉入夜色的光和景物看得更清楚。黑暗贴在玻璃上,我的眼睛的映像就消失了。山脚下如水面浮火般的灯影久久荡漾在空气里。那多半是我在一天中最心静的时刻。

很多时候我害怕黑暗,害怕孤寂,害怕环绕周遭的鼎沸人声突然消失——它们自身确实是些明暗不等的反光物。然而总有那么一些时刻我需要某种黑暗,好让大部分的小光消失,也让倒映在玻璃上的我的眼睛消失,以便我终于越过这一切看到更远处的景象……

在这个世界里,对天堂的观照往往呈现为眯起眼睛的形态,因为它是不强夺的柔光。它不愿惊动你,像这个世界的许多事物要靠形体和音量来赢得一席之地。你得摒息凝神,得在黑暗里静立不动。而它就突然显现,像浮在水面不定的灯火。那一刻你再度感受到与世界的真实距离和联结——与自己的,与他人的,与祂的。奇异的是你突然意识到祂本来就在你心里,此刻借着黑暗,一句话开始柔声诉说,像空气里本来就不绝如缕的音乐、语声和意志。有时你听了很久也不明白,而你忍不住眯起双眼。

“如果他愿意。”很多时候我不愿意,我的心是多么混乱啊。我仰仗周围的喧嚣、陪伴的人 ,紧紧抓着生怕一不小心就落入阒静无声处。我到处望见都是我的眼睛……终于疲惫,“憎恶在一切中都只能看到自己。”

因此有时它也会在一刹那间现出真面目,不是柔光,而是大光(柔和时极柔和,强烈时让人目盲)——你感受自己要被夺去所有,就像遭遇暴力一般。

读完《空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我感慨自己的眼界狭小,用C的话说,就是用鸡毛蒜皮去求问开天辟地者。然而祂多神奇啊……祂可大可小,可柔可烈。如果不是《圣经》告诉我祂甚至颁布法律保护抱窝的母鸟、他为新郎新娘把水变酒——我怎能得知?其实最小的事物里都含着无限荣耀,凝视一朵花、用显微镜查看一个细胞都能让人惊悉这一点。

而在这个世界里,当我还处在时间的这一段潮流中,我只能勉强感受微光。因为我是小的,断裂的,破碎的,生于宇宙史中黑暗的篇章。我只能一次次地眯起双眼,趋近玻璃,有时候不得不借助一小片黑暗——然而我能瞥见天堂。它永是我脚前灯、路上光,直到我与万物一同汇入我主我父的终局。

这一切的观照常常得益于文学,得益于刘易斯这类喜欢眯起眼睛凝视天堂的幻想者。小时候我以为美丽的故事必定是假的,或者说——假的才美丽。刘易斯、切斯特顿、托尔金们却笃定地摇头说:不,事实恰好相反,我们不过拥有微光,可我们拥有微光。一切取决于“只要他愿意”,也取决于那位愿意我们所愿意、住在小虫儿里的开天辟地者。

(转自阿不壳姐妹所写的书评《“如果他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