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百万畅销好书)

百万畅销好书《过犹不及》全新再版,书中对“什么是界线”、“界线冲突”及“发展健全的界线”三部分内容的阐述,使许多失去界线的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并在真理的指导下学习设立界线。本书影响和造就了无数读者。

描述

报佳音号 2786
外文书名 Boundaries: When to Say Yes, When to Say No, to Take Control of Your Life
作者 [美]亨利·克劳德博士、约翰·汤森德博士
译者 蔡岱安
ISBN 978-7-5507-0031-4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1年2月
开本 16K
页数 310千字

《过犹不及》编辑荐语

你的生活失控了吗?

别人老是占你的便宜吗?

你很难向别人说“不”吗?

你因为上帝没有回应你的祷告而失望吗?

人们常常专注在要有爱心、避免自私自利,却忘记自己的有限和界线。他们往往会问:“对别人设界线不是很自私吗?”

“我要怎么回答那些需要我爱心、精力、金钱帮助的人呢?”

“为什么设立界线会让我感到愧疚或恐惧?”

“我可以在设限后仍是个有爱心的人吗?”

想要有一个平衡健全的生活,明确的“界线”是很重要的、这是个人产权的分界线,指出你应该为哪些东西负责。它可以定义你是什么,或者,你不是什么。

界线深深地影响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

身全上的界线:帮助我们决定,在何种情况上,谁可以碰我们的身体?

心理上的界线:给予我们拥有个人思想与见解的自由。

情绪上的界线:帮助我们处理自己的情绪,避免来自别人有害与操纵性的情绪。

属灵上的界线:帮助我们分辨上帝的意念与个人的意愿有何不同?

《过犹不及》内容简介

获得美国“ECPA金钟畅销百万书奖”的经典之作,自出版以来深受读者好评,多次重印;帮助无数人走出失去界线的状态,懂得尊重与接纳自己,开启新的生活。

本书分为“什么是界线”、“界线冲突”、“发展健全的界线”三部分,在圣经真理的基础之上,又有大量的案例解析,真实可信且可操作性强。

《过犹不及》作者简介

亨利·克劳德(Henry Cloud)著有《改变带来医治》、《为工作立界线》、《职场软实力》、《收尾学:开启未来的决策力》等书。

约翰·汤森德(John Townsend)著有《超越界线》和《为青少年立界线》等书。

克劳德和汤森德是美国广受欢迎的讲员,拥有执照的心理医师,共同主持全国广播电台“新生命”广播节目,也是克劳德与汤森德传播中心、讲习会、资讯供应及教会训练小组的合办人。两人毕业于同一所心理学研究院,获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在加州新港滩合开私人诊所。克劳德和汤森德合著了《负责的力量大》、《过犹不及》、《为约会立界线》、《为婚姻立界线》、《为孩子立界线》、《界线对谈》、《伟大小孩养成术》等书,深受人们欢迎。

《过犹不及》目录

感谢

译序(蔡岱安)

第一部 什么是界线

  • 第一章 一日没有界线的生活
  • 第二章 界线是什么
  • 第三章 界线问题
  • 第四章 界线是如何发展的
  • 第五章 界线十律
  • 第六章 界线迷思

第二部 界线冲突

  • 第七章 界线与你的家庭
  • 第八章 界线与你的朋友
  • 第九章 界线与你的配偶
  • 第十章 界线与你的子女
  • 第十一章 界线与工作
  • 第十二章 界线与你自己
  • 第十三章 界线与神

第三部 发展健全的界线

  • 第十四章 对界线的抗拒
  • 第十五章 如何评估界线的发展
  • 第十六章 一日有界线的生活

附注

《过犹不及》书摘

【书摘一】

欲望

我们的欲望也在我们的界线里面。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欲望与需求,梦想与希望,目标与计划,饥饿与渴慕。我们每个人都想要满足“自己”,可是,怎么会有那么少“欲望得到满足”的“我”呢?

部分的问题出于我们的个性里缺乏有结构的界线。我们不能确定谁是真正的“我”,与我内心真正渴望的。许多的欲望都会乔装;情欲就是我们不能认知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而造成的。比如:很多对性上瘾的人一再寻求性经验,事实上,他们内心所渴望的是爱与真情。

雅各认为我们不能认知和满足内心真正的欲望,是因为我们动机不纯洁:“你们贪恋,还是得不着;你们杀害嫉妒,又斗殴争战,也不能得;你们得不着,是因为你们不求。你们求也得不着,是因为你们妄求,要浪费在你们的宴乐中。”(《雅各书》四章2—3节)

我们常常不主动向神恳求所欲望的,而我们所欲望的又往往与我们不真正需要的混淆不清。神是诚心地对我们的渴望感兴趣的;因为是他自己让我们有那些正当适合的渴望。看看下面的经节:“他心里所愿的,你已经赐给他了;他嘴唇所求的,你未尝不应允。你以美福迎接他,把精金的冠冕戴在他头上。”(《诗篇》二十一章2—3节)“又要以耶和华为乐,他就将你心里所想的赐给你。”(《诗篇》三十七章4节)“敬畏他的,他必成就他们的心愿,也必听从他们的呼求,拯救他们。”(《诗篇》一四五章19节)

神很喜欢送礼物给他的儿女,只是,神也是个很有智能的天父,他必须确定他所送的礼物对我们有益。所以,在知道向神恳求什么以前,我们必须先了解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真正的动机又是什么。假如我们所求的只是用来满足那膨胀的自我或虚荣心,我怀疑神是否会把它给我们。但是,如果我们所求的东西确实对我们的身心有益,神就会有兴趣。

神要我们在寻求欲望上扮演主动的角色(《腓立比书》二章12—13节;《传道书》十一章9节;《马太福音》七章11节)。但我们也必须先知道我们所要的是什么,才能追求它们,满足我们的人生。“所欲的成就,心觉甘甜。”(《箴言》十三章19节)只是,这需要下很大的工夫。

……

【书摘二】

在我们领导整天的《圣经》界线研讨会之后,有一个妇女举手发问:“我知道我本身有些界线的问题,只是,我那位现在与我分居的丈夫,是他有外遇并带走我们家所有的钱,难道他就没有界线问题吗?” 我们很容易误解界线问题。乍看之下,我们常常以为谁有困难去设立界线,谁就有界线问题。其实,不尊重别人界线的入,一样也有界线问题。像上面那一位妇女,她自己或许有困难去设定界线,但是,她的丈夫也没有尊重她的界线。

这一章,我们要把一些主要的界线问题,分门別类,来帮助你思考。你将会发现,界线冲突绝对不只发生在“不会说不”的人身上。

顺从者:对坏事说“好”

“我可以跟你说一件很窘的事情吗?”罗伯问。罗伯是我一位新的病人,想要知道他为什么总是无法拒绝他妻子永无止尽的要求。由于他的妻子老是喜欢跟人家比东比西,他快要破产了。

“我是我们家惟一的男孩子,也是四个孩子中最小的。在我们家里,打架一直有个很奇怪的双重标准。”罗伯清了清喉咙,挣扎地继续说下去:“我几个姊姊,比我大三岁到七岁。在我小学六年级以前,她们一个个都长得比我高,比我壮,她们总是利用体型和体力上的优势把我打得鼻青脸肿。我的意思是,她们是真的几乎把我打个半死。”

“最奇怪的是,我父母亲的态度。他们总是对我们说:“罗伯是男生,男生不打女生的,因为那是一种野蛮的行为。”野蛮的行为?她们三个人联合起来打我一个,我只不过是防卫性打回去,这就叫做野蛮的行为?”罗伯就此打住,他惭愧得说不下去了,却也说够了,他已经吐露出自己与妻子冲突的部分原因了。

当父母教导儿女:对别人设立界线或对人家说“不!”是坏事时,他们所传给孩子的信息是:别人可以在他们身上为所欲为。因此,父母让自己的孩子毫无防卫力地进入充满邪恶的世界。那些邪恶常常以爱控制人、操纵人,或剥削人的姿态出现,也可能以各种不同的诱惑试探人。

要在如此充满败坏、邪恶的世界里感到安全,小孩需要有能能力说出下面这些话:

“不!”

“我反对!”

“我不要!”

“我选择不要那样!”

“停止!”

“你这样会伤到我!”

“那是错的!”

“那样不好!”

“我不喜欢你摸我那里!”

阻挡一个小孩说不的能力,将使那个小孩的一生残缺不全。那些和罗伯一样受过这种伤害的成年人,他们所遭受的便是第一种界线上的戕害:他们会对坏事说好。

这种界线上的冲突叫做顺从。一味顺从的人有朦胧不清的界线,他们会屈服在别人的要求与需要中。他们不能单独存在,不能和那些想从他们身上得到东西的人分开出来。比如,一味顺从的人会为了要与朋友“相处得很好”,而假装喜欢朋友所要去的餐厅或电影。他们会把自己和别人的相异性减至最低以避免纷争。一味顺从的人是变色虫,等过一段时间以后,就很难把他们跟四周的环境分别出来了。

不能跟坏事说“不!”,是会蔓延的。不只使我们在生活里无法拒绝坏事,还常常让我们无法辨认出什么是坏事。许多一味顺从的人要到为时已晚了,才发现他们处于一种危险、被虐待的人际关系当中。他们属灵与情绪上的“雷达”损坏了;他们没有能力保守自己的心(《箴言》四章23节)。

这种界线问题使得人身上那些对别人说不的肌肉瘫痪了。每次他们需要保护自己去跟人家说不的时候,那个字就梗在喉头,硬是讲不出来。这有很多不同的原因:

*怕伤害别人的感情

*怕被人遗弃与跟人分离

*希望完全依赖别人

*怕别人生气

*怕处罚

*怕羞愧

*怕被人贬低,说他有多坏或多自私

*怕不够属灵

*怕自己內心太严格与苛求的良知

最后一项恐惧其实是种愧疚感。对自己太苛求的人,会责怪自己一些连上帝都不会怪罪我们的事情。就像保罗所说的:“他们的良心既然软弱,也就污秽了。”(《哥林多前书》八章7节)因为害怕面对那个不合乎《圣经》教诲与太苛求的“内心父母”,他们把适当的界线范围都缩小了。

当我们为愧疚感所屈服,我们就会听信自己内心严厉的良知。当我们害怕违背严厉的良知,我们就无法去面对别人,正视冲突——也就是说,我们会对坏事说好——因为不这样的话,我们就更内疚了。合乎《圣经》教导的顺服必须与这一类的顺服划分清楚。《马太福音》九章13节说:神所喜欢的是怜恤,不是祭祀。换句话说,神希望我们内外合一的顺从(有怜悯心的顺从);不是外在顺从而内心却充满愤恨不平(牺牲的顺从)。一味顺从的人让自己挑负太多的责任而设下太少的界线;不是因为他们启己的选择,是来自内心的恐惧。

回避者:对好事说“不”

起居室里瞬间变得非常安静。在逵克家一起查经聚会6个月后,查经班的成员顿时变得比以往更为亲近。今天晚上五对夫妇开始分享他们生活中的一些挣扎,而不是“我们来为莎拉姨妈祷告”一些平常的例行代祷。泪眼婆娑中,大家互相真诚支持,不再只是善意的劝导罢了。每个人——除了女主人拉结以外一都轮流发言。

拉结是这个查经班成型的动力,当初就是她与她的丈夫裘伊发起并开放自己的家,邀请一些夫妇来一起查考《圣经》。可是,拉结一直忙于领导的角色,只顾引发大家敞开心门,自己不曾与大家分享她的挣扎,也一再回避这种机会。今晚,大家都等待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