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形象(通过身体发现教会,教会就是神的形象。)

杨腓力以极其高超的说故事技巧,深入浅出地把班德医生的行医经历融入奥妙的身体解说中,生动地揭示了我们的身体各部分是多么复杂和智能地彼此服务,成为一体,使我们对“形象”、“血”、“头”、“灵”、“痛”的意义有了崭新而深入的思考。

描述

报佳音号 2417
外文书名 In His Image
作者 [英]保罗·班德(Paul Brand)、[美]杨腓力(Philip Yancey)
译者 高庆晨
ISBN 978-7-5104-0820-5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0年3月
开本 32k
页数 275页;150千字

《神的形象》内容简介

圣经《创世记》上说人是照着上帝的形象所造的,所以人有万物之灵长的尊荣。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也说过,人体是宇宙中最大的奇观。

在书中,杨腓力以极其高超的说故事技巧,深入浅出地把班德医生的行医经历融入奥妙的身体解说中,生动地揭示了我们的身体各部分是多么复杂和智能地彼此服务,成为一体,使我们对“形象”、“血”、“头”、“灵”、“痛”的意义有了崭新而深入的思考。

本书是是医学、真理和班德医生服务经验的完美结合。《神的形象》为《神的杰作》的姊妹篇,《神的杰作》强调每个细胞在肢体内扮演的不同角色,《神的形象》则强调各肢体的联合,并在一起发挥各自的功能。

《神的形象》作者简介

保罗·班德(Paul Brand,1914-2003)

世界著名的手部外科医生和痳风病专家,他在印度投身痳风病的治疗和康复工作达十八年之久,赢得无数奖项和荣誉,其中包括素负盛名的阿伯特·拉斯卡奖、美国达米恩-杜顿痳风奖,并受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封为爵士。随后在担任路易斯安那州卡维尔痳疯中心的康复主任时,获得美国公共卫生部杰出服务奖。晚年半退休的他,曾任华盛顿大学骨科系退休名誉临床教授,以及世界卫生组织顾问。

杨腓力(Philip Yancey)

当代美国最重要、最受欢迎的基督教思想家和作家之一,《今日基督教》杂志的主编。

杨腓力于1949年在美国佐治亚州出生,一岁时父亲即逝。在美国南方严肃、正统的教会氛围下长大的杨腓力,反而成为了一个对上帝充满怀疑、叛逆甚至愤怒的异数。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他在惠顿神学院读书期间,在那里,杨腓力第一次对神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经历,并决定一生委身于文字事奉之中。

1971年,杨腓力成为《校园生活》杂志的编辑。1977年,《有话问苍天》问世,这本书获得了ECPA(Evangelical Christian Publishers Association)年度图书金奖。三十多年来,杨腓力笔耕不辍,12次获得美国ECPA年度图书金奖,其中《耶稣真貌》和《恩典多奇异》更在1996年和1998年被评为ECPA年度图书;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5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国,影响了超过1500万读者的生命。

杨腓力的文字功底纯熟,洞察力深沉过人,他的作品诚实、生动地探讨信仰生活中的艰难和困惑。杨腓力说,他的呼召正是“为那些生活在信仰边缘的人发言”。

杨腓力的代表作有《恩典多奇异》、《有话问苍天》、《无语问上帝》、《耶稣真貌》、《上帝的情书》、《灵魂幸存者》和《寻便寻见》等书,曾与蒂姆·斯塔福合著《圣经阅读指南:新约》和《圣经阅读指南:旧约》等书。

杨腓力也曾与保罗·班德医生合著了《神的杰作》、《神的形象》和《疼痛:无人想要的礼物》等书。

《神的形象》目录

作者序

  • 形象
  • 镜子
  • 复原
  • 能力
  • 生命
  • 清洁
  • 得胜
  • 输血
  • 通道
  • 源头
  • 自限
  • 出路
  • 进路
  • 呼吸
  • 归属感
  • 协调
  • 倾听
  • 激励者
  • 保护
  • 联系
  • 适应
  • 长痛
  • 上帝之痛

《神的形象》书摘

作者序

当1980年英文版《神的杰作》开始发行时,班德医生与我怀着惶恐的心情等待着。那是一部不易写成的书,书中的内容很难表达完全。一般市面上,这类隐喻的书不多,因此我们,当然也包括出版公司在内,都猜不出读者反应如何。

当我在编写该书时,心中觉得自己好似在同时写三本书一样。我一方面想介绍班德医生一生在英国及印度种种奇妙的经历,另一方面又在想怎样运用有趣的笔法,将人体的奥秘及其中所含的医学资料介绍给读者,当然,该书最重要的重点还是它属灵的应用,借着隐喻,我希望将人的惊叹、赞美与可能遇见的挑战表达出来。

在每一页中,我都希望能保持以上三项特色的均衡,然而另一方面我又觉得三本书似乎在按着不同的比例成长,我则努力要使三归一,这平衡的工作很不容易作成。但我努力不懈,因我看出班德医生是个拥有特殊恩赐的人,虽然行医已达四十年之久,他对人体却仍带着孩子般的好奇心;二十多年的宣教经验,使他对基督教的真理增添了不少新的认识;他与病人交往的经验往往十分戏剧化,既刺激又有趣。

本书《神的形象》写成的笔法与前书大同小异,然而却又不是前书的延续,因在我们合作之初,两人都已定意要同时出这两本书了。《神的杰作》强调每个细胞在基督肢体内所扮演不同的角色,本书则强调各肢体联合并导致各肢体发挥其功能的主力。

在每一大段之前,我们都会细述人体的功能。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称人体是宇宙奇观中最大的奇观,几千年来科学家们的钻研只不过强调沙氏的话是对的,人体的奥妙实在比沙氏所认识的更为奥妙。

研究人体能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好处,新约圣经有三十次用人体隐喻基督的身体,圣经称耶稣基督是这大身体的头,信徒则是这身体上不同的肢体。愈了解人体,我们也就愈能了解基督的身体——教会。然而我们也不同意,上帝是为了表达教会属灵的意义才创造人体,人类生理的特色并不能完全用来彰显真理,但人体与基督的身体两者的相似处却是不容否认的,因为它们都出自上帝的手笔。

一个大艺术家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媒体来表达他的创造,不论作品有多少,其风格、内涵及格调往往是统一的。同样,宇宙的创造者也可以在各式不同的作品中表现自己,宇宙中的星河与显微镜下的原子、电子和分子,在结构上及型态上往往十分相似,而两者都是出于神的设计。同样,创造人体的神也鼓励新约作者们从人体中去寻找一个能说明属灵真理的模式。

“象征”一词其希腊原意为“越过”,在本书中,我们则试着在可见的物质世界与隐形的灵界中架起一道桥,如果我们犯了过于牵强附会的毛病,则请读者包涵,我们无意在此发明奇端异说,我们的动机很单纯,只想以人体为隐喻,说明上帝已启示的真理。

直到18世纪以前,科学曾被人视为寻找上帝的一个方法,当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及牛顿等人有新发现时,他们均相信他们的发现有助于人类更多了解上帝,他们认为世界是用来彰显上帝的,然而今天没有人对科学再持这种看法,我们盼望此书是个例外,英国诗人布莱克(William Blake)说得好:“人的视线若被清理干净了,一切都会显出它永恒的价值来。”

——杨腓力

与杨腓力先生的合作,使我完成了我自己独自不可能写成的两本书。这两本书中的观念和故事多半出自我这外科医生和生物学家的经验,当我在印度的医学院教学时,我总试着融合学生的医学知识与他们的信仰,有些观念是早在维罗市的基督教医学院的小教堂中与学生们分享过的,这些手稿在我们抽屉中躺了许多年,最后当我想把它们付印,好与更多的读者分享时,奇妙地我与杨腓力先生相遇了。

我期望他能用他的文笔将我的资料用易读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一点他不但做到了,他更进一步地广阅其他资料,研究人体的结构及细胞的功能,等到资料收全后,他已成为生物学及神学方面的专家。

很快的,这成了一本“我们的”书,他润饰并磨平了我粗陋的观念,也向我原先的一些观念提出挑战。当本书的初稿刚完成时,我发现自己必须停下来仔细思考一些我原先所没有的观念,新资料大大提高了原稿的质量,进一步的研讨与切磋琢磨,也帮助了我俩灵性的长进。

腓力坚持为了维系本书的一贯性,书中所有的第一人称都应改用单数——“我”——来表达,然而根据前书“神的杰作”的经验,读者来信时多半以为该书的资料全由我提供,腓力单单执笔而已。这个想法是错的,因为其中固然有我一字不变的资料,也有他根据我的资料重新编写的部分,更有甚者,书中也有不少资料是腓力提供,由我修改而成的。这实在是两人合作才完全的一部作品。

在本序前文中,腓力已经提到此书写成的不易,及他想维持内容平衡时所作的努力。在写作期间,我们更体会到上帝的同在,我们深愿上帝能由此书中得到荣耀,我们也感谢圣灵的帮助。愿你阅读此书时,圣灵使你听到的不是我与腓力的声音,而是以基督为头的身体中众肢体所发出来的声音。

——保罗·班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