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的拥抱:重寻两千年灵修传统与实践

关于如何在今天的世界中活出初期信徒的灵性,作者从现在追溯到远古,深入探讨圣经对灵修的教导,灵修在传统神学上的发展,灵性与文化的互动等相关主题;帮助读者回归根源,建立起灵性的基础,在个人及社会生活中回应神圣的拥抱,让生命洋溢热情和喜乐。

SKU: 6430 分类:

描述

报佳音号 6430
外文书名 The Divine Embrace: Recovering the Passionate Spiritual Life
作者 [美]罗伯特·韦柏(Robert E. Webber)
译者 谭晴
ISBN 978-7-5527-0171-5
出版社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3年12月
开本 32k
页数 364页;220千字

《神圣的拥抱》的特点

1、大陆首本关于灵修神学的书,一本探讨灵性的精彩杰作;

2、细致而生动地梳理了基督教灵修从主后30年至今近2000年的发展故事,并着眼于从过去汲取智慧,将丰富的洞见运用于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帮助读者投身于上帝的怀抱,以全新的生命活在与上帝的神圣联合中;

3、每章末尾有反思和对话摘要,能激发读者的属灵生命,也可用作小组讨论的指引。

《神圣的拥抱》推荐语

  一如既往,韦柏认为基要主义和福音信仰的崇拜和灵修更新的出路,乃是重返东方教父之道成肉身神学及大公教会之圣礼传统。……他强调神在人成圣上的客观性及主动性乃人努力操练之基础,这点实在是现今灵修神学一个关键性的课题。本书很有启发性及参考价值。 

                  ——廖炳堂博士(建道神学院神学系副教授,专研灵修神学)

 

    韦柏此书让他跻身于魏乐德、傅士德及毕德生的行列, 成为最重要的灵命塑造思想家之一。……我经常追看他的作品,而这本是最好的一本。

                       ——麦拉伦博士(Dr. Brian McLaren,《大变革》作者)

《神圣的拥抱》读者对象

1、普通基督徒,帮助其追寻信仰的根源;

2、牧师、神学院老师及学生,可作为灵修神学的教科书和重要参考资料。

《神圣的拥抱》作者简介

  韦柏 (Robert E. Webber)是美国著名的灵修作家,曾任美国北方神学院(Northern Seminary)教牧学教授及崇拜研究学院(Institute for Worship Studies)院长,著书超过30本。

《神圣的拥抱》目录

致谢………………………………………………………………1

第一章 引言 晚餐席上谈灵性…………………………………1

 

第一部分 危机:灵修如何脱离神圣的拥抱

第二章 一个历史视角(一)(主后30-1500年)

挽救灵修免受二元论和神秘主义之害………27

第三章 一个历史视角(二)(1500-1900年)

挽救灵修免受理智主义和经验主义之害……61

第四章 现代的错置(1900-2000年)

挽救灵修脱离律法主义和浪漫主义之害……91

第五章  后现代的耸动(2000年以后)

挽救灵修免受新纪元哲学和东方宗教之害…121

 

第二部分 挑战:让灵修回到神圣的拥抱中

第六章 神的故事

他在残酷的十字架上伸出爱的臂膀…………151

第七章 我的故事 

    靠近他拯救的怀抱……………………………177 

第八章 他的生命在我里面 

    在爱中伸出我们的双手………………………209 

第九章 我的生命在他里面 

    恒久专一的顺服………………………………251 

第十章 生命的契合 

    重寻与神密契的生命…………………………279 

 

后记……………308

附注…………311

参考书目………………………………347

《神圣的拥抱》选读

第五章 后现代的耸动(2000年以后)

挽救灵修免受新纪元哲学和东方宗教之害

西方社会世俗化削弱基督教叙事

  我把世俗主义定义为“离开历史性基督教的感触且走向新的生活状况”。这个定义包含三方面。第一,“历史性的感触”(historic sensibilities )指西方文化赖以为基的基督教故事。第二,“新的生活状况”指的是在20世纪中叶变得突出的新世俗故事。第三,“离开”意指削弱历史性基督教世界观,为世俗化的生活状况横扫西方社会铺路的过程。

  为了明白我们新的文化处境,我要简单总结:(1)历史性基督教的灵修;(2)这个历史性基督教灵修崩溃的过程;(3)西方特别是北美世俗主义的兴起。

 

历史性基督教的灵修

  我们已经看过,历史性基督教的灵修定位于神的故事。为配合本章主旨,让我们简单温习一下:这故事的关键词是联合。神创造万物,为要让万物与他联合。可惜他们叛逆神,拒绝与他联合或按他的心意发展文化。所以神借着道成肉身参与人类的历史,特别是为了拯救人类,使万物恢复与他的联合。神的工作的高峰,是耶稣基督借着他的道成肉身、受死、复活,成就神与人的复和。

  灵修是我们借着圣灵的能力,得以与耶稣基督联合,从而与神联合。对基督徒来说,与神联合的象征是洗礼。因着与神联合,我们得着属灵生命,这是向罪死并复活,借着圣灵活在基督里的新生命。要在这种联合中得着滋养,就要默观神的奥秘,并且遵行神的心意,从而在神的生命中参与。因此,属灵生命是蒙召效法基督,成为完整的人;他既与神联合,就向我们显出人与神联合的应有样式。这个故事,确实塑造了西方社会,产生了大量艺术、文学、哲学作品和公共价值。然而,这个故事和它所产生的灵修,在世俗化的过程中被侵蚀。怎会如此呢?有哪些趋势削弱了基督教故事?要回答这问题,我们得探讨“离开”这题目。

  

离开

  离开历史性基督教的感触,是学者在思想史(intellectual history )这科目上探究过的一个极复杂题目。最先引导我认识这科目,并使我察觉到基督教现实观和灵性观受侵蚀的,是薜华(Francis Schaeffer )。

  薜华的录像带系列和著作《前车可鉴——西方思想文化的兴衰》(How Should We Then Live?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Western Thought and Culture ),陈述西方社会如何逐渐放弃以基督教故事为基础,转移至世俗化的世界观。薜华的著作出版后,许多学者受他的影响,纷纷著书探讨基督教故事在西方的没落。在这本书,我只能勾勒出这场转变的梗概,最多作个引介而已。要解释世俗化的世界观的兴起,可探讨1700至1950年间人类在宇宙论、科学、认识论、心理学等方面思潮的改变。在这250年,西方社会从以神为中心的故事,转移至以人为中心的故事,占据焦点的是人类,不是神。

  首先,宇宙论的革命带来一种看世界的新方法。历史性基督教认为世界是神从无造有而成的,它的运行有赖于神的护理。科学家发现了万有引力及许多其他定律,带来了对世界新的理解,由此而产生了后来所称的“牛顿世界机械”。虽然科学乃诞生自基督教故事,神在这故事中的位置却被侵蚀。世界不再需要由神来护持,它护持自己,依照宇宙定律运行。持这观点的一个好例子是自然神论者,他们相信神,但认为他像个钟表匠,造了世界后,就让它照着自己的构造运行。

  然后,一个没有神的新世界观,从达尔文的进化论中诞生了。进化论对人类起源提出了新的主张。假若神没有创造世界,它从何而来呢?随机进化是宇宙起源的新解释,但它对作为人的意义带来了新的问题。如果人类不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作为人的意义是什么呢?

  20世纪上半叶,心理学研究,特别是荣格(Carl Jung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以及后来的弗洛姆(Eric Fromm )、罗杰斯(Carl Rogers )、罗洛·梅(Rollo May )等人的研究,发现了人格的新意义。人格意义有了新的中心,从照着神的形象创造,转移至自己。世俗心理学提倡自我实现。寻觅自我成了“医治和得救的途径”。荣格的一名杰出学生雅各布比(J. Jacobi )指出,心理治疗“有医治能力……它有方法带人通往‘救恩’,得到知识和自我人格的实现,这一直是灵性奋斗的目标”。假如没有神,人还能指望什么别的呢?自我就是终极。可以说,自我就是神。

  没有神的世界、物种不断进化的理论、自我崇拜——这三个转变带来认识论的问题:我们如何认识事物?有真理这回事吗?人拒绝从神而来的启示,主张根据理性、经验和科学来寻找真理。这几个学科构成了探求真理的实验方法(根据观察来获得知识)。由于神和超自然没法观察,又因为解释宇宙和生命不再需要神,所以不能有神。世俗主义,或没有神的生命,就由此而诞生。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了一场所谓“上帝已死”学说的运动,得到哲学家、神学家和许多公共领域的思想家的认真关注。“神死”学说受到认真看待,引起广泛注意,甚至成为《时代》(Time )杂志的封面故事。

  薜华明白到,一个没有神的世界会造成多么强大的冲击。他宣告:“如果神死了,人也死了。”说得对。西方社会出现了一种新的生活状况,福音派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首先发现这状况。基本信条从“我信神,全能的父,创造天地的主”,变成“我信自己,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我自己命运的主宰”。不幸的是,脱离神、强调自我,扼杀了心灵,造成社会的破裂。

  

新的生活状况

  世俗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和文化革命中,完全展现出它的庞大力量。在此期间,“西方文明突然被卷入狂暴的乱流,在动荡的局面中,产生了一些陌生的新人物——抗衡文化者、反英雄、权威的敌人、专心致志的自由思想家、激情的自由恋人、全情投入的寻索者”。向神效忠变成向自己效忠,造成了“都巿的骚乱和校园的怒火,随着反越战的抗议声音和抗衡文化的叛逆浪潮一起涌现,导致女性主义、环境主义、黑色力量运动的兴起,并造成暴力罪行和家庭破碎案件急遽增加”。它造成基督教建制和价值观的崩溃。它引发基督教稳定的建制和价值观的解体,造成反基督教的连绵不绝抗议。教会遭受攻击,性道德观念出现急遽变化,离婚改变了婚姻的面貌,法律价值开始瓦解,教育系统变得虚弱,基督教价值被相对主义的伦理价值取代。

  这种世俗化的生活状况,渗透我们的文化。无论对媒体、政治领域、教育、体育、娱乐,还是对美国历史的诠释,人们都要竭力把神逐出公共生活的范围。世俗主义者希望达至一个状态,使人可以拒绝向更高力量或显明的权威问责。在世俗社会,人类是最终的权威,凌驾于生命之上(例如堕胎),凌驾于婚姻之上(例如同性婚姻),甚至凌驾于死亡之上(例如安乐死)。生活的目标,只是以个人和集体自我为参照点;要定夺什么是真正的共同利益,最终是以个人和集体自我为依归。

  正是在这样抗拒神的世俗主义脉络下,一种新的灵修以惊人速度在北美各地扩散。

   

新灵修的兴起

  如上段所述,在世俗主义的荆棘地上,一个新的故事诞生了,神的故事反而被挤住了。我所指的新故事,不是恢复基督教的世界观或伦理,而是结合了新纪元思想、东方宗教和自我心理学。这个故事向一个基本上世俗化的世界陈述了一种新的灵修。这个新的故事满足于强烈个人化的表达,就是在世俗的世界与世俗主义者并肩生活,而且通常赞同世俗化的思想,拥抱相对主义的伦理价值。这个新的故事和它带来的新灵性遍布我们的文化,对基督教故事和它的灵性构成重大挑战。

  举个例子说,我最近走过一家大型书籍连锁店的灵性专区,看看大众读者有何选择。灵性类书籍排满了一整排书柜,基督教灵修只占最小的柜子,当中包括各种《圣经》译本、傅士德和魏乐德的几部长销书,以及寥寥可数的几种祷告书,例如《公祷书》。一柜接一柜的灵性书籍,绝大多数是新纪元灵修书,以及关于伊斯兰教、印度教、儒教、道教、神道教、古代宗教如埃及、玛雅(Mayan )、阿兹特克(Aztec )、美洲土著、新异教(Neo-Pagan ),以及奎师那(Krishna )、通灵术(Spiritism )、巫术信仰(Wicca )等新近的宗教。所有这些书都许诺使人心思平静、心灵安宁,得着神秘的超然经验。有几本书甚至指出体验灵魂出窍的方法。

  一个世俗化的世界,竟有这么多的灵性书,世俗与灵性并置成一幅有趣的景象。我们这世界彻底地主张世俗,却又彻底地主张属灵。极具名望的社会学家伯格(Peter Berger )对世俗主义有详细撰述,他注意到我们的文化再一次中了魔咒。他写道:“说我们生活在世俗化世界,这个假设是错的。除了少数例外,当今世界……像过去一样狂烈地追求宗教,在某些方面更是比从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世俗主义把焦点外移,移向理性、科学、进步,要使世界更美好。世俗主义者抗拒神,否定神是创造者,他成为受造之物,以重新创造世界。他们抗拒神为世界定下的心意,决定重新启动这世界,透过理性和科学把世界带向完美。但这套叙事已随着20世纪的世界战争,随着遍满全球的贫困、疾病、暴力而崩溃。

  世俗梦想的破碎,导致一种内向的发展。新灵修进路抗拒那位呼召我们照他心意而活的神,转而寻找自己里面的神,好像神和自我是同一位。这种内向的发展,有人形容为属灵革命。鲁夫(Wade Clark Roof )在《属灵巿场》(Spiritual Marketplace )一书描述这现象,“要检视宗教领域本身如何被转化,以及在这一代人中间出现的趋势如何改变我们对宗教和灵性的最基本概念”。

  鲁夫谈及新灵性兴起而带来宗教和灵性的转变,言之成理。所以我们接下来会简略察看这新的故事,探究它对基督教故事和灵修实践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