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报佳音号 | 5523 |
---|---|
外文书名 | Church History in Plain Language (Third Edition) |
品牌 | 橡树 |
作者 | [英]布鲁斯·L·雪莱 |
译者 | 刘平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月 | 2012.5 |
开本 | 16K |
页数 | 535 |
《基督教会史》内容简介
本书以亲切的笔触简明地勾勒出基督教两千年发展历史。全书将基督教历史划分为八个部分:耶稣和使徒时代,大公基督教时代,基督教罗马帝国时代,基督教中世纪,宗教改革时代与复兴时代,意识形态时代。两千年纷繁复杂的教会史在雪莱的笔下成了一幅轮廓清晰的历史画卷。雪莱不仅能把握住历史的总体脉络,而且能捕捉到每个时代的特征及其对下个时代的影响。
本书属于橡树文字工作室出品之“基督教文化译丛”,同属此丛书的还有《基督教神学导论》、《基督教与西方思想》、《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圣经导读:解经原则》和《圣经导读:按卷读经》等书。
《基督教会史》作者简介
布鲁斯·雪莱(Bruce L.Shelley),美国富勒神学院道学硕士,爱荷华大学哲学博士。曾任丹佛神学院教会史和历史神学高级教授。2010年2月2日安息主怀,在地上享寿82岁,有人在《今日基督教》杂志上撰文纪念他时,称他为“人民的历史学家”(historian for peoplel)。
《基督教会史》目录
第二版序言
第三版序言
前言
第一部分 耶稣和使徒时代:公元前6—公元70年
- 第一章 让王滚蛋!——耶稣运动
- 第二章 新皮袋与旧皮袋:福音传向外邦人
第二部分 大公基督教时代:70—312年
- 第三章 最无价值的人:大公基督教
- 第四章 如果台伯河泛滥:基督徒受迫害
- 第五章 关于大事件的争论:正统的兴起
- 第六章 经卷之规:圣经的形成
- 第七章 罪人的学校:主教的权力
- 第八章 知识分子的使徒:亚历山大人
第三部分 基督教罗马帝国时代:312—590年
- 第九章 放下权杖:罗马帝国改宗
- 第十章 剖析毫发:三位一体教理
- 第十一章 以马内利!——信经中的基督
- 第十二章 放逐于生活之外的人:隐修制的开始
- 第十三章 万世圣贤:奥古斯丁
- 第十四章 作为“大祭司长”的彼得:教宗制的开始
- 第十五章 天地之间的某个地方:东正教
- 第十六章 弯下得胜者的脖子:向野蛮人传教
第四部分 中世纪基督教:590—1517年
- 第十七章 神的执政官:大格列高利
- 第十八章 寻求统一:查理曼大帝和基督教王国
- 第十九章 神秘地被提升起来:教宗制和十字军
- 第二十章 学识之甘露:经院主义
- 第二十一章 献给贫穷女神之歌:使徒的生活方式
- 第二十二章 沉睡的人和必然法则:教宗制的衰落
- 第二十三章 时间进程中的审判:威克里夫和胡斯
第五部分 宗教改革时代:1517—1648年
- 第二十四章 葡萄园中的野猪:马丁·路德和新教主义
- 第二十五章 激进的门徒身份:重洗派
- 第二十六章 推入游戏:约翰·加尔文
- 第二十七章 诅咒王冠:英格兰教会
- 第二十八章 曼瑞沙的“新人”:天主教改革运动
- 第二十九章 击开磐石:美洲和亚洲
- 第三十章 圣徒们的统治:清教主义
- 第三十一章 不愿为旧观念而死:宗派
第六部分 理性与复兴时代:1648—1789年
- 第三十二章 瞄准根基:理性膜拜
- 第三十三章 心灵及其理性:帕斯卡尔和虔敬派
- 第三十四章 火中抽出的一根柴:卫斯理和循道主义
- 第三十五章 历世历代的新秩序:大觉醒运动
第七部分 进步时代:1789—1914年
- 第三十六章 恢复堡垒:进步时代的天主教
- 第三十七章 新的社会边界:19世纪的英格兰
- 第三十八章 走向地极的人们:新教传教
- 第三十九章 一个民族的命运:美国基督教
- 第四十章 一座为现代理性人所铺设的桥:新教自由主义
- 第四十一章 失去的只是锁链:社会危机
第八部分 意识形态时代:1914年—
- 第四十二章 耻辱墙上的信手涂鸦:20世纪的意识形态
- 第四十三章 病态社会里无根的移民:美国福音派
- 第四十四章 早餐桌上的新信经:普世教会运动
- 第四十五章 慈悲的良药——罗马天主教:梵二会议
- 第四十六章 回流时代:第三世界的基督教
- 第四十七章 作为高尚职业的政治:美国标榜自我一代的基督教
- 第四十八章 地球村:世界舞台上的基督教
结语
注释
从利奥一世至今的历代教宗录
附录(人物、运动、事件)
译后记
《基督教会史》书摘
写给普通读者的教会史
据我研究发现,卡通是一道门槛。凡是停下来读卡通的学生总会笑容满面地踏进我的办公室。借助卡通,我们总会有轻松的谈话。这是连环漫画“花生”中的一则故事。查理·布朗(Charlie Brown)的小妹妹萨莉(Sally)正在写一篇题为“教会史”的学生论文。坐在一旁的查理留意到她写的导言,“要写教会历史,我们必须回到最初的地方。我们的牧师生于1930年。”查理只好眼睛对着天花板骨碌碌地转。
今天,许多基督徒都患有历史健忘症。使徒时代与今日之间的时光一片空白。神在心智中几乎没有一点踪迹。《旧约》有许多经文都在提醒我们神对时间的关注。当他为以色列子民设立逾越节时,他说:“你要告诉你的儿子说……这要在你手上作记号……耶和华用大能的手将我们从埃及领出来”(《出埃及记》13:8,16,NIV)。并且当神在旷野为以色列人预备吗哪时,他吩咐拿一只罐子,“留到世世代代”(《出埃及记》16:33,NIV)。
对基督教史无知的一个结果就是,我们发现信徒难以抵抗偶像膜拜者的诱惑。对基督教信仰的许多歪曲常被视为货真价实的东西。与此同时,另一些基督徒在灵性上骄傲自大即傲慢,这也严重得惊人。由于没有为比较准备好充足的根基,他们视自己的信仰方式为最佳的,并竭力为此辩护——自认为他们的群体凌驾于他人之上。最终,虽然许多基督徒参与某种形式的传道,但没有利用更广泛的语境为其工作所用。当他们想最大程度地使用时间和精力时,却怎么也找不到能令其作出合理判断的依据。
我并不是说仅靠一本纵览基督教过去的书就能纠正所有的错误,或使读者一下子变成谦卑的圣徒,或是勾勒出有效的传道策略。然而任何有关基督教会史的介绍都倾向于将瞬间与永恒、时尚与基要原理分离开来。这也是我对这本书的读者的一种期望。
这是一本为普通读者写的书。我们都知道,术语由蜡构成,可以按我们的品味来塑造它。在为神学院一年级学生授课近20年之后,我得出以下结论:进入侍奉的大学毕业生和每年读五本书的工程师或推销员属于同一个阅读群体。就我这里的目的而言,他们都是“普通读者”。
在备课阶段,一位教授要消化成百上千本书,积累成千上万条引文。在这本纵览教会史的书中,我自由地借鉴他人的见解和描述,而这一切只为了一个简单的目的:让故事延续下去。我已将所有的资料进行了归类,并在每章后列出了最有用的书籍名称,在全书的末尾罗列了主要的引文出处。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还总结出脉络清晰是学习的首要法则。教会史这个主题的划分阶段呈现于此。因为教会生活的处境在变化,所以我们把它们称为“时代”。我深知,伟大的纪元不会像不知名的彗星在空中那般倏然而过。在每一个时代,我们都能捕捉到过去的残余和未来的雏形。但如果读者只希望了解故事的概要,浏览一下各主要阶段题目所在页上的段落即可。
我觉得,因为书中的每一章都是以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的,这种设置对统一全书而言十分重要。每章只涉及一个主题。在每章的简介后读者不难找到以问题形式出现的主题。每章的简介通常都取自那一时代的奇闻佚事。这意味着,每章都能独立成篇,几乎像百科全书关于某主题的词条一样,读者可以单独阅读。
诚然,采取这种“问题”方法会在故事中流下大量的空白。因而有些读者或许会问,为什么有些非常重要的人和事未被收录在内。但这种方法能帮助普通读者清楚地认识到教会史对当今社会的重要影响。许多如今正在发生的问题并非独一无二。它们与过去总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最后,还有些读者会对本书中传记材料的数量提出置疑。为什么要收录那么多个人经历呢?答案同样是为了交流。在没有忽略思想的前提下,我力图将观点与具体人物结合起来,因为我相信大多数的读者更愿意与其他人而非观点进行交流。
教会史学家常问这样一个问题:“教会是一种运动还是一种制度?”本书会告诉你,我的观点是两者兼具。因此,书中既有传教扩张的篇幅,又有教宗政治的内容。我没有严格地定义教会一词,这一点也许会令本领域的专家们有所不快。而这种界定上的模糊是出于如下事实,即我相信历世历代的神的子民都生活在理想——圣徒的普世相通,以及具体状态——特定的子民生活在特定时间和空间,所形成的张力之中。教会的使命不时地号召建立各种制度:特定的规章,特定的领袖,特定的地点。而当各种制度本身阻碍而非推动福传时,复兴运动继而兴起,试图恢复教会存在于世的根本使命。本书将表明这样的周而复始通常是如何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