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报佳音号 | 6183 |
---|---|
作者 | 区应毓、方悦、肖安平 |
ISBN | 9787221104946 |
出版社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月 | 2012年9月 |
开本 | 32k |
页数 | 236页;179千 |
《面向心灵的道德教育》读者对象
1、儿童以及青少年的父母、老师。
2、关注教育问题的社会人士。
《面向心灵的道德教育》特点
1.本书融汇古今各种教育理论和现实中的丰富例证于其中,既能从大处着眼,让人认识道德教育的金科玉律,又能从小处动手,帮人落实实际步骤和具体反省。
2.本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对心灵道德教育事业的拳拳挚爱之情,其多年的经验对父母、老师或其他关注教育的社会人士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资源。
《面向心灵的道德教育》内容简介
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树人。无论一个人的知识多么渊博,才能多么卓越,若不具备应有的道德水准,教育仍是失败的。遗憾的是,这正是当今社会的现状。经济迅速增长,道德却在急剧败落。针对这一时弊,本书让人欣喜的窥见了教育的另一条出路,即重新回到育人的根基:面向心灵,建立道德。
作者建立这套道德教育体系,背后有深厚的圣经基础,是一套符合基督教价值观的道德教育体系,他结合丰富的例证探讨了价值是什么,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帮助孩子健全成长的金科玉律和实际步骤,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实际的操作方法,读来清楚明了,对于家长、老师以及教育工作者都是极好的道德教育指南。
《面向心灵的道德教育》作者简介
区应毓,美国德州达拉斯神学院神学博士及哲学博士,曾任菲律宾圣经神学院院长及加拿大水务局环境生态研究员。现为加拿大华人神学院院长、多伦多城北华人基督教会顾问牧师、国际教育协会主任。已出版《育善在家》、《教育理念与基督教教育观》、《苦海无边有情天》、《使徒信经诠释》、《以斯拉记注释》、《历代志上注释》(卷一:家谱篇)、《历代志上注释》(卷二:大卫篇)、《历代志下注释》(卷一: 所罗门篇)、《天经地义: 遨游自然科学》、《漫谈乐境: 遨游古典音乐》、《浊流清涧: 遨游天地人生》、《中流砥柱: 遨游社会伦理》、《认识摩西五经: 生命的旅程》、《认识旧约历史书: 同进应许地》、《认识诗歌智慧书: 实践智慧人生》、《认识福音书:与耶稣同行》、《认识使徒行传: 见证福音的大能》、《认识保罗书信》等专著,与人合著有《中国文学名家与基督教》、《西方音乐名家与基督教》等书。
方悦,美国达拉斯神学院圣经研究硕士及基督教教育硕士。曾任美国达拉斯学龄前儿童教师及加拿大多伦多学龄前儿童教师,并创建“立基教育中心”,现任加拿大列治文基督教学校董事、加拿大华人小区查经班监督、多伦多亲子会顾问。她与丈夫区应毓博士合著有《育善在家》、《教育理念与基督教教育观》等书。他们育有三个子女: 家信、家爱、家望。
肖安平,香港信义宗神学院博士,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南神学院副院长、湖北省基督教协会副会长。在《珞珈哲学论坛》、《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民族大家庭》、《天风》等刊物上发表各类文章100多篇,其中学术论文60余篇,著有《互爱不仅是友谊——马丁•路德论宗教与人生》等多部著作。
《面向心灵的道德教育》目录
- 第一章 健全成长的道德教育
- 一、价值始于家
- 二、价值值多少
- 三、家教教什么
- 四、基督教价值观
- 第二章 健全成长的金科玉律
- 一、言行要一致——如何协助子女分辨善恶
- 二、提问须鼓励——如何善导孩子发问为什么
- 三、善用成长律——如何理解成长律是什么
- 四、失调化平衡——如何实践成长律
- 五、法则须实行——如何达至知行合一
- 六、择善而从之——如何从矛盾中求统一
- 七、爱中齐建立——如何不与世俗为友
- 第三章 健全成长的实际步骤
- 一、今天就开始
- 二、大处着心眼
- 三、小事动手脚
- 四、团体倍增益
- 五、坚韧要到底
- 第四章 健全成长的具体反省
- 一、志向——我能变成另外一个人
- 二、礼貌——做事先做人
- 三、诚信——人的第二个身份证
- 四、敬老——不要忘记感恩报恩
- 五、尊严——找到自我
- 六、人际关系——圣经关系学
《面向心灵的道德教育》文章摘选
第一章健全成长的家庭教育
一、价值始于家!
“妈! 我买了一把电子吉他回来。”志聪拿着簇新的吉他, 昂首阔步地走进家门, 他边走边喊着。
少媚盯着她刚满16岁的大儿子,拿着新买回来的吉他进入房间。她的思潮起伏不安,心中暗想:孩子长大了, 会不会变坏呢?我应该如何帮助他走上一条正路呢?我怎样才能教导小孩子按照圣经的价值观为人处事呢?
她蓦然从沉思中惊醒过来, 4岁大的女儿颖诗拉着她的手, 拼命地摇着。这个4岁大的乖宝宝因为刚刚不小心打破了一个古董花瓶,害怕母亲责备,楚楚可怜地拉着母亲的手求情。
少媚看着颖诗, 正想教训她一顿。古董花瓶是父亲所珍爱的, 她怎么可以这样不小心。 少媚心中正踌蹰不定时, 她10岁的儿子志明拖着挂满泥浆的球鞋, 跌跌撞撞地走进家里。这个时候,少媚的心中不由得无名火起, 立时破口大骂老大已完蛋、老二真捣蛋、老三是笨蛋。
事后,少媚感到很难过, 做父母已不容易, 作基督徒父母就更难。
她在思考,基督徒应如何去引导小孩子, 认识正确的圣经价值观呢?
少媚的三个孩子, 各有不同的需要, 引导他们的方法也应该不同。小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 有着不同的需要。做父母的怎样才能了解他们成长中的变化,更有效地帮助他们分辨是非黑白呢? 圣经的价值观怎样才能在家中践行出来呢?
此书是为着基督徒父母而写的, 我们希望父母能够按照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 引导他们发挥自己天赋的道德本能。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依循着有规律的阶段蜕变更新的。作父母的需要认识这些变化的规律, 去开启他们心灵,引导他们辨别是非。
成长的因素
成长就是变化
上帝必定是喜爱更新变化的, 他所创造的宇宙自然, 充满着各样的变化。花草树木、江河湖泊、崇山峻岭, 每一个季节都在变化中。动静相生、寒山秋水, 不停地在更迭改变。参横斗转的星宿、宏阔辽远的天地也是于动静错综、明暗交织中运转。
所有的生物都是依循着他本性所预定的规律而改变。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不例外, 我们亦是按照着人性本身的规律而成长变化的。当我们呱呱坠地,诞生于这个世界时, 我们只能无助地依赖于母亲。人类的婴孩是何等的脆弱,他们在出生后不能立即独立生存, 需要依靠他人的照顾。这事实上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告诉那些已经长大成人的, 不要忘记我们依然十分脆弱、需要别人的爱护。上帝没有将人类创造得好象其他哺乳类动物一般, 不需要长时间的哺育。人需要一生之久的依附与互相依赖, 才可以过一个正常的生活。
上帝赋予了人类成长的本能。上帝期待人可以透过一个缓慢而确定的过程, 由无助的婴孩, 渐渐成熟。我们必须明白人是处在改变和成长的状态中,并且这个状态是依循着一些既确定又可预测的阶段进展的。这一进展的本能是先天遗传的,它可以促使一个极奇妙的生命体,由无助依赖的状态,逐渐演变成长。当然,影响人类成长的还有客观环境的因素。人可以透过与自然界及社会的接触,得到后天的孕育与塑造。主观先天性的成长本能,配合客观后天性的环境因素,就交织成人类成长的动力。
先天与后天之影响
对于主观与客观、先天与后天之争,我们不必过于极端。常言道:“时势造英雄”,但也有人说“英雄造时势”。若注重英雄的本质,人们就会强调“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优生学或现代所谓的遗传学。这种优生学最极端的社会表现,就是希特勒所倡导的日耳曼民族优秀论。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无辜杀戮的犹太人总数高达600万之多。先天遗传因素固然重要, 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后天环境的影响。两者如影随形, 是不可分离的。父母亲提供给孩子遗传基因,只是身为父母的天职之开始而已。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年时期。孩子所身处的环境,对他们的身心灵有着直接和重要的影响。
后天的因素有时也会被推崇为影响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动力。有些人认为: 一个人的成功, 主要是因为“时势造英雄”而已。除了环境的解释外, 就没有别的因素。这一论调忽略了在同一个家庭里, 兄弟姐妹虽然在相同的环境中成长, 他们的个性、爱好、价值观、人生观却可能完全不同。这可能是因为先天遗传的组合不同, 导致他们取向上的差异。因此,我们应采取一个持平的观念, 不以偏盖全地就单方面的理念, 来理解孩子的心理、智商、道德成长之进程。
父母的学习
孩子既然不断在改变, 身为父母的也需要时常学习, 去适应孩子成长中的变化。序言中所提及的母亲少媚, 就要学习面对处于三个不同阶段的孩子。4岁大的小孩子并不知道古董是名贵的, 不能随便打破的,他对是非曲直的理解与老大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母亲少媚所采用的方法, 也必须要符合孩子成长阶段中所能接受的程度。
父母需要有以下两点认识:
其一,孩子的成长过程十分复杂, 我们可能无法全然了解。尽管如此,父母仍要尽力去理解孩子成长中各样的变化。撰写此书的目的, 就是帮助父母明白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些必经的阶段; 好使父母可以实际地引导孩子,去建立合神心意的道德价值观。我们也要承认自己对孩子成长的认识,是非常有限和不足的。父母并不能完全解释, 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如此发展。对此,做父母的也不要过份自责。
其二,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不会终止或间断的。我们所要珍惜和把握的就是此时此刻。失去的光阴不会重来,我们要当机立断,把握现今的时机,给予孩子适切的帮助和鼓励,严正指出错误所在,对其及时进行挽救,不要陷于悲观和挫折之中。至少我们仍可以在主里尝试力挽狂澜,重新建立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
我们发现在一般的讲座或家庭辅导中, 父母的发问常会偏向管教子女的细节与微观问题, 而忽略了父母子女关系的远景与宏观方面。在已出版的书里,我们尚未发现任何一本书能够完全解答父母所提出的所有问题。
我们所应关注的乃是如何从宏观角度去了解孩子成长的过程,并与孩子一起成长、彼此配合, 而不是互相冲突消损。因此,我们做父母的就需要不断学习,尽力发现和了解孩子的内在倾向及成长的阶段, 好使我们可以创建一个更理想的环境, 去帮助孩子们发挥他们天赋的道德本能。
成长的阶段
成长就是生命之提升
顾名思义,阶段是以阶梯的方式去描绘生命的进升,成长的过程是可以分段来形容的。孩子的成长并非如升降机般, 流畅平顺地一直往上升, 由无助的孩童进升至成熟的成人。成长的历程往往是由一个层面跃进至另一个层面, 刚开始时可能是平静安稳, 但常会经过一个转折期或一些转折点。往往经过这些转折期或转折点,才进升至一个更高的层次。
父母及教师们需要了解, 当孩子经历这些转折期的时候,思潮泛滥或出现越轨行为是不可避免的,他们的行为与心态都会令父母感到焦急不安。少媚的大儿子正处于步入青少年的转折期, 他既需要独立、又需要朋友的接纳。新买的电子吉他就是他对父母的独立宣言, 并且此举赚取了同伴的羡慕。少媚就不能用对待4岁小女儿的权威方式来回应老大, 因为老大所处的成长阶段与4岁的妹妹截然不同。
据近代瑞士儿童成长学大师皮亚杰(Jean Piaget )的解释, 成长的推动力是孩子内在的本能与外在的环境间之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结果。人的成长规律是与生俱来,己深深地烙印在他的遗传基因内。在指定的成长阶段中, 人的内心达至一种平衡的状态,他可以运用这一平衡系统去理解外界的经验。当他与外界所进行的接触更多,已拥有的经验不足以应付时, 就会使原有的平衡心态失调。这时,他的内在系统与平常理解事物的能力, 就需要重新调整以迎合新的经验之需求。这个内在系统重新调整的阶段就是重要的转折点。一个人理性的成长就建立在这些转折期中。
从成长学的观点来看,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可以直接塑造生命的素质。这时,客观的外在环境不如人际关系对生命的陶冶来得重要。因此我们要强调的是,父母对子女所产生的塑造力量, 是不可以用别的东西来取代的。物质的东西、娱乐场所及玩具金钱, 都不能成为父母的代替品。
父母的教养
养育儿女的果效, 并不在乎父母的社会地位及经济财富。一个家徒四壁的穷苦家庭, 父母每天都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才可糊口, 也可以成功地将子女养育成材。当然,假如父母有足够的能力,可以在孩子身上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就更理想了。
教养孩子除了要花很多的时间陪伴他们以外, 父母还要注意与小孩子的关系。最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质素时间”与“量数时间”划分出来。“量数时间”只是父母在孩子面前, 毫无意义地渡过了一段时间,父母和子女之间没有交流, 也没有在情感上产生联系。譬如说,陈明远在节假日去商店租了三卷录像带回来, 夫妻俩人就与孩子围着电视机前面, 一卷接一卷地看。时间是过去了不少, 可惜家人之间是没有交流的, 彼此的感情也没有因着这项活动而增长。
相反地,“质素时间”是父母子女聚在一起, 彼此在这一段时间内, 透过一些活动或游戏, 互相可以建立感情的。倘若明远带着孩子去公园, 大家一起玩球和野餐, 这一天就与看电影来消磨时间不同。有质素的时间是父母与子女彼此都认为有意思的。父母将注意力集中在小孩子的身上, 小孩子所看重的事就是父母当天所重视的事。
质素时间与量数时间实在是互相响应的、相得益彰的。质素时间是建筑在量数时间的基础上的。我们不可能对孩子说: “现在爸爸要坐下来与你分享十分钟的质素时间, 你可以将心中的感受尽量向我倾诉。”倘若我们平常没有花时间陪孩子, 他所关注的事我们也不关心, 就很难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我们若真的愿意在孩子身上花时间,量数时间也认真对待, 小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当他们感受到我们真挚的关心时, 他们也会将心里话告诉我们。这样,短短的质素时间就能达至沟通的目的, 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也会更加深厚。
进一步而言,教养孩子并不单是将质素时间花在孩子身上就足够了。父母要愿意进入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与他们一同走过成长期这一转折阶段。父母所认为的优质时间必须是孩子成长阶段中, 对他们有意义的事物, 而不是父母自认为是有意义的东西。
譬如说,许崇仁是大学里的数学教授, 他希望自己5岁大的儿子将来也能够成为数学专家, 于是他花费很多时间教导他的儿子学数学。他买了很多教材与挂图, 计划与孩子共渡有质素的时间。在许教授看来,与孩子一起学习数学就是质素时间了。可是对一个5岁大的孩子来说, 与他一齐打球可能更有意义。许教授的心意是无可厚非的, 他所需要的是要明了小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实际需要。然后按照孩子在此阶段中所能领受的, 去供应给他,如此才能事半功倍。因材施教就是这个道理。孩子因感受到父母所提出的教导, 对他们有适切的意义, 于是接收的程度也就增加。
因此,父母与子女的质素时间, 乃是孩子能够吸取对他们有意义的经验,并且能够沟通和建立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过程。
父母亲的责任, 就是尽量的去了解孩子成长的必经过程。因着了解孩子在此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父母就懂得如何去适应孩子内在的取向。他们也可以顺应孩子成长阶段中的需要, 来安排孩子周围的环境,从而使外在的环境与内在的取向互相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