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约(感动和激励6亿人的生死爱恋)

一对相爱深深、新婚燕尔的夫妻吉姆和克瑞基特,在感恩节前夜驱车回家与父母共度感恩节的途中,突遭车祸,生命危在旦夕。吉姆放弃自己治疗的机会而先救治妻子克瑞基特,终将妻子从死亡线挽回,然而清醒后的妻子却记忆丧失,再也记不得自己的丈夫;因颅脑神经损伤,康复后的克瑞基特不仅不认识丈夫,而且性情大变,原本温柔贤淑的她竟变得任性暴躁,阴晴不定,喜怒无常,对丈夫只有怨气没有爱意。深爱妻子的吉姆,因着在上帝和众人面前的神圣誓约,始终没有放弃,日复一日不离不弃地陪伴护理在妻子的身边,虽然妻子最终也没能想起丈夫是谁,但吉姆最终重新赢得了妻子的爱情。

SKU: 6330 分类: , ,

描述

报佳音号 6330
外文书名 The Vow
作者 [美]吉姆·卡朋特、克瑞基特·卡朋特、达纳·威尔克森
译者 喻书琴
ISBN 978-7-5104-4166-0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3年4月
开本 16K
页数 176页;130千字

《盟约》推荐辞

不管谁劝我离婚,我都只有一个回答:“不,绝不可能。”对我们双方而言,这不只是一个选择那么简单。我不在乎克瑞基特是否还记得我,也不在乎是否需要倾家荡产来照顾她,更不在乎我们最终会在一起还是分手,唯一要紧的是,我不能撇下我最爱的妻子,独自逍遥此生;我曾在上帝面前立下誓约,要在她最艰难和最需要的时候保护她。

我不是英雄,我和其他人一样,有过软弱,犯过错误。若不是因为上帝的保守,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所以这本书的主角不是我,也不是克瑞基特,而是上帝。这本书见证的是上帝如何带领我们夫妇共同度过漫漫黑夜,迎接生命的曙光。而这生命之光远超过我的所求所想。这也是一个关于盟约的故事,是关于上帝的盟约,也是关于我们彼此之间的誓约。

——作者 吉姆·卡朋特(Kim Carpenter)

情节的平淡真实使得全书的焦点能够集中在男主人公细腻婉转的心路历程上。婚礼上的海誓山盟说起来容易,但婚后实实在在做起来何等之难。所以,本书呈现的就是,在最琐碎最单调的日常护理生活中,男主人公学习如何去爱,爱一个彻底遗忘了自己的妻子,爱一个性情大变喜怒无常的妻子,爱一个对自己没有爱意,反有怨意的妻子。

——译者 喻书琴

对于即将手挽手走进神圣婚姻殿堂的年轻男女,让我以一句忠告来劝诫、提醒你们,要持守一生都不可动摇的承诺来进入婚姻。除非死亡将你们分开。当艰难的岁月临到(它们必将会临到),我希望你们记得吉姆和克瑞基特在暴风雨中同舟共济的故事——手挽手,心连心。这正是上帝对家庭的心意,也是对你的家庭的心意。

——詹姆斯·杜布森博士,著名婚恋家庭专家、爱家协会(Focus on the Family)创始人

 

除了真挚的情感和上帝的祝福,这本书还告诉你一个让婚姻保鲜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两个不可能重坠爱河的人重盟婚约?答案是“誓言”本身,它有股巨大的力量,让以上帝之名宣誓的夫妻有机会、也有勇气一生不分离。

——董旸,大学教师

面对根本不认识自己的妻子,纷至沓来的账单,不胜其烦的医疗保险,巨额的治疗费用……吉姆践行了爱是恒久忍耐的真谛,彰显了婚姻里的爱更是一种委身,是不离不弃。吉姆的爱情,是誓约里的爱情,是爱情的誓约,吉姆的爱情如死之坚强。

——李相宜,《要有光》作者

《盟约》内容简介

一对相爱深深、新婚燕尔的夫妻吉姆和克瑞基特,在感恩节前夜驱车回家与父母共度感恩节的途中,突遭车祸,生命危在旦夕。吉姆放弃自己治疗的机会而先救治妻子克瑞基特,终将妻子从死亡线挽回,然而清醒后的妻子却记忆丧失,再也记不得自己的丈夫;因颅脑神经损伤,康复后的克瑞基特不仅不认识丈夫,而且性情大变,原本温柔贤淑的她竟变得任性暴躁,阴晴不定,喜怒无常,对丈夫只有怨气没有爱意。深爱妻子的吉姆,因着在上帝和众人面前的神圣誓约,始终没有放弃,日复一日不离不弃地陪伴护理在妻子的身边,虽然妻子最终也没能想起丈夫是谁,但吉姆最终重新赢得了妻子的爱情。

什么叫生死与共,什么叫不离不弃,吉姆和克瑞基特催人泪下的生死爱恋,经媒体报道后,感动和激励了全世界6亿多人;更经好莱坞搬上银幕,2012年情人节,根据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首周票房即突破4170万美元,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票房达1.93亿元。然而电影为迎合媚俗吊诡的现代视觉味蕾,加油添醋地编造出一堆吸引眼球的八卦情节,让观众大失所望,希望能一睹真实故事的原貌,相信吉姆和克瑞基特的真实经历比电影更真挚感人。

《盟约》作者简介

基姆·卡朋特与妻子克瑞基特(Krickitt)有两个孩子,他们一家居住在新墨西哥的法明顿,基姆担任一家公司副总裁,克瑞基特是当地一所学校的代课老师。

达纳·威尔克森(Dana Wilkerson)是一个作家,社评撰稿人,生活在密苏里州,喜欢旅游、读书、看圣路易红雀队的比赛,闲暇时喜欢和家人在一起。

《盟约》译者简介

喻书琴 姐妹,先后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系和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著有自传体小说《我若展开清晨的翅膀》(香港证主出版),译有《卿卿如晤》、《负伤的治疗者》、《盟约》、《当号角响起时》等书。

《盟约》目录

鸣谢

中文版序

盟约的力量

爱情如死之坚强

  • 序幕
  • 千里姻缘
  • 飞来横祸
  • 现代神迹
  • 痛定思痛
  • 勇往直前
  • 物是人非
  • 重头再来
  • 恩泽四方
  • 家庭希望

后 记

译后记

《盟约》书摘

译后记

这是一个绝对真实的故事。

因为真实,所以情节上反而平淡如水,就像婚姻本身。

一对相爱至深,新婚燕尔的夫妻突然遭遇车祸,妻子先是身受重伤,生命危在旦夕;后是记忆丧失,再也记不得自己的丈夫;再是性情大变,因颅脑神经损伤,原本温柔贤淑的一个女子竟变得任性暴躁,阴晴不定,反复无常。所幸,这位丈夫始终任劳任怨,不离不弃,最后重新获得妻子的爱情。

然而,意外车祸、奇怪失忆包括特殊的第二次婚礼并不是故事的重点——虽然可能是市场的卖点。真正令人动容的是男主人公如何日复一日的持续护理,女主人公如何年复一年的逐渐康复。这种护理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沉重的过程。所以反而在大多数时候显得平淡如水,就像男主人公所言:“在我的这个世界,医生、医院、病号餐、治疗、与岳父母同住、处理堆积如山的法律文书、应付医药费用、给保险公司打电话、寸步不离地照顾妻子,构成了我的生活。至于我的工作、我的球队、我的朋友、我的婚姻,已经如梦一般遥不可及…… ”

然而,也正因为真实,所以意境上反而隽永如茶,就像婚姻本身。

情节的平淡平实使得全书的焦点能够集中在男主人公细腻婉转的心路历程上。婚礼上的海誓山盟说起来容易,但婚后实实在在做起来何等之难。所以,本书呈现的就是,在最琐碎最单调的日常护理生活中,男主人公学习如何去爱,爱一个彻底遗忘了自己的妻子,爱一个性情大变喜怒无常的妻子,爱一个对自己没有爱意,反有怨意的妻子。

不过,以第一人称叙述的男主人公并未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高大全的爱人形象。相反,多次呈现自身的软弱、惧怕、痛苦,尤其到了最后,怎么努力也无法唤回妻子的记忆,婚姻关系频频触礁后,他患了轻度抑郁症,只好求助心理医生,才有了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更重要的是,漫漫长夜中他始终信靠上帝,上帝也以各种奇妙方式使得他从软弱中得刚强,从惧怕中得自由,从痛苦中得盼望。于是,到了本书尾声,男主人公这样写道:“我不是英雄,我和其他人一样,有过软弱,犯过错误。若不是因为上帝的保守,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所以这本书的主角不是我,也不是克瑞基特,而是上帝。这本书见证的是上帝如何带领我们夫妇共同度过漫漫黑夜,迎接生命的曙光。而这生命之光远超过我所求所想。”

因为有光,所以隽永。

不过,这个真实故事的情节如此平淡,以致喜好精彩、复杂、吊诡的现代人会不屑一顾,以致好莱坞在将本书改编为电影时,几乎完全省略了这位丈夫在病中的陪护,在痛苦中的挣扎。相反,加油添醋地编剧出一堆容易吸人眼球的八卦情节——诸如白富美元素,男女主人公一个是富家女,一个是穷光男,在门第悬殊情况下偷偷结婚。再如三角恋元素,女主人公失忆后与前男友藕断丝连,男主人也穷追不舍;还有婚外情元素,豪门家族惊人秘密曝光,道貌岸然的父亲竟然与女儿闺蜜有染,而母亲一直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以家庭为重,这才驱使女主人公再次回归丈夫身边……

而这个真实故事的主题如此隽永,自然也成了被搬上荧幕的重要原因。可惜编剧虽然试图凸显这种爱的隽永主题,但却没有深入“究竟什么使这个故事隽永”的内核,只好从外观做表面文章,反而显得很矫情。正如网友蜡笔瓶在豆瓣影评中所说的:“当然我也承认,一部爱情电影,精致的外观很重要,美丽的女孩,英俊的男孩,简约典雅的场景,再加上日落晚霞,大海潮汐,城市时尚的街道,精致的咖啡厅面包房,大雪纷飞的夜晚,这一切都保证了影片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可是一部爱情片要有好看的外观并不难,要打动观众还是得靠情感吧!很多影片都通过失忆后‘让你重新爱上我’来展开故事。《盟约》仍然是这个套路,既然剧情没有新意,就只能靠人物和细节来吸引观众,可查宁扮演的男主人公,典型的天生情种,相爱时帮助妻子追寻自己的梦想,妻子失去记忆又毫无怨言的帮她耐心寻找,找不到一丝缺点,太过完美也就意味着毫无个性,此类高大全式的人物形象早就应该被淘汰了,根本不能展示人物痛苦纠结的内心挣扎……”

更可惜的是,电影丝毫不提真实故事中这对夫妇的信仰对其爱情的巨大影响——而这正是其主题之隽永的源头!也不提真实故事中这对夫妇的亲友的帮助。他们并不是独自承担车祸后婚姻的重建,周围还有许多人在不同阶段帮助他们,包括家人的祈祷、朋友的援手、上司和同事的关怀、医护人员的认真救援、社区居民的热心募捐、心理咨询师的持久辅导等。这种整体上温馨友爱的信仰团体氛围方能合情合理地解释男主人公如何能坚持到最后。吉姆一再提及:“若没有我的父母、兄弟、岳父岳母等亲人为我分忧解难,与我同甘共苦,我是没法做到临危不惧、临难不避的。如果让我一个人独自扛这些重担,我肯定会丢盔弃甲,不战而败的。”而电影恰恰相反,有意编造势利冷酷的父母来反衬这对夫妇孤军奋战的纯爱,反而炮制出了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高大全形象。

于是,一本强调上帝如何带领男女主人公度过患难,并使用他们去帮助其他处在患难中的人的书,变成一部强调男女主人公如何勇敢冲破周围人为阻力而重获爱情的电影;一本反映男主人公在苦难中持守盟约心路历程的书,变成了一部反映女主人公独立意识和自我身份寻觅的电影。这种迎合世俗化潮流、爱情偶像神话、现代个人主义思想的主题转换,实在耐人寻思,也令人叹息。更让人无语的是,电影中婚礼一幕实在有反讽之嫌:穿着休闲的男主人公在闹市之中拿着一张纸条念着誓约,一大群嬉皮艺术家在旁边起哄,遭到警察追赶,从这一场景完全感受不到婚约本身的庄严肃穆,更像是表达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和挑战。这也许很酷,但我们会因此被感动吗?

有网友评论道:“电影结尾打出字幕,本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还附上了人物原型的照片,非常普通的两口子,妻子在现实生活中一定不如电影中来得顺利,我想真实的故事一定比电影更富有戏剧性,而他们能坚持到最后,就一定比电影来得感人。”其实,我也觉得如此。在翻译前,我先慕名看了电影,结果大失所望,又带着忐忑之心再看原著,没想到越看越感动。不禁暗想,如果完全忠于原著原型拍一部影片,分别从男女主人公各自的角度呈现其失落、迷茫、信靠、磨合……也许更真实感人。原书虽然没有电影“养眼”,却比电影耐看许多,需要细细品味,细细感受。

我一直在思想,阅读本书能够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其一,婚姻是一种神圣的约定。这约定,首先是双方各自对上帝的约;其次才是彼此之间的约。也许现代人对“上帝”一词比较陌生,但其实在古代,婚姻就一直保持“天作之合”、“天地为证,日月为鉴”这种原初的信念,所以,《上邪》中的那位痴情女子才会指天发誓说:“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正因为男女主人公将婚姻看做是在上帝面前的约定,所以,在相识之初就以近乎神圣的心态谈恋爱。比如他们经过电话深谈、通信交流等阶段后,觉得彼此情投意合,吉姆开始进一步邀约克瑞斯特第一次见面,但克瑞斯特却慎重地回答,自己做决定前需要认真思考并恒切祷告。在日记中她这些写到:“我内心有一种意愿想去见他,因为这会很浪漫有趣,但内心也有另一种意愿让我三思而后行,因为如果此事不是出于你的旨意,我不希望和他有什么感情纠葛。但如果此事的确出于你的旨意,我祈求你向我显明,我盼望你亲自带领。无论我们以何种方式交往,愿你成为我们生命的中心。”等到两个月后她终于答应见面。而吉姆同样出于慎重考虑,没有让她住在自己的寓所,而是在旅馆为她定了一个房间,以避免性的试探,保守婚前的圣洁。“这是出于对克瑞基特的尊重,希望她能够以白璧无瑕之身献给她未来的丈夫。”

而一旦两人确定恋爱关系,很快就很严肃地直奔婚姻主题,而非现代人那种“边拍拖边观望”的拉锯战心态,或者那种“先同居试婚”的侥幸心态。这种心态只会导致情侣们随着交往深入,越来越多看到彼此的真实面目,也就对彼此越来越没有信赖感,随即对婚姻越来越没有安全感。最后要么以受伤之心断然离开“坟墓”,要么以鸡肋之感马虎进入“围城”。

而吉姆与克瑞基特勇于进入婚姻的安全感则不是建立在对配偶的信靠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上帝的信靠基础上——这对携手说出盟约的爱侣依然是罪人,然而又是蒙恩的罪人,上帝会逐渐让他们学习成圣的功课。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信靠才能避免将爱情“偶像化”:要么热恋时对人性对爱情盲目乐观,要么冷静后对人性对爱情失望悲观。然而,如今岂不是一个将上帝去魅化,同时又将爱情偶像化的时代么?

同样,他们婚后也是因为对上帝的信靠,才能在一次又一次挫折和打击面前,相守相随,不离不弃。他们始终相信苦难中上帝必有美意,虽然这美意暂时不可测也不可知。吉姆反复强调:“我不在乎克瑞基特是否还记得我,也不在乎是否需要倾家荡产来照顾她,更不在乎我们最终会在一起还是分手,唯一要紧的是,我不能撇下我最爱的女子,独自逍遥此生,我曾在上帝面前立下誓约,要在她最艰难和最需要的时候保护她。”

而克瑞基特也是如此,书中有很耐人寻味的一个细节:她失忆后,忘记了丈夫,却没有忘记上帝,因为那是她灵魂最深处不会因身体伤残影响的信念。所以,在面对完全陌生的丈夫时,尽管有种种无所适从和自身的情绪障碍症,她依然坚持向上帝祷告:“亲爱的主,我真的想和吉姆重新相伴,重新开始我们的新生活。我倚靠你,求你恢复我对他所有的爱意,谢谢你在车祸中存留我的生命,我祈求你使用我们来荣耀你,请坚固我们的婚姻,使它比从前还要坚不可摧。”

很多年后,他们第二次述说盟约时泪流满面,因为真实地经历过盟约中的悲欢离合之苦。而我们在婚姻遇到艰难险阻时,是否还会记得曾经的盟约:上帝为证,生死不渝,无论祸福,无论顺逆?

其二,婚姻是一种恒久的牺牲。要持守前面所说的,在上帝和彼此面前立下的神圣约定,是需要付牺牲的代价的。吉姆的确是一位非常有牺牲精神的丈夫,为了救妻子一命,自己甘愿放弃治疗而把手术机会留给对方;为了见妻子一面,每周疲于奔命地来回在两地奔波;为了给妻子好的康复环境,干脆辞去热爱的工作在家一心一意照顾妻子;然而,这些牺牲还不算什么,最难的还是默默承受内心深处的痛苦——当他如此牺牲却看不到果效时的痛苦,付出全部爱意却反遭对方怨意的痛苦,独自担负各种压力却还要强颜欢笑的痛苦,像约伯一样无辜遭遇苦难却看不到上帝安慰之手的痛苦。

然而,他在这样独自失语的痛苦中,看到了上帝独自失语的痛苦:上帝竟然愿意主动进入这个充满苦难和罪恶的世界,常经忧患,饱受痛苦,并被钉在羞辱的十字架上。他不只是一位本体的上帝、逻各斯的上帝、道法自然的上帝,还是一位用血肉之躯进入痛苦、承担痛苦、陪伴痛苦的上帝,也是一位应允将来有一天要擦去我们一切眼泪、哭号、疼痛的上帝。

其实人性本身是好逸恶劳、避重就轻、喜欢享乐、惧怕痛苦的。正如杜布森博士所言:“当下的文化教导我们一遇到挫折,一看到痛苦,就赶快抽身而退,逃之夭夭。而这对年轻夫妇却愿意在这么严重的车祸和失忆悲剧面前,知难而进,重寻他们失落的过往,持守他们相许的诺言,这是何等难能可贵!”那么,我们是否愿意超越当下的文化和人性的弱点,在婚姻中“知难而进”?是否愿意在不断的舍己中印证“爱是恒久忍耐”的真谛?是否愿意因自己的艰难而更深体会那一位道成肉身者的艰难?真是需要祈求上帝怜悯我们的软弱本相!

其三,婚姻是一种珍贵的恩典。作为基督徒,我们一直强调,婚姻不是激情感受或者浪漫感觉,而是一种责任。这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是片面强调责任,就可能导致我们只注重履行义务,而忽略营建关系,只注重过好日子,而忽略心灵交流,还可能导致我们不知不觉要么以自义的、优越的、居高临下的心态来服侍伴侣,要么以淡漠的、被动的、律法主义的心态来遵守婚约。所以,当生活越来越忙碌,心态越来越麻木,而婚姻越来越寡味时,其实是一种危险的信号,提醒我们需要重寻昔日美好的感觉。那么,如何寻回呢?

我认为,婚姻不仅是责任,更是责任之上的恩典。当我们认识到配偶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珍贵礼物,甚至是我们不配得的礼物时,我们的心态就会大不一样。因为恩典使我们感恩,感恩使我们谦卑,谦卑使我们温柔,而温柔的人有福了。

本书中,吉姆和康复后的克瑞斯特在婚姻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两个人的关系是不对等的。更像“父亲和女儿,教练和球员”的关系。不错,吉姆的确是很有责任感,很有牺牲精神,很忠于在上帝面前的约定,但他内心其实无法全然接受新的克瑞基特,始终在追忆,在试图唤醒昔日的克瑞基特,但却发现收效甚微,因而撑得很苦,活得很累。而克瑞基特感受到的也只是丈夫这种责任之爱,同样很苦很累,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在严厉家长面前一无是处的小孩子,充满挫败、内疚、迷惑之感。

而此后,当吉姆彻底放弃对妻子昔日形象的追忆,完全地接纳妻子现在的性情,并视之为上帝的恩典时,心态放谦和了,婚姻也就大为改观了。吉姆愿意设身处地地站在“新”克瑞基特的角度来换位思考:现在的她究竟需要什么?不是唤起昔日记忆,而是重新创造记忆——所以其后两人重新谈恋爱、重新订婚、重新举行婚礼、重新述说誓约等细节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而已,而非两人能够重新相爱的原因。不过,在我们这个追求猎奇的时代,容易过分强调渲染这些浪漫细节对他们婚姻的转机,于是就将道法与术器本末倒置,而婚姻的真谛仍然遥不可及……

婚姻是一种恩典的思想,对已婚的夫妇来说其实非常重要。虽然配偶不会像克瑞基特那样因颅脑损伤而性情迥然大异,但总会多多少少显示出婚前与婚后的明显差距,比如不那么温柔可爱了,不那么善解人意了,不那么体贴入微了。那个时候,我们该如何看待伴侣仍然为上帝所赐的礼物?该如何调整自己那颗容易在律法主义中服侍却自以为义的心?又该如何将爱情中的恩典意识与信仰中的恩典意识结合在一起?用某些沟通的艺术,某门婚姻辅导学的技巧,某种爱的语言就足够了吗?我觉得实在需要不断提醒自己的心安静下来,也谦卑下来,重温“出于恩典,行于恩典,归于恩典”的福音。

几年以前,我写过系列关于自己爱情婚姻的见证文字,名叫《盟约》。几年之后,我又翻译这本关于他人爱情婚姻的见证文字,名也叫《盟约》,觉得多少有些奇妙因缘,也很感恩。然而,相比译作,我发觉自己对于婚姻、对于苦难、对于信仰和人生,经历得还是太少太少,领会得也是太浅太浅。是故,作此后记,自勉,也是与诸君共勉。

喻书琴,2013年1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