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报佳音号 | 6950 |
---|---|
外文书名 | Francis Schaeffer: An Authentic Life |
作者 | [美]柯林·杜瑞兹(Colin Duriez) |
译者 | 任小鹏 译;贺雨田 校 |
ISBN | 978-7-5126-4439-7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出版年月 | 2017.4 |
开本 | 16K |
页数 | 265 |
《薛华传》推荐辞
该书包含个人回忆和神学分析,对于这位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可谓优秀传记。对于仰慕薛华的人和希望继承他思想的人来说,该书不可错过。
——阿利斯特·E.麦格拉斯,著有《加尔文传》、《基督教概论》等书
法兰西斯·薛华是不可思议的人——知识卓越,追求真理,情感强烈。犹如耶利米,被这个世界所困惑,不是因为他不明白这个世界,而是他明白。从在小教会牧会到教导世界各地千百万的听众,从一对一或与小群学生交谈,到与世俗学者和专家智识上的交锋,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影响力日益增加。
——詹姆斯·W. 西尔(James W. Sire),作家和编辑
父亲对世俗文化有了兴趣,不仅关注其手段,而且关注其目标……如果你想知道鲍勃·迪伦的歌曲含义是什么,法兰西斯·薛华是适合去咨询的人。在1960年代初,他是听鲍勃·迪伦歌曲的唯一一位基要主义者。
——法兰基·薛华(Frank Schaeffer), 薛华的儿子,小说家和电影制片人
《薛华传》内容简介
关于法兰西斯·薛华,一个邀请他演讲的组委会如此介绍:“他关注我们生活的世界,并对我们的绝望有敏锐洞察,这一绝望让我们的成就破灭。他认为只有正确理解这一问题和大胆运用历史性的基督教,才可以解决当代人的困境。他的回答可能不是现代人所期盼的,也可能不受欢迎。但现代人必须明白:薛华不可忽视。”
薛华出身底层,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家和批评家。他是富有同情心且受争议的运动领袖,也是著名的庇护所(L’Abri)创建人。他是仁慈而博学的导师,透过桌边谈话、讲座和研讨会,及录音带、书籍和电影,对众多来自不同背景和不同国家的个人和群体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薛华让人怀念,他复杂而充满魅力。本书全方位刻画这位杰出人物的生平轨迹和成就,他的激情和关切,他的力量和弱点,以及他思想的核心。为保证传记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作者对薛华做了18万字的口述史记录,跨越时空采访众多跟薛华有亲密接触的人,同时使用相关机构和文化界的历史资料,及薛华的早期著作、书信,薛华妻子伊迪斯的回忆录和儿子法兰基的传记小说,并把这一切都纳入了栩栩如生的深情叙述之中。
《薛华传》传主简介
薛华(Francis A. Schaeffer)是西方卓越的思想家,1912年生于美国费城,在美国受教育,从事青少年工作。1947年迁往欧洲,1954年与夫人在瑞士合作开设“避难所团契”(L’ Abri),专为寻求真理的人士解答问题,又多次在世界各地讲学,著作甚丰,在哲学界和神学界均享有盛名,曾受到《时代周刊》的盛赞,著有《前车可鉴》等书。
《薛华传》作者简介
柯林·杜瑞兹(Colin Duriez),作家、编辑和讲员。参与制作PBS和BBC纪录片,同时担任兰开斯特大学兼职导师。著作包括《C.S.路易斯百科全书》(The C.S.Lewis Encyclopedia)、《托尔金和C.S.路易斯:友谊的恩赐》(Tolkien and C. S. Lewis: The Gift of Friendship)、《托尔金与指环王:引你到中土世界》(Tolkien and the Lord of the Rings: A Guide to Middle-Earth)等。
《薛华传》译者简介
任小鹏,1981年生于四川江油,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2009年曾在加拿大维真学院访学,现为西华师范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为基督教神学、政治哲学与当代中国基督教。著有《个人道德与群体政治: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的基督教现实主义思想研究》,译有《薛华传》、奥古斯丁《忏悔录》等书。
《薛华传》目录
序言
- 第一章 早年(1912—1935)
- 第二章 牧师与宗派主义者(1935—1945)
- 第三章 新视野(1945—1948)
- 第四章 瑞士(1948—1950)
- 第五章 危机与催化剂(1951—1954)
- 第六章 庇护所(1955—1960)
- 第七章 去庇护所朝圣(1960—1976)
- 第八章 最后的征战(1977—1984)
附录
- 完整的薛华:对法兰西斯·薛华回顾性的采访
致谢
参考文献
索引
《薛华传》书摘
薛华与追寻信仰的朋友们,庇护所的建立
受到薛华影响的另一位当地重要人物是医生奥滕博士(Dr. Otten)。130弗兰为他写了一系列系统性圣经笔记,这些笔记后来出版,就是《圣经基要真理25讲》(25 Basic Bible Studies)。
小女儿底波拉生动描述了医生和他对信仰的寻求:
奥滕博士是我们在坎贝里时的医生,他负责照顾整个山谷的人,也是蒙泰(Monthey)一带唯一的医生。他要深入所有的偏远农舍给人看病。他与我父母有过长谈。村子里的其他人都是农民,所以当他来我家后,经常会站着与父母聊天数小时。他告诉我父亲:“我想知道基督教是怎么回事,但是我实在没有时间阅读整本圣经。”我父亲认为,要了解基督教,就要阅读整本圣经,像乔治·艾克亨瑞一样。父亲并没有简单地对他说‘这就是福音,你信吧’,而是给他一本圣经,叫他从头到尾读一遍,再定期过来讨论,于是,年底,他就归信了。但奥滕博士却说:“我没有时间看圣经。”因此我父亲说:“我帮助你学习圣经。”医生每周来一次,领取学习材料。
我父亲挑战人们的观念,让人们严肃看待圣经,对此他信心十足。他的观点是,如果你诚实看待圣经,你会发现这就是真理。(他经常说,我们出生来到世上,并非出于自愿,但既然来了,有的问题就需要去搞清楚。我们有什么问题,就要去找答案。)父亲就这样逐章讲解,给医生上了25堂圣经课程,直到他能明白圣经为止。采访德比和乌多·米德尔曼。
弗兰不会把他的信仰强加给村民,弗兰带着友谊、关爱,以及圣经是真实可信的信念来服侍,因此他认为最忙碌的人也当重视圣经。
后面的事情看起来像《使徒行传》的新章节。被要求必须离开瑞士的驱逐令突然无效了,尽管薛华被迫搬到邻近的新教教区沃德(Vaud),这一教区在罗纳峡谷的另一边。作为请求废除驱逐令的一部分,瑞士当局要求他购买不动产,于是弗兰选择了位于小村庄修沐兹的一栋乡间农舍,命名为落叶松舍(Les Mélèzes,Larches)。
3月4日房屋预付款结清后,前面的道路变得明朗起来,弗兰和伊迪斯看到了上帝对他们个人的带领。他们有了做庇护所的场所,庇护所会向世界各地的人开放,他们相信人们会来这里。
伊迪斯后来用更具体的话表达了庇护所的灵魂。
我们想活在上帝的面光之中,我们渴望在现存真理的基础与我们是谁之间取得平衡,我们需要意识到社会或自然环境已经被污染,我们需要对此保持某种警醒。警醒是“防毒面具”(gas mask),可以帮助区分各种观念、理解现实,这样我们才不会被扭曲或者窒息。
我们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要保持清醒,而不是麻木不仁,在每一天的思考中需要智慧,而不是愚蠢。
庇护所从他们心爱的坎贝里旧农舍,变成了落叶松舍。落叶松舍几乎成为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在接下来几年和几十年时间里,数以千计的天路客和旅客来到这栋农舍。他们的新家位于海拔3000英尺之上,薛华的二女儿对此有深刻印象,她被这栋农舍迷住了:
那时我已经不是14岁了。在全家搬家的前一天,我和弗莱斯曼夫人(Madame Fleischman)去到落叶松舍。她是我的钢琴老师,曾是德国来的难民。她很有贵族气质,人生目标与众不同。我们头一天去打理新房子。当时是3月,屋子又黑又潮,当晚壁炉坏了。农舍的每层楼都有小火炉,我生了火,让屋子暖和起来,等待着家人的到来。外面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第二天早上,我醒得很早,然后去到阳台,看见天空湛蓝、清澈,山上布满了积雪,简直美不胜收,与常年被浓雾笼罩的坎贝里迥异。我高兴得跳了起来,高声喊:“哈利路亚,感谢主。这就是你赐给我的!”
实际上,苏珊是第一个看见这幅美景的人。当伊迪斯第一次以及伊迪斯和弗兰第二次去检查房屋时,天气不好,没有看见这幅美景。伊迪斯在全家搬到那儿去后第一次看见早晨的美景,她这样描述:
我们可以鸟瞰整个罗纳山谷。数了一下,山脚和罗纳河两岸星罗棋布了14个村子和小镇。在山边村落的上面和后面,可以看到山岩,被积雪覆盖的登杜米第峰(我们的老朋友!)若隐若现,反光的冰山和若干山峰清晰可见。将目光移到山峰顶部,积雪覆盖的花岗岩山峰交错。湛蓝的天空中,一片如羊绒般的云飘了过来。农舍后面没有山峰,而是一片略陡的绿草地,消失在浓密的松树林中。在房子前面,草坪边缘的篱笆距离公路仅有20英尺,早上当公共汽车停车时,我们从早餐桌子上就可以看到汽车顶部。巴士与铁路相通,从艾格勒出发,铁路一头通向洛桑、日内瓦、伦敦、巴黎等地方,另一头可以到米兰和南边的地方。
在到瑞士8年之后,弗兰一家结束了“流浪”生活,在阿尔卑斯山里的小村庄修沐兹安顿下来,成立了庇护所。新的元素开始逐渐融入他们的生活。许多来自欧洲各国寄宿学校的孩子和年轻女性在完成中学学习,并参加坎贝里圣殿教会的礼拜,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生在落叶松舍与薛华讨论关于基督教信仰的各种问题。交流问题和日常接待变得日益重要。多年后弗兰坦露:“我很惊奇,在这些讨论中,我可以用她们感兴趣的方式来回答各种疑问。”来自洛桑和其他地方的学生,以及来自德国的美国士兵,在1955年和之后几年突然到访,庇护所的中心工作转移到在家中满足访客的属灵需要上。在早些年,事工主要集中在周六。作为弗兰国际教会事工的延展,他还在很多地方带领查经,包括意大利的米兰,139而且“孩童归主”课程也在当地继续进行。
底波拉·米德尔曼还记得洛桑查经班形成的经过。
我们一开始并没有刻意把它当做一个组织、事工去经营,但人们还是陆续就来了。作为家庭的客人,人们每周六来,周日晚坐车离开,返回学校。一段时间后,他们说他们大约有十几人,每周一起过来有困难,问我们能否每周去一次,好让讨论继续。
庇护所的事工模式建立起来,这给弗兰和伊迪斯带来不少安慰。在这一时期,访客多集中在周末而非其他时间。到了1956年秋天,弗兰每周的日程基本固定下来,这对弗兰有序安排服侍以及事工的成功都至关重要。
周日
上午11:30,教会崇拜
下午,喝茶和交谈(根据伊迪斯·薛华的记录,这涉及到回答诚实提问者的诚实问题,问题涉及诸多方面)
周一
上午8:30,查经班,对象是当地人(翻译为法语)
周二
双周是米兰查经班,晚上8:45-11:45;单周在坎贝里阿文西夫人(Madame Avanthey)家学习圣经
周三
落叶松舍孩童归主课程,对象是阳光学校(Ecole Beau Soleil)讲英语的小孩
周四
洛桑咖啡馆查经班,上午11点到下午2点140
周五
周末人群到达,吃饭,晚上是交谈和查经
周六
和“周末人群”一起散步并交谈,晚上有壁炉烤热狗、家庭祷告和通宵谈话。
对于庇护所来说,米兰和洛桑的查经班也很重要。前者是庇护所在瑞士之外的第一项事工,从1959年开始由胡威和多萝西·伍德松(贾米森)带领。洛桑的查经班最后成为生命联系紧密且富有活力的学习讨论小组,弗兰也在这里孕育了《罗马书》一到八章的研究(研究内容就是后来出版的《基督完成之工》(The Finished Work of Christ)。查经帮助弗兰总结出用圣经原理理解庇护所异象的系统方法。美国学生马特·赫利尔(Marte Herrell)曾参加过这些查经:
我第一次遇到法兰西斯·薛华先生是在1958年秋天。我是洛桑大学的学生,不信主,但内心深处在寻找真理。别人连拉带哄的拖我参加了在学校附近小咖啡厅里举办的查经班,老师是薛华博士,内容是《罗马书》。看到如此睿智的人竟然相信圣经是真的,我当时真觉得难以接受,但也充满了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