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实践与身份辨识: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的中文著述 1583-1949

本书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是那些精通中国经典尤其是儒家经典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在皈信基督教,接触《圣经》后,如何重新阅读和解释中国典籍与基督教《圣经》,以及这两者之间如何创造性地互动、相互融洽地整合的解释学课题。二是这些身处传统中国社会文化和宗教氛围中的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在经受内在心理冲突和外在社会压力时,尤其是当其中一方宣称拥有独一真理、两者之间更趋于紧张的冲突时,如何来确定自己身份的问题。

SKU: 6934 分类:

描述

报佳音号 6934
作者 李炽昌 主编
第二作者 李天纲、孙尚扬副主编
ISBN 978-7-5325-4069-3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05年12月
开本 32k
页数 325页;273千字

《文本实践与身份辨识》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是那些精通中国经典尤其是儒家经典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在皈信基督教,接触《圣经》后,如何重新阅读和解释中国典籍与基督教《圣经》,以及这两者之间如何创造性地互动、相互融洽地整合的解释学课题。二是这些身处传统中国社会文化和宗教氛围中的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在经受内在心理冲突和外在社会压力时,尤其是当其中一方宣称拥有独一真理时,两者之间更趋于紧张的冲突时,如何来确定自己身份的问题。

对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入、流播和发展,以往的研究主要是考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及其所撰写的著作,这一研究进路反映了两个倾向:一是重视基督教在中国的历史研究,二是习惯使用西方人的宗教文化观念看待中国处境下的基督教,这必然产生了许多问题。除此之外,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基督教研究中引入“中西文化相互影响交流”的定位模式的重要性,但也通常只是认为这种交流更多的是一种外在的物质或哲学思想上的互换。本书的研究者对这些既有观念提出挑战,展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即从中国基督徒自身的文本入手,看待基督教遭遇中国本土的传统宗教与文化之后面临的整合和挑战。

本书属于“基督教与中国研究书系”,同属此丛书的还有《革命之火的洗礼:美国社会福音和中国基督教青年会 1919-1937》、《圣号论衡:晚清<万国公报>基督教“圣号论争”文献汇编》和吴雷川的《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等书。

《文本实践与身份辨识》目录

序言(李炽昌)

  • 跨文化想象:耶稣会士与中国(许理和 Erik Zürcher)
  • 跨文本阅读策略:明末清初中国基督徒著作研究(李炽昌)
  • 明末清初基督教文献中的“是”——例证与分析(王晓朝)
  • 从韩霖《铎书》试探明末天主教在山西的发展(黄一农)
  • 反思与建构:儒者基督徒韩霖融会中西的伦理思想(孙尚扬)
  • 《铎书》书史:明代版本、各地收藏与现代重刊(李凌翰)
  • 严谟的困惑:18世纪儒家天主教徒的认同危机(李天纲)
  • 从儒家经典到天主教教义——解析严谟《帝天考》如何为“上帝”正名 (褚良才、杨柳)
  • 李天经及其《崇祯历书历引》(冯锦荣)
  • 儒家经典的天学诠释——张赓及其《天学证符》(张晓林)
  • 《辟略说条驳》的言说风格与身份意识(何俊)
  • 既依天为归向,莫我知兮又何疑——马相伯的活力之源(古伟瀛)
  • 王治心的本色基督教——一个本土处境的宗教身份表达(何庆昌)
  • 解读韦卓民博士之《让基督教会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吴梓明)
  • 中国现代的基督徒是如何读《圣经》的?——以吴雷川与赵紫宸处理《圣经》的原则与方法为例(梁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