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青医生(云彩集系列丛书)

《李叔青医生》以一个短暂而卑微的生命见证父神的怜悯和恩典,发人深思。书中内容为史学家多年研究成果,史料更显珍贵。传主和家人的经历神奇,可读性强。传主为早期宗教界名人,不仅有名人效应,且是一种可贵的信仰追寻。

SKU: 6197 分类:

描述

报佳音号 6197
作者 吴秀良
ISBN 9787510814129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2.5
开本 32k
页数 174页;74千字

《李叔青医生》推荐辞

《李叔青医生》以一个短暂而卑微的生命见证父神的怜悯和恩典,发人深思。书中内容为史学家多年研究成果,史料更显珍贵。传主和家人的经历神奇,可读性强。传主为早期宗教界名人,不仅有名人效应,且是一种可贵的信仰追寻。

——本书编辑

吴秀良教授治清史、近代中日关系史,及近代中国基督教史多年,功力深厚,触角敏锐,见解独到。先前已经完成了女布道家余慈度的传记,现今又撰成本书,为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填补了重要的一页空白。李叔青不只是一位有名的基督教布道家,影响了同时代及后来的许多教会名牧和基督教领袖,也在中国的文化史和社会史上,扮演着一个牵引和配合的角色。我的一位史学界同行和朋友是李中清教授(现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他是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的儿子,而李政道正是李子义的孙子、李叔青的侄儿。这种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和历史渊源,叫我读到本书初稿时即手不释卷,津津有味。

——梁元生,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院长暨历史学讲座教授,译有《戴德生:挚爱中华》等书

《李叔青医生》内容简介

《李叔青医生》作者以自己的视角向读者呈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位中国基督徒传道人李叔青皈依、成长、献身的心路历程和曲折经历,使读者有机会对20世纪初中国基督教复兴运动有所了解,对李叔青时代基督教在中国的多样性存在有所认识。

书中还提到美国基督教奋兴运动布道家穆迪、穆勒,中国基督教布道家丁立美、倪柝声,以及天津守真堂、上海慕尔堂、守真堂,还有义和团事件、天主教神父对基督教牧师的救助等人物及其相关事件,内容丰富。

李叔青是如何带领中国第一个华人信徒所组成的布道团体,并如何被神使用而能在短短三年的布道工作中,启动了第一波中国教会的复兴浪潮?《李叔青医生》是透过史学家多年来的搜集与研究而为您提供的答案!

本书属于“云彩集”系列丛书,同属此丛书的还有《余慈度传》、《失而复得的日记》、《陈织娘的一生》和《朋霍费尔:牧师,殉道者,先知,间谍》等书。

《李叔青医生》作者简介

吴秀良(Wu, Silas H.),1929年生于中国。196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中日史博士学位,后来长期在大学任教。著有《余慈度传》、《李叔青医生》等书。吴教授终生致力于明清史和中国基督教会史研究,其历史著述曾散刊于《哈佛亚洲研究学报》、《清华学报》、《中研院近代史特刊》、《通报》(荷兰)以及《美国历史学会季刊》,其清史专著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李叔青医生》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追寻湮没的历史人物

第一部 李叔青的时代

  • 第一章 北洋西医学堂
  • 第二章 家庭背景
  • 第三章 约翰·伍伯瑞
  • 第四章 李叔青生命更新
  • 第五章 生活上的变化
  • 第六章 天津守真堂
  • 第七章 义和团之乱
  • 第八章 火海忠魂
  • 第十章 复兴的开始
  • 第十一章 复兴的扩大
  • 第十二章 属灵的果子和后裔
  • 第十三章 真理的渊源和职事
  • 第十四章 话语摘录(一)
  • 第十五章 话语摘录(二)
  • 第十六章 回答问题
  • 第十七章 李叔青其“人”
  • 第十八章 或生或死

第二部 后李叔青时代

  • 第十九章 1908年后的上海守真堂
  • 第二十章 赵世光和灵粮堂
  • 第二十一章 义人的后裔

结语 佳美脚踪

评介

附录

附录一 本书主要人物世系表及其姻亲关系

附录二 李政道教授英文复函及汉译

附录三 圣约翰堂李仲覃牧师纪念碑文

附录四 李仲覃编纂《李叔青传》的封底复印本

附注

《李叔青医生》书摘

第四章 李叔青生命更新

李叔青进入国立西医学堂后,开头的第一学期,功课并不太紧,有很多时间去外面逛街娱乐。在天津那样的大都市里,世界上各种的引诱很多。他的同学们下课后,有的到酒馆喝酒,有的到戏院看戏,甚至还有人到妓院去嫖妓,李叔青的生活跟他们没有什么太大的分别。唯一不同的是他没有上妓院去。这自然是因为家庭教育及宗教信仰的约束,也因为他们同学间有的父母都彼此认识,他们都害怕被人告发。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至少让他没有去犯嫖妓的罪,但是他们晚上闲着无聊的时候,就出去到处游游晃晃。

有一天晚上,他和几个同学在街上闲逛的时候,正好路过的约翰·伍伯瑞夫妇家门口。他们听见里面有弹钢琴和唱英文诗歌的声音。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几个人就决定进去看个究竟。那个时候,英文在中国社会上是非常吃香的语言。他们听见有人用英文唱诗,自然就更想进去跟外国人讲讲英文。他们进去以后,约翰·伍伯瑞的妻子凯瑟琳非常和蔼地招待他们,请他们坐下来谈谈。李叔青在圣约翰修过音乐,对英文诗歌特别有兴趣,所以他就开始与凯瑟琳用英文交谈。交谈中间自然就涉及信仰问题。凯瑟琳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得救了没有?”

李叔青回答说:“我从小就受洗了。”

凯瑟琳说:“虽然你小时候受了洗礼,这个还不能算是得救的凭据,你们得救的凭据是什么?”

他说:“我在16岁的时候,已经接受了美国圣公会监督的按手和坚信礼了。”

凯瑟琳说:“这种坚信礼也不能算为得救的凭据。”

他们几个少年人听了这个话后,都面红耳赤的回答说:“那么到底怎么样才能算作得救的凭据呢?”

 凯瑟琳就把得救的道理一点一点解释给他们听。她说:“人如果得到了耶稣基督的救恩,这个人必定是得着了新的生命。他也必定有这个新生命在他里面运行的经历成为他得救的凭据,所以他自己必定会知道自己得救了没有。”但是这几位少年人听了以后,还是一脸迷茫。他们觉得这种说法倒是非常新鲜。

 凯瑟琳见他们都低着头默默无言,回答不出来,就没有再难为他们。她就说:“好吧,你们现在可以回去了,也可以花时间想一想。以后我可以写信问你们,你们可以回信把答案寄给我。”

李叔青和他的同学就说:“好,这样好。可以,可以的。”就这样他们与约翰·伍伯瑞夫妇告别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