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盐(第一卷,新版)

《光与盐》(第一卷)记载了晏阳初、林巧稚、梅贻琦等十位杰出的基督徒,他们在近代中国的教育、医疗、媒体、外交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皆因其事业上的卓越成就而在中国的历史中留名,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个人痛苦经历和坚定的信仰经历。他们带着一颗服事的心,以卓越的职业技能,顺服上帝的呼召,为中国社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SKU: 6671 分类:

描述

报佳音号 6671
外文书名 Salt and Light, Volume 1: Lives of Faith That Shaped Modern China
品牌 ZDL
作者 [美]李可柔博士、毕乐思 编
译者 单传航、王文宗、刘红
ISBN 978-7-5126-3209-7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4年12月
开本 16K
页数 259页;200千字

《光与盐》(第一卷)主题经文

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马太福音5:13-16)

《光与盐》(第一卷)推荐辞

这本书所讲述的十个人物,是当今的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人物;

这些人物后面的历史,是当今的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历史。

这些人物为之献身的事业,是当今的中国人应该继续进行的事业;

这些事业后面的精神,是当今的中国人应该从中吸取营养的精神。

——何光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基督教经典译丛”主编

《光与盐》(第一卷)的特色

1、近代(1850至1950年)十位基督徒名人的人生与信仰经历,为现代基督徒做出了榜样;

2、虽分布在不同的领域,却都在为下层民众的福利、生活改善和内在素质提高而努力;

3、向你展现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4、配有19幅照片。

《光与盐》(第一卷)内容简介

留学潮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容闳的倡议!

迫使美国退回部分庚子赔款要归功于中国的宣教士!

早在1928年晏阳初就立志乡村改造计划!

……

本书记载了1850至1950年间中国十位杰出的基督徒,他们有的是教育、医疗、媒体、外交领域中的先驱,有的是妇女运动、民事机构和社会工作的领导者。他们皆因其事业上的卓越成就而在中国的历史中留名,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个人痛苦经历和坚定的信仰经历。他们带着一颗服事的心,以卓越的职业技能,顺服上帝的呼召,为中国社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活出了耶稣基督在“登山宝训”中的标准:成为“光”与“盐”。作为“光”,他们为那些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了真理和希望;作为“盐”,他们在经济混乱和政治腐败的社会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保持了高尚的道德标准。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向我们展现的,那些早期社会改革家们提出的“光与盐”计划——属灵的复兴、道德的改革、民事机构的发展和慈善事业,对于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来说,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属于“光与盐”系列丛书,同属此丛书的还有《光与盐》(第二卷)、《穿越荣耀之门》、《巴西丛林笔记》、《梯田上的咖啡》与《和平之子》等书。

《光与盐》(第一卷)编者简介

李可柔博士(Carol Lee Hamrin),乔治梅森大学的研究教授和世华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这两个机构都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她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得中文和比较世界史博士,之后任美国国务院研究专家二十五年。2003年,李博士因其杰出的公务活动获得公共正义中心的“领导奖”。她在华盛顿地区的几所学院教授研究生课程,并有若干书籍和文章面世。她的著作包括《上帝和凯撒在中国:政教张力的政策含义》、《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决策过程》和《中国与未来的挑战》等书。

毕乐思(Stacey Bieler),《“爱国者”还是“卖国者”?——中国留美学生史》的作者。在本书中,她撰写了关于容闳、梅贻琦、晏阳初以及徐氏家族的数篇文章。毕女士1994年获得密歇根州立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作为独立学者,她与人合著了《中国就在你门前》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和福音》两本书。她在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国际节目社区志愿者董事会担任董事。

除本书外,两人还共同编写了《光与盐》(第二卷),介绍了教育家马相伯、曾宝荪和学者刘廷芳、吴经雄等影响中国现当代史的基督徒和教会领袖。

《光与盐》(第一卷)目录

绪论

  • 容闳:心系中华
  • 唐国安:“清华”第一任校长
  • 石美玉:中国医学界最早留学美国的女医生
  • 范子美:传统与现代之间
  • 丁淑静:中国“新女性”的开路者
  • 梅贻琦:战争年代的大学校长
  • 林巧稚:用双手托起千万人的希望
  • 韦卓民:跨越中西文化的桥梁
  • 吴贻芳: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
  • 晏阳初:立志乡村建设的改革家

本书人物大事年表

注释

作者简介

封面及正文图片资料来源

《光与盐》(第一卷)书摘

1941年,日军占领了北京协和医学院,门诊被关闭,病人被迫出院,学院停课。林大夫选择留在北平,和需要她的亲人们在一起。她在东堂子胡同10 号挂上了妇产门诊的牌子,这是她第一次有机会接触到北京城区的下层妇女,走进了普通百姓的家庭生活。有时候,她甚至要骑着驴到偏远的农村出诊。

作为妇产科医生,林大夫对妇女的身体和生理有深入的研究。她懂得生儿育女是女人固有的生理机能,而不是导致疾病的原因。可是,她在每天的工作中看到这么多妇女患妇科疾病,因此感到震惊:反复发作的妇科炎症,久治不愈的性病,各种病变……这些病痛一点一点地蚕食着妇女的健康,摧毁了她们的尊严和幸福。

她们很多人患上这样的疾病是因为贫穷、过于频繁的生育和缺乏起码的卫生常识。当时的女性在生活中没有任何权利,就连生孩子这样直接与她们相关的事也由男人和家里的老人决定,她们不过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患病后她们常常拖上很长时间才去就医,而且从来没有去过大医院,更不用说像协和这样有名的医院。

但是现在,协和的林大夫成了她们的街坊,她不仅说话和气,医术高明,而且挂号费还比别的地方便宜。林大夫总是想着办法为她们省钱,可以用药就决不打针。她常常一边检查,一边耐心和蔼地教她们如何自我预防、 自我护理。这些妇女从来没有得到过这样的关心和体贴,就连自己的母亲也从没这样关照过她们。

和妇科一样,产科的工作也很辛苦,但又多了一份迎接新生命的喜悦。每个产妇的分娩过程都不一样,产科的工作也因此难以预测。有的产妇还没进产房,孩子已经生了;有的产妇则要经历长时间的分娩,吃尽苦头。每当用双手托住新生的婴儿,听到那第一声啼哭,她的内心就会充满敬畏和感恩。

虽是单身,林大夫却能够以母亲般的心肠对待向她求助的女人。她在诊断治疗、开处方和下医嘱中,不仅使用自己全部的经验和智慧,而且满怀怜悯和同情。日久天长,林大夫对病人的抚慰和照料缩短了她们之间的距离。出于感激,病人们纷纷向自己的亲朋好友讲述林大夫的事迹,“活菩萨”的美名就这样传扬开

来,林大夫成了京城家喻户晓的人物。

一天黄昏,林大夫正准备关诊所的门,突然听到大门外急促的敲门声。门外站着个浑身湿透的汉子,他说他从永定门外赶来,“家里的”快不行了。原来他的妻子生孩子难产,两天一夜还生不下来,请的接生婆没有办法,悄悄走了。后来听人说起林大夫,就找到了这里。

林大夫详细地询问了产妇的情况,喝了一杯咖啡,拎起出诊包出了门。由于分娩过程通常要持续一整夜,咖啡可以让她有足够的体力坚持下来。赶到永定门外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产妇躺在光秃秃的炕上,汗湿的头发沾在脸上,不时发出长长的呻吟。林大夫迅速为产妇做了检查:胎儿横位,宫口已经全开,胎心音有

些微弱。经过长时间的挣扎,产妇已筋疲力尽。

现在,林大夫眼中只有这个陷入痛苦中的难产的女人。她让产妇的家人烧了热水,自己为产妇洗脸,擦洗干净下身,在炕上铺了一条干净的旧被单。然后,她一条腿抵住炕沿,一条腿跪在炕上,轻缓而有力地正着胎位,嘴里不停地安慰着产妇。她一次次细致地引导,一次次地听胎心音的跳动。阵痛间隙,她喂产妇

喝了大半碗棒子面粥,帮助产妇恢复一些力气。渐渐地,胎儿的头进入了产道。林大夫用产钳接出了婴儿。她倒提着脸色发紫的婴儿轻轻地拍打,婴儿哭出了声,林大夫也深深地喘了一口气:“是个儿子,祝贺你们。”一声雄鸡啼鸣,天亮了。

林大夫环顾了一下这个一贫如洗的家,打开自己的出诊包,从里面拿出几张钞票放在炕头,对汉子说:“她太辛苦了。等她缓过来,你给她做点吃的补一补。”婴儿大声啼哭着,哭声嘹亮而急促。“一个健康的婴儿。” 林大夫告别这户人家时欣慰地想。这时候,她才感到上衣已经被汗浸透了,凉凉地贴在后背,两腿也酸软得迈不开脚步。

林大夫不仅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也严格地要求学生。有一次,她让学生写一份产程观察报告。林大夫一份份看过后,只在一个学生的报告上批了“好”,其余的全部退回重写。学生们更认真地观察,更仔细地记录,结果林大夫还是不满意。于是,他们找来那份上面写着“好”的报告,对照之下才发现这份报告只

比他们的多写了一句话:“产妇的前额上冒出豆大的汗珠。”“不要以为这句话无关紧要。”林大夫严肃地说,“只有注意到这些细节,才会懂得怎样去观察产妇,才能看到在正常的产程中,常常会发生种种预料不到的变化。”她这样严格地要求学生,是想让他们记住:守护生命先要敬畏生命,这是一件容不得半点粗疏的事情。

在60年的医务生涯中,林大夫除了做研究,带学生,还亲自为成千上万的孩子接生。很多父母以“ 林”字给孩子命名,例如“念林”、“爱林”、“敬林”、“仰林”,他们以这种淳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等候产妇分娩时或者工作之余,她喜欢做点儿针线活儿。她买来好多细白棉布,裁剪成小小的开襟衣衫,然后一针一线缝成圆领婴儿内衣,最后绣上彩色花朵。她把这些婴儿服送给三等病房的新妈妈们。在孩子的出生证上有林大夫的英文签名: LinQiaozhi’s Baby(林巧稚的孩子)。这充满人性温暖的签名深深地打动了女作家冰心的心,冰心的三个孩子都是林大夫接生的,她们每次见面总要谈谈“我们的孩子”。冰心写到:“她用敏捷的双手接下了成千上万的孩童。她不仅把孩子带到世界上,还教父母如何用有限的食品喂养孩子。她为中华民族养育了无数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