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宗教译丛:基督宗教伦理学(全二册)

《基督宗教伦理学(套装上下卷)》是当代天主教自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之后系统阐述基督宗教伦理学体系的优秀范本,全面展示了基督宗教传统伦理从《圣经》的基础到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历史沿革和逻辑发展,以及基督宗教古今伦理学思想的连贯性、延续性和一致性。

SKU: 2930 分类:

描述

报佳音号 2930
作者 [德]卡尔·白舍客
译者 静也 常宏 等译;[奥]雷立柏 校
ISBN 9787561777152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0年6月
开本 32k
页数 1340页

《基督宗教伦理学》内容简介

《基督宗教伦理学(套装上下卷)》是当代天主教自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之后系统阐述基督宗教伦理学体系的优秀范本,全面展示了基督宗教传统伦理从《圣经》的基础到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历史沿革和逻辑发展,以及基督宗教古今伦理学思想的连贯性、延续性和一致性。《基督宗教伦理学(套装上下卷)》分为《基本伦理神学》(第一卷)和《特殊伦理神学》(第二卷)。第一卷包含“基督宗教伦理学的《圣经》基础”与“基本伦理神学”,第二卷包含“基督徒在宗教领域中的责任”与“基督徒对被造世界的责任”。

《基督宗教伦理学》作者简介

作者白舍客教授(Karl-Heinz Peschke),1932年生于德国布雷斯劳(今波兰西南地区的西里西亚),他在德国学习了基督宗教哲学和天主教神学。获得伦理学博士学位以后,白会客教授任教于德国、奧地利、意大利、巴西和菲律宾等地,逐渐形成其天主教伦理学体系,并在基督宗教伦理神学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校对雷立柏教授(Leopold Leeb),古典语文学家。1967年生于奥地利,1985年入大学学习哲学、宗教学、基督教神学。1988至1991年在台北辅仁大学学习汉语和中国哲学,后回奥地利继续上大学。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后来到北京,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班,在汤一介先生和陈来先生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张衡、科学与宗教》,1999年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到2004年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进行翻译和研究,并开始教授欧洲古代语言(拉丁语,古希腊语,古希伯来语)。2004年2月至今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开设“拉丁语基础”、“古希腊语基础”等课程,广受学生赞誉。著有《西方经典英汉提要(卷一):古希腊罗马经典100部》、《西方经典英汉提要(卷二):古代晚期经典100部》、《西方经典英汉提要(卷三):中世纪经典100部》和《西方经典英汉提要(卷四):文艺复兴和巴罗克时期经典100部》等。编有《拉丁语汉语简明词典》、《中国基督宗教史辞典》、《古希腊罗马及教父时期名著名言辞典》等书;译有《古代教会史》、《中世纪教会史》、《近代教会史》和《传教士韩宁镐与近代中国》等书。校对过《超越东西方:吴经熊自传》等书。

《基督宗教伦理学》目录

中译本序

引言

第一卷:基本伦理神学

第一部分 基督宗教伦理学的《圣经》基础

  • 第一章 旧约的伦理思想
  • 第二章 耶稣及早期教会的伦理教导
  • 第三章 新约伦理的主要动机

第二部分 基本伦理神学

  • 第四章 伦理道德的本质及其终极目的
  • 第五章 伦理法律
  • 第六章 论良心
  • 第七章 伦理价值与人之行为内的实现
  • 第八章 伦理上坏的行为——罪
  • 第九章 悔改、德行及在圣德中的完善

第二卷:特殊伦理神学

导言

第一部分 基督徒在宗教领域中的责任

宗教与超性美德

  • 第一章 信仰的美德(信德)
  • 第二章 希望的美德(望德)
  • 第三章 圣爱
  • 第四章 朝拜神的本质

第二部分 基督徒对被造世界的责任

  • 第六章 爱邻人和正义
  • 第七章 物质生活与身体健康
  • 第八章 荣誉、诚实与忠贞
  • 第九章 性与婚姻
  • 第十章 团体生活中的道德责任
  • 第十一章 工作、财产与社会经济
  • 第十二章 对上主所创世界的照顾与责任

《基督宗教伦理学》序言

基督宗教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化历史,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密切关联。按其宗教信仰及思想精神传统,基督宗教的核心构建乃源自古代希伯来文明与希腊文明之结合。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基督宗教已经成为西方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亦被理解为西方社会发展的“潜在精神力量”。在当今世界,基督宗教从其规模之大、传播之广、信众之多等方面来看,都可堪称世界第一大宗教,在世界宗教文化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着不容忽视的定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基督宗教的“普世性”亦有其重要体现,其信仰蕴涵和社会展示已不再仅限于西方世界,而是具有“全球”意义,有着世界宗教的典型特征。

回顾基督宗教的悠久历史和多元发展,可以看出其乃宗教精神、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社会建构和政治制度的复杂共构,其信仰表现在精神、境界、理念、情感、实践、结构、传统、民俗等多个层面,彼此之间亦有着奇特的交织。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基督宗教乃不断充实其内涵、完善其体系、扩大其影响。这样,它已逐渐铸就其自我形态,形成其存在特色。

《基督宗教伦理学》文摘

早期教会认为追随基督是每一个信徒的生活方式,所有的信徒都被称为“宗徒”(《宗徒大事录》6-21章)。宗徒若望以他自己的方式发展了“宗徒”这个概念,追随耶稣意味着在光里行走和被耶稣领至天上居所,“跟随我的,决不在黑暗中行走,必有生命的光”(《若望福音》8:12;参4:16;《若望一书》2:6)。跟随耶稣也意味着以信赖和爱完全依附于耶稣和他的教导,善牧的比喻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羊群对牧者的放牧指引怀有绝对的信赖(《若望福音》10:1-5,27)。宗徒们的追随就是走耶稣的道路,即过一种听命、爱慕、忍受困苦进入光荣的生活:“谁若事奉我,就当跟随我;如此,我在哪里,我的仆人也要在哪里”(《若望福音》12:26)。在《伯多禄前书》中,追随基督是和仿效基督分不开的:耶稣“给你们留下了榜样,叫你们追随他的足迹”(2:21)。

仿效耶稣的主题在把耶稣描绘成信徒榜样的章节中表现得非常淋漓尽致,在《马尔谷福音》10:44中,耶稣召叫宗徒们为救赎全人类的缘故而仿效他服务与自我牺牲的精神,“谁若愿意在你们中成为首,就当作你们的奴仆。