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心理幽谷(改变生命的辅导系列 《破除人生百忧》姊妹篇)

《走出心理幽谷》一书所收纳的改变生命的辅导主题,皆是日常生活常见的问题。包括:结婚前,怎样慎思明辨彼此生命的异同?婚姻梦想破碎、空洞婚姻、家庭暴力,路在何方?如何教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性爱观?多动症、忧郁症、同性恋、上瘾、自杀等。

描述

报佳音号 6296
作者 [美]大卫·鲍力生(David Powlison) 等
译者 张逸萍
ISBN 9787512613911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2.12
开本 32k
页数 115千字;202页

《走出心理幽谷》内容介绍

本书是“改变生命的辅导”系列丛书(《成功的辅导》、《破除人生百忧》已出)之一。

藉真理活泼之大能,更新人心,改变生命。

结婚前,怎样慎思明辨彼此生命的异同?

婚姻梦想破碎、空洞婚姻、家庭暴力,路在何方?

如何教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性爱观?

多动症

忧郁症

同性恋

上瘾

自杀

《走出心理幽谷》一书所收纳的改变生命的辅导主题,皆是日常生活常见的问题。例如“婚姻‧家庭‧性”这一部分中包含六个主题,可以提供读者做全方位的思考。其中,《婚约之前》五大问,可帮助读者在进入婚姻之前慎思自己与所要结婚对象两人之间身份、价值观与信仰的异同;反思二人解决问题的成熟度;离开父母与配偶二人一体的实际应用;征求他人的意见;以及接纳对方真实面貌。《婚姻是谁的梦想》指出婚姻梦想破碎,或婚姻干燥空洞之转机。《家庭暴力》显明施暴者的借口及出路。《教导青少年性爱问题》点明性爱不仅表达出一个人的崇拜对象,也是表达了个人的身份,揭露个人的内心,并显示人们需要恩典。最后还提出如何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性爱观,以及帮助青少年的三重计划。预防:合理地教育我们的青少年;重建:辅导那些已经犯了性罪的青少年;策略:帮助青少年有圣洁的男女关系。《性幻想和色情刊物》访问一位被性幻想和色情刊物所捆绑,最后终于得释放的当事人,表明了其内心世界的隐秘邪恶及欲望,揭示其问题的根源,以及最后的得胜秘诀。《不道德的性行为》开门见山地道出不道德的性行为是“取巧欺骗”、是没有亲密关系的性行为、是“脱离正轨”的,强调性爱这件事主要是灵性上的,不是生理上的。不是怎样对付欲望的问题,乃是怎样洁净内心的问题,文中并提供对付性方面的罪的得胜之道。

至于本书所收纳当代心理辅导议题,例如《注意力不足过动症》、《忧郁症》、《同性恋》、《再过一次瘾》,以及《了解自杀与介入》,说明了行为现象是源自内心,区分了生理部分与心理部分的问题,有助读者明白应如何看待及处理类似的问题,免得不是生理的问题,却被误导去吃药,不但不能根治问题,反倒使当事人长期依赖药物,并逃避了个人成长的责任,以及失去个人定有出路的盼望。

《走出心理幽谷》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包括詹姆斯·裴狄(James Petty)、大卫·鲍力生(David Powlison)、爱德华·韦尔契(Edward Welch)、保罗·区普(Paul Tripp)、陆素珊(Susan Lutz)、罗伯·琼斯(Robert Jones)等,其中多位是当今北美专业心理辅导领域的权威及著名讲员。

《走出心理幽谷》目录

【第一部分】婚姻‧家庭‧性

  • 1.婚约之前
  • 2.婚姻是谁的梦想?
  • 3.家庭暴力
  • 4.教导青少年性爱问题
  • 5.性幻想和色情刊物
  • 6.不道德的性行为

【第二部分】当代心理辅导议题

  • 7.注意力不足过动症
  • 8.忧郁症
  • 9.同性恋
  • 10.再过一次瘾
  • 11.了解自杀与介入

【附录】

  • 1.你是一个不健全家庭的受害人吗?
  • 2.心理学和新纪元运动

《走出心理幽谷》序言

总序

人心啊,人心!

“李老师,我有个朋友,她得了忧郁症,我该怎么帮助她?”

“李老师,我有个朋友,她的丈夫有了外遇,现在她很痛苦。您能抽空辅导她吗?”

“李老师,我们这里有许多年轻的孩子自杀,老师们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您能来帮助我们吗?”

… …

这些人类的心理挣扎和现象,世界各国都有,在中国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也不能幸免于这些日常生活中的逆境与人际关系的问题。我常常在课余时间应学员们的要求辅导他们,发现他们的困扰,不外乎婚姻、家庭、人际关系,以及自我身份的迷失。以基督教的信仰而言,人们的心理挣扎,就是人与自己、与他人、与大自然,以及与造物主上帝的关系不和谐,使得当事人一生的发展及调适出了问题,有碍心智健康及安宁。

人类的问题核心,就是心的问题,也就是里面的心出了问题。人的行为如一棵树,树上的果子有好也有坏。“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想要改变外面的果子(行为),不能只是从外面的行为着手,必须从里面的种子,就是人心入手。心是什么呢?这就是世俗心理学所感兴趣的,他们致力于探讨人类心理的活动,也就是心的理、情、意功能,以及良心功能之运作。然而,心理活动相当复杂且不易察觉,我们的信念、认知的标准是什么?到底什么样的思想、判断,才能发挥正确健康的理性功能呢?我们的渴望和感受又是为何起舞?到底什么样的欲望和反应,才能发挥合理正当的感性功能呢?我们选择、行动的依据是什么?到底什么样的意志,才能发挥自由释放的意志力呢?而我们对于自己的认知、感情和意志的是非标准之良心功能,又是如何运作的呢?

上述问题是世俗心理学家们一直在研究的,然而《圣经》给出的专业答案,人类必须谦卑才能看见、明白和接受:人类问题的核心在于人心。人心是很复杂的,人们为何做他们所做的?很多人从未探讨过自己为何那样说或这么做,然而人的一生之果效,却是从心发出,以致许多人只看见行为表象,就把那些现象视作问题,世俗上的所谓专家就是针对现象来解决他们所谓的问题,殊不知问题不在表面的行为,乃是《圣经》所指出的:人心听从谁的声音呢?人心追求什么呢?人心不是被动地根据外界环境而在接受刺激后才作出反应,人心乃是主动地有所为,主动地对外界所发生的事情有所诠释、有所好恶、有所选择。问题是:人心是根据什么样的标准来明白、诠释某事或某人呢?又是根据什么样的情感来喜欢或厌恶某事或某人呢?人心又有什么力量来做选择和决定呢?人心所谓的良心标准又是什么呢?

《走出心理幽谷》和《破除人生百忧》是改变生命辅导丛书的系列作品,它们论述不同的个案和心理挣扎,不同的读者都可能有感同身受的挣扎。这些作者是美国圣经辅导界的泰斗,也是有名的心理辅导专家,他们的分析,深入当事人行为的表象,进入到人心深处,直捣真正问题的所在:当事人的心,到底归谁掌管?是什么在主导人心的思想、感情、意志和良知标准?人心并非仅是被动地响应人的处境,它也是主动地有所作为。人并非被动的受害者,同时亦是主动的作为者,带给己身好或坏的、良性或恶性循环后果。这些圣经辅导大师进而从《圣经》里提供给人们成长的道路,帮助人们走出心理幽谷,破除人生百忧,不仅只“促进人类一生的发展及调适”,也能帮助人们发展品德,更帮助基督徒培养跟随基督的优良品德,以便他们能在世一生得胜有余。不只是“预防、诊断、治疗有关或有碍心智健康及安宁”,乃是更精确地分析生活处境及隐藏的根源问题,以便能帮助当事人在悟性上及体验上更深地认识上帝,以至于他们的思想、情感、良心能藉这种对改变人心活泼大能之话语之认识而被更新,因此他们能有丰盛的生命。

我本来打算在本书每一篇之后提供一些问题供读者思考,以便有助于读者对自己或周围的心理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但时间有限,无法如愿。不过,还是请读者在阅读每一章之后,思考下列问题:关于处境、人心、问题,以及出路、实际改变步骤,该章重点说了什么?我如何将作者所提供的真理应用到我自己身上?我现在需要向上帝求什么样的恩典来做出实际上的改变?花一点时间来默想、祷告。相信您若能如此回应,以后若您周围亲朋有心理挣扎,您也能对他们提供初步的帮助。愿本书使您得益,也愿您周围的人因您而得益。

人心是如此复杂难以识透,古谚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性或人心的改变,不是人自己能做到的,唯有恩典能改变我们。盼望“改变生命的辅导丛书”这一系列优良作品能够深入中国每个角落,每个具有阅读能力的中国人都人手一册,以至于遭遇不顺,心理挣扎的人(以及周围的亲朋)都能知当如何行,自我辅导,靠恩典度过那难以度过的关卡,因为上帝绝无难成的事,他必带领我们走出心理的幽谷,破除我们人生的百忧。

真生命辅导协会会长

李台莺博士写于纽约

2010年5月底

序言

《走出心理幽谷》一书所收纳的改变生命的辅导主题,皆是日常生活常见的问题。例如“婚姻·家庭·性”这一部分中包含六个主题,可以提供读者做全方位的思考。其中,《婚约之前》五大问,可帮助读者在进入婚姻之前慎思自己与所要结婚对象两人之间身份、价值观与信仰的异同,反思二人解决问题的成熟度,离开父母与配偶二人一体的实际应用,征求他人的意见以及接纳对方真实面貌。《婚姻是谁的梦想》指出婚姻梦想破碎,或婚姻干枯空洞之转机。《家庭暴力》显明施暴者的借口及出路。《教导青少年性爱问题》点明性爱不仅表达出一个人的崇拜对象,也是表达了个人的身份,揭露个人的内心,并显示人们需要恩典。最后还提出如何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性爱观,以及帮助青少年的三重计划。预防:合理地教育我们的青少年;重建:辅导那些已经犯了性罪的青少年;策略:帮助青少年有圣洁的男女关系。《性幻想和色情刊物》访问一位被性幻想和色情刊物所捆绑,最后终于得释放的当事人,表明了其内心世界的隐秘邪恶及欲望,揭示其问题的根源,以及最后的得胜秘诀。《不道德的性行为》开门见山地道出不道德的性行为是“取巧欺骗”、是没有亲密关系的性行为、是“脱离正轨”的,强调性爱这件事主要是灵性上的,不是生理上的。不是怎样对付欲望的问题,乃是怎样洁净内心的问题,文中并提供对付性方面的罪的得胜之道。至于本书所收纳当代心理辅导议题,例如《注意力不足过动症》、《忧郁症》、《同性恋》、《再过一次瘾》,以及《了解自杀与介入》,说明了行为现象是源自内心,区分了生理部分与心理部分的问题,有助读者明白应如何看待及处理类似的问题,免得不是生理的问题,却被误导去吃药;序言不但不能根治问题,反倒使当事人长期依赖药物,并逃避了个人成长的责任,以及失去个人定有出路的盼望。

李台莺博士

《走出心理幽谷》书摘

再过一次瘾

我要……我要……我要……人心有如漏水龙头,你听过吗?你应该听过。我们要这个要那个,不,我们真的要这些东西,我们渴望它,我们想要它,想到一个地步,甚至我们的身体也感受得到。

试找一件你渴望的事物为例,如果你无法马上想到一个好例子,请先想想那些常听的:改变精神状态的,和性爱有关的,或者食物那一类。

你大有可能曾经对这样的欲望说“不”,至少一次—对饭后吃两个甜品说“不”、对第一杯酒说“不”、对夜访邻近毒贩这件事说“不”、对网路色情网站说“不”、甚至对自己那些控制不了的思想和幻想说“不”。可是有时,那些欲望是我们自己禁止不了的。

我们想:不要,我实在不应该。

我们的理智也同意:我曾经试过,结果不是好玩的。

甚至我们的良心也敲起钟来:不要这样做。

但是,不是已经决定了吗,老早已经决定了。欲望非常耐心地推动你:“再一次,然后戒掉。”或者它清楚地说:“我要的就给我,我现在就要!”我们被欲望压倒,于是再来一次,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我们的欲望。

我们并不是说要再来十次,也不是要终生这样做。坦白说,我们不会想得太多,只想目前这一刻,其他都没有想。

我会被捉吗?这问题无关要紧,要紧的是自己的欲望,别的事情都不去想。

神怎样看这事情?做得多的话,你可以不这样问,但是日后挥之不去的内疚感是更难过的关。

这样会满足我吗?当然不用问,是的,它会,它一定会满足你。

于是恶性循环:想象 → 欲望 → 依从

我拟想,我想要, 我得到。下一步当然是:“它满足了我”—至少我们认为如此。如果没有半点满足,至少要有预期的满足,否则这个循环不会继续。但是少少的满足,就把我们哄骗了,奇怪吗?事实上,“满足”可能不是适合的形容词,因为欲望只不过是暂时舒缓,而且我们的愉快也持续不了多久。虽然这个循环模式不能满足人心,而且有害,我们想我们可以应付得来。是的,这是一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是在我的控制之下。

请三思。你真能控制它吗?

本章简单讨论这样的循环,大家称它为“上瘾”。正如其他很多问题,我们很容易看见别人眼中的刺,但是看见自己眼中梁木却甚难。如果是你自己的话,你必须仔细审查,才能看见上瘾的问题,它是躲藏在黑暗中的。如果它不躲藏,它就和有关事物混在一起,看起来,它们似乎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事实上,它们自然到一个地步,是自动发生的。好像早上醒来,根本不必去想,自然会开动咖啡壶。上瘾的事是:“只要做,不要想。”

但是我们必须思想,也必须有正确的思想,因为攸关得失。这就好像站在十字路口,一条路引到生命和祝福,另一条路引到死亡和咒诅,绝不可毫无目标的漫步前行。

如果我们停下来想一想,我们会明白,我们的欲望——上瘾的根由——并非常常如此纯真。说一句直率的话,它撒谎。它谋算要得到、现在就得到、无论如何要得到。它隐瞒了一个基本定律:我们愈满足我们的欲望,我们的欲望就愈深。这似乎不合理:如果你迁就它,它应该被满足;可是事实却刚好相反,如果我们迁就自己的欲望,它就更厉害。所得到的愉快只是暂时的,当我们放纵完了,我们的欲望马上说:“不错,下次再来。”(除非我们觉得内疚,那么,它就暂时躲藏起来,直到我们的内疚感消除。)

这个循环如果不被停止,它只有变本加厉,非此即彼。

那么,我们怎样做呢?我们似乎选择不多。我们曾经尝试叫这个恶性循环停止,但是不久就失败了;我们会想何必再麻烦呢?况且,老实说,“再一次”即使痛苦,总是比“完全没有”来的好。结果真是一塌糊涂。

纵然如此,我们仍然是有可能改变的。紧系这个环的连锁,最终是灵性方面的,这是有可能打破的。这是神亲自的保证!如果是神说的,当然没有问题,我们也可以得到改变所需的力量。问题是:我们虽然想改变……但我们不愿意改变。

你想改变吗?

向我们的欲望投降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当然是想改变的。我们感到内疚;金钱也是一个问题;人际关系走下坡;常常面对痛苦;所撒的谎多过自己所能记得;需要一个天才继续不断地制造谎言,才能圆谎。试问你想改变吗?答案是:是的。

请等一等。人人都喜欢自由,如果要改变,就是要画出彊界,叫自己感到不自由。此外,如果我们渴望某些东西,是因为我们喜欢它,这是一个事实。你以为偶尔动动念头想要改变,就真的可以改变吗?你是否真的愿意改变?或者,你是愿意考虑要改变,但是你目前的心态怎样?

˙你想改变,但希望改变是轻而易举的。

˙你想改变,因为你觉得自己应该如此,你也许还没有想清楚,你不过像是一个机器人,只想讨别人喜欢。

˙你想改变,但如果要你放弃一些喜欢的东西,那是办不到的。

˙你想改变—是将来。

˙你想改变—是在明天。

˙你想改变,因为这样可以改善你的生活,或者为你的人际关系带来希望。

˙你想改变,但你等待神将你的欲望挪开,除非祂这样做,否则你感到无能为力。这是一个非常方便的藉口,让你可以继续下去。

如果你发现自己心中有上述的矛盾,那么你有福了,因为神和你同在。你怎么知道?当光照在你生命中时,那些污秽的东西往往想躲藏起来,因此你可以知道神在动工,请你让光继续照着你。

首先,你必须诚实,对自己诚实,也对别人诚实。上瘾的事都是在暗中进行的,不愿意别人看见。它们说服你,说你可以自己来解决,但它们是撒谎,一如往日。请不要听自己那一大堆理由,说服自己去暗中进行。想想那些有智慧的人—那些能以爱心说诚实话的人—坦白告诉他们你的挣扎,请他们为你祷告和教导你。谨记这一点:如果你不愿意告诉别人,那么你更需要告诉别人。

你的目标应该是活在人面前。试想一想,一个不需要撒谎、不怕被人捉到、不必再东张西望、也不再感到被定罪的生活。无论如何,实际上,我们的生活是公开的,不但其他人知道,神也知道我们内心那些隐藏的地方。我们的生活其实是比我们所想像的更公开。如果圣洁的神能鉴察我们,其他那些和我们一样有罪的人,无论他们知道我们内心有多少,都与我不相干。

为什么你想改变?

让我假定你现在是一个骑墙者,你一面想要改变,另一面又不想改变,总得找个办法将你从围墙上拉下来。为什么你想改变?我们的动机和意向非常重要,凡事需要一个好的理由。如果你因为家人和朋友所加的压力而愿意改变,这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是这不能长久。如果你完全因为害怕被捉到,那么肯定改变是不能长久的。只有神才是带我们经过困难的惟一理由。

只要神说:“停止”,那就已经是足够的理由了。追根究底,神就是神。祂是我们的创造主,我们不可掉以轻心。可是,神讲话的方式却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祂用耐心说温柔的话,祂好像新郎向新妇求爱一样地追求我们,祂让我们知道跟随祂多么美好。事实上,这是真的。祂首先向我们示爱,祂所用的办法之一,就是邀请我们参加一个盛宴,这盛宴的美妙难以想像。

你们一切干渴的都当就近水来,

没有银钱的也可以来,你们都来,买了喫,

不用银钱、不用价值、也来买酒和奶。

你们为何花钱买那不足为食物的、

用劳碌得来的买那不使人饱足的呢?

你们要留意听我的话,

就能喫那美物、得享肥甘、心中喜乐。

(《以赛亚书》五十五1-2)

这就是你应该改变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