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报佳音号 | 5911 |
---|---|
外文书名 | 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 Vol.2: The Reformation, 1520-1559 |
作者 | [英]G.R.埃尔顿 编(edited by Sir Geoffrey Rudolph Elton FBA) |
译者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 |
ISBN | 978-7-5203-2590-5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月 | 2018.12 |
开本 | 16K |
页数 | 813 |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2卷:宗教改革 1520-1559年》内容简介
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通史分为古代史、中世纪史、近代史三部。近代史由阿克顿勋爵(Lord Acton)主编,共14卷,上世纪初出版。
经过几十年后,到上世纪50年代,剑桥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由克拉克爵士(Sir George Norman Clark)主编的《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新编本仍为14卷,论述自文艺复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即自1493至1945年间共四百多年的世界历史。国别史、地区史、专题史交错论述,由英语国家著名学者分别执笔。新编本反映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有许多新的材料,内容也更为充实,代表了西方的较高学术水平,有较大的影响。
本书主要内容有:
- 路德和德国的宗教改革;
- 瑞士的宗教改革及其教派;
-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波罗的海国家的宗教改革;
- 宗教改革陷入困境;
- 英格兰的宗教改革;
- 意大利与教皇统治;
- 新修会;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2卷:宗教改革 1520-1559年》目录
出版前言
致谢
第一章 引论:宗教改革时代
第二章 经济变革
- 一、农业
- 二、安特卫普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 路德和德国的宗教改革(迄至1529年)
第四章 瑞士的宗教改革及其教派
- 一、苏黎世、斯特拉斯堡和日内瓦的宗教改革
- 二、再洗礼派
第五章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波罗的海国家的宗教改革
- 一、丹麦
- 二、挪威
- 三、冰岛
- 四、瑞典
- 五、芬兰
- 六、波罗的海国家
第六章 宗教改革陷入困境
- 一、1555年前的德国宗教改革
- 二、波兰、波希米亚和匈牙利
- 三、1519-1559年的法国
第七章 英格兰的宗教改革
第八章 意大利与教皇统治
第九章 新修会
第十章 查理五世在欧洲的帝国
第十一章 哈布斯堡王室和瓦卢瓦王室的斗争
第十二章 知识发展潮流
- 一、著述:印刷的书籍
- 二、科学
第十三章 学校和大学
第十四章 西欧的宪政发展和政治思想
第十五章 东欧的宪政发展和政治思想
第十六章 陆军、海军与战争艺术
第十七章 1520-1566年的奥斯曼帝国
第十八章 1462-1583年的俄罗斯
第十九章 1521-1580年的新世界
第二十章 欧洲与东方
索引
编辑推荐:《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的归来
了解和喜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读者,一定很熟悉本社的镇社之宝《剑桥中国史》,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我们社的“另一套剑桥”,同样是我们的镇社之宝。但是,好久不见,估计很多读者已有些陌生。
那就是《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由于此丛书知识面广博,学术功底深厚,自1987年第一本在中国面世以来,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翻译、编校,陆续出版时间已长达30余年。本次修订前,已出版10卷。我们于2019年1月将这套丛书再版,目前共11卷,其中《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第5卷,法国的优势地位:1648-1688》首次发行。太久不相见,让我们重新追溯一下《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这本书的“近代史”吧。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之所以被称为“新编”,是因为此书是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二部“世界近代史”(The Modern History)。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过两部“世界近代史”,第一部是阿克顿勋爵主编的《剑桥世界近代史》(The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自1902年开始出版,到1912年以一本历史地图集卷作为结束卷,十年共出版14卷。讲述的内容跨度从1450至1910年。第二部“世界近代史”,也就是读者手中的这部《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自1957年开始出版,到1979年结束,同样出版了14卷,最后一卷也是地图集卷。讲述的内容跨度从1493至1945年。需要读者区别的是,两部世界近代史的编者和作者是完全不同的两批学者。第一部世界近代史的主编是阿克顿勋爵(Lord Acton),第二部主编是克拉克爵士(Sir George Norman Clark)。
阿克顿勋爵(1834-1902)和克拉克爵士(1890-1979)是完全两个时代的人,前者的一生纵贯伟大维多利亚时代,而后者的一生则目睹了两次世界大战和英国殖民地体系解体和崩溃。
两部近代史的出版时间都相当漫长,按照年代计算,第一部完成于1912年,耗时10年,第二部完成于1979年耗时22年。对于中国的读者,这两个时间对于中国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1912年中国结束帝制,1979年中国大陆刚刚开始改革开放。1912年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有2年,而克拉克爵士1957年开始编撰第二部世界近代史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早已结束,越南战争刚开始。到1979丛书完成出版,当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世界的主角已由欧洲变为美苏争霸。阿克顿勋爵没有看见毁灭欧洲文明的世界大战,而克拉克爵士则没有看到柏林墙的倒塌和冷战的结束。
阿克顿勋爵代表着古典和贵族,而克拉克爵士则代表着现代和职业。阿克顿勋爵在组织撰写第一部世界近代史的时候,英国政府在国内不断增加新的职能,在国外日益密切地卷入国际政治的时候,英国人本身正在参加全球事务,也有了解世界的知识需求。而克拉克爵士组织撰写第二部世界近代史的出发点是职业化的学术写作,或者称之为从发展的历史学角度去写作。阿克顿勋爵笃信证据是写作的基石,事实是不可摧毁的最小单元。这些最小单元合在一起就能构成真正的历史。按照这个思路的指引,阿克顿勋爵和他的学者同行们完成了一部“权威性的历史”(the Ultimate History )。而克拉克爵士则认为要正视撰写者本人的个人因素,撰写者写作时的材料选择,写作时的态度都会受到个人和时代的影响,因此完成一部“权威性的历史”是不可能的,克拉克爵士对于新版本的定位是记录符合事实的判断的完整体。
虽然克拉克爵士对阿克顿勋爵有批评之意,但是相隔半个世纪后,克拉克爵士依然由衷的在书中表达了对阿克顿勋爵的高度认同,尤其是阿克顿勋爵对于通史的概念。“世界通史并不是各种专史的总和,首先应该根据其特定的本质,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宗教战争、君主专制整体、革命等来加以考虑。有些国家对于主流可能做出贡献,有些国家可能没有贡献,内容的分配必须相应地基于处理”(by 阿克顿勋爵)。所以此书并不是按所有国家分别进行连续的叙述。而是按照每个时期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进入主流”国家或者事件为核心进行叙述。
所以,不管两位爵爷怎么看历史,如果读者倾身投入,这场阅读一定让你感到惊心动魄。需要说明的是,《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关于中国的部分,直到11卷开始会有不多的篇幅提及,如果想了解西方史学家对中国史的观点和看法,我们有已经出版11卷,并还在继续翻译出版的《剑桥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