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与哲学——从它们共同的历史看它们的关系(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潘能伯格的《神学与哲学》主要讨论神学和哲学的关系。他认为没有对哲学的全面认知,人们就不能理解基督教学说,而神学与哲学的关系在他看来可分为四种:

一种为,对立关系;
二种为,基督教是真哲学;
三种为,神学高于哲学;
四种为,哲学高于神学。

潘能伯格在本书中借助于对历史的理解,认为在两千年的历史中,哲学和神学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如果没有哲学,基督教甚至有可能不能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也可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神学。基督教借助于对哲学的接受,成功地完成了其历史上的本色化,而后,哲学家对神学、对基督教的批判反倒是给基督教增添了活力。

SKU: 5829 分类:

描述

报佳音号 5829
外文书名 Theologie und Philosophie : Ihr Verhältnis im Lichte ihrer gemeinsamen Geschichte
作者 [德]潘能伯格
译者 李秋零
ISBN 978-7-100-09277-7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月 2013.4
开本 32k
页数 433

《神学与哲学》内容简介

潘能伯格的《神学与哲学》主要讨论神学和哲学的关系。他认为没有对哲学的全面认知,人们就不能理解基督教学说,而神学与哲学的关系在他看来可分为四种:

  • 一种为,对立关系;
  • 二种为,基督教是真哲学;
  • 三种为,神学高于哲学;
  • 四种为,哲学高于神学。

潘能伯格在本书中借助于对历史的理解,认为在两千年的历史中,哲学和神学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如果没有哲学,基督教甚至有可能不能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也可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神学。基督教借助于对哲学的接受,成功地完成了其历史上的本色化,而后,哲学家对神学、对基督教的批判反倒是给基督教增添了活力。

本书属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同属此丛书的还有奥古斯丁《论原罪与恩典》、波爱修斯《神学论文集·哲学的慰藉》、帕斯卡尔《思想录》、朋霍费尔《伦理学》、斐洛《论<创世记>》和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等书。

《神学与哲学》作者简介

潘能伯格(Wolfhart Pannenberg),1928年生于德国柏林附近的Stettin(今波兰什切青)。其父为政府海关官员,常因职调动而举家搬迁。1942年潘能伯格一家迁住柏林。1944年3月柏林遭空袭时,潘能伯格家的房子也遭破坏。战乱期间,曾被征召入伍,但因患疥疮没有被调派出战。1945年春天,英军进入德国北部,潘能伯格成为战俘。当德国战败后,在1945年夏天潘能伯格被释放重返学校。

1947年春天,潘能伯格进入东柏林的洪堡大学的哲学及神学系,准备以神学家作其终身抱负。1948年秋,潘能伯格转往哥廷根大学,受业于高嘉顿(Friedrich Gogarten)与及哈特曼(Nicolai Hartmann)两位名师门下。1950年秋,转往海德堡大学进修神学,受冯拉德(Gerhard von Rad)的影响,对旧约圣经中古代以色列的历史及传统发生兴趣,使其对系统神学、哲学、教会历史的兴趣扩展至圣经研究方面。潘能伯格在圣经研究学上领略历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洛维特的历史哲学亦引发潘能伯格对历史作哲学及神学性的探讨。因当时海德堡大学的系统神学部仍未将当代圣经研究与及哲学的讨论引入系统神学的议程,因此潘能伯格与同学组织自学小组,将冯拉德的释经学引进系统神学的讨论中。后来这小组(即海德堡小组,或称潘能伯格小组)于1961年出版《启示即为历史》(Revelation as History)一书,为潘能伯格的历史神学研究揭开序幕。

1953年,潘能伯格完成博士论文,1955年再以《中世纪类比教条》(Doctrine of Analogy)为题的论文获得通过教授认可资格。同年接受按立成为海德堡大学教堂牧师。自此潘能伯格开始在海德堡大学任神学讲师,并继续研究在哲学及神学历史中类比的观念。1958年潘能伯格成为乌柏途(Wuppertal)神学院系统神学教授,与莫尔特曼(Jürgen Moltmann)共事三年。这段时间是潘能伯格开始严格地进行他的系统神学研究,如人类学及基督论。1961年潘能伯格出任美因茨大学系统神学教授,开始对整个基督教教义及伦理学进行彻底的消化。经过多年时间,潘能伯格开始将各方面的课题整合,形成系统化的主题。1967年潘能伯格针对基于新约圣经研究中对于耶稣宣扬上帝国的来临与狄尔泰对经验的历史意义分析的结果,发表《上帝乃未来的力量》(God as the power of the future)。一直到1988年发表的《形而上学与上帝概念》(Metaphysik und Gottesgedanke)一书及其《系统神学》(Systematic Theology)第一册,潘能伯格的上帝观才算成熟,《系统神学》第二册于1991年出版,第三册在1993年出版。

潘能伯格早期提出“启示乃历史”(Revelation as History)与“由下而上的基督论”(Christology from Below)观点,着重以“从历史进路建构基督论”的方法论,企图透过对历史上的基督研究,找到耶稣道成肉身的价值,并通过历史的基督来寻见基督将之表现出来的上帝。而现在,他却强调启示乃历史与上帝的说话,着重“由下而上的基督论”与“由上而下的基督论”(Christology from Above)的结合,改变他的方法论以“从三一论进路建构基督论”来强调上帝启示与基督使命完成的平衡。

潘能伯格令人瞩目的是他对神学本质的了解及神学所牵连的真理。他认为宗教信仰不该是退隐在后的,过去两个世纪的神学,已转变成只重视信心抉择的敬虔主义,在神学里这是一种错误的神学路线,他企图要改变并纠正这种错误。潘能伯格对神学职责的基本概念,以理性与希望这两个互赖的焦点为重心。他阐明神学乃是一种理性的努力,他的神学关注完全以末世为重心所陈明的一种希望,因为他整个系统神学的焦点都集中在末世。因此末世本体论成为他神学观的重心,以及对神是灵的推理。在他的观点:圣经的国度信息全然都属末世,因为到那时上帝将统管万有;而这个国度(天国)透过基督耶稣道成肉身,已经进入人类历史之中,换言之,基督徒团体正在处于末世、也正迈向末世。

《神学与哲学》目录

前言

导论

一、关于哲学对于神学研究的功能的预先说明

二、言说上帝对于神学与哲学之关系的核心意义

三、与上帝观相应的世界概念和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张力

第一章 哲学与神学之关系规定的各种类型

一、神学与哲学对立

二、基督教是真哲学

三、哲学作为与超自然启示不同的“自然理性”的功能

四、理性的普遍性和宗教的主观性

五、把宗教表象扬弃在哲学概念中

第二章 基督教对柏拉图主义的接受

一、关于神的思想和柏拉图主义的本原学说

二、向神接近的生活理想

三、光照与恩典

四、基督教对柏拉图主义学说的矫正和改造

五、柏拉图主义思维的继续影响和现实意义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对基督教神学的影响

一、亚里士多德的核心思想与柏拉图的关系

二、教父神学中的亚里士多德

三、拉丁中世纪基督教对亚里士多德的接受及其问题

四、近代与亚里士多德

第四章 基督教思维与斯多亚哲学的关系

一、斯多亚学院体系的出发点和基本特征

二、基督教神学与斯多亚学派

三、斯多亚学派的题材对于近代脱离基督教的意义

第五章 基督教对哲学的主题构成的贡献

一、世界和一切有限存在者的偶在

二、专注于个体性

三、把世界理解为历史

四、对无限者的积极评价

五、基督教道成肉身信仰的影响

第六章 近代文化从基督教解放

第七章 对于近代早期来说决定性的哲学新方案及其神学上的重要性

一、笛卡尔对哲理神学的更新及其引起的问题

二、洛克和经验论

  • 1.认识论
  • 2.上帝知识与自然知识的关系以及基督教启示的可信性
  • 3.洛克与理神论
  • 4.洛克的其它影响

第八章 康德及其对神学的影响

一、康德哲学发展中的神学冲动

  • 1.康德在其早期著作中的上帝观念
  • 2.作为创造的世界
  • 3.出自理性的上帝证明

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上帝的形而上学功能的人化

  • 1.康德的先验感性论中对空间和时间的人类学解释
  • 2.知性功能的主体性及其客观有效性问题
  • 3.专门的形而上学转换为理性的理念

三、康德的伦理学和宗教哲学

四、康德的神学影响

  • 1.超自然主义对康德的接受
  • 2.觉醒神学的端倪
  • 3.对耶稣的上帝之国宣讲的伦理解释
  • 4.先验的托马斯主义

第九章 早期唯心论

一、费希特和无神论之争

  • 1.费希特知识学中的自我哲学
  • 2.费希特哲学的实践特征和无神论之争

二、谢林和黑格尔的开端

三、施莱尔马赫与唯心论的关系

  • 1.讲演《论宗教》中的宗教概念的哲学视角
  • 2.谢林和黑格尔对施莱尔马赫的《论宗教》的反应
  • 3.施莱尔马赫的哲学体系与谢林和黑格尔的关系

第十章 黑格尔的体系思想

一、基础与最初的阐述

二、实在哲学和逻辑学

三、基督教神学对黑格尔哲学的反应

四、持久的意义和界限

第十一章 人类学转向

一、黑格尔之后哲学的标志

二、摆脱黑格尔时的哲学新方案

  • 1.费尔巴哈和马克思
  • 2.施蒂纳和克尔凯郭尔
  • 3.狄尔泰和历史经验的解释学

三、依据上帝之死重新规定人的此在

  • 1.虚无主义哲学家
  • 2.海德格尔与存在主义
  • 3.哲学人类学
  • 4.向自然哲学的扩展

第十二章 今天的神学与哲学

一、人与宗教

二、哲理神学和历史性的宗教

三、世界概念和上帝观念

缩略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