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建筑(精彩大图,覆盖全世界绝大部分教堂)

戴维·斯坦克利夫对教堂建筑的描述超越了建筑工艺和礼仪功能,他赞同 8世纪的大主教吉曼努斯(Germanus)所说的一句话:“即使最简陋的小礼拜堂也是一座小小的‘人间天堂’。”他开篇讨论了神圣空间以及环境对人类经验的影响,追溯了教堂建筑从《圣经》时代至今的演变历程,其间涵盖了早期罗马家庭教堂建筑,再经东方教会的发展,直到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时代及之后建筑风格的转变。后面的章节则聚焦于宗教改革以及印刷术的发明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并对当代教堂建筑理念进行了探索。书中的每一章不仅讲述了教堂建筑风格的变化,还讲述了塑造此风格的历史、神学和礼拜仪式背景。

SKU: 6401 分类:

描述

报佳音号 6401
外文书名 The Lion Companion to Church Architecture
作者 [英]戴维·斯坦克利夫(David Stancliffe)
译者 吴丹青、吴中庆 等
ISBN 9787534776984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3.9
开本 16K
页数 272页;380千字

《教堂建筑》读者对象

基督徒读者,帮助其了解从《圣经》时代到现今,不同历史时期教堂建筑风格变化的历史、神学及崇拜仪式背景;

对建筑、历史、宗教感兴趣的读者。

《教堂建筑》特点

1. 500多张精美彩色照片、平面图以及线条图;

2. 内容覆盖了全世界从《圣经》时代到现今的绝大部分教堂;

3. 提供了建筑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4. 洞察了人类无止境的追寻和探索,捕捉他们对超越的感知;

5. 本书由教堂建筑专家撰写,他还熟知各种礼拜仪式。

《教堂建筑》内容简介

教堂建筑很多世纪以来在西方建筑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如伊斯坦布尔索非亚大教堂的巨型中央穹顶、巴黎圣母院的拱扶垛和独特的哥特式拱形结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气势宏伟的广场都已成为欧洲的标志性符号。探寻这些神圣建筑的来龙去脉,不能仅仅依从各种建筑风格的发展轨迹,而应当追问伟大的教堂建造者们渴望什么?对于教堂建筑中所蕴含的人神关系,各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并表达的呢?这些问题都是本书的中心内容。

戴维·斯坦克利夫对教堂建筑的描述超越了建筑工艺和礼仪功能,他赞同 8世纪的大主教吉曼努斯(Germanus)所说的一句话:“即使最简陋的小礼拜堂也是一座小小的‘人间天堂’。”他开篇讨论了神圣空间以及环境对人类经验的影响,追溯了教堂建筑从《圣经》时代至今的演变历程,其间涵盖了早期罗马家庭教堂建筑,再经东方教会的发展,直到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时代及之后建筑风格的转变。后面的章节则聚焦于宗教改革以及印刷术的发明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并对当代教堂建筑理念进行了探索。书中的每一章不仅讲述了教堂建筑风格的变化,还讲述了塑造此风格的历史、神学和礼拜仪式背景。

《教堂建筑》作者简介

戴维·斯坦克利夫(David Stancliffe)从1993年开始担任英国索尔兹伯里主教,在此之前,他是朴茨茅斯大教堂教长,监督大教堂的落成及重整。近些年,他担任“英国国教礼仪委员会”主席,同时也是“教堂维护及大教堂建造委员会理事会”的成员;他还是执业音乐家,曾指挥乐队演出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和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的《圣母晚祷》;并出版过多部涉及教会崇拜和基督徒生活的著作。

《教堂建筑》目录

  • 前言 7
  • 第1章
  • 神圣空间
  • 人间与天国的接点 9
  • 第2章
  • 上帝的“金銮殿”
  • 从教会实现和平开始 26
  • 第3章
  • 灯塔之光
  • 修道院和王室的竞争,中世纪的魅力 50
  • 第4章
  • 罗马式建筑:诸王们的语言
  • 地上的壮观,华丽的装饰 79
  • 第5章
  • 哥特的视角:横空直上
  • 指向那超越人类视野的上帝 109
  • 第6章
  • 后期哥特
  • 顶上的辉煌,自天堂垂挂 135
  • 第7章
  • 文艺复兴与天主教的复兴
  • 从经典到巴洛克 ——在人群中接触上帝 167
  • 第8章
  • 印刷术的革新与发明
  • 欧洲大陆的激进改革与英格兰的改良演变 192
  • 第9章
  • 哥特复兴
  • 浪漫派的传奇与教会的复兴 219
  • 第10章
  • 20世纪的礼仪之变
  • 探寻正宗的“现代”教堂建筑 245

《教堂建筑》内文插图

英国索尔兹伯里大教堂

 

前言

在对教堂建筑发展的理解中,追溯各种建筑风格的发展并不是最重要的——比如探寻哥特式教堂以石材构筑宏伟穹顶空间的起源,或追寻第一个扇形拱顶出现的年代。已经有书籍做过这些工作,如班尼斯特·弗莱彻(Bannister Fletcher)爵士的经典著作《关于比较法的建筑史》(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正如亚历克·克里夫顿–泰勒(Alec Clifton-Taylor)在《英国建筑的模式》(The Pattern of English Building)一书中所描述的,同样非常重要的还有对某一地区某一时期建筑材料潜力和局限的了解,以及在发挥这些潜力、克服这些局限的过程中,该如何应对那些挑战。

理解教堂建筑的发展也不只是认识教堂的崇拜功能。教堂崇拜仪式的历史演进,对于理解因团体崇拜的“献祭”要求所带来的仪式变化固然是至关重要的(就像圣餐仪式曾为人知的那样),比如,它告诉你为何圣水洗礼盆变小了——因为受洗者大多数都不再是成人而是小孩了。但它不解答这样的疑问,即如何通过特别的建筑设计来唤起对上帝的感知以及人神关系的感知。

对于这一类问题我们需要超越技术可能性与崇拜功能性的层面去寻找答案,例如索尔兹伯里大教堂(Salisbury Cathedral)那种规模的建筑物,是为满足神职人员召开全体会议,为能容纳主教及其教会中的40位教士及他们的随从人员而建。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理解一个基本问题,虽然在这功利化的时代里比较困难,即所有的建筑物曾经都被视为庄严而神圣的,换言之,就是你所建造的房屋与居住其中的方式,真实地反映了你对所居住的世界的信仰以及你与那位世界创造者之间的关系。

如果一般的家庭房屋都是如此,那么在专门的宗教建筑中这一点该是多么突出啊。诚如8世纪的大主教吉曼努斯(Germanus)对教堂的描述:即使是最简陋的小礼拜堂也是一座小小的“人间天堂”。即便在斯特拉斯堡、米兰或科隆这样的现代大都市中,宏伟的哥特式大教堂仍然如鹤立鸡群,并且一个社区共同体的人们,把大部分的生活和渴望都倾注在这样的建筑中。今天,这种神圣性,就是在那些成为权力与财富象征的大教堂和巨型公司组织的殿堂中,也很难见到。而那些伟大的教堂建造者们,他们究竟渴望什么,他们是如何理解并表现这变化中的人神关系呢?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相互关联的,因此本书每一章节不只着眼于重要的建筑风格的变化,也会讲述塑造了这些风格的历史、神学以及敬拜仪式背景。我希望本书的读者可以学会去“读懂”他们所参观的教堂,不仅把它们视为建筑师与工匠们令人倾倒的杰作,更视为“人间天堂”的持久标志。

David Stanclif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