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报佳音号 | 6996 |
---|---|
外文书名 | Augustine of Hippo: A Biography |
作者 | [美]彼得·布朗(Peter Brown) |
译者 | 钱金飞、沈小龙 |
ISBN | 978-7-5161-3265-4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月 | 2013年10月 |
开本 | 16K |
页数 | 662 |
《希波的奥古斯丁》推荐辞
布朗对于奥古斯丁的刻画是每一个严肃对待教会历史的基督徒必读之作。
——莫勒(Albert Mohler),美南浸信会神学院院长
基督教会最伟大教父的最为重要的传记,古典晚期智识世界的一幅概览,极为引人入胜的学术著作。
——《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希波的奥古斯丁》内容简介
彼得·布朗在本书中对奥古斯丁进行了深度的刻画,带领我们走进奥古斯丁的内心世界和他所处的时代。本书出版后引起很大的反响,成为最经典的奥古斯丁传记。在修订版中,作者又根据近年新发现的奥古斯丁讲章和书信,增加了两章的篇幅,可使读者对作为主教的奥古斯丁有更多了解。
本书属于橡树文字工作室出品之“历史与思想研究译丛”,同属此丛书的还有《世界观的革命》、《基督教与古典文化》、《宗教改革运动思潮》、《改教家路德》和《改教家的神学思想》等书。
《希波的奥古斯丁》作者简介
彼得·布朗(Peter Brown),普林斯顿大学荣休历史学教授,权威的奥古斯丁专家,晚期罗马帝国宗教史方面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著有《希波的奥古斯丁》、《西方基督教的兴起》(The Rise of Western Christendom)、《身体与社会》(The Body and Society:Men, Women, and Sexual Renunciation in Early Christianity)、《古代晚期世界》(The World of Late Antiquity:AD150-750)、《穿过针眼:财富、西罗马帝国的衰亡和基督教会的形成,350~550年》(Through the Eye of a Needle: Wealth, the Fall of Rome & the Making of Christianity in the West, 350-550 AD)等书。
《希波的奥古斯丁》传主简介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北非迦太基希波主教,四、五世纪西方教父,基督教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神学家,被大公教会称为“恩典博士”。现代德国教义史家哈纳克曾指出,基督教教义到奥古斯丁已经大致完备,其后的神学家不过是为他的思想做脚注而已。他的神学观点集早期基督教思想之大成,历经中世纪的沉潜发展,到宗教改革运动时成为神学争论的焦点,这也奠定了他作为教义史之论述轴心的地位。
奥古斯丁著作等身,著有《论三位一体》、《论信望爱》、《道德论集》、《论四福音的和谐》、《论原罪与恩典》、《论灵魂及其起源》(附《论基督教教义》)、《驳朱利安》、《论秩序:奥古斯丁早期作品选》、《论自由意志》(含《独语录》)、《恩典与自由》、《忏悔录》、《上帝之城》(又译“天主之城”)等书,其中以《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及《忏悔录》最为知名。国内已有多种《忏悔录》译本和《上帝之城》译本,如应枫译《忏悔录》、周士良译《忏悔录》、任小鹏译《忏悔录》;吴宗文译《天主之城》、王晓朝译《上帝之城》、吴飞译《上帝之城》。
奥古斯丁有不少著作被收录于《奥古斯丁选集》、《教父及中世纪证道集》、《古代经注》、《信仰二十讲》和《心灵面包》等书,国内外亦有不少研究奥古斯丁神学思想及教会牧养的专著出版,如《主教的书信空间》、《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最伟大的思想家:奥古斯丁》等书。
如需更多认识奥古斯丁,我们强烈推荐最为经典的奥古斯丁传记——《希波的奥古斯丁》,除此之外,《追寻之旅:奥古斯丁传》和《奥古斯丁图传》也可以读;约翰·派博牧师曾在《至高喜乐的传承》中记念奥古斯丁,我们也一并推荐给弟兄姐妹。
《希波的奥古斯丁》目录
第一部分 354-385年
大事年表一
- 1 非洲
- 2 莫尼卡
- 3 教育
- 4 智慧
- 5 摩尼教
- 6 朋友
- 7 成功
第二部分 386-395
大事年表二
- 8 安波罗修
- 9 柏拉图派
- 10 哲学
- 11 基督徒生活中的悠闲时刻:卡西齐亚库
- 12 奥斯蒂亚
- 13 上帝之仆:塔加斯特
- 14 公教会的长老:希波
- 15 迷惘的将来
- 16 忏悔录
第三部分 395-410
大事年表三
- 17 希波·雷吉乌斯
- 18 有益的意见分歧
- 19 教会在哪里
- 20 出场
- 21 惩戒
- 22 上帝的选民
- 23 基督教文化
- 24 “始终寻求他的面”
第四部分:410-420
大事年表四
- 25 世界的晚年
- 26 浩瀚而费力的作品
- 27 外来公民
- 28 合一的取得
- 29 帕拉纠和帕拉纠主义
- 30 重审恩典
- 31 最牢固确立的信仰
第五部分:421-430
大事年表五
- 32 埃克纳卢姆的朱利安
- 33 预定论
- 34 晚年时代
- 35 罗马统治下的非洲的终结
- 36 去世
跋
- 1 新证据
- 2 新方向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希波的奥古斯丁》书摘
奥古斯丁的图书馆
奥古斯丁得以在过去的三年里生活在自己的图书馆中。像往常一样,奥古斯丁打算将闲暇花在“在圣经中操练自己”上。在他的阅读中,他似乎专注于旧约的历史书。在此之前,他是根据保罗的思想——个人的道德挣扎,基督赋予新生的权能——来发展自己关于恩典和自由意志的观点的。如今,他将表明,即便在72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够将他的思想注入另一个更为奇怪的模子之中。对帕拉纠派而言,那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善恶行为事迹集,而在奥古斯丁那里,却是一段略带神秘色彩的历史。不管在公共活动中,还是在私人行动中,自觉的人类意图只能运行到这个程度,而不可能超越这个局限。在以色列的历史中,他会看到,大规模的恐慌突然降临到得胜的军队身上,明智稳妥的政策出现了不可预知的结果,国王的内心突然发生转变。
这一计划最终湮没在大量的作品之中,而这些作品依然是奥古斯丁为了应对刻不容缓的问题和攻击而不得不写的:修道院的无言反叛;朱利安的恶意;犹太人团体的长期挑战;伴随敌军而来的阿里乌派主教,突然而不详地出现,满怀信心;而且作为日耳曼将军们所信任的代表,他们如今知道自己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但首先,正是图书馆本身引起了他的注意。在那些书架上,在罗马帝国晚期人们用作书架的那些小橱柜中,存放着93部他自己的著作,这些著作是由232本小书组成的,还有他的好多捆信件,可能还塞满了他的布道词选集,而这些布道词是由他那些崇拜者中的速记员记下的。
在这些手稿中,有一些需要编辑;有一些是尚未完成的草稿;还有许多让他想起了那些尚未最终定型就从他手中传抄出去的作品。他的时日不多了。正如他十分小心地任命继承人一样,如今他也必须整理自己巨大的文学遗产。
奥古斯丁努力地从事这项工作直到生命的结束。在整个多灾多难的时期,他在夜间阅读自己以前的作品,白天则待在图书馆中,口授对纠缠不休的朱利安的回应。我们只有他阅读其主要作品的结果——他的《订正录》一书。这是一本按照年代顺序编订的标题目录集。书中,奥古斯丁时常给出相应作品创作的理由和对作品内容的简单介绍,加之以他的评论。这位老人所作的这些极为宝贵评论,部分是出于自我批评,但它们更多的是在尝试向世人解释他自己。反对朱利安的工作使奥古斯丁无法口授一些会使我们更感兴趣的内容:他对自己书信的评注,以及更为重要的是,他对那数百篇布道词的评论。这些布道词的年代排序仍然令我们困惑不已,而它们的即兴发挥的特征似乎引起了老主教的某种关切;因为他承认,在教堂中,他几乎不能做到“快快地听,慢慢地说”。
在这本《订正录》的前言里,奥古斯丁清楚地意识到,他正在撰写一种新书。虽然他给出的理由并不是很明确,但却是足够清楚的。这是一个巨大的藏书室,摆满了各种著作,而对于这些著作在罗马公教信徒中的影响,奥古斯丁最近才能认识并给予高度的评价。“经上记着说,‘多言多语,难免有过’,这使我极为恐惧。并不是我写得太多了……不管对不得不说的事物的描述有多长和多使人精疲力竭,天国都是禁止把这些描述称之为‘言语过多’的;但我还是害怕圣经的这一判决,因为我毫不怀疑,从我如此之多的作品中,是有可能收集到许多即使不是错误的,却看起来像是,或被发现是毫无必要的内容的。”
奥古斯丁希望将他的作品看成一个整体,以便将来那些达到和他一样确信的人以及成熟的罗马公教信徒可以有机会阅读这些作品。这些人一定能明白奥古斯丁取得目前的认识所走过的漫长历程。这就是奥古斯丁为什么故意以编年的顺序来评论这些作品,而不以主题来安排它们的原因。然而,这些并不是深刻的自传式评论。活跃的思维偶有灵光闪现,这显示了,奥古斯丁至少作为一名哲学家已经意识到,他的人生已经将他带入了新的视野。但是,奥古斯丁的主要意图是帮助读者“有益地”,也就是透过奥古斯丁目前的双眼,读出他作品中那些哪怕是最为细小的令人满意之处。出于同样的原因,许多奥古斯丁曾因其过于复杂和不完善而倾向于禁止公布的作品,如今也得“赦免”了,因为它们或许包含某一个“必要的”但在别处找不到的论点。
因此,奥古斯丁并不是一个生活在自己过去的人。他的目光是在当下。例如,他同时代的人似乎没有触及他在反对摩尼教,为自由意志辩护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非洲知识分子中那可以说是摩尼教徒“同行者”的卓越一代,已然不存在了;能引起5世纪30年代之人兴趣的,是帕拉纠,而不是摩尼。
奥古斯丁的同事们显然也有这种紧迫感;因为他们敦促奥古斯丁尽快写下他所有正式作品的目录,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拥有的那部分《订正录》。在那时,未来是如此不确定,以至于不能再犹豫了。没有一个西部帝国的行省,可以自认为是安全的。奥古斯丁提供给罗马公教会的,是它在未来几个世纪中所亟需的:在一个骚然不安的世界中存在着一片绝对确信的绿洲:这便是一个人的图书馆;而此人的生命历程可以被视为一个朝着罗马公教正统“教会规范”(‘the ecclesiastical norms’)稳固前行的过程。
总的说来,《订正录》的撰写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它展现出罗马帝国晚期文人作品中可以预期看到的那种非同一般而又目光短浅的执着:在对《创世记》中那些“会飞的生物”进行评论的时候,他忘了提及蚱蜢;在撰写作品以反驳埃克纳卢姆的朱利安时,他给塞浦路斯的一位国王起了一个名字,而在那里,索拉努斯(Soranus),这位医学界的权威,并没有给出过任何名字。在枯燥乏味的工作之中,只存在一片感情的绿洲:
“在我的13卷《忏悔录》中,我用尽了一切可能的方式,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来赞美那这位公正、良善的神,来激起人们向往他的心思和情感:就我个人的而言,当我撰写这十三卷书的时候,它们确实对我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而且,当我现在重新阅读它们的时候,它们仍然具有同样的效果。其他人怎么想,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但我知道,至少有许多弟兄曾喜爱过它们,而且现在仍然喜爱它们。”
《忏悔录》的精神和这部精细作品的外观相去不远:“因此,剩下我所要做的,是在我唯一的主的指导下,审判自己。由于我此前对主的种种冒犯,我渴望能够逃脱主的审判。”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在一个挤满了沮丧残民(来自一个曾经辉煌的罗马社会)的教会中,他的思维和身体显得仍然很活跃。那些曾经生活在无比富足之中的人,如今却和长期忌妒他们的乞丐混在一起。那些汪达尔人,通过拷打和勒索赎金的方式,已经敲诈得到了基督和他的穷人们从来都没有得到过的财富。这是一个受大众欢迎的道德家所关注的主题;但却不是奥古斯丁认为唯一重要的主题。他在这个时期的两次出色的布道,与他对那曾使罗马痛苦不堪的、遥远的大灾难所作出的反应,是很不同的。410年的时候,他曾反复而连贯地谈到神一视同仁的惩罚,谈到苦难的价值,谈到一切物质事物不可避免的腐朽,谈到世界正惨淡地接近它的暮年。如今,正值灾难发生的时候,他的谈话发生了很大变化。野蛮军队突然降临在一个富饶的行省,这使人们认识到,并不是说这个世界是丑陋的、无法把握的,而是说它使他们体验到了自己对生命之爱的完全而绝望的执着:当他们焦急地在自己的保险柜里找钱的时候,当他们把自己所继承的所有遗产都交给那些折磨他们的人的时候,当他们抵达安全的希波城墙之下,发现自己身无分文、衣不遮体然而还活着的时候,他们在自己身上生动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这场灾难所教给难民的,正是这种对世界、对生活之爱的乖僻的力量;而当奥古斯丁对目前这些人说话的时候,他完全了解他们的感受:
“当你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约翰福音》21:18)
殉道者的英雄主义是由此构成的:“他们确实热爱此世的生命,然而他们对它做了权衡:他们考虑到,如果他们有能力如此热爱那些终将消逝的事物……那么对那永恒之物,他们该怀有多大的热爱啊。”
“我知道,你们想继续活下去。你们并不想死。你们想要以这样一种完全活着并且全然转变的方式,而不是作为一个死人从死里复活的方式,从此生转入永生。这就是你们所渴望的。这是最深刻的人类情感:神秘的是,灵魂本身也希望,而且本能地渴望它……”
430年8月,因为发烧,奥古斯丁病倒了。他知道自己就要死了。在遥远的意大利,保利努斯也快要死了;但他在一个和平的行省小城中,接受着朋友们谦恭的探访。而奥古斯丁则想要独自死去。
“任何不想害怕的人,应该探查他内心最深处的自我。不要只触及表面;要深入你自己;到达你心灵那最遥远的角落。然后再仔细地检查它:看看在那里,日趋衰微的爱世界之心是否仍在跳动;看看你是否受到某些肉体欲望的驱动,是否受到某些理感官法则的束缚;你是否从未因空洞的吹嘘而沾沾自喜,是否从未因某种无端的焦虑而抑郁消沉:只有当你对内在之我最深处的一切事物都仔细审查过之后,你才敢宣称,自己是纯洁的,就如水晶般透彻。”
“事实上,当我们亲密交谈的时候,这位圣洁的人……总是习惯于告诉我们:即便是那些值得赞颂的基督徒和主教,尽管已经受洗,但仍然不应该不进行相宜而严格的悔罪,就离开此生。而这正是他在病危之时所做的事:因为他已经要求将大卫那四篇涉及悔罪的诗篇抄录下来。从他的病榻上,他每天都可以看到这些悬挂在他房间墙上的纸张,而且他会持续而深切地哭泣着阅读它们。为了不让自己的注意力以任何方式从中转移,在他死前大约10天的时候,他要求我们,除了医生来检查身体或者送饭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能进去看他。这条规定也得到了应有的遵守:因此,他有那整段的时间去祷告……”
430年8月28日,奥古斯丁去世并得到了安葬。……除了他的图书馆,奥古斯丁什么也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