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宗教引论(第二版)

对科学与宗教的研究是人类探索中最迷人的领域之一,这将当代社会最为重要力量的两种汇聚到一起。
然而要让科学与宗教的对话有意义,就必须对这二者都有所知晓。“科学与宗教”研究这个领域,面临的一个主要困难就涉及那些感兴趣者的相关知识储备。许多有志于探索这迷人领域的人,就因为缺乏这些知识而倍感沮丧。
本书为阿利斯特·E.麦克格拉思编著的《科学与宗教引论》的第二版,旨在解决这种困境,向读者介绍科学与宗教之间的迷人关系,对于那些学习科学和宗教,但在其中一个方面缺乏知识的学生来说尤为合适。
本书视野极为开阔,从历史、神学、哲学和科学的角度来审视科学与宗教的交互作用,并一直延至当今,囊括了理查德·道金斯所提出的涉及进化论及与宇宙论相联系的“智慧原理”的论题。在主要讨论基督教的同时,本书也扼要阐释了其他宗教的重要性。

描述

报佳音号 6536
外文书名 Science and Religion: A New Introduction
作者 [英]阿利斯特·E.麦克格拉思(Alister E.McGrath)
译者 王毅、魏颖
ISBN 978-7-208-13025-8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5.7
开本 16K
页数 314

《科学与宗教引论》(第二版)内容简介

对科学与宗教的研究是人类探索中最迷人的领域之一。这将当代社会最为重要力量的两种汇聚到一起。然而要让科学与宗教的对话有意义,就必须对这二者都有所知晓。“科学与宗教”研究这个领域,面临的一个主要困难就涉及那些感兴趣者的相关知识储备。许多有志于探索这迷人领域的人,就因为缺乏这些知识而倍感沮丧。

本书为阿利斯特·E.麦克格拉思编著的《科学与宗教引论》的第二版,旨在解决这种困境,向读者介绍科学与宗教之间的迷人关系,对于那些学习科学和宗教,但在其中一个方面缺乏知识的学生来说尤为合适,本书视野极为开阔,从历史、神学、哲学和科学的角度来审视科学与宗教的交互作用,并一直延至当今,囊括了理查德·道金斯所提出的涉及进化论及与宇宙论相联系的“智慧原理”的论题。在主要讨论基督教的同时,本书也扼要阐释了其他宗教的重要性。

《科学与宗教引论》(第二版)作者简介

阿利斯特·E.麦克格拉思(Alister E.McGrath),又译“麦格夫”或“麦葛福”,历史学家、生物化学家和基督教神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曾任牛津大学教授,相继在牛津大学、国王学院等地任教,在神学、哲学、历史学等研究领域影响甚大。出版专著有《C.S.路易斯:天赋奇才,勉为先知》、《科学与宗教引论》、《基督教神学导论》、《加尔文传》、《基督教概论》、《意义的惊现》、《微调的宇宙》、《天堂简史》、《宗教改革运动思潮》及《福音派与基督教的未来》等,除此之外,他还主编了《基督教文学经典选读》等书。

《科学与宗教引论》目录

如何使用此书

  • 第1章 科学与宗教对话的简介

第一部分 历史:三场标志性辩论

  • 第2章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
  • 第3章 论争1:哥白尼,伽利略和太阳系
  • 第4章 论争2:牛顿,机械论字宙和自然神论
  • 第5章 论争3:达尔文和人类的生物学起源

第二部分 科学与宗教:若干主题

  • 第6章 科学与宗教交互作用的一些模式
  • 第7章 科学、宗教、对事物的解说
  • 第8章 科学、宗教以及上帝存在的证明
  • 第9章 科学与宗教中的证实与证伪
  • 第10章 科学与宗教中的实在论及替代选择
  • 第11章 创造的教义与自然科学
  • 第12章 上帝怎样在这个世界中行动?
  • 第13章 科学与宗教中一些模式的使用
  • 第14章 自然科学与自然神学
  • 第15章 科学与宗教中的理论异常
  • 第16章 科学与宗教中的理论发展
  • 第17章 其他信仰中科学与宗教的交互作用

第三部分 科学与宗教:当代论争

  • 第18章 理查德·道金斯和科学无神论:科学否定上帝吗?
  • 第19章 宇宙学:智慧原理是否意味着什么?
  • 第20章 量子理论:科学与宗教的互补性
  • 第21章 进化生物学:能谈自然中的“设计”吗?
  • 第22章 进化心理学:宗教信仰的起源
  • 第23章 宗教心理学:探讨宗教体验
  • 第24章 宗教认知科学:宗教是“天然”的吗?

第四部分 科学与宗教的个案研究

  • 第25章 皮埃尔·泰亚尔·德·夏尔丹(1881—1955)
  • 第26章 托马斯·F.托兰斯(1913—2007)
  • 第27章 查尔斯·A.库尔森(1910—1974)
  • 第28章 伊恩·R.巴伯(1923—)
  • 第29章 阿瑟·皮科克(1924—2006)
  • 第30章 沃尔夫哈特·潘农伯格(Pannenberg,Wolfhart,1928—)
  • 第31章 约翰·波尔金霍恩(1930—)
  • 第32章 南茜·墨菲(Nancey Murphy,1951—)
  • 第33章 阿利斯特·E.麦克格拉思(1953—)
  • 第34章 菲利普·克莱顿(1956—)

结论

参考书目

索引

再版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