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泪并未擦干——一个受苦者的声音

本书第一部分是作者给病危中的妻子的数封“家信”,真切地呈现出一个普通家庭的不幸遭遇,让人看到平凡的受造者最真实的眼泪和挣扎。第二部分的内容,是一个在妻子离世之后生命受到重创的男人、一个不断求索的神学工作者,在所信的上主面前无数次倔强的追问与深刻的反省。在理性与思辨的背后,不变的是作者对于生命和真理的激情与执着。
两部分的紧密结合体现出作者作为丈夫和神学家的双重身份在苦难体验中的交汇,在感性与理性之间,跳出荒谬的困境,以哀而不伤的心灵来承载生命中的唏嘘。正是痛苦的呼喊,使神学作品在思辨之余又充满激动的生命力。

SKU: 2782 分类: ,

描述

报佳音号 2782
外文书名 Tearless Grief: A Sufferer’s Voice
作者 龚立人
ISBN 978-7-5443-3426-6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0年11月
开本 32k
页数 120千字

《眼泪并未擦干》荐语

1. 不仅是思想伤痛,乃是在伤痛中思想。

2. 这不是不沾人间烟火的思维游戏,而是亲身的信仰挣扎,与上帝摔跤的现场直播。——江大惠

《眼泪并未擦干》内容简介

伤痛是一个古老而经典的信仰议题,但这丝毫没有削弱伤痛的真实残酷性。本书第一部分是作者给病危中妻子的数封“家信”,真切地呈现出一个普通家庭的不幸遭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对话,年幼儿女对母亲的不舍之情,以及夫妻在苦难与死亡面前的共同担当,都让人看到平凡的受造者最真实的眼泪和挣扎。

苦难的体验同时引发了作者“有血有肉”的神学反思。本书第二部分的内容,是一个在妻子离世之后生命受到重创的男人、一个不断求索的神学工作者,在所信的上主面前无数次倔强的追问与深刻的反省。在理性与思辨的背后,不变的是作者对于生命和真理的激情与执着。

两部分的紧密结合体现出作者作为丈夫和神学家的双重身份在苦难体验中的交汇,在感性与理性之间,跳出荒谬的困境,以哀而不伤的心灵来承载生命中的唏嘘。正是痛苦的呼喊,使神学作品在思辨之余又充满激动的生命力。

《眼泪并未擦干》作者简介

龚立人,先后就读于香港信义宗神学院、丹麦奥胡斯大学(Aarhus University)、苏格兰圣安德烈大学(University of St. Andrews)和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获格拉斯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副教授,任教范围包括宗教与社会、系统神学和基督教伦理,现正计划从事地理宗教学、宗教与社会政策等研究。其著作《眼泪并未擦干》和《不正常的信仰》分别于2001年及2008年获“汤清基督教文艺奖”神学论著组年奖和推荐奖。

除以上所说的两本书外,作者还著有《我们四个人》等书。

《眼泪并未擦干》目录

  • 温序1
  • 自序1
  • 中文简体版序1
  • 01眼泪并未擦干1
  • 02“我想选择死”:论身体
  • 03“求你让我多活十年”:论祈祷
  • 04“我们很怀念你”
  • 05“为何带走我的妈咪”:论上主
  • 06“我终于可以回家”:论关怀
  • 07“苦难,你真荒谬”:论生命
  • 08“主啊!我将她交在你手中”
  • 09信仰改变了我
  • 010安心上路:论临终关怀
  • 摘要/序言/前言

《眼泪并未擦干》自序

从没有考虑要整理和记录我对内子患病和离世的感受,因为这过程是痛苦的,而且我不善于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内子离世时,适逢我在课堂上要讲授“上主,创造与终末”一科,而其中一堂就是对神义论的讨论。就这样,我写下了《“为何天父带走我的妈咪?”——论上主》为课堂讲稿。不料在写完该文后,我的心灵被震动,一点也不能平静。于是,我开始感受独处的滋味,触摸自己对已离世的内子的怀念,说出自己对命运的无奈。一点一滴,我将我的感受、我的反省逐一写下。我没有试图要解开苦难之谜,只是尝试说出一个受苦者的感受与困扰。

若你问我如何描述苦难,我会毫不犹疑地回答:“苦难是极之荒谬的。”因为在其中,我看不见一点积极的意义,反而只感受到命运的无情与无理。又若你问我如何投射“苦难之后”的生活(若真是存在的话),我相信会是成长。不是因为我相信柳暗花明,而是我相信上主仍在。

我的经历使我对圣经有很不同的体会。每当看到福音书描述耶稣如何使病人痊愈时,我内心总会为着当事人欢欣与感谢。但另一方面,我却有些不甘心。因为有很多病患者得不到痊愈,但他们的经历却没有被记录。对于福音书“报喜不报忧”的态度,我感到可惜和失望。正因福音书高度强调耶稣医治的能力,我们对上主就存有一份幻想。拙作就是尝试以个体实存的体验去说明为何我仍要坚信一位“不灵验”的上主。

在此,我特别多谢江大惠先生、温伟耀教授和缪炽宏先生为拙作赐序。大惠兄让我感受着生命是要享受,伟耀兄让我看见苦难不能摧毁生命,而炽宏兄则让我感受着慰问的宝贵。在内子患病到我们适应新生活的期间,我们一家却感受着无数认识和不相识的朋友的支持和代祷。这一切使苦难的苦变得还可忍受和对抗。

谨将此书献给你们,亦盼望拙作能分担那些与我有类同体验的同路人的挣扎。

龚立人

2000年3月21日

《眼泪并未擦干》简体版序

得知拙作《眼泪并未擦干》可以在国内出版,我的心情仍旧是矛盾。我真的不愿意有人需要阅读这书,但奈何人生仍充满叹息。只愿这书能为你带来安慰和同在。在这简体版里,我加插了一章,名为《安心上路》。适逢今年是内子离世十周年,我以“回忆的追寻”为题写了以下的回忆。

人生到了某个时候,就比较倾向回忆。回忆不是因为将来不属于他(例如,他已赶不上急速步伐或时日无多),而是因为他发现这多年来的生命原来是这样破碎、零乱或遗漏。破碎,是因为人生中实在有很多遗憾和失望。例如,年少时,我曾自豪地对父亲说:“长大后,我会开车接你。”然而,当我懂得开车和有自己一辆车时,他已经不在人间了。零乱,是因为我们每日都被生活拉着走,却没有自己的生活。例如,我们不断要满足工作的要求,也每月努力地为一套答应为我们带来安舒的房子供款,但却忘记了自己的向往和梦想。遗漏,因为人生不可以再来一次,过去的就是过去了,没有补救的可能。纵使过去就是过去,以致人有将来时,但那不可重回的过去使我们对生命中的遗漏只有叹息。

所以,回忆不是怀旧,而是人生的整理。透过重述,希望为零乱的人生找回秩序;透过重覆,希望遗漏的片刻可以填补。因此,每次有机会到官塘,我总会绕月华街和功乐道一圈,因为这是我成长的地方。当中,我可以找回我的故事。同样,我会选择到苏格兰去,因为那里留下我留学的片段。当中,我尝试填补我人生的遗漏。回忆是一种向后的活动,但实际上,回忆又让人生可以向前,即让人生重整后,可以再聚焦。

相对地,年轻人很少对昔日向往,不是因为他们属于将来,而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去整理。相反,中年或以上人士多对回忆向往,不是因为他们已装不下新事物,而是因为他们发现人生原来从整理开始。当将回忆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时,我们面对至少两个困难。第一,不是一切回忆都会带来解放,因为它也可以是一种负面的吸纳力量。负面,因为昔日跑到当下,并主导当下,使人看不见将来,甚至将来变成昔日的重覆。吸纳不一定因为被昔日的痛苦所困,也可以因昔日的快乐所致,以致流连在昔日中,不愿意回到现在。一位朋友,他的妻子已离世六年了,但到今日,他还要服抗抑郁药。或许,昔日的快乐使他接受不了当下的孤独。他也接受不了人生原来可以很荒谬。时间的熬练让我学会了一件事,就是纵使昔日是曾在,但曾在已是一种存在了,而存在是不能被否定的。又纵使这曾在的存在不可能以当下的存在出现,但因任何存在都是独特的,我们就不需要将它重覆。重覆只会使它失去其独特性。回忆肯定存在,并以其独特性向我存在。

第二,回忆不只是个人的活动,而是双向性的。就此,我想起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你对我的回忆不等于这也是我对你的回忆。当我认为我对你的回忆是如此宝贵时,但这不一定是你的想法。那么,回忆就可能带来痛苦了。老年痴呆症患者带出第二个场景。一方面,患上老年痴呆症者逐渐发现自己记忆的衰退,而可能感到气馁。事实上,这情境不一定只发生在老年痴呆症者身上。十一岁的女儿在三年前曾写了一封信给已离世六年的母亲:

“妈妈,我已很久没有见你了。我真的很渴望能见你一面,只是一面,不是在相片中见你。我差不多已忘掉你的声音,我也害怕终有一日也忘记你的样貌。”

另一方面,就是如何对待一个对我已没有回忆,但我对他仍充满回忆的人。失去回忆,不能回忆和对回忆没有回应等等都使人陷于痛苦中。此刻,我慢慢体会回忆的重要在于我知道我是属于谁。这是对回忆者来说,对被回忆者也是如此。所以,一个老年痴呆症者没有因失去回忆而失去自己,因为他没有被他所爱的人遗忘。同样,我的回忆使我知道我不是孤独的,因为回忆使我存在。

基督教的上帝就是那位对我们说,他从没有忘记我们,并对我们说,“我所要造的新天新地,怎样在我面前长存,你们的后裔和你们的名字也必照样长存。”(以赛亚书66:22)

龚立人

2009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