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报佳音号 | 6303 |
---|---|
外文书名 | You Are Invited: Jesus’ Parables in Modern Time |
作者 | 杨牧谷 |
ISBN | 9787514368072 |
出版社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出版年月 | 2013.3 |
开本 | 32k |
页数 | 216页;150千字 |
《丰筵之约》推荐语
耶稣所讲的故事具有挑战人心的力量,让人的生命彻底改变……他所说的经过二千多年历史的洗礼,仍然回荡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因此值得我们花时间重读,并找出比喻中的含意,对现代人又有着哪些意义。
《丰筵之约》就是详细探讨耶稣的十二个比喻,从一世纪的社会情况来了解比喻的背景,让我们更明白比喻的内容和意义。
——李健萍
《丰筵之约》内容简介
繁体版书名,《乱世丰筵》
比喻是耶稣常用的表达方式,所用的比喻非常著名,不仅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也是历代学者勤奋研究的对象。
耶稣比喻的精神究竟何在?是言简意赅的教训?是动人心魄的深情?还是叫人忐忑不安的挑战?虽然耶稣的比喻是为第一世纪的人宣讲,进而记载在圣经中,但对于从古至今的人仍有领受不尽且值得遵行的信息。这些比喻也是耶稣给我们的邀约,足可使我们得到益处。在今天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耶稣基督的邀约仍然有效,亲自邀请你和我,一起共赴丰筵。
本书以现代人熟悉的生活场景来来细说耶稣比喻的含意,详细描述其背景和特别的字眼,文笔生动浅白,但内涵深刻,极具解经深度,且富现代生活应用意义。
《丰筵之约》作者介绍
杨牧谷(1945年—2002年),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曾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1987年起全时间从事文字工作。曾担任更新资源(香港)有限公司的执行顾问,透过富创建性及策略性的事工服务时代。
1992年冬,他发现患上鼻咽癌,其后女儿患红斑狼疮症,一连串痛苦的治疗令他对信仰及生命作出更深邃的反省。从此,他开始了对癌症病人的关怀服侍,稍后将有关经历写成《再生情缘》、《相系深深》等作品,这些书成了许多人的激励和安慰。
杨牧谷一生著作甚丰,出版书籍数量逾百,如《你欠生命一个奇迹》、《从基本到超凡》和《从书房到厨房》,亦曾翻译过不少外语著作,题材涉及范围甚广,包括圣经注释、神学研究、社会时事、疾病关怀等。
《丰筵之约》目录
序
01 浪子一族(路加福音十五11-24)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比喻的解释
- 第三节 现代意义
- 第四节 结论
02 另类浪子(路加福音十五25—32)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比喻的内容
- 第三节 为什么说大儿子是另类浪子?
- 第四节 谁是现代的大儿子?
- 第五节 怎样回家?
03 十个童女(马太福音二十五1—13)
- 第一节 背景与经文分析
- 第二节 现代意义
- 第三节 结论
04 一粒芥菜种(马太福音十三31—32)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释经与背景
- 第三节 现代意义
- 第四节 结论
05 计算代价(路加福音十四25—33)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导论(第25节)
- 第三节 信息中心(第26节)
- 第四节 小结(第27节)
- 第五节 双重比喻(第28—32节)
- 第六节 总结(第33节)
06 麦田稗子(马太福音十三24—30、36—43)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比喻的解释
- 第三节 现代意义
07 葡萄园风云(马太福音二十1—16,十九27—30)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比喻的要旨和背景
- 第三节 比喻的意义
- 第四节 结论
08 必蒙应允的祷告(路加福音十一5—13)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经文结构
- 第三节 经文背景
- 第四节 经文解释和现代意义
- 第五节 结论
09 最后出路(路加福音十八9—14)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经文解释
- 第三节 当代人的反应
- 第四节 现代意义
- 第五节 结论
10 园主的悲歌(马可福音十二1—12)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经文解释
- 第三节 现代意义
- 第四节 结论
11 人子近了(马可福音十三28—31)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马可福音十三章的位置
- 第三节 比喻的解释
- 第四节 现代意义
- 第五节 结论
12 抉择的时刻(路加福音十六19—31)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背景与结构
- 第三节 经文解释
- 第四节 现代意义
- 第五节 结论
跋
《丰筵之约》书摘
序
耶稣用的比喻是非常著名的,它们不仅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也是学者勤奋研究的对象,历代不变。
就以21世纪初来说,德国学者于利歇尔(Adolf Julicher,Die Gleichnisreden Jesu,1910)就以“耶稣用的比喻到底是传些什么信息”这一问题,掀起了长达一世纪的争论,至今未休。
我们完全明白于利歇尔在他那个年代为何会强调说,耶稣用的比喻不过是传递一种道德教训。不过两个英国学者则大力反对。首先,陶德(C.H.Dodd,The Parables of the Kingdom,1936)认为耶稣用的比喻全与天国有关。而亨特(A.M.Hunter,Interpreting the Parables,1960)则认为耶稣用的比喻主要是以革新为目标,且是以个人的生命为本。他深具洞察力地反问:“人会把一个只讲优美故事来加强美德的人钉在十字架上吗?”不会呀!犹太人正因为耶稣讲的不是重整道德的教训,而是挑战人的生命、要人改变,并且要汇聚成群体,至终革新全人类的信息。对此犹太人受不了,才把他钉在十字架上。亨特这意见亦为当代德国学者耶利米亚(J.Jeremias,The Parables of Jesus,ET,1954)的观点,认为耶稣用的比喻的力量在乎直接挑战及改变人心。
今天我们认为耶稣用的比喻精神在哪里呢?是言简意赅的教训?是优美动人的描述?还是叫人忐忑不安的挑战力量?当讲员在台上说要讲解耶稣用的比喻了,我们会怀着什么样的心情?等待着什么信息呢?
本书收录的,是笔者于1991年在九龙活石堂的演讲,刚好是一年12个月共12篇。讲完后有外人听过活石堂的录音带,反应积极,要求出版录音带。遂把母带交卓越书楼出版。出版后,听说销售不错,且要求出书。得蒙更新资源郭延华博士相助,把录音带誊写为文,得以成书,谨此致谢。
本书中比喻的次序跟录音带不同。这样调整是盼望12个比喻的内容能显出一种灵程渐进的次序来,故以浪子比喻作始,而以抉择的时刻为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