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之道——跟随真正的导师(现货)

侯士庭深入剖析了人类文化中三种典型的导师模式:追求感官或享乐的英雄模式,遵循道德的斯多葛模式,崇尚个人心理健康的治疗模式。
他指出,这些模式都无法达到培养“完全人”的宗旨;唯有耶稣基督才是真正的导师,能将自然的个人塑造成位格性的人。
跟随基督的门徒生涯,是透过信靠三一真神,借着上帝的话语和祷告,得蒙引导,最终达到敬拜的目的。
《师徒之道》将为今日迷茫的一代提供清晰的人生指引。

描述

报佳音号 6684
外文书名 The Mentored Life: From Individualism to Personhood
品牌 橡树
作者 [加拿大]侯士庭(James M. Houston)
译者 吕素琴
ISBN 978-7-5426-4954-6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月 2015年8月
开本 32k
页数 274页;160千字

《师徒之道》推荐辞

这是一本发人深思的著作,绝对值得细读!它讲的是如何蒙引导,在基督里得以完全。我敢担保,你读这书的时间绝不会枉费,甚至很可能是你多年来收获最大的阅读。

——巴刻(J.I. Packer),加拿大维真学院神学教授,著有《软弱之道》等书

本书体现了侯士庭一生引导朋友、同事、学生的丰富智慧。他不遗余力地对抗世俗摧毁灵魂的待人之道,继而引导我们去发现和唤醒我们所遇见之人的基督徒身份——我们最良善、最本质的身份。本书无疑是论属灵引导的最佳作品。

——毕德生(Eugene Peterson),福音派灵修大师,著有《返璞归真的牧养艺术》等书

侯士庭是一位上帝所亲爱的圣徒,也是我们许多人的良师益友。他对今日福音派灵修神学的复兴贡献卓著,无人可比。本书是他对门徒生涯的精彩论述。

——蒂莫西·乔治(Timothy George),比森神学院院长,著有《改教家的神学思想》等书

侯士庭呼吁教会成为由良师益友构成的关系性群体。他的呼声令人信服,在我们的时代罕有其匹。每一页都充满了智慧。

——克莱布(Larry Crabb),新道事工创始人,著有《里外更新》、《破碎的梦》等书

《师徒之道》深刻分析了当代个人主义在心理和道德上的失败,并有力地证明了基督教的门徒训练是称成为真正的人所必需的。如果基督徒要把上帝带入他们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中,应该沿着本书所陈明的思路。

——魏乐德(Dallas Willard),北美著名灵修作家,曾任南加州大学哲学教授

《师徒之道》是侯士庭教授的代表作。这不是一般谈门徒训练的书,而是从灵修神学的进路来导引读者进入作门徒的真正意义。

——李锦纶,神学教师,“国际教父学学会”会员

《师徒之道》内容简介

导师的角色在古今中外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古以来,导师影响了无数人的生命。人们遇到新的环境,自然希望寻求良师的指引。然而,谁是真正的导师?侯士庭深入剖析了人类文化中三种典型的导师模式:追求感官或享乐的英雄模式,遵循道德的斯多葛模式,崇尚个人心理健康的治疗模式。他指出,这些模式都无法达到培养“完全人”的宗旨;唯有耶稣基督才是真正的导师,能将自然的个人塑造成位格性的人。跟随基督的门徒生涯,是透过信靠三一真神,借着上帝的话语和祷告,得蒙引导,最终达到敬拜的目的。本书将为今日迷茫的一代提供清晰的人生指引。

《师徒之道》作者简介

侯士庭(James Houston),北美著名灵修神学家,与毕德生、傅士德齐名,加拿大维真学院创办人,任校长和灵修神学教授多年,对福音派灵修神学及平信徒神学教育贡献卓著。著有《幸福真谛》、《转化生命的友谊》、《美好品格的塑造》、《心灵渴望》、《喜乐放逐者》、《灵修神学发展史》等书,编有“信仰与灵修经典”系列。

《师徒之道》目录

序言  魏乐德

中文版序 侯士庭

前言 

  • 第1章 综览:现代导师模式与元伦理体系 

第一部 自然的个人

  • 第2章 英雄神话中的导师 
  • 第3章 斯多葛禁欲式的道德导师 
  • 第4章 世俗的心理治疗导师 

第二部 基督徒的位格

  • 第5章 跟随基督作主门徒 
  • 第6章 成为基督里的人 
  • 第7章 聆听上帝的话语 
  • 第8章 在群体中敬拜 

译后记

术语解释 

参考书目

《师徒之道》书摘

成为基督里的人

正如福音书所明示的,“呼召门徒”是由耶稣基督而非我们采取主动;“放下一切来跟从我”是他绝无妥协的要求,因而至终能使个人变成“像基督”。因此,它能将独立自主转变成“向他者敞开”的态度,这就是“舍己”。  

向基督忠贞,这意味着“放弃自我”,正如法国的芬乃伦在17世纪强烈呼吁的一样。唯有“跟随基督”才能重建个人的为人处世之道。麦克费登(Alistair McFadyen)对基督教“门徒训练”的定义非常贴切,即内在外在都向上帝敞开,好像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放在一个全新的处境中;真可谓一个新创造。事实上,这也是对人生至关重要的新透视,在此训练中,人的位格便在各种关系里得到培育和成长。

上帝就是我们的目标

由于人总是不完全,所以成为完全的人这件事就含有朝向将来的“末世性”。因此,上帝成为人类的目标,而人也不再只是为了自己。但由于我们的人性和动机还不完全,所以即使我们“已朝向”那将来的目标了,却仍然是“尚未完成”的状态。保罗坦承:“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乃是)向着标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3:13—14)这个终极目标包括“新造”,它是有待展开和揭晓的,包含了两层意义:第一,人永远无法靠自己获取或给出这份新造,因为这是上帝的作为;第二,新造是指人应该令旧的“老去”、消失殆尽,因为“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一切都是出于上帝”。

但因为我们小信,所以需要常常提醒自己:上帝是不断启示的上帝,是那永远发出爱的主动者;他并不是某个静态的细胞分子。这超越了人类的心理学、自我分析及任何语言。这种由上帝激发、由上帝给予的新造,将会超出我们所求所想的,能为我们一切的关系带来救赎性的扭转、变化,所以使徒说“将来如何,还未显明”,但是将来“我们必要像他”(约一3:2)。

“位格”是一个放弃自己、开放自己、又还未实现完全的存在,好像一扇窗户,让我们能借以瞻望上帝爱的旨意及其将成就的“未来”。我们就是为此蒙召并作出了回应,如同当年第一批门徒听见主呼召他们“来跟从我”的时候一样。然而,我们很容易心猿意马,受到其他人或其他事影响,而这会危及我们向上帝的敞开。 倘若人要活在永恒的光中,就必须清楚知道自己是往上帝那里去,并且明白自己的“呼召”是从上帝而来。  

教会里的混乱

今天的教会产生了很多混乱的现象,对于何谓“基督徒”的看法也有某些错乱,这也是因为基督徒没有把“个体”与“位格者”两种状态予以区分。而“门徒训练”常常趋向于“如何成为一个有效益的宗教企业家”或是“福音商人”,当然还要是个搞活动的专家。教会领袖往往不会针对这些怪象发出警告呼吁,因为很多领袖自己就在担任这样的训练者。我们有没有好好检视一些“领袖学”、“门徒训练”的课程本质为何?里面有没有“舍己”?里面又藏了多少“自恋”的成分?  

新约圣经中的门徒训练

在旧约圣经中,成为上帝的子民就能使个人或整个群体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连上关系。但是耶稣基督的位格降临到这个世界以后,一个崭新的人生境界就跟着出现了。现在个人化的信仰有了新的导向——“在基督里”。德语以Individualitat表达,其中的涵义包括个人的实现有赖于与社会整体的关系。《诗篇》的作者常常用“我”来表达个人的和以色列集体的特性,而保罗则以“在基督里”为“门徒”的观念带来了崭新的见解。

西方古典教育体系共同的主旨是追求成为“如神一般”,追求知识往往是为了吸收诸神的能力,要从中得到自由、快乐、满足、节制。然而,新约作者说的则是“像基督”或是“在基督里”以成为敬虔者。

基督的门徒训练

基督的门徒训练与古典教育、拉比学院形成对比,它有以下五项特点:

·不是门徒选择基督,而是基督主动拣选门徒。

·基督的呼召包括了各种人。虽然所有的人都是罪人,但“仪式上的洁净”并不是基督呼召与训练门徒的主要条件。 

·成为基督的门徒等于是要彻底地重整我们的人生,并且舍弃一切来跟随主。 

·是要承担基督的工作,例如医治、救助、使人们能够进入且活在上帝的国度里。

·是要彰显基督的爱,效法他的为人处事,例如舍己受苦、爱人的行为。

在福音书中,基督的门徒训练是彻底且全面性的,可以借着各式各样的见证与面貌来描述。《马可福音》里面显示出一个警告:如果缺乏像基督那样的爱与热情,“门徒”这个观念将会受到曲解。《马太福音》里的“作门徒”,暗示着人与耶稣的“关系”比受他的教导更重要。而在《路加福音》里,它是指每天日常生活中的门徒生活——在爱中与贫穷者、生病者、受苦者在一起。此外,还提到要“背起十字架”、“跟随主”,这是他要我们与他一起走遍世界广传福音的最重要基础,一如《使徒行传》中的记载,这样的视野扩展乃是归因于圣灵的同在与能力。《约翰福音》则提到了很多位可能成为门徒的人物,然而,“主与他所爱的门徒”关系亲近,这才是真正师徒关系的典型。

“门徒”这个词在四福音书和《使徒行传》中出现超过两百五十次,足以显示这一主题之重要;但是在其他的新约书卷中它似乎消失了。其实,门徒训练不过是个开始!因为接下去的信息是,若没有洗礼来表明我们与耶稣同死同复活,若没有圣灵内住在我们里面,就根本无法分享主的生命。当耶稣死在十字架上,他将灵魂交付了天父,然后他的跟从者在五旬节透过洗礼而领受圣灵。其他的书信则教导初代教会以各种不同方式来表明成为门徒的同一过程,那就是与基督同死同复活。

归向基督的多样性呼召

保罗对哥林多教会说“效法我如同我效法基督”,同样,他教导腓立比教会要成为“效法基督的人”,他给罗马教会的信息是“要借着基督成为圣洁”,给帖撒罗尼迦教会的信息是“与上帝同行”,对歌罗西教会就勉励说“在你们里面的基督是荣耀的盼望”。彼得则勉励信徒要接受“客旅生涯”以及随之而来的信心之旅。另外,克尔凯郭尔十分欣赏《雅各书》,其中提到的门徒训练具有强烈的伦理特色。还有,“坚忍”是《希伯来书》的主题,《启示录》则融合了旧约中“主的道”和“行在羔羊的道路中”。所有的一切都一致地表达出一种新生的人性,它不是自我封闭的,也不是自作主张的,而是“在基督里”的生命。

活在复活的基督里的呼召,向来是“多样化”的。而在教会历史上有过一个特别的解释,就是人们曾以为呼召最主要的就是“进入修道的生活”。安东尼(251—356)的一生就是这种典型。他年轻时就回应了耶稣对那位年轻财主的呼召:“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你还要来跟从我。”于是,很多人以为虔诚者或守信仰誓约的人就是以“较完美”的方式活在基督里。

关于修道院式的生活,存在着许多未定的因素,包括它对经文的信念是否合乎圣经原则,它的传统能否面对社会的剧变,所谓“较完美的”基督徒生活的观念是否成立等等。但同时我们也要思想,若没有了基督教修院生活的内涵所带给世界的深度敬虔,教会又将多么地贫乏啊!

基督徒个人成长的阶段

基督徒之所以是基督徒,是因为有基督的爱和圣灵的内住,使他能活得更有活力、更具真实人性。上帝的爱给人带来的能力,与人本身心智能力的动向大不相同,所以惟有借着活在基督里,我们才能真正成长得比昔日光景更好。基督徒的“完美”并非希腊人说的那种无瑕之美,而是指“逐渐成熟的美好”,因为圣洁的品格是在洗礼的恩典中逐渐成长的,而跟随基督也是针对每个基督徒的。

因为上帝先爱我们

灵命的成长,始于信主时所经验到的“他是爱我,为我舍己”(加2:20)。接下来则是在祷告和敬拜中渐渐培养与上帝的亲密关系,感受上帝的同在。我们已经发现为了避免自恋,基督给我们的确认有多么重要!就如耶稣一定要认出那位在群众中悄悄触摸他的女子,以及躲在树上的撒该。这样的爱确实能转化人的生命!

随着人对自我的了解加深,进一步的成长便发生了。谦卑是一种有助于发展情感智慧的环境,这种智慧就是,如果我们认识自己也就能读懂别人的心。这会帮助我们明白并接受自己的有限,如同使徒所说的:“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上帝的恩才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