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之道:靠主得力的人生(《认识神》作者J.I.巴刻新作,报佳音推荐!)

在我们所处的文化中,软弱是我们千方百计要隐藏和否认的,甚至是可耻的。然而对于基督徒,软弱却是通往生命之道。
智慧的人生导师巴刻在《软弱之道》中结合圣经的真理和自己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人唯有认识和接纳自己的软弱,并依靠上帝的大能,才能成为真正刚强的人。
在这里,你会找到一条从灰心失望走向自由喜乐的道路。

描述

报佳音号 6820
外文书名 Weakness Is The Way: Life With Christ Our Strength
品牌 橡树
作者 [加拿大]J.I.巴刻(J.I.Packer)
译者 刘光宇
ISBN 978-7-5426-5478-6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月 2016年5月
开本 32k
页数 99页;55千字

巴刻论“软弱之道”

《软弱之道》推荐辞

若你如我一样,曾因软弱而灰心挣扎,那么这本书正适合你。我们都渴望别人因我们的能力而仰慕我们,却看到我们其实常被软弱所困。莫非我们只能活在沮丧中吗?不!有一条路,可以引我们进入喜乐的自由。巴刻博士知道这条路。他带我们查考《哥林多后书》,把这条路指给我们,好让我们如同保罗,“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 。

——乔恩·布卢姆(Jon Bloom),“渴慕神”事工机构主席,著有《不凭眼见:信心故事的新视角》

巴刻把新约圣经中最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则显明出来——使徒保罗的力量,实乃来自于他的软弱。时至今日,仍然只有谦卑地屈身通过软弱之门,才可能经历基督全部的能力。 巴刻的精辟论述,既挑战我们,也告诉我们如何在软弱中靠着基督得力。

——约翰·迪克森(John Dickson)牧师,著有《福音派大倒退》

《软弱之道》豆瓣读者短评

对描写软弱的那部分有共鸣。对理解保罗写哥林多书信有帮助。——jane-vivi 

在公司带了三周的读书会,这本小书的框架已经印在我的脑子里了。这本书很符合我现在生命成长的需要,感谢神今年让我读到这本。——Kai

一本小书,篇幅所限,结合哥林多书信浅谈了软弱与基督徒的呼召、奉献和盼望这三个话题。软弱是一种无力感和失败感,这可能出于失去金钱、影响力等。这个社会看中的是强者和成功,那么weakness真的有价值吗?作者挑战我们的人生是否真正以基督为中心,是否依靠他(还是依靠其他的东西带来的安全感),是否活在他的盼望之中。——lionel

《软弱之道》内容简介

在我们所处的文化中,软弱是我们千方百计要隐藏和否认的,甚至是可耻的。然而对于基督徒,软弱却是通往生命之道。智慧的人生导师巴刻在本书中结合圣经的真理和自己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人唯有认识和接纳自己的软弱,并依靠上帝的大能,才能成为真正刚强的人。在这里,你会找到一条从灰心失望走向自由喜乐的道路。

《软弱之道》作者简介

J.I.巴刻(James Innell Packer),生于1926年,当代著名福音派神学家,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加拿大维真学院系统神学教授。著有《软弱之道》、《重寻圣洁》、《清教徒肖像》、《虔敬的奥秘:要道须知》、《认识神》(上海:中国基督教两会,2011年)等四十余部作品。《清教徒的脚踪》和《圣经的来源》收录了他的文章,推荐阅读。

《软弱之道》目录

  • 第一章 关于软弱
  • 第二章 基督与基督徒的呼召
  • 第三章 基督与基督徒的奉献
  • 第四章 基督与基督徒的盼望

索引

经文索引

《软弱之道》书摘

强壮的人有影响力,我们却是软弱无力

A.A.米尔恩写的小熊维尼系列故事引人入胜,在《小熊维尼的房子》里,爱操心的康卡太太出场,在她看来,天真活泼的小豆必须按时吃强健素,这可是件头等大事。为什么?自然是为了能长得强壮。强壮包括哪些方面?身体素质、道德水准和人际关系,都有强弱之分。搬得动重物、不向错谬妥协、坚决维护正义、能带领一个群体,都是强壮的表现。强壮,就是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带来改变。强壮的人有影响力,一旦发挥出来,就能改变他所处的环境。人们会因为某人所拥有的能力和成就而尊重他。康卡太太盼望小豆长得强壮,父母对孩子、老师和教练对学生,无不如此——都希望他们有能力和作为。

这乃是属世的方式,不过有时上帝也会这样做,如下面这些圣经中的劝勉所反映出的:

·上帝对摩西的接班人约书亚说:“你当刚强壮胆”(书1:6—7,9),连说三遍表示强调。

·保罗让以弗所的信徒为属灵争战做好准备:“你们要靠着主,倚赖他的大能大力作刚强的人。”(弗6:10)

·保罗勉励提摩太承担保罗所按立的牧职:“你要在基督耶稣的恩典上刚强起来。”(提后2:1)

显然,灵命强壮是应当的,别无选择。

可是,进一步想:为什么会有这些劝勉?是为要除掉原本存在的软弱无力感。或许,约书亚听到上帝的话、提摩太读了保罗的信,内心都深感恐惧。接替摩西带领以色列人,接替保罗建立教会,都是艰巨的任务。这两人感到难以胜任,这不足为怪。换句话说,他们两人都感到软弱。若不是从上帝那里得力,他们也必定会力不从心。

什么是软弱?其核心就是无力感。体弱,是指身体缺乏活力或健康,因此搬不动家具或无法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智力水平弱,是指无力从事某些脑力劳动,例如C.S.路易斯对数学几乎一窍不通,我本人也是如此。性格软弱,是指缺少决断力、不够坚定,缺乏自尊,没有领导力。处于弱势,是指缺少必要的资源去推动和影响局面。人际关系的软弱,是指无力带领和引导——有些父母和牧者有这样的软弱。每一天我们都会不断感受到周围人的软弱和不足。

史努比卡通故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查理·布朗看上去闷闷不乐,露西问他有什么心事,查理说,“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露西说,“噢,不用担心,很多人都这么想。”查理说:“啊?人们都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吗?”“不,”露西说,“很多人都觉得你不如别人。”我欣赏表达中流露出的机敏,我为这段话令我忍俊不禁而感到惭愧。我知道,对有些人来说,这个笑话是残忍的,一点不好笑,毫无同理心。露西这个极品女孩,故意捉弄苦闷的查理,暗示查理他悲惨的自我评价千真万确。但从这个笑话可以看出,自以为刚强的人,是多么容易在别人本已脆弱的伤口上撒盐,雪上加霜。倘若软弱的人不那么痛恨自己的软弱,这个笑话也就不好笑了;那丝毫不感到软弱的人,在与他人的讨论或交流中,若能更小心和克制,世上的痛苦也会减少许多。

软弱感常与失败感联系在一起,有时是软弱感导致失败感,有时是相反。过往的失败好像黑云,笼罩当前的目标,让人难免再度失败。而基督信仰,赐给我们坚实的盼望、应许随时帮助我们,似乎应该能驱散一切恐惧和担忧,但事实上却不总是如此,一位信徒需要鼓励时,其他信徒本应及时鼓励他,而事实上他人的鼓励并不总是及时和足够。

实情是,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属灵的事上,我们都是软弱不足的,我们需要正视这一点。罪伤害了所有的人际关系,让我们都陷于无能的境地。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的有限,这一认识会在我们里面生出谦卑和对自我的不信任,也让我们认识到自己无法自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白,在人生路上的每一个关口,我们都需要依靠基督我们的主和救主,需要操练这种依靠,直至养成属灵的习惯,好能领会保罗所领会的:“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林后12:10)我会在本书的后面详细再谈。

通往灵命强壮的道路就是拒绝盲信自我

基督徒要想灵命强壮,我们的人生和事奉要想有丰盛的果效,道路就是谦卑和拒绝盲信自我,在属灵之事上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软弱。在这一点上,保罗比所有新约圣经的作者都更加清楚,而《哥林多后书》的阐述则最为清晰,因为这篇书信的目的,就是特别针对这一问题。

无疑,正是哥林多的那些批评者,使得保罗写这封信时直言自己的软弱。保罗在信中强调了他因上帝的命定而遇到的事奉中的艰难,这说明他一直很清楚,自己在教会中和在世界上都是处于弱势。因此,保罗也不敢确定哥林多人是否仍然欢迎自己,这让他认为有必要事先提醒哥林多人预备好捐项(“就当在这慈惠的事上,也格外显出满足来”,林后8:7),保罗说这段话的语气几乎是带着歉意:“我说这话,不是吩咐你们,乃是借着别人的热心(这是保罗希望哥林多人仿效的),试验你们爱心的实在。”(8:8)

然而,在本卷书第三部分,保罗对自己的软弱的承认却走向一个高潮——保罗透露,为了让他不致骄傲,“有一根刺加在我肉体上,就是撒但的差役,要攻击我。”(12:7)我们不禁要问,这根刺是什么?是眼疾?身体的疾病?跛足?显然,这根刺是与身体相关的,也是痛苦的,否则就不会称之为“一根肉体上的刺”了,但除此之外,我们就不了解了,并且也无需了解更多。保罗告诉我们,他曾三次郑重地恳求上帝,“为这事,我三次求过主,叫这刺离开我。他对我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12:8—9)

因此,保罗未得医治,但却不是因为被上帝抛弃。恰恰相反,正如保罗自己所见证的:“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我为基督的缘故,就以软弱、凌辱、急难、逼迫、困苦为可喜乐的。因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12:9—10)

软弱感是纵贯我人生的底色

基督徒的人生与事奉是一场与软弱相伴的旅程,人的力量终有耗尽之时,只有属天的能力可以支撑我们前行——我本人对这一点的领悟,甚至可以追溯到少年时代。我天性孤僻忧郁,有十年时间都必须带着一个铝制的保护套,以遮盖一场交通事故在我头上留下的伤口,我也因此无法进行任何户外的游戏项目。那些年里,我觉得自己几乎无法参与任何重要的事。这诚然是软弱感的一种。

这种感觉,虽然有诸多错谬,但却成为纵贯我人生的底色,而近三年来,因为髋骨脱节,这种感觉更为强烈(有两年时间我走路一瘸一拐,做完更换关节的手术后又用了一年时间缓慢康复)。医生说,该手术是侵入性的,手术最初的影响就是对我的身体系统的冲击——就像在街上被卡车撞到一样——身体和头脑的彻底恢复需要时间,创造力也是如此(在我而言就是写作的能力),在术后初期会明显丧失。

这三年来,我对身体和认知方面的软弱,如同对撒旦诱使我们沮丧和灰心的把戏一样,有了更多切身体会。保罗早已经历过这一切——我不断默想这一事实,我对《哥林多后书》的激赏由此也越发加深,这本小书就是这些默想的结果。这封书信的内容曾经帮助了我,我盼望它也能帮助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