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历史”第四辑:世界史视野下的宗教

上海大学历史系暨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多年来致力于宗教与历史的研究,目前研究的领域已经从基督新教历史的研究,逐步扩展到天主教以及其他宗教领域的研究。在今天学科大融合的背景下,学者们也希望借助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推动宗教与历史的研究。此次推出“宗教与历史”丛书就是这方面的一次尝试,希望这套丛书能一直出版下去,形成系列的研究成果。
《“宗教与历史”第四辑:世界史视野下的宗教》是从世界史的广阔视野,探讨基督教在全球扩展中的系列问题,不仅有全球的视角,也有本土的关怀,并从比较视域讨论基督教在各国传播中的异同。全球视角和比较视域是基督教研究未来拓展中的新方向,必将为现当代的基督教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SKU: 5512 分类:

描述

报佳音号 5512
作者 执行主编:刘义
第二作者 丛书主编:陶飞亚
ISBN 978-7-5671-2059-4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6.1
开本 16K
页数 158

《“宗教与历史”第四辑:世界史视野下的宗教》内容简介

宗教与历史在目前的学科结构中,前者被置于哲学一级学科之下,而史学一级学科下没有宗教史的分类。但在实际研究中,两者的交集是显然的。上海大学历史系暨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多年来致力于宗教与历史的研究,目前研究的领域已经从基督新教历史的研究,逐步扩展到天主教以及其他宗教领域的研究。在今天学科大融合的背景下,学者们也希望借助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推动宗教与历史的研究。此次推出“宗教与历史”丛书就是这方面的一次尝试,希望这套丛书能一直出版下去,形成系列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希望有兴趣的研究者,特别是青年学者积极参与,踊跃来稿。

同属“宗教与历史”丛书的,有《“宗教与历史”第一辑: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宗教与历史”第二辑:中国基督教青年学者论坛》、《“宗教与历史”第三辑:基督教与中西文化青年博士论坛》、《“宗教与历史”第四辑:世界史视野下的宗教》、《“宗教与历史”第五辑:晚明以来的天主教研究》、《“宗教与历史”第六、七辑:汉语文献与中国基督教研究(全2册)》、《“宗教与历史”第八辑》和《“宗教与历史”第九辑》等书。

本辑(第四辑)是从世界史的广阔视野,探讨基督教在全球扩展中的系列问题,不仅有全球的视角,也有本土的关怀,并从比较视域讨论基督教在各国传播中的异同。全球视角和比较视域是基督教研究未来拓展中的新方向,必将为现当代的基督教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宗教与历史”第四辑:世界史视野下的宗教》编者简介

丛书主编 陶飞亚,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学术总监。多年从事基督教与中国社会历史的研究,著有《冲突的解释》、《性别与历史 : 近代中国妇女与基督教》、《中國的基督教烏托邦:耶穌家庭(1921-1952》等书,现为“宗教与历史”系列丛书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身体·灵魂·自然:中国基督教与医疗、社会事业研究》辑录了他的一篇论文。

执行主编 刘义,博士,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宗教社会学、中国基督教史、宗教与国际政治,著有《全球化背景下的宗教与政治》、《全球化、公共宗教及世俗主义: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比较研究》等书。

《“宗教与历史”第四辑:世界史视野下的宗教》目录

“宗教与历史”丛书编纂说明

“宗教与历史”丛书编委会成员

《“宗教与历史”第四辑》编者序

  • 1910年爱丁堡世界宣教大会与亚非民族教会运动的兴起 (克劳斯·科索奇,Klaus Koschorke)
  • 比较视野下的亚非基督教史 (克劳斯·科索奇,Klaus Koschorke)
  • 全球基督教史的地域变革 (克劳斯·科索奇,Klaus Koschorke)
  • 十字军东征及其对当今冲突的启示 (拉内·费德巴赫,Rainer Feldbacher)
  • 世俗与神圣:从基督新教观点解释哈贝马斯和泰勒 (特里格夫·威勒,Trygve Wyller)
  • 怜悯与政治——潘霍华之再诠释 (特里格夫·威勒,Trygve Wyller)
  • 佛陀酷相:佛教在西方,从经院哲学到流行文化 (约恩·博鲁普,Jorn Borup)
  • 全球地域化视角下的中国基督教:一位学者的个人历程 (吴梓明)
  • 《以斯帖记》成书及流传历史的初步考察 (刘璐)
  • 另一条得救路径——从《时兆月报》看安息日会的教育和卫生观(1905—1951) (赵晨)
  • 圣灵、治病及财富——20世纪五旬节一灵恩运动的全球扩张 (刘义)

《“宗教与历史”第四辑:世界史视野下的宗教》书摘

编者序

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不觉已走过十多年的历程。本卷的主编陶飞亚教授有幸见证了这一发展过程。系列研讨会的召开,从一般项目到国家社科项目再到重大项目,从论文到专著,从中文到英文,成果的积累也促使着方法论的反思。多年来,笔者受业于陶飞亚教授,强调将传教史/基督教史的研究放到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中来考察。在过去的几年间,笔者跟陶飞亚教授在一个问题上逐渐达成一致,也即:打通中国史和世界史的界限,打通历史和当代研究的界限。当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宗教学日益兴盛时,我们也在繁杂的行业间希望明确自身的定位。我们出自历史,所以自然地坚持历史的主导方法。而且,宗教史及比较宗教研究本来就是宗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对于我们来说,历史不仅仅是一个领域,更是一种方法;宗教不仅仅是一个研究对象,更带有一种异象的蕴意。当然,我们知道,仅仅靠自身是无法实现这样一个宏伟目标的,这应该是一个学术共同体的集体愿望。所以,我们广邀世界各地的学者到上海大学来演讲,希望可以借群体的智慧,来让我们的学生聆听多元的声音。这即是本卷书稿的来源。

本卷的内容大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收录了四位欧洲学者在上海大学的演讲稿:慕尼黑大学教会史系主任克劳斯·科索奇(Klaus Koschorke)教授在“全球基督教”这一主题上颇有见地,他主编的亚非拉基督教的文献史广受业内欢迎,已经被翻译成好几种文字。他以爱丁堡世界宣教大会为契机,对亚非拉世界基督教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比较研究,在打开我们的视野方面有着启发性的意义。维也纳大学的拉内·费德巴赫(Rainer Feldbacher)教授对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同时又为当今的文明冲突争论提供了历史的线索。挪威奥斯陆大学的特里格夫·威勒(Trygve Wyller)教授以著名神学家潘霍华的思想为基础,探讨了神圣与世俗、神学与政治的主题。丹麦奥胡斯大学的约恩·博鲁普(Jorn Borup)则为我们提供了欧洲佛教发展的形象画面。第二部分以中国学者的论述为主:吴梓明教授是中文学界用“全球地域化”的视角解释中国基督教的一个主要倡导者;在改卷的论文中,他以自传的形式叙述了发生在个人身上的范式转移。三位年轻的研究生,刘璐从事旧约的研究;李辉从近代普世教会运动的历史梳理宗教自由的概念;赵晨则分析基督复临安息日的健康和教育理念在中国背景中的讨论。刘义对五旬节一灵恩运动的研究,是从全球视角探讨中国基督教的一个尝试。

该书的出版得到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世界史一流学科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的支持。几位欧洲的学者,除费德巴赫教授外,均受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的资助和推荐。上海大学出版社欣然支持该出版系列,焦贵萍编审出力尤甚。在此一并致谢,文责则由编者和作者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